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每天读一点二战史(全新插图版)(迄今为止关于二战内容最全面,观点最独到,视角最丰富的历史读物)

書城自編碼: 2102514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政治/軍事軍事
作者: 齐玄聪
國際書號(ISBN): 9787543067202
出版社: 武汉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09-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54/35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77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巴比伦怪物:魏玛共和国犯罪鉴证实录(“火与风”丛书)
《 巴比伦怪物:魏玛共和国犯罪鉴证实录(“火与风”丛书) 》

售價:NT$ 458.0
启功谈国画(启功著,中华书局出版)
《 启功谈国画(启功著,中华书局出版) 》

售價:NT$ 291.0
中国书法的历程
《 中国书法的历程 》

售價:NT$ 406.0
汉语修辞学(第四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汉语修辞学(第四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售價:NT$ 718.0
中国近代画报大系·中国近代画报史稿
《 中国近代画报大系·中国近代画报史稿 》

售價:NT$ 822.0
思想地震:柄谷行人演讲集1995-2015(艺文志·日本思想)
《 思想地震:柄谷行人演讲集1995-2015(艺文志·日本思想) 》

售價:NT$ 302.0
大国人口
《 大国人口 》

售價:NT$ 411.0
何以中国·君臣:宋代士大夫政治下的权力场
《 何以中国·君臣:宋代士大夫政治下的权力场 》

售價:NT$ 510.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58
《 关键运作 》
+

NT$ 277
《 每天读一点国学常识(彩色插页版)(全新上市!浅显、流畅,国学常识快速掌握 随时随地学知识,典故、渊源全知道) 》
+

NT$ 326
《 每天读一点世界史(彩色插页版)(简单、清晰、一目了然,每天读一点,轻松学知识!横纵两方面立体了解世界史) 》
編輯推薦:
1、一部全景式通俗解读二战史的经典之作,让您彻底读懂二战史。
2、迄今为止关于二战内容最全面,观点最独到,视角最丰富的历史读物
3、简单、清晰、一目了然,是一部系统了解二战史最快速、最实用的读本。
4、本书力争完整重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过程,详细解读前因后果,客观点评政治经济。
內容簡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空前绝后的死亡游戏。迄今为止,历史上还从未有过一次战争像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样,给人类造成如此巨大的浩劫和灾难。在这次大战争中,有61个国家,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战火遍及欧洲、亚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及大洋洲;战线遍布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及北冰洋;约9000余万人死亡;钱财损失约4万亿美元;大量房屋受破坏,工厂、农庄、铁路和桥梁的损坏则难以估计。本书力争完整重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过程,为读者呈现出一场最精彩的战争史。
關於作者:
齐玄聪,女,喜欢军事,喜欢历史,喜欢午后品读大国的崛起与没落,小国的称霸与威武。已与出版社签约完稿《大舰队》海军系列,不久将与朋友们见面。
目錄
第一章 阴云: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第一节 一战遗毒,凡尔赛条约
第二节 黑色星期四——经济危机来袭
第三节 德国的救世主——战争狂魔希特勒
第四节 失败的政变——慕尼黑啤酒馆暴动
第五节 独掌大权——“我们的元首”
第六节 撕毁凡尔赛条约,鲸吞奥地利
第七节 英法绥靖政策的高峰——慕尼黑阴谋
第八节 军国之路,大炮代替黄油
第九节 墨索里尼的成长,法西斯崛起
第十节 “向罗马进军!”——黑衫党夺权
第十一节 “开拓万里波涛”,日本百年军国主义
第十二节 二二六兵变,二战亚洲策源地形成
第十三节 大战前奏,德意染指西班牙内战
第十四节 狼狈为奸,三国同盟的成形
附:为什么是德、意、日
第二章 浩劫:大战的爆发

第一节 苏德密约,瓜分东欧
第二节 绿色方,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第三节 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开始
第四节 坐山观虎斗,英法“宣而不战”
第五节 挪威战役,希特勒先夺“粮仓”

第三章 西线:法西斯铁蹄横扫西欧

第一节 黄色计划,希特勒闪击西欧
第二节 败退的胜利,敦刻尔克大撤退
第三节 绕道马其诺,法国投降
第四节 流亡伦敦,戴高乐建立自由法国
第五节 不列颠空战,英吉利海峡成天堑

第四章 东线:红色政权岌岌可危

第一节 巴巴罗沙计划,剑指苏联
第二节 基辅战役,希特勒眼中的最大围歼战
第三节 保卫革命摇篮,会战列宁格勒
第四节 兵临城下,斯大林红场阅兵
第五节 斯大林焦土政策
第五章 北非:喋血黄沙

