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未来漫游指南:昨日科技与人类未来
》
售價:NT$
445.0
《
新民说·逝去的盛景:宋朝商业文明的兴盛与落幕(上下册)
》
售價:NT$
790.0
《
我从何来:自我的心理学探问
》
售價:NT$
545.0
《
失败:1891—1900 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
》
售價:NT$
390.0
《
送你一匹马(“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看三毛如何拒绝内耗,为自己而活)
》
售價:NT$
295.0
《
秦汉史讲义
》
售價:NT$
690.0
《
万千心理·我的精神分析之道:复杂的俄狄浦斯及其他议题
》
售價:NT$
475.0
《
荷马:伊利亚特(英文)-西方人文经典影印21
》
售價:NT$
490.0
|
編輯推薦: |
晋洪涛编著的《理性与效率--农户粮食生产行为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对中国农户的粮食生产行为及其效率展开分析和讨论:一是理论研究,本书试图构建一个关于农户理性的新分析框架,并利用该框架研究当前中国农户的理性表现和行为目标;二是实证分析,本书将主要利用河南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资料对农户的粮食生产、消费和劳动力提供三方面的决策行为进行实证研究,并对其进行效率评价。
|
內容簡介: |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已经成为中国农业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历届政府的工作重心。当前理论界关于中国长期粮食安全的主流思路是:依靠国内外两个市场保障粮食安全,并利用国际市场平衡国内粮食生产波动。
但是,这一思路的立足点是国内生产能够保障粮食的基本供给。政府在制定粮食安全政策时,除了要考虑如何利用国际市场熨平国内粮食生产波动之外,更需要考虑如何加强国内生产以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基于千家万户小农仍是当前中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这一现实,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确保长期粮食安全的微观基础是提高小农户的粮食生产效率。
晋洪涛编著的《理性与效率--农户粮食生产行为研究》按照主流经济学的理性假设,农户粮食生产行为应该是理性且有效率。但是,与其他经济主体相比,农户所面临的约束条件更多,在不同环境下农户的理性目标和行为特征有着不同表现。同时,研究农户行为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是,农户既不是纯粹的消费者,也不是纯粹的生产者,而是一个消费单位和生产单位的综合体。因此,研究农户粮食生产行为必须考虑农户在当前阶段的理性目标和行为特征,以及农户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综合体”在粮食生产、消费、劳动力供给各方面的决策关联性。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就构成了本书的主题:当前中国农户的理性目标及其影响下的粮食生产行为特征与效率。《理性与效率--农户粮食生产行为研究》主体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关于农民理性问题的研究,构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讨论了小康阶段的农民理性目标和粮食生产行为特征。
第2章首先对经济学关于人类理性的认知进行了回顾,并指出“理性经济人“作为一种研究范式的合理性。通过对农民理性的分析,尤其是对“斯科特·
波普金”命题的讨论,本书得出“农民是理性的”这一基本结论,他们的行为都是为了努力实现某种效用的最大化。
第3章在”理性农民”基本假定下构建了一个关于农民理性的新分析框架——家庭经济周期理性模型。本书把农户兼业行为进一步划分为农业外部兼业和农业内部兼业,将农户在农业和非农业之间从事跨产业生产经营活动界定为农业外部兼业,将农户在第一产业内部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之间从事跨行业多元化生产经营活动界定为农业内部兼业,研究了两种兼业行为与农户家庭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农业外部兼业度与农户收入水平之间呈倒U关系”和“农业内部兼业度与农户收入水平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的假设。基于上述分析,本书以农户富裕度为主线,以权变的观点构建了家庭经济周期理性模型,按照收入水平将农户家庭发展周期划分为贫困、温饱、小康、富裕四个阶段,将各阶段农户的理性表现分别确定为生存理性、生活理性、收入理性和经济理性,并讨论了不同理性表现下农户的行为目标和特征。
