新書推薦: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403.0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NT$
1100.0
《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售價:NT$
435.0
《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售價:NT$
1573.0
《
大国脊梁:漫画版
》
售價:NT$
374.0
《
跟着渤海小吏读历史:大唐气象(全三册)
》
售價:NT$
989.0
《
心智的构建:大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
售價:NT$
352.0
《
美国小史(揭秘“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理解美国的经典入门读物)
》
售價:NT$
352.0
|
編輯推薦: |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像阿道夫?S.奥克斯在《纽约时报》所做一样,解玺璋在《北京晚报》开辟了“书香”专版。他站在图书出版的前沿,用他的书评记录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生态。在这本书中,我们不仅能品味到他文字的魅力,也能了解二十年来的中国变迁的侧影。
|
內容簡介: |
本书选辑了著名评论家、书评人解玺璋近20年来所作精品随笔百余篇。作者自九十年代初在《北京晚报》创办“书香”专版,是国内媒体读书版的先声。收集在这里的书评,有对作家及作品的分析、评论,也有各种文化、历史读物的介绍与感悟,更有对写作、阅读领域的观察与思考。作者的书评多有散文、随笔的意味,自成一家,被许多读者所喜爱。
|
關於作者: |
解玺璋,1953年生于北京,文学批评家、文化学者、近代史研究者,从事报刊编辑、图书编辑二十余年,曾先后担任《北京晚报》文化部主任、《北京日报》文艺部主任、同心出版社副总编辑等职,出版有《梁启超传》、《一个人的阅读史》、《喧嚣与寂寞》、《雅俗》等专著。
|
目錄:
|
味之忆
大爱无言大爱如渊——读蔡登山著《鲁迅爱过的人》
且为中华哭斯文——读《陈寅恪与傅斯年》
想起了“钱学森之问”——读《中研院那些人和事》
踏遍青山,历史醒了——读几本关于抗战的笔记
一次寻找历史真相的远征——读章东磐著《父亲的战场》
写在历史底片上的李鸿章——读《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三生影像》:用生命见证历史
听明白人说明白话——读《丧家狗——我读〈论语〉》
民间记忆浮出水面——读《思痛录》
寻找遗失在昨天的青春——读杜高《又见昨天》
自由的代价——读《历史深处的忧虑》
刀尔登,一把好刀——读刀尔登著《中国好人》
中关村的故事:向死而生——读《中国的新革命》
平衡木上的美丽一跃——我看《读库》
我们有必要读《弟子规》吗
敞开心扉,光自见耳——读《我知道光在哪里》
民间话语中的北京生活史——读《老北京那些事儿》《老北京那些事儿》
一个人的视野和见解——读韩云峰著《鸦片的肖像》
爱的鲁迅与恨的鲁迅——读《鲁迅家庭大相簿》
历史叙事之大者——读《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认识你所不知道的培根——读《莎士比亚密码》
味之思
我们为什么要读卡佛
记忆是生命中的一根刺——读赫塔?米勒
我在何时错过了赛林格
年后,我们是否治好了这道“伤痕”
重读张贤亮:被社会功能吞噬的文学
谁读懂了王朔
倾心交谈——读毕淑敏的散文
坐在马桶上读池莉
凸凹和他的乡土文学
这个“脖子”让什么人很不爽
有感于“热了张爱玲,冷了梅娘”
聂绀弩的诗与侯井天的注
认识李辰冬:红学史上的一个奇迹
我们怎样继承柏杨的精神遗产
我读李敖
游民文化与大院文化
曾国藩:知行合一的人格实践
