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山西寺观艺术壁画精编卷
》
售價:NT$
7650.0
《
中国摄影 中式摄影的独特魅力
》
售價:NT$
4998.0
《
山西寺观艺术彩塑精编卷
》
售價:NT$
7650.0
《
积极心理学
》
售價:NT$
254.0
《
自由,不是放纵
》
售價:NT$
250.0
《
甲骨文丛书·消逝的光明:欧洲国际史,1919—1933年(套装全2册)
》
售價:NT$
1265.0
《
剑桥日本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NT$
918.0
《
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精品教材大系:材料的时尚表达??服装创意设计
》
售價:NT$
347.0
|
編輯推薦: |
《读者·原创版》精选集悦读志汇集了最适合青少年的精华篇章,将使青少年读者获益匪浅。
|
內容簡介: |
《读者·原创版》精选集悦读志内容全面,装帧精美,汇集了《读者?原创版》悦读志中的精华篇章,旨在给中学生提供最适合的“读者”系列读物精选集。这本书将成为青少年丰富课外知识、提高作文写作能力的阅读首选。
|
關於作者: |
《读者·原创版》最初是《读者》杂志里的一个原创专栏,后于2004年独立成刊。创刊于2004年9月,作为读者出版集团刊群中的第一新军,是国内领先的综合性原创青年杂志。创刊以来,已发行数千万册,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厚爱和欢迎。文章以社会、话题、情感、人物、心理、资讯为主线,集粹原创首发内容,与《读者》和时代精髓一脉相承,又散发着自己的独特气质。
《读者·原创版》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作者队伍,诸如王蒙、余秋雨、池莉、贾平凹、李开复、龙应台、肖复兴、梁晓声、六六、林夕、方文山……,第一流的作家提供最好的阅读体验。各种思想在这里碰撞、融合,使《读者?原创版》在各类人文杂志中历久弥新,独具吸引力。
|
目錄:
|
第一卷 玫瑰不着急
在繁花中长大的孩子 林清玄
我只想做一只老鼠 朱德庸
想 想 南在南方
荒野上的路 蔡 成
为什么没有蜘蛛网 吴静男
兔子的故事 李冬梅
玫瑰不着急 苏小蝉
禅意是一种生活态度 雪小禅
曾经有趣的考试 宋立民
唐朝的吝啬鬼形象堪比世界四大名著 蔡 军
选择了宽容,就赢得了财富 周慕恩
幸福可以用耳朵去寻找 谢胜瑜
无字经书 纪广洋
风景在漫步中 罗 西
被琐事诱惑 彭武胜
一心只想当木匠的皇帝 陈甲取
学院派爱情样本 安 宁
布书慧的恋爱实习 陈麒凌
拿自己“说事”的民国教授 孟祥海
402的胡子 陈麒凌
那个盛夏没有果实 风为裳
青春,呼啸而过 戴日强
总有一次哭泣让我们瞬间长大 海 宁
笑口常开 秦晓伟
不要为你是一只鹰而感到羞愧 曾 颖
爱情是遇见的 罗 西
16岁的盛宴 韩昌盛
第二卷 有一些植物死了叫做中药
有一些植物死了叫做中药 风来满袖
帝王词人李煜 王 曙
文学作品中的医学谬误 李定国
那些驰骋在历史上的老太太 马少华
史上真有“全真七子” 佚 名
数学不误文学功 吴 澧
“锄禾日当午”作者的奢侈生活 谢 志
武侠物理:跳塔的危险性 李开周
世间已无梁上君子 马少华
刘邦掉进厕所里 王前锋
光绪皇帝是高分低能的典型代表 张宏杰