第一节 墨索里尼出兵北非
第二节 巴尔干半岛争夺战
第三节 鏖战地中海
第四节 德国介入,英军北非溃败
第五节 阿拉姆哈勒法战役,非洲军团的初次失利

第六章 远东:狼子野心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吞并中国东三省
第二节 “七七事变”,中日全面战争爆发
第三节 淞沪会战,一战定相持态势
第四节 以华制华,伪满政府和汪伪政府的成立
第五节 以战养战,疯狂掠夺中国

第七章 太平洋:烽火狼烟

第一节 日本的抉择,南进VS北进
第二节 事起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第三节 水陆并进,席卷东南亚
第四节 珊瑚海海战:联合舰队锐气初折
第五节 会战中途岛,日本遭迎头之击
第六节 瓜岛硝烟,太平洋战争的缩影
第八章 反攻:全世界联合起来

第一节 大西洋宪章,走向联合的第一步
第二节 《联合国家宣言》——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成立
第三节 血战斯大林格勒:红军的反攻
第四节 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的转折
第五节 突尼斯战役,盟军光复北非
第六节 太平洋,美军的反攻
第七节 开罗宣言,确立对日统一行动原则
第八节 德黑兰,“三巨头”会晤

第九章 胜利:法西斯投降

第一节 盟军登陆西西里,墨索里尼下台
第二节 垂死之击,希特勒入侵意大利
第三节 开辟第二战场,诺曼底登陆
第四节 解放巴黎,戴高乐重返法国
第五节 历史的转折,阿登战役
第六节 雅尔塔会议——确立战后秩序
第七节 攻克柏林,红旗插上了议会大厦
第八节 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
第九节 莱特湾海战,日本海军穷途末路
第十节 波茨坦会议——督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第十一节 苏联出兵中国东北
第十二节 美国人扔下了两颗原子弹
第十三节 美军进入东京湾,日本投降
第十章 余震:重新洗牌的世界

第一节 创伤,人类有史以来的最大浩劫
第二节 联合国,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
第三节 苏联崛起与杜鲁门主义
第四节 冷战,分裂的两个半球
第五节 推倒柏林墙,两德的统一
第六节 “日本可以说不”——军国主义的新威胁
附录:二战名词解释
內容試閱
第一章
阴云: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世界经济危机使各国不得不谋求新的出路,各种思潮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其中就有法西斯主义,世界上一度有数十个国家出现了法西斯主义组织。在德、意、日三国,法西斯组织最终夺取了政权,战争的策源地也先后在欧洲、亚洲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全世界来说都是一场浩劫,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是如何上台的?德、意、日又是怎样将民众卷入战争风波的?法西斯国家又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在这里将为你揭开答案。

第一节 一战遗毒,凡尔赛条约


1914年至1918年,这短短四年时间,在人类千百万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旧日的战争在欧洲大陆留下了千疮百孔的痕迹,几千万的生命随着纷飞的硝烟永远长眠,参战国的经济普遍受到重创,世界范围内有多个国家受到战争的波及。战争,无论谁输谁赢,都给人们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创伤。

战败国的人民忍受着国破家亡的痛苦,在化为废墟的国土上终日操劳,重建着昔日的希望;战胜国也饱受战争之苦,披着战胜者荣耀的外衣苦苦度日。

如果一战能够得到公平的裁决,战胜国与战败国的仇恨和争夺或许就这样永远地平息。然而,各战胜国为了攫取有利于本国发展的最大利益,在关于处置战败国的有关条约中提出了十分苛责的条件,不可避免地激起了战败国上上下下人们心中的仇恨情绪。人们并没有因为战争的终止而停止焦虑,而是终日忧心着下一次战争的来临。一方面,战胜国时刻为了维护一战后的秩序,惶惶不可终日;另一方面,战败国复仇的火焰正在暗中滋长,等待有一天能够烧毁桎梏,为自己国家的发展赢得更宽广的发展道路。

世界上不会有一劳永逸的收获,更不会有谁心甘情愿地任人宰割。一战之后短暂的和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休战,而远非人们期待的和平。作为一战之后维护世界秩序的重要条约之一的《凡尔赛条约》,一方面在协约国看来功不可没,而另一方面,事实证明,它也可以被视作是一战的余毒,对二战的发生同样“功不可没”。

《凡尔赛条约》(或《凡尔赛和约》),全称《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是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的、协约国对同盟国(尤其是德国)的协约。从1918年11月11日交战双方阵营宣布停火,经过巴黎和会长达6个月的谈判后,一纸协约达成,宣告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这份举世瞩目的协约当然也有合理的条件,比如“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给法国,恢复法国在普法战争前的疆界”等。可是,这并不能改变《凡尔赛条约》作为“不平等”条约的性质。