读《唐宋八大家文品读辞典》,治当代散文病
大众史学的短与长
后写作与文学批评的新机遇
民国风景旧曾谙
通俗写史的前途与局限
味之游
给回家一个理由——阅读普罗旺斯心得
梁启超笔下的世博会
勘破生命的奥秘——读《如实生活如是禅》
人生哲学智慧始——读《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
《我的千岁寒》:觉悟了什么
夏日里的光影碎片——读徐虹散文《北京断章》
阿城的世俗情怀——读《闲话闲说》
一个初中生的快乐与悲伤——读《岁的天空没有悲伤》
轻松中享受深刻——林达新著《一路走来一路读》感言
《绝对小孩》:回到童年的可能性
虫子的世界也很有趣——读《酷虫学校》
人与动物:对话及其可能性——读《所罗门王的指环》
《莫儿的门》序
我们如何思考未来——读《地球伦理》
味之品
有多少爱让女人心痛——读《无字》
语言的狂欢和语言的陷阱——读《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认识自身的一次努力——读《我的丁一之旅》
飘在空中的写作——《一腔废话》三题
被剥夺与被粉碎的希望——读《遍地月光》
镜中之像——闲话《双鱼星座》的女性叙事
让我们坐下来想一想——读长篇小说《天·藏》
小说应给灵魂保留一席之地——读《水乳大地》
追寻着历史的身影——读虹影新作《孔雀的叫喊》
《成人游戏》:痛并快乐着
自我放逐的意义——读徐星小说《剩下的都属于你》
《十面埋伏》十面谈
承担这个世界及其自身——读《如焉@sars.come》
乡村叙事的历史转变——读《玄武》
是人就有要求尊严的权利——读《金山》
官场写作的人性深度——读《苍黄》
《公务员笔记》:让灵魂裸露登场
照亮历史的幽暗部分——读龙一小说《暗火》
一无所有的欲望人生——读《毕业前后》
当心灵敞开一道缝隙——读《赫本啊赫本》
生活在生活中——评《满地骨头》
当代白领病态人格的真实写照——读《南方?爱》
谈恋爱与过日子——读《在得到和失去之间》
青春流浪的书写意义——读《我的长生天》
奏一曲悲歌唱到老——读《无家》
穿行于叙事迷宫之中——读《蟋蟀》
日常经验与文学书写——读《香香饭店》
历史学家的文学叙事——读《长沙白茉莉》
一个小报记者的破碎人生——读《女记者》
《转场,帕米尔高原的消息》序
没有余地:诗人的生与死——《不留余地》序
天马行空的叙事与乡土气息的语言——读许多余的小说
|
內容試閱:
|
1964年,陈寅恪75岁,此时距他辞世的1969年,还有5年时间。这一年,他的学生蒋天枢(秉南)前来看望病中的老师,陈寅恪遂向他托付后事,并写下诗三首及《赠蒋秉南序》,其中写道:“清光绪之季年,寅恪家居白下,一日偶检架上旧书,见有《易堂九子集》,取而读之,不甚喜其文,唯深羡其事。以为魏丘诸子值明清嬗变之际,犹能兄弟戚友保聚一地,相与从容讲文论学于乾撼坤岌之际,不谓为天下之至乐大幸,不可也。”这未始不是陈寅恪当时心境的一种写照。他因此想到自己这一生,“凡历数十年,遭逢世界大战者二,内战更不胜计。其后失明膑足,栖身岭表,已奄奄垂死,将就木矣。默念平生,固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似可告慰友朋。至若追踪前贤,幽居疏属之南、汾水之曲,守先哲之遗范,托未契于后生者,则有如方丈蓬莱,渺不可即,徒寄之梦寐,存乎遐想而已。”岳南在其新著《陈寅恪与傅斯年》中引述了陈寅恪这篇序文的一部分,并且写道:“此篇泣血滴泪之序文,是陈寅恪生命中的一曲悲歌,是一个文化殉道者的独白,同时也是一位虽九死而不悔的学术老人留给这个世界的一个隐语。”