第4章将家庭经济周期理性模型应用到农户粮食生产行为的分析。当前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整体上处于小康起步阶段。在此阶段,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农户的消费需求日趋多元化和商品化,生产生活方式也已社会化,因此现金收入最大化成为当前中国农户家庭的行为目标。在现金收入最大化目标下,农户粮食生产已从产量最大化转向“自给型”生产——满足家庭IZl粮所需即可,家庭粮食安全也由自我防范转向市场保障。针对河南农户粮食生产行为进行的典型调查,也验证了农户粮食生产的自给化趋势。
第二部分以粮食大省河南为例,对农户粮食生产、消费、劳动力供给三方面及其决策关联性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
第5章主要介绍了研究对象——河南农村固定观察点16个观察村和1
000个观察户的基本情况,并对
16村千户粮食生产概况进行了总体分析。结果表明,观察村耕地面积呈现减少趋势,而农户职业分化也正在进行之中,农业劳动者尤其是纯务农者比例持续下降。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户正在向非农化方向发展。这一趋势反映在农户粮食生产行为上,主要表现为经营耕地农户的比率和种粮农户的比率逐年降低。
第6章对河南观察户的粮食生产和消费行为进行了联立考察。本章首先基于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家庭经济学对农户粮食和消费行为之间的制约关系进行了理论研究,分析表明不同经济环境下,农户粮食生产和消费行为之间有着不同的关联性;在当前中国,由于存在着劳动市场和粮食市场虽然并不完善,农户的粮食生产决策可以独立并先于消费决策进行,劳动和粮食相对价格的变化将影响到农户的粮食生产和消费决策。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受劳动市场实际工资率不断上升的影响,追求现金收入最大化的农户大幅减少粮食生产的劳动投入,之所以实现了粮食的稳产增产,主要是依靠技术进步下的单产水平提高;受收入水平提高的影响,在恩格尔定律作用下农户的口粮消费出现大幅下降;由于粮食相对价格下降,近年来农户开始将家庭粮食安全由自我防范推向市场保障,家庭粮食储备水平降低到较低水平。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虽然导致了观察户粮食商品率的上升,但农户家庭的粮食收支平衡已经趋向脆弱。
第7章从劳动力分配角度研究了农户粮食生产行为。本章首先基于新家庭经济学的观点着重从家庭成员性别分工视角对农户家庭的劳动力配置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表明:在当前“男性外出务工、女性留守在家”的新分工模式下,中国农家女性正在越来越多地承担起家庭农业生产劳动: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女性支配时间的自由度增大,而劳动和粮食相对价格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农户家庭以及妇女的时间配置。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劳动市场实际工资率不断上升的环境下,农户家庭在农业和非农业之间的劳动时间分配以及家庭成员的性别分工,都呈现出由农业向非农业转移的趋势。由于技术进步而从农业生产中撤离出来的女性劳动力,在现金收入最大化理性目标引导下更多地将时间配置到非农就业,农户劳动力资源配置的非农化呈现加剧态势。
第三部分对农户粮食生产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
“小农户是否更有效率”的命题对于中国粮食生产具有很强的政策含义。本部分扩展了现有文献单纯以土地生产率衡量农业效率与农户规模之间关系的研究,而是从土地生产率、劳动用工生产率、劳动力生产率、成本利润率指标对河南观察户小麦、稻谷和玉米生产进行了全面的效率考察。实证结果表明,种植规模对三大粮食作物的生产效率均有显著影响,但是方向并不一致。这一结果表明,政府在制定粮食政策时必须要有针对性,针对不同粮食作物实施分类指导。
第四部分对本书的研究结论进行了概括并提出政策建议。本书所得出的研究结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农民的经济行为是理性的,农户粮食生产行为从根本上仍受理性支配,政府在制定粮食政策时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相信农民智慧;第二,在当前阶段,农民的行为理性表现为现金收入最大化,政府制定粮食政策时必须考虑农民的致富愿望;第三,由于粮食相对价格的下降,现金收入最大化理性指导下的农户开始将家庭粮食安全由自我防范推向市场保障,“自给化”成为当前农户粮食生产的基本特征,以劳动力为代表的农户家庭资源配置表现出典型的非农化趋势;第四,当前的粮食增产主要来源于农业科技进步下的单产水平提高,青壮年男性劳动力转移所形成的妇女化农业生产在当前并未影响到粮食生产,加快劳动力转移并不会影响粮食安全;第五,农户粮食生产目标和政府粮食安全目标并不完全一致,对于不同地区、不同规模农户而言,实现政府粮食安全目标的土地生产率与实现农民增收目标的劳动生产率、成本利润率之间可能存在冲突。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书针对如何确保中长期粮食安全提出了如下宏观政策建议