从性质上来看,《凡尔赛条约》是20世纪初期列强的“强权即是公理”的强权政治观念主导下的产物,受帝国主义操控,具有明显的帝国主义性质。帝国主义的战胜国凭借着战争换来的暂时优势,试图利用相互勾结形成的压迫力,从而使得德国等国家俯首称臣,然而各国之间为了自身的利益又有不同的目的,表现在条约中就是既勾结又斗争。英国作为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只是希望能够求得欧洲大陆势均力敌的平衡状态,而法国由于与德国的历史纠缠,极力要求削弱德国。而作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暂时无力争霸,以“十四点演说”在会议上叫嚣,甚至因不满条约而拒签,中国作为战胜的一方,意却也成为众列强宰割的对象。协约国的各主要成员在所谓共同谋求和平的华丽外表下暗中却矛盾丛生,非但不能够确保德国得到安抚,反而加剧了内部矛盾。在不能掩饰的帝国主义本质下,战争罪责的不公平性及掠夺性和虚伪性也不可避免。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这一场由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挑起的非正义战争,最终的罪责都被归罪到了德国这一“罪魁祸首”的头上。首先是经济上的制裁,德国的工业和煤矿铁路事业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加之在战后爆发的经济危机,使得德国在战后的经济发展举步维艰。与这种情形截然相反的是,德国必须支付巨额的战争赔偿2260亿马克(约合113亿英镑),且以黄金支付。后虽因各种因素有所减少,可是,这无疑是巨大的负担,是对战后经济恢复的雪上加霜。更使人看得清条约本质的,是列强对德国殖民地的瓜分。德国不仅丧失了自身领土的六分之一,更丧失了其在欧洲和海外侵略扩张所获得的领土和殖民地,德国的民族权益得不到保障。总之,经济的凋敝,赔款的重担,民族国土的沦丧,对德国军事力量的限制与控制,成为压垮一个民族脆弱神经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一个列强争霸的年代,经济和军事实力是决定国际地位的关键,而一切制裁使得德国的地位一落千丈,这就激起了德国整个民族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在巴黎和会上,德国在某些会议中被拒之门外,却还要遵守所谓的和平条约。他们普遍认为,一战中德国战败,只需签署战败赔款合约做个形式而已,可是后来发现这根本行不通。这种情况激起了广大群众,尤其是军人强烈的复仇心理,人群中充斥着极端排外的民族主义思潮。现实存在的共和国无力带领激昂的德国人走出困境。人们转而企盼能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来支撑整个民族的复兴大业,挣脱战争带来的痛苦,并且报仇雪恨。这就为希特勒的上台提供了契机。“得民心者得天下”。讽刺的是,希特勒也充分借重德国人民的复仇心理,极力煽动民族情绪,得以上台执政,甚至建立第三帝国。一群急切企盼翻身的人,在一个狂热的民族主义分子的带领下,被复仇的火焰蒙蔽着双眼,最终将人类卷入了另一场浩劫。

在《凡尔赛条约》的束缚下,德国不可能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毕竟,作为战败国,其企图是昭然若揭的。既然不能够通过和平的方式获得发展,那么,德国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破坏现有的秩序,破坏《凡尔赛条约》,通过武力扩张征服世界,实现复兴之路。德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对战争该负有的责任,也不承认已经战败的事实,拒绝加入条约中规定的战后维护世界秩序的国际联盟,积极地扩军备战,从踏上莱茵河东岸的第一步起,德国一步步走向发动战争的深渊。而在这一过程中,英、法、美等国家的软弱也让德国有机可趁,虽然条约使德国人不满和愤怒,但是由于这种不公平条约在实际操作中漏洞百出,并不像列强预期的那样强有力地削弱了德国,其自身的种种缺陷,恰恰为德国法西斯的上台和走上战争之路提供了便利。因此,从根本上说,从《凡尔赛条约》签订之日起,就注定了德国必然走上军事扩张道路,新的世界大战不可避免。

人们只是通过《凡尔赛条约》刺伤了蛇身,迟早有一天它会回来复仇。协约国的列强没有使战后的德国得到安抚,反而使德国能够在逆境中利用机遇迅速发展,使得一战后的停战变成短暂的休战,这恐怕是人们没有料到的。《凡尔赛条约》标志着一战的结束,却让余毒蔓延,无意中将世界拉入一场更大的浩劫。

第二节 黑色星期四——经济危机来袭

大萧条来临

在资本主义历史上,1929年到1933年的经济危机,或许是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何这次影响深远的经济危机会被称为“大萧条”。这场危机除了令世界经济倒退之外,另一个严重后果,是促使部分国家走上了法西斯专政的道路。

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股市突然暴跌,这拉开了大萧条的序幕。由于当天是星期四,故又被称为“黑色星期四”。

在黑色星期四之前的7年时间中,华尔街股市持续繁荣,股票价格几乎只涨不跌。繁荣的背后,往往是隐患。1929年9月初,一名统计学家经过研究发表言论说,美国极有可能出现空前的经济危机,当时的股票下跌了十个点。但时任总统的胡佛表示,美国经济制度是健全的,并不存在出现大萧条的可能。华尔街的股市虽然在总统发言后再次攀升,但一种警觉气氛已经笼罩在华尔街上空。