看尽长安花,春风不得意 陈思呈
当苏轼变成苏东坡 蒋 勋
例谈我国古代童趣诗 赵 华
魏晋时期的普通、文艺、特二青年 任昌珉
唐人笔下匪夷所思的古代科技发明 蔡 军
死了都要爱VS. 死了都不放过你 马少华
第三卷 年少时的影子情人
在一叶花瓣上细数阳光 田 野
花瓣和绿草地 释戒嗔
鸟儿自己飞 流 沙
写给喜禾的一封信 崔永元
写给儿子的一封信 蔡春猪
让我们如大自然般过一天吧 王开岭
你总得带上些什么 马国福
幸福调查 吕 游
最红的叶子 胡继风
细小苍茫 马 德
墙 赵盼超
第三只眼看生活 悦东儿
野生的百合时间 席慕容
从 前 丁立梅
成为世界的光 沈奇岚
少年,你的梦想都死到哪里去了 佚 名
向日葵 张抗抗
年少时的影子情人 cd
长大了 李 勃
被你忘记的那个男人 安 宁
第四卷 写给每一个自己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潘石屹
寂寞的十七岁 白先勇
多闻草木少识人 王开岭
少一个相,也成不了佛 杨如雪
给自己一个成功的理由,
你的路就会越走越宽 佚 名
代表作 钟 柊
爱惜生命 南在南方
蝎子草 杨世诚
问题并不像你想得那么难 文 军
六月酸 唐 虞
读书的过程 宗 璞
潜伏的父亲 南在南方
回老家 桑格格
给老李的信 柴 静
写给每一个自己 韩 寒
猩 猩 苏 晟
苦涩的十六岁 琼 瑶
清醒地成长 蒋方舟
她从不肯委屈我一秒 三 毛
槭树下的家 席慕蓉
云的南方 七堇年
想念地坛 史铁生
校园乐事录 刘恒菊
我的精神家园 王小波
孟非回忆中学时代:
文科很牛很拽,理科像狗屎 孟 非
和“80后”“90后”谈谈 马 云
高三,不相信传说 蒋方舟
|
內容試閱:
|
写给每一个自己
文_韩 寒
人的处事风格和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16岁到30岁之间。我写过一些不错的文字,也写了不少烂文章,无论状态起伏,无论风格转变,都是一个人的成长历程,谁人能在十四年的青春里保持纹丝不动。
我二十岁出头的时候主张抵制日货,是个民族主义者,08年的时候开始反对抵制家乐福,我小时候主张打仗收复台湾,现在都不好意思承认自己这么说过,十七八岁时,我居然说,活着的作家中,写文章论排名老子天下第二,现在想起来都脸红,更让我脸红的是当年我心中那个第一居然是李敖。我少年时装酷,追求语出惊人,这些话现在看来,很多都惹人厌恶,甚至还惹我自己厌恶,把各种傻话挖出来,总会击中不同的人。谁没有年少过,你在宿舍里说过的那些蠢话,你在树林里幼稚的表白,现在拿出来可不都得笑死,没有人永远和过去的自己一致,除非你不再成长。
接触过我的人都知道,我面对生人其实腼腆拘谨。这点从小到现在都未改变。也许我把性格里的另一面都发泄到了赛车和写作中。只要不是被踢走,我在一支车队一效力就是五六年,有合作的地方只要没有意外都会一直合作下去,酒店都选熟悉的住,吃饭永远去那两三家,点的也永远是那几个菜。也许因为我选择走的道路太不一样,充满未知,所以我很希望在日常生活里没有变故,不再有陌生的事物。
今天我知道了口无遮拦的代价,知道了年少轻狂的代价,知道了直来直去的代价,知道了不设城府的代价,但明天我还会这样说话,外交辞令永远不会出现在我的嘴里。我在很多地方笨拙,嘴皮子也耍不好,所以我选择了写东西。面对键盘,我拥有我自己的世界,就像我倒车经常撞,停车老停歪,但戴上头盔,坐进赛车,我依然是个好的车手。这就是我的性格。人的性格未必一面,也未必必须符合其他人的设定。每个人的境遇和脾性都是不同的。你不能拿着标尺先裁量自己,再去宣判每个与你尺码不同的他人是伪劣产品。