第一,尊重小农户的粮食生产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小农户的种粮积极性。在现金收入最大化成为农户行为目标的条件下,政府应积极促进小规模农户融八市场,将农民增收的动机转化为现实的粮食生产行为,实现政府要粮和农民要钱的有机统一。
第二,努力消除农村中广泛存在的性别鸿沟,充分发挥女性劳动力的作用。农业政策的设计以及农业项目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女性的权利和参与,消除男性偏向,使女性和男性平等地获取人力资本和各种资源,从而在土地上使用和男性同样水平的投入品。
第三,重视技术进步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更广泛地使用以良种技术为代表的新生物技术,优先选择和发展“中间技术”。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构建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与多元化服务组织相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高基层农技服务水平。
第四,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文化科技素质。解决城乡教育投入不均衡问题,重视农村基础教育,大幅增加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提高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尤其是要增女性人力资本投资。
第五,全面审视影响粮食生产的制度,从整体上统筹考虑有关政策。在土地产权方面,可以允许“长久不变”的土地承包使用权进行交易;在农地流转方面,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在劳动力转移方面,要进一步开放农民向城市的转移政策。
|
關於作者: |
晋洪涛
男,1974年生,河南柘城人。201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为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2012。研究方向为农户行为、土地制度。
在《管理世界》、《中国农村经济》、《农业经济问题》、《China Economic
Re—view》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佘篇。主持国家自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省部级课题6项。获省部级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
|
目錄:
|
《华村一家丛书》总序
序
前言
摘要
第1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1 研究背景
1.1. 2 问题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 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 2.3 框架安排
1. 3 研究假设与方法
1. 3.1 研究假设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范围与对象
1.4.1 概念界定
1. 4.2 研究对象
1.4.3 数据来源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农民理性:一个概括性的观点回顾和评价
2.1 “理性”还是“非理性”:延续至今的争论
2.1. 1 理性概念在传统经济学中的演变
2.1.2 非主流经济学对理性主义的批评
2.1. 3 理性内涵的扩张与经济学帝国主义
2.1.4 简要评论
2.2 “道义经济”抑或“理性小农”:农民理性的经典论题
2.2.1 道义经济
2.2.2 理性小农
2.2.3第三条道路?。
2.2.4 简要评论
2.3 最优化农民:基于理性视角的农民行为总结
2. 3.1 利润追求型农民
2.3.2 风险规避型农民
2.3.3 劳苦规避型农民
2.3.4 市场参与型农民
2.3.5 简要评论
2.4本章小结
第3章 家庭经济周期理性:一个农民理性分析框架的构建
3.1 基本假定
3.2 一个概念
3.3 两个假设
3.3.1 农业外部兼业度假设
3.3.2 农业内部兼业度假设
3.4 理论构建
3.4.1 核心思想:以变化观点认识农民理性
3.4.2 基本思路:以农户富裕度为分析视角
3.4.3 分析框架:农户理性随富裕度的变化
