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故宫书画集(精编盒装)版传统文化收藏鉴赏艺术书法人物花鸟扇面雕刻探秘故宫书画简体中文注释解析
》
售價:NT$
1490.0
《
《往事和近事(增订本)》(著名学者葛剑雄教授代表作,新增修订、全新推出。跨越三十多年的写作,多角度讲述中华文明)
》
售價:NT$
349.0
《
往事和近事:历史地理学泰斗、百家讲坛主讲葛剑雄经典文集
》
售價:NT$
349.0
《
父母的关键认知
》
售價:NT$
225.0
《
第三帝国:一部新的历史(纳粹主义具有何种魔力?纳粹运动会卷土重来吗?一部全面揭示希特勒及其罪恶帝国黑暗的历史)
》
售價:NT$
490.0
《
强迫症的历史:德国人的犹太恐惧症与大屠杀(德国历史上的反犹文化源自哪里?如何演化为战争对犹太人灭绝性的种族杀戮?德国历史研究专家克劳斯·费舍尔叙述德国反犹史及其极端形态的典范之作)
》
售價:NT$
440.0
《
粤港澳大湾区舆论引导与舆情应对精品案例:基于媒介化治理的思考
》
售價:NT$
445.0
《
大地的勇士
》
售價:NT$
340.0
|
編輯推薦: |
他的杂文反映了极其深广和真实的历史内容。如他自己所言,“不敢说是诗史,其中(却)有着时代的眉目”。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到五卅运动、三?一八惨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及九?一八事变,现代中国的重大事件,通过鲁迅笔下的军阀政客、遗老遗少、绅士清客、“革命小贩”、“第三种人”、“洋场恶少”、“叭儿狗”、“落水狗”、“假洋鬼子”等跃然纸上;对章太炎、李大钊、刘和珍、韦素园、刘半农等时代人物的感人描绘,深入人心。他为我们书写了一部中国近现代社会史、思想史、文化史的“百科全书”。
|
內容簡介: |
鲁迅的杂文反映了极其深广和真实的历史内容。本书收录了鲁迅1918—1935年发表于各类报刊的杂文,主题围绕百年前的历史环境、事件、人物而展开评论,见证了鲁迅对中国人和当时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思考和求索,显示出作者的一种历史家的眼光和自觉。
|
關於作者: |
鲁迅(1881—1936)
中国近现代文学家、思想家。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山。“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从此成为世人最崇敬的笔名。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4年初,入仙台医院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等。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
目錄:
|
第一编 1918年
随感录二十五
随感录三十八
第二编 1919年
随感录三十九
随感录五十六 “来了”/
随感录五十七 现在的屠杀者
随感录五十八
随感录六十一
随感录六十二
随感录六十六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第三编 1922年
所谓“国学”
不懂的音译
即小见大
第四编 1924年
论照相之类
第五编 1925年
杂忆
论睁了眼看
论“他妈的!”
忽然想到之一二三四
忽然想到之五六
忽然想到之十、十一
夏三虫
北京通信
并非闲话之二
十四年的“读经”
这个与那个
碎话
坚壁清野主义
学界的三魂
古书与白话
一点比喻
送灶日漫笔
谈皇帝
空谈
第六编 1927年
略论中国人的脸
谈“激烈”
“公理”之所在
新时代的放债法
小杂感
卢梭和胃口
文学和出汗
怎么写(夜记之一)
流氓的变迁
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
第七编 1931年
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
上海文艺之一瞥
中华民国的新“堂·吉诃德”们
第八编 1932年
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
第九编 1933年
经验
“论语一年”
第十编 1934年
《看图识字》
隔膜
忆韦素园君
忆刘半农君
第十一编 1935年
拿破仑与隋那
弄堂生意古今谈
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
內容試閱:
|
弄堂生意古今谈
“薏米杏仁莲心粥!”
“玫瑰白糖伦教糕!”
“虾肉馄饨面!”
“五香茶叶蛋!”
这是四五年前,闸北一带弄堂内外叫卖零食的声音,假使当时记录了下来,从早到夜,恐怕总可以有二三十样。居民似乎也真会化零钱,吃零食,时时给他们一点生意,因为叫声也时时中止,可见是在招呼主顾了。而且那些口号也真漂亮,不知道他是从“晚明文选”或“晚明小品”里找过词汇的呢,还是怎么的,实在使我似的初到上海的乡下人,一听到就有馋涎欲滴之概,“薏米杏仁”而又“莲心粥”,这是新鲜到连先前的梦里也没有想到的。但对于靠笔墨为生的人们,却有一点害处,假使你还没有练到“心如古井”,就可以被闹得整天整夜写不出什么东西来。
现在是大不相同了。马路边上的小饭店,正午傍晚,先前为长衫朋友所占领的,近来已经大抵是“寄沉痛于幽闲”
;老主顾呢,坐到黄包车夫的老巢的粗点心店里面去了。至于车夫,那自然只好退到马路边沿饿肚子,或者幸而还能够咬侉饼。弄堂里的叫卖声,说也奇怪,竟也和古代判若天渊,卖零食的当然还有,但不过是橄榄或馄饨,却很少遇见那些“香艳肉感”的“艺术”的玩意了。嚷嚷呢,自然仍旧是嚷嚷的,只要上海市民存在一日,嚷嚷是大约决不会停止的。然而现在却切实了不少:麻油、豆腐、润发的刨花、晒衣的竹竿;方法也有改进,或者一个人卖袜,独自作歌赞叹着袜的牢靠。或者两个人共同卖布,交互唱歌颂扬着布的便宜。但大概是一直唱着进来,直达弄底,又一直唱着回去,走出弄外,停下来做交易的时候,是很少的。
偶然也有高雅的货色:果物和花。不过这是并不打算卖给中国人的,所以他用洋话:“Ringo,Banana,Appulu-u,Appulu-u-u!”
“Hana呀Hana-a-a!Ha-a-na-a-a!” 也不大有洋人买。
间或有算命的瞎子,化缘的和尚进弄来,几乎是专攻娘姨们的,倒还是他们比较的有生意,有时算一命,有时卖掉一张黄纸的鬼画符。但到今年,好像生意也清淡了,于是前天竟出现了大布置的化缘。先只听得一片鼓钹和铁索声,我正想做“超现实主义”的语录体诗
,这么一来,诗思被闹跑了,寻声看去,原来是一个和尚用铁钩钩在前胸的皮上,钩柄系有一丈多长的铁索,在地上拖着走进弄里来,别的两个和尚打着鼓和钹。但是,那些娘姨们,却都把门一关,躲得一个也不见了。这位苦行的高僧,竟连一个铜子也拖不去。
事后,我探了探她们的意见,那回答是:“看这样子,两角钱是打发不走的。”
独唱,对唱,大布置,苦肉计,在上海都已经赚不到大钱,一面固然足征洋场上的“人心浇薄”,但一面也可见只好去“复兴农村”
了,唔。
四月二十三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