1929年10月24日,繁荣已久的华尔街股市突然出现了空前的抛售风潮,12894650股股票在这一天易手。从这一天起,恐慌开始蔓延,股票抛售风浪一波高过一波,经济危机迅速席卷美国,乃至全世界资本主义国家。

10月28日,股指狂跌13%,被称为“黑色星期一”;10月29日,一天内有1638万股股票被抛售,股指跌了22%,跌幅再破纪录,股市崩溃达到了极点,损失超出协约国欠美国的战争债务5倍之多。面对经济危机,一些金融巨头试图挽救股市,勉力吃进了大笔股票,但均无济于事,股市依旧狂泻不止。

截至1932年中,美国股指狂泻持续了整整34个月,道琼斯指数下跌了87.4%,冶金、机械、汽车、电力、化工等行业的跌幅均超过90%。1933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从1929年的2036亿美元下跌到1415亿美元,85600家企业倒闭,上万家银行倒闭,工业生产下降了55.6%,贸易额下跌了77.6%,失业率达到四分之一。

从华尔街开始的经济危机,还以一发不可收的态势席卷资本主义世界,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比利时、奥地利、瑞典、荷兰、挪威等国家先后出现了大规模的、持续的股市下跌狂潮。

经济危机中,仅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四国就有近30万家企业倒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有3000万人失业,无业人口四处游荡,遍布各大城市的角落。面对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矛盾激化,掀起了一连串的关税战、货币战和倾销战,加剧了经济危机的危害程度。
危机缘何爆发?

自19世纪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就开始周期性发生。但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却让人始料不及——这当然不是说其发生的可能,而是谓其危害的程度之甚。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一战结束后的1919年到1920年,资本主义世界曾经历过一次相对短暂的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促成了华盛顿国际裁军会议。自此以后的几乎整个20年代,世界经济处于一片繁荣之中,欧洲的工业生产总值在1925年恢复到了1913年的水平,美国的工业产值则在整个20年代中增加了50%之多。尽管资本主义世界处于一片繁荣之中,但矛盾的种子早已在繁荣的背后生根发芽。

1.繁荣加大了贫富差距,以数据而言,美国在1929年中占总人口5%的富人阶层的收入占全部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但有60%的贫困户全年收入仅仅在2000美元左右浮动,社会购买力受到限制。社会生产进一步机械化,使得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大幅增加的背后,就业人口却丝毫没有增加,失业人口越来越多。从1921年到1929年,美国的失业人口有220万之多,其余资本主义国家的失业率也基本在10%以上。

2.国际市场上,出口工业品、农产品滞销。经济危机中,经常可见资本家将整车的农产品倾倒进海里,小麦、糖、橡胶、咖啡、铜等均在滞销之列。

3.股票、地产投机狂热。这种狂热,是由20年代的“繁荣”所引致,在当时的美国,几乎无人不谈股票。1928年8月底,美国股票市场的平均价格约为1923年的4倍。股票和地产的泡沫,为金融、信贷系统的崩溃埋下了伏笔。

当然,促成经济危机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一战后德国对英法等国的赔偿,协约国对美国战争债务的负担等,这种债务体现在1924年开始实行的道威斯计划,这点我们将在后文提及。
恶果:风起云涌的法西斯运动
经济危机的一个显著影响是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民众虚无感加强,对政府的不满加强,法西斯主义则趁机上台。

何为法西斯主义?以下借鉴罗伯特?帕克斯顿的解释:法西斯主义可以被定义为一种政治行为的形式,有着显著的社会衰退、羞辱和受害心理,并以对于统一、力量和纯正的崇拜加以补偿。在这种社会里,以群众为根基的激进民族主义政党与传统的精英分子连结起来的一种虽然并不稳定但仍有效的互相合作、抛弃民主、自由并追求暴力,以及没有道德或法律限制的内部清洗和外部扩张的目标。

法西斯主义看似是在大萧条期间的“良药”,这成了各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众在困境中的鸦片,并由此组成了一个个法西斯团体,于是,法西斯运动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掀起一股浪潮。即使在美国,法西斯运动也风起云涌。

法西斯运动最先兴起于20年代初的意大利,以墨索里尼在1919年成立的法西斯组织“战斗法西斯”得名。1922年,墨索里尼被任命为首相,开始建立第一个法西斯执掌政权的国家。但在整个20年代,法西斯运动并未在其余资本主义国家成为民众的关注点。而在经济危机发生后的1933年10月,法西斯运动已经遍及23个国家。也正是在这一年,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德国开始走上法西斯的道路。

1934年,法西斯运动已经波及30多个国家,美国的自由联盟和黑色军团、法国的火十字团、英国的法西斯联盟等法西斯团体均在当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以美国而言,法西斯运动从规模和影响而言,都具有广泛性,所幸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社会矛盾。