3.4.4 几点解释:家庭经济周期理性的实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自给型粮食生产:小康阶段的农民理性与行为特征
4.1 从温饱到小康: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转变
4.1.1 经济发展阶段的一般划分
4.1. 2 “小康”是中国特色的阶段划分
4.1. 3 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
4.2 从生存到致富:小康阶段农民的理性目标
4.2.1 农村发展滞后于国民经济整体水平
4.2.2 农村经济发展仍处于小康起步发展阶段
4.2.3 现金收入最大化是小康阶段农民的理性目标
4.3 从高产到自给:现金收入最大化下农户粮食生产特征
4.3.1 农户家庭资源由农业生产转向非农生产
4.3.2 农户家庭粮食安全由自我防范转向市场保障
4.4 自给型粮食生产的一个简单例证:河南调查
4.4.1 粮食生产“口粮化”
4.4. 2 农业生产“简单化”
4.4.3 非农经营“主业化”
4.4.4 留守劳力“低质化”
4.4.5 资金流向“生活化”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河南16村千户粮食生产总体描述
5.1 数据说明
5.2 基本特征
5.2.1 观察村特征
5. 2.2 观察户特征
5.3 观察村农业生产概况
5.3.1 劳动力职业分化
5.3.2 农业和粮食生产
5.4 观察户粮食生产概况
5.4.1 粮食播种面积
5.4.2 粮食产量
5.4.3 营地农户比率
5.4.4 营粮农户比率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户粮食生产与消费行为的联立考察
6.1 引言
6.2 农户粮食生产和消费决策的理论分析
6.2.1 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
6.2.2 基于新家庭经济学的分析
6.3 农户粮食生产和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
6.3.1 粮食生产:土地生产率提高引致的产量增加
6.3.2 粮食消费:恩格尔定律作用下的口粮下降
6.3.3 粮食储售:双重因素导致的粮食商品率上升
6.3.4 粮食收支:逐渐趋向脆弱的农家内部平衡
6.3.5 简要结论:现金最大化下的粮食生产与消费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农户粮食生产劳动力的分配
7.1 引言
7.2 农户劳动力分配的理论分析
7. 2.1 女性不参与市场工作的时间配置
7. 2. 2 女性就近参与市场工作的时间配置
7.3 农户粮食生产劳动力分配的实证分析
7.3.1 劳动力样本特征
7.3.2 劳动时间:农业和非农业间的分配
7.3.3 性别分工:家庭成员的角色安排
7.3.4 粮食生产:不同农户的时间投入
7.3.5 简要结论:现金最大化下的劳动力配置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农户粮食生产效率的全面分析
8.1 引言
8.2 方法和变量
8.2.1 研究方法
8.2.2 变量定义
8.2.3 效率指标
8.3 结果讨论
8.3.1 小麦生产效率
8.3.2 稻谷生产效率
8.3.3 玉米生产效率
8.3.4 简要结论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主要结论与建议
9.1 基本结论
9.1.1 小康阶段农民经济行为的目标是现金最大化
9.1.2 “自给化”是小康农户粮食生产的基本特征
9.1.3 当前粮食增产来源于技术进步下的单产增加
9.1.4 农户粮食收支平衡和家庭粮食安全趋向脆弱
9.1.5 农业劳动妇女化在目前对粮食生产影响不大
9.1.6 考察粮食生产效率需要从农户家庭角度评价
9.2 延伸结论
9.2.1 农民种粮行为从根本上仍然受理性原则支配
9.2.2 农户兼业和职业分化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
9.2.3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会影响粮食安全
9.2.4 政府增产目标和农户增收目标并不完全一致
9.2.5 粮食安全政策的制定必须充分认识到时空性
9.3 确保中长期粮食安全的宏观政策建议
9.3.1 尊重和相信小农户,激发小农户种粮积极性
9.3.2 消除农村性别鸿沟,政策制定更多考虑女性
9.3.3 重视农业技术进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9.3.4 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民文化科技素质
9.3.5 重新审视有关制度,从整体上考虑政策设计
9.4 未来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华村一家”团队已出版专著名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