读书至此,便有一种心寒齿冷的感觉。这或者正是中华学术文化及其代表人物在20世纪所遭遇的多舛之命运的一个缩影。他所羡慕的,是在改朝换代之际,读书人还可以兄弟朋友聚集一堂,从容地谈论读书的心得。即使这样一点微薄的愿望,在陈寅恪已经没有实现的可能了。而他可以安心的,是他这一生,没有“侮食自矜,曲学阿世”,这已经足够了,他不敢再有更多的奢望。这就是他在诗中写道的:“俗学阿时似楚咻,可怜无力障东流。”即不能兼及天下,就有点独善其身的意思了。这里所说“曲学阿世”一词,最早见《史记?儒林列传》,其中尝有“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之语,意思就是说,做学问要正直,不要扭曲学问以趋时媚世。这是一个读书人,现在叫知识分子的道德底线。我们衡量一个知识分子,首先不是看他学问做得怎么样,而是看他治学的态度。这里所强调的前提还是做人。扭曲学问以趋时媚世的人,一定不是正直的人。而做人不能正直,立德就有问题。古人说,君子有三立:立言、立功、立德。德不立,其他的自然免谈。所谓道德文章,也是道德在前而文章在后。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传统中,特别是在20世纪以来这百余年中,能否坚持学术独立的根本信念,已经成为衡量学者,或者知识分子精神人格的准绳,也是区分真学术与假学术的分水岭和试金石。陈寅恪最为人所称道的,也是他最为自得的,就是在学术研究中所坚持的“自由意志”与“独立精神”。他曾教训自己的学生:“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中。”王国维1927年6月自沉于昆明湖,陈寅恪曾为王国维纪念碑撰写碑文,其中写道:“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这里所谓“俗谛”,正是趋时媚世的另一种说法,是陈寅恪们所不齿的。
傅斯年与陈寅恪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两种类型。他们有几乎相同的教育背景和知识背景,也有几乎相同的家世和门第,他们还是相濡以沫的知己和朋友。他们二人,一个被誉为“人间最稀有的一个天才”,一个是“三百年来仅此一人”的“教授之教授”,但在很多方面,他们又表现得完全两样。这或者为性格使然,却也关乎人的精神气象。傅斯年尝有“大炮”之称,想当年,他一炮轰倒孔祥熙,再一炮轰倒宋子文,两位“皇亲国戚”均被傅斯年几声炮响轰于马下,天下人心大振。所以有人称赞他:“在最近的十年来他内心已焚烧着正义之火,逼他走出学术之宫,要分一部分精神来顾问国事。他的话,是代表千万人民的隐泣和怒吼!他的话,也寄托着对祖国的复兴与再生!”这或者正是社会大众对知识分子精神人格力量的一种期许。所谓“千夫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谔谔”,傅斯年在那个动荡之秋就做了谔谔之士的一个典范。如果说,他与陈寅恪有所相通的话,或者就在“为中国传统文化延续血脉”这个层面上,他们是以一生的言行实践了这个伟大的理想。说到底,就是宋代大儒张载的那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当然,这也许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理想。记得读过易中天先生一篇文章,题目是《劝君免谈陈寅恪》,为什么要“免谈”呢?他说:“陈寅恪是了不起,可惜我们学不来。”理由有三:首先是“顶不住”,其次是“守不住”,第三是“耐不住”。有了这“三不住”,陈寅恪还真是免谈的好,因为谈了也是白谈。我想,易中天先生说的是实话,唯其说了实话,让我们看到了斯文在现实中的尴尬处境,我更觉得有为中华而痛哭于斯文的必要。如果说,作为“中国文化与学术德教所托命者”(吴宓撰《读散原精舍诗笔记》)的知识分子,都有“三不住”的担忧,我们还能将延续中华文化血脉的使命托付给谁呢?这几年,文化重建或文化复兴说得很多了,但根本的问题并没有解决,或者就是易中天先生所概括的“三不住”还支配着我们许多人的想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是又不能不说,不能不做,只能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就像过了河的小卒一样。在我看来,岳南就是这样一个过河的卒子,他创作《陈寅恪与傅斯年》这部书,又何尝不是一次“拱卒”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