经济危机中不幸之幸是,美、英、法诸国的法西斯团体并未取得国家政权(须知以其规模而言,美国等国家走上法西斯专政的道路并非不可能)。然而,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德、日、意等国走上了转嫁经济危机的道路,一场危机引发了另一场危机,即二战。



第三节 德国的“救世主”——战争狂魔希特勒

元首出生在奥地利

或许很多人难以想象,一个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大元凶,德国“元首”希特勒却并非出生于德国。1889年4月20日,希特勒出生在维也纳西北小城林茨的一个小镇。林茨是个优美的城市,希特勒直到临死前,依旧希望能长眠于此。在林茨,曾诞生过著名的天文学家开普勒和犹太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后者被认为是引发了希特勒最初的反犹情绪的人。

在希特勒出生之前,他的母亲克拉拉?波尔茨已经生下了三个孩子,但这三个孩子均相继夭折。因此,当阿道夫?希特勒出生后,克拉拉对其百般疼爱,担心会失去这第四个孩子。幸运的是,这个孩子并未夭折,但对于未来的世界,这几乎是最大的不幸。

希特勒的父亲四处闯荡,在维也纳当兵数年,并成了一名海关官员。有趣的是,他的父亲还可能有犹太人的血统,这对于后来反犹的希特勒来说,无疑颇具讽刺意味。希特勒3岁时,举家搬到哈菲尔德。希特勒6岁时,父亲退休,希特勒开始上小学,克拉拉又生下了一个孩子宝拉。家庭境况开始变得艰难,父亲经常发脾气,年幼的希特勒成了父亲的出气筒。其后不久,希特勒一家再次迁往朗巴赫。在朗巴赫,希特勒一度着迷于庄严的修道院,他在他家附近的本尼迪克特修道院看到的“卐”字符号,成了后来的纳粹标志。

少年时的希特勒,顽皮又贪玩,每天回家总会带着一身的伤痕。1899年,希特勒年满10岁,父亲在林茨郊区买了座房子。这期间,父亲变得尤为粗暴,希特勒经常挨打。好在他的母亲始终尽心维护着他,对他慈爱有加。

11岁时,希特勒得到了两本关于普法战争的杂志读物,由此开始对里面的文章和插图反复咀嚼。或许从这以后,希特勒开始热心于战争。
1903年,希特勒的父亲去世,希特勒时年14岁。安葬完父亲后,他的人生也开始进入了另一条轨道。
在维也纳的日子

奥地利是个艺术气氛很浓的国家,林茨城亦不乏这种气氛。许是受这种安静祥和的文化影响,希特勒萌发了成为一名艺术家的梦想。在父亲死后,家里的气氛变得缓和,他对一向疼爱自己的母亲说,他将努力成为一名伟大的画家。

尽管丧父的希特勒获得了更多的自由,但这种自由不啻为一把双刃剑,他的脾气变得更加暴躁,并且任性、傲慢。他所就读的学校,最终勒令他退学。无奈之下,他的母亲只好把他送到25英里外的另一所中学就读。在新学校中,他的成绩依旧毫无起色,并经常逃学。当他意识到自己无法应付毕业考试的现状后,称病逃离了学校,过上了四处游荡的日子,他的母亲对他根本无法管教。胡子已经依稀可见的希特勒,整天混迹于博物馆、剧场和蜡像馆等处,一直独来独往。这时期他唯一的好友库比席克评价他为:寡言少语、衣着讲究。

1906年,17岁的希特勒终于说服了母亲,踏上了前往维也纳的道路。维也纳是当时的艺术之都,年少气盛的希特勒,决定在此处追寻他的艺术梦想。抵达维也纳后,希特勒沉迷于维也纳的景色,游玩了整整一个月之多。秋天时,他迷上了钢琴,每天花费几个小时练钢琴,但四个月后,热情消退的希特勒停止了学钢琴。

此期间,由于他母亲患了癌症,希特勒回乡探望。临行时,他母亲给了他一笔钱用以报考美术学院,这笔钱足够他一年的开支。匆忙返回维也纳应试的希特勒,其作品并未赢得院方的赞赏,这让一向自负的希特勒极受打击,并数度要求院方给出合理解释,然而得到的回复是,他并不适于绘画。受此打击的希特勒,连续数周将自己关在租屋,足不出户。

年终时,母亲病危,希特勒又匆匆赶回家乡,陪他母亲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一段日子。1906年12月21日,克拉拉去世。需要提及的是,当时希特勒母亲的医生是一名犹太医生,叫爱德华?布洛克。在母亲死后,悲痛欲绝的希特勒握着这名犹太医生的手说:我将终生感谢你。在后来的反犹运动中,这名犹太医生果真受到了优厚的待遇。

成为孤儿之后,他的生活来源也变得紧张,仅有一笔少得可怜的遗产和孤儿津贴。希特勒很快就返回了维也纳,陪同他前往维也纳的,还有他唯一的好友库比席克。后者很快被音乐学院录取,并得以展露才华。希特勒只能大骂美术学院是由一群蠢猪所把控。