在很多的采访里,我常说一句话:人,可以不上学,但一定不能停止学习。
我也常说,为了避免早期作品中模仿他人的痕迹太重这个缺点,我不再看其他人的小说,但一定不能停止阅读,只有阅读,才会进步。也许我们读着不一样的书,走着不一样的路。我只是选择了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电脑前的每一个人,我相信造物者一定赋予你们特殊的才能,很多人只是没有发现而已。也许此刻,有很多莫扎特正在编程序,很多舒马赫正在写文案,很多张曼玉正在当前台,很多李开复正在做中介。我只是比很多人幸运,找到了自己喜欢又适合的。同时我也有很多比你们蠢笨的地方,怎么学都学不会。每一个人,纵然缺点一身,但必然有一些地方是长于他人的,那是你区别与他人的标记,也是造物者公平的地方,就看你能否找到这些标记。
没人能让所有人满意,所以让自己和你中意的人满意就可以。你所判定的一切,也许就是你自己内心的投影。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接纳和抛弃的过程,就是一段迎接冷眼嘲笑孤独前行的旅途。KO不了你的,也许让你更OK,没让你倒下的,也许让你更强大。我也将尽我所能,向在乎我的人创造各种东西,绝不向厌恶我的人解释这是个什么东西。
和“80后”“90后”谈谈
文_马 云
很多人都说“80后”不行了,“90后”不行了,我觉得孩子们没有出问题,是我们出问题了。
我父亲认为我不如他,争论了将近20年,每次吃饭就吵架。直到前几年我对他说,我把十六七岁的儿子养到了一米八,你把我养成这个样子,你看是你本事大,还是我本事大?
我父亲超越了我爷爷,我超越了我父亲,我也坚信我的孩子会超越我。假如我们对自己的孩子没有信心,我不知道我们是否还会对未来有信心。孩子是我们的产品,一个老板对自己的产品没有信心的时候,你怎么相信这个产品会走出去?
有人说孩子们不承担责任,可是你们看,汶川大地震后冲在第一线的是“80后”,玉树地震后冲在第一线的也是“80后”。我们的爷爷相信报纸,我们的父亲相信收音机,我们这代人相信电视,孩子们相信自己的观点。他们只不过以不同的方式向我们表达而已。我们总说孩子不听话,请问我们听了孩子的话没有?
我父亲说我不听话将近20年,他从来没听过我说话。
很多时候,所谓孩子的问题,是我们与他们沟通的问题。我孩子17岁,跑过来跟我说:“爸爸,我要找女朋友了。”我说好事儿啊,为什么?他说我这个年龄97%的人都有女朋友了。我说好,第一,你告诉我这97%的数据从哪里来;第二,假如你爱上一个姑娘,那个姑娘也爱上了你,我坚决支持。如果97%的人都找对象了,你不找,我觉得不太靠谱了。如此一来,他就会慢慢思考。
其实我们只要学会跟他们沟通,去倾听他们的话,我们就会理解他们的想法。
我们公司90%以上的员工是“80后”,他们创造的公司父母连想都不敢想,他们创造出几千亿的市场、几千亿的创新成果。
有一个争论提到,我们总认为自己是对的。我们吃过苦,这要告诉孩子们,但是不要让孩子们重新走我们走过的路。重复我们走过的路是错误的,可是谁都会犯错,我们没有过偶像吗?所以我们不要去埋怨,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80后”、“90后”既然承担着我们的未来,我们就要支持他们,没有人给过我们机会,我们为什么不给他们机会?