在维也纳的日子,两人合租一处破旧的小屋,省吃俭用,将省下来的钱用来听音乐会和欣赏歌剧。以今天的情形来看,当时的希特勒,尽管穷困潦倒,并且脾气颇为暴躁,但还算是个“有志青年”,或者说文艺青年,任谁也不会想到他会在后来的岁月中变成战争狂魔。

当时的艺术之都维也纳,在文化发达的背后,依然存在着贫民窟。虽然思想自由,但却充满民族偏见。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希特勒原有的对社会不满的情绪渐渐被激发,这种情绪由于看惯别人纸醉金迷,自己却生活在满是臭虫的地方而变得更加强烈。

1908年9月,希特勒鼓足勇气,向艺术学院递交了申请。但这一回,他连考试机会都未获得。深受打击又陷入经济困境的希特勒,悄然搬家以减少房租。

1909年,他在自己的阴冷的小屋中度过了20岁生日,并一天天地打发着孤独的日子。这年夏天,他已经没钱支付房租,开始混迹维也纳的街头,成了一名流浪汉。这年年冬,希特勒进了一处收容所,另一名叫莱茵霍尔德?汉尼希的流浪汉负责照顾饥寒交迫的希特勒。

每天早上,汉尼希都会带着希特勒走上一大段路到达一处教堂领汤,再找个暖和点的地方度过一天。此时或许是希特勒一生中最艰难的日子,面黄肌瘦的他无法靠出卖体力赚钱,又撂不下脸行乞。汉尼希听说希特勒会画画后,遂建议他画明信片赚取生活费。

希特勒听从了汉尼希的建议,搬到了一个破旧但是廉价的单身公寓。1910年2月,希特勒开始赶制明信片,并由汉尼希拿去兜售,收入对半分。几周后,两人摆脱了困境。
以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希特勒很有可能会成为一名普通画工,或者一名街头画家。但如我们所知,事实并非如此。
下一站,慕尼黑

希特勒在绘画之余,开始对政治产生了兴趣。这种兴趣所引发的热情令人吃惊。他参加各种辩论之余,总会忍不住坐卧不宁,大喊大叫,狂热地赞美反犹主义者,同时对社会民主党人大加贬斥。其后,又迷上了反犹报纸。

1910年春,希特勒几乎停止了绘画,他和汉尼希也由此散伙。这年秋天,他再度向美术学院发出申请,结果和3年前如出一辙,院方认为他的画作更适合建筑师用,精确有余,但缺乏艺术气息。

1913年5月,厌倦了维也纳生活的希特勒走向另一个城市寻找自己的前程,即德国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慕尼黑。这个城市,成了希特勒日后最喜欢的地方。
在慕尼黑,希特勒原想继续学绘画和建筑,但现实依旧冰冷。艰难工作(绘画)的希特勒,总算得以勉强糊口。

1914年6月28日,一个平静的夏日,希特勒正在室内作画,楼下突然人声鼎沸。房东太太随后告诉希特勒说:奥地利皇位继承人费迪南大公被塞尔维亚人刺杀了!这样,希特勒迎来了人生的另一阶段。

一战爆发以后,希特勒迫不及待地递交了入伍请愿书。身子瘦弱的希特勒并不适宜当兵,但当局还是接纳了这名狂热的画师。这年秋,希特勒被编入巴伐利亚第十六步兵团,10月8日,随军开赴前线和英国人交战。

在一战中的希特勒,表现颇为“神勇”,他在战斗中获得了一枚铁十字勋章,并和他的战友们在阵地战中煎熬。这时的希特勒是团部的一名通讯员。在给房东波普太太的信中,他写道:真希望能有几天喘息的时间。1916年夏,参加松姆战役的希特勒,大腿被炸伤,并被送进了野战医院。次年春,伤愈后的希特勒重返第十六步兵团。这时候,美国开始卷入战争,战局已经对德国不利。希特勒除了要面对毒气弹和炮火以外,还经常对充斥军队中的悲观气氛感到愤怒。

1918年10月,战争行将结束,希特勒再次负伤。这次,英国人的毒气弹让他的视力受创,并从前线撤了下来。在医院中,他收到了德国投降的消息。德国投降以后,军国主义者认为,日耳曼的失败是来源于内部,其罪魁祸首就是那些投机钻营者和犹太人。而这,也正是希特勒的想法。

在视力恢复以后,希特勒决定从政,并返回慕尼黑。在《凡尔赛条约》签订以后,德国民众陷入无尽的耻辱中。这一次返回慕尼黑,希特勒将不再是一名小角色,他将很快变成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德国人的“救世主”。

第四节 失败的政变——慕尼黑啤酒馆暴动

党魁希特勒

1919年,战争结束后的第一年,随着《凡尔赛条约》的签订,久违的和平曙光照耀着欧洲大陆,但战争的幽灵也在开始滋长,这一年秋天,希特勒加入了此前一直默默无闻的德国工人党(次年改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并成了党主席。这个党,即后来挑起二战的罪魁纳粹党。

希特勒初次参加德国工人党的会议时,这个党不过区区数人,且组织松散。参加过这个松散组织的数次会议后,希特勒初次接触了“国家社会主义”等词,并在其后被接纳为党员。自负的希特勒,此前一直想自己建党,但犹豫再三后,还是加入了德国工人党,并参加了该党的委员会。领党证时,其编号为555,意为第555人,但在希特勒加入时,这个党的人员不过55人,证件号上的555不过是虚添了一个5。

入党之初,这个党不过是一个以辩论为主,社团性质的组织,希特勒决定将之发展成为一个政治机构。他说服委员会召开大型集会后,又数度主持召开群众大会等,以吸纳新成员,同时还在报刊上大肆刊登反犹言论。

在群众大会中,希特勒开始真正发挥了他的演讲才能,并请来一些军队中的好友以维持秩序。通过数次群众大会,德国工人党的人数增加不少,其中有不少旧军人,希特勒的威望也得到提升,并被任命为该党的宣传部负责人。创建德国工人党的党魁德莱克勒斯将希特勒视为党的希望,赞成希特勒将这一社团改造成政党的企图。

1920年2月,希特勒亲手拟定了该党的党纲25点,其中包括联合全体德国人——当然,犹太人除外,建立一个强大帝国;德国需要和其余国家拥有平等地位;废除《凡尔赛条约》等。

随着德国工人党的影响日益增加,希特勒的威望增加,他认识了不少慕尼黑的上层人士,德国的旧军人阶层对其主张尤为拥护,并纷纷加入了德国工人党。也是在这一时期,希特勒的反犹、反马克思的思想开始形成体系。

随着威望的增加,希特勒已经成了德国工人党的灵魂人物。他将工人党的名称改为“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简称纳粹,故该党又被称为纳粹党),以他多年前在修道院看见的“卐”字符作为党旗标志,并选用黑白红三色为党旗标准。原本代表宗教含义的“卐”字符由此烙上罪恶的烙印。

在成为党魁前,希特勒还做了另外两件重要的事,一是利用鲁登道夫(一战期间曾任德军总参谋长)的威望收编了格里戈尔的私人武装,凭借后者对鲁登道夫的信任,促使其加入了纳粹党。另一件事是说服德莱克斯勒凑了18万马克(这对当时的纳粹党来说,是一笔巨款),将濒临破产的《人民观察报》买下。这两件事,令纳粹党拥有了武装和宣传工具。

1921年夏,希特勒的威望已经达到顶峰,开始向委员会夺权,向后者下了18天的最后通牒,要求拥有党内的独裁权,否则将退出纳粹党。委员会经过数日争论,无奈之下同意了希特勒的要求。这样,希特勒掌握了纳粹党的绝对领导权。与此同时,他着手建立冲锋队。这一组织原是用以在希特勒演讲时维持秩序的,但后来却成了屠杀各国人民的刽子手。

慕尼黑政变,暴力夺权的尝试

纳粹成立之初,就与暴力相联系。1921年11月4日,希特勒到霍夫布劳斯酒馆演讲。当他抵达该酒馆时,发现会场已经挤满了社会民主党人。希特勒向随侍的冲锋队下令,任何人都不得离开大厅。当他开始演讲时,社会民主党人果真开始起哄,50名冲锋队员在希特勒的命令下,凶狠地扑向社会民主党人,半小时的搏斗中,冲锋队员大获全胜。这起事件让希特勒对暴力更加崇奉,一年多后发生的震惊世界的啤酒馆暴动与此事也脱不了干系。

1922年6月,行事嚣张的希特勒被警方逮捕,罪名是煽动暴乱,并在斯达德廉监狱被关押了5个星期,但这丝毫不能让希特勒稍有收敛。

1922年到1923年的德国乃至欧洲大陆,都处于一片混乱。墨索里尼的黑衫党在1922年已经向罗马进军并夺取了政权,希特勒派出的代表得到墨索里尼的热情款待,这让希特勒大受鼓舞,萌生了效仿墨索里尼的念头。这时期的希特勒,身边聚拢着各式人等,有普通的下层劳工,也有上层富商贵族,有知识分子,也有流浪汉,其中包括后来鼎鼎大名的赫尔曼?戈林和鲁道夫?赫斯这两名飞行员。

1923年,在关于德国的赔偿问题上,英法两国发生分歧,法国和比利时的军队进占鲁尔区,德国举国震动,民众恐慌并且愤怒,马克贬值,失业人数剧增。凡此种种,为希特勒夺取政权创造了条件。

这一年秋,纳粹党的党员已经有数万。另一方面,对于希特勒,柏林方面和巴伐利亚当局也产生了矛盾。柏林要求州委员冯?卡尔遏制希特勒的暴力运动,但州领导人又向卡尔施加压力,希望能对希特勒网开一面。巴伐利亚陆军司令冯?洛索夫则公然违抗柏林方面关于制裁希特勒的命令并因此被解职。但巴伐利亚政府对柏林方面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政策,将洛索夫任命为巴伐利亚州国防军司令。巴伐利亚随后成立了以卡尔、洛索夫和州警察局局长赛塞尔为首的三巨头政府。

这时期的巴伐利亚和希特勒都走到了十字路口。巴伐利亚的选择一为独立,二为进军柏林。对于希特勒来说,则是支持走哪一条路的问题。但希特勒并不希望巴伐利亚走向独立,因为后者一旦独立,极有可能将成立以巴伐利亚皇太子鲁伯莱希特为国王的君主立宪国家。掌控政权的三巨头,虽然一致赞成推翻魏玛政府,但也希望能遏制希特勒势力的发展。

这样,从各方面来说,无论被动还是主动,希特勒发起一次更大的行动已经变得理所当然。11月6日,希特勒和幕僚决定在5天后发动武装起义。之所以仓促地选择在11月11号起事,主要原因是这一天恰好是德国投降5周年纪念日。

希特勒的计划是先行占领巴伐利亚政府各主要部门,逮捕主要领导人。在慕尼黑,希特勒拥有明显的优势,他的武装人员有4000多名,但军警仅有2600人。

正在希特勒紧锣密鼓准备“革命”时,卡尔宣布在11月8日晚间在贝格勃劳啤酒馆宴请军政要员,其中包括希特勒。希特勒遂决定趁机起事,在贝格勃劳啤酒馆暴动,胁迫三巨头支持“革命”。

11月8日晚,8时30分,希特勒的武装党徒将贝格勃劳啤酒馆团团包围,并封锁了各个出口,戈林则率众冲入大厅并将里面的警察控制住。随后进入啤酒馆的希特勒,歇斯底里地喊道:“全国革命已经开始!大厅已经被包围!”

控制住三巨头后,希特勒要求他们支持并向柏林进军,且将军队交由鲁登道夫指挥,但三巨头并未答应。正当希特勒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时,德高望重的鲁登道夫驱车赶到啤酒馆。尽管对希特勒过火的举动颇为不满,但鲁登道夫还是在这次暴动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他的劝说下,三巨头不得不表示合作。

在希特勒看来,当时可谓诸事顺利,冲锋队的头目罗姆已经将陆军司令部占领(但可惜未接管电话总机,这成了“革命”失败的致命因素),赫斯则已经将啤酒馆里的军政要员控制。但事情还是出了点纰漏,有人向希特勒报告说起义部队和工兵营发生了冲突,希特勒遂匆忙赶去处理这事,并将指挥权交予鲁登道夫。

待希特勒离开啤酒馆后,洛索夫将军提出要赶回办公室发布命令,鲁登道夫对昔日的手下毫无怀疑。这样,当希特勒返回啤酒馆时,巴伐利亚政府三巨头都已先后离开。

洛索夫通过总机向巴伐利亚的军队下发了反攻命令,并要求邻近的驻防部队加速赶赴慕尼黑。卡尔则拟定了三份通知,下令解散纳粹党等右翼组织。局势由此急转直下,陆军和警察已经包围了占领军区司令部的冲锋队头目罗姆。鲁登道夫遂建议希特勒将武装部队开往慕尼黑内城解围。希特勒对此表示赞成,但他表示需要步行前往以动员市民乃至军警参加这次政变。

游行队伍很快就在希特勒、鲁登道夫、戈林等人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地往慕尼黑内城赶去。当队伍行至议会大厦时,警察将他们拦住,双方开始对峙。

随着一声枪响,游行队伍开始骚乱,前排的人纷纷倒下,卫兵格拉夫挡住了射向希特勒的子弹,并在倒地时还将希特勒拉倒在地上,希特勒因此左臂脱臼。随后,又有不少卫兵赶到前面保护希特勒,有多人相继中弹倒地。拖着伤臂的希特勒离开了战场。至于鲁登道夫,则大步跨过了封锁线,军警无一敢向这名一战中的德国英雄开枪。一名中尉随后将鲁登道夫逮捕并送走。走在前面的纳粹二号人物戈林则没那么走运,腿部中弹并倒在了人行道上,随后被暴动者救走,一家犹太人接纳了他。
希特勒随后坐上了一辆汽车,并躲到了一处乡间别墅,两天以后,赶来的警察将他逮捕。慕尼黑政变有如一场闹剧般走向失败。

受到审判后的希特勒,被关进了兰茨贝格监狱的7号牢房,他将在这里度过8个月的牢狱时光。正是在这里,他完成了他的巨著:《我的奋斗》。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