所以我坚定地相信,孩子们一定比我们有更多的办法。假如我们对他们失去信心,那么我们对未来的信心全是假的。我们懂得开放,他们则比我们更懂得未来,更懂得承担责任。有不同观点存在,那才叫和谐,我们应该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看法。
“80后”、“90后”在为全人类承担责任,我们要给他们一些信任,给他们一些支持。正如鲁迅说过的:“关心我们自己的孩子,就是关心我们的未来。”
高三,不相信传说
文_蒋方舟
我也高三过。上高三之前,我对高三所有美好的传说,都赋予不信任。
我不信任半天踢足球,半天上课,晚自习还睡觉的学生,会考上北京大学;我不信任平时交白卷的学生,高考忽然灵光乍现,考了满分;我不信任左手吉他,右手美眉的人,能考过专心致志的学生;我不信任翻围墙去上网的,学功课最灵光;我不信任家长从不过问的学生,心理最健康;我不信任今天经某位名师点穴,明天就逃出升天;我不信任高考会提供作弊的空间;我不信任高考会给予超常发挥的机会,我不信任脑白金脑黄金……
上高三之后,学校开了场“高三动员会”。在我看来,前面要加个“运”字——“运动员会”。我上清华后,认识一个同学,他在高三前,一直是个运动员。上高三之后,成绩排名在30多位。高三毕业时,高考成绩却全班第一。问其奥秘,他说:“我当运动员的时候,教练说,只有你流的血汗,不会欺骗你。”
高三的老师说过很多好话,但我只相信三句:
一、排名比分数重要。二、补弱科。三、不喜欢做题的学生,不是爱学习的学生。
上高三后,学校组织了第一次摸底考试,我考出了一个超级好的分数,数学高达142分,文科总分超过620分。老师说,这是为了让我们“提高自信心”的一次考试。我不关心自信心,不关心分数,只关心排名。我在班上排名第四,在全校文科生中排名第21。这就是我高三的第一个起点名次。而高一的时候,因为文理不分,我竟被糟糕透了的理科拖累了总成绩,以致排名在全校一千名之外。分数只会让我迷惑,名次才能给我自信。
我的弱科,也是大部分文科生的弱科,那就是数学和地理。我积攒的一点体能和毅力,几乎都给了数学;我的方法是做题、做题、再做题;我积攒的优势,给了语文和外语,我的方法是只参加考试,不交这两科的作业;我积攒的智慧,给了历史和政治,我的方法是做笔记,画表格,理框架,找得分窍门。还有地理,我一直没有找到方法,只是在混乱的调整中跟紧别人的步伐。
我的数学老师说:“你是我见过的做题最多的学生。”有一个章节,我没有搞懂,于是去网上下载了有关这个章节所有的试题汇编。打印出来,一共是600页。每天晚自习近四个小时,我都在埋头做题中度过。做完了之后,我常常觉得头已经不在脖子上了。
做题的辛苦,在高考中终于得到了回应。我的数学,是所有科目中考分最高的。我的最弱科目,成了我最强势的一科。
从高二暑假开始,我就在为自主招生做准备了。我的自述材料,足足准备了三个多月,前后装订出了一个册子。这期间,我个人、我父母、我的高中母校,还有清华大学和其他大学,都在规则范围内做了大量努力。最终,在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在规则最宽容和最谨慎的60分优惠条件下,我进入了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我的高考分数加上自主招生的优惠分,排名全省21名。我从没有放弃希望,也没有错过机会。
但我看到很多家长,常常是在最后一刻,才寄出孩子的资料。那些资料大多是慌慌张张凑出来的,他们连打印纸都临时借,获奖证书也不知塞到了哪里,甚至还说:“就弄个假的证书,不会有人查的。”对于面试,他们说:“哎呀,无所谓,只当是锻炼锻炼吧,说不定就过了呢。”
奇迹也许会从天而降吧。但是我不相信。
不要抱着“锻炼锻炼”的想法,那只能暴露出你的漫不经心,缺乏诚意。
怎样过一个快乐的高三?我没有太多幻想。高三的学生,没有谁还能保持所谓的心理健康。如果你焦虑、烦躁、嫉妒别人比自己好,担忧未来,抱怨父母,
痛哭发泄,暴食减压,患得患失,这都没有什么可怕,这就是竞技心理,每天都
缠绕着高三学生的病态心理。
在高三的那个漫长冬天,我每天都陷入负面情绪:看不到未来,没有一个好消息,觉得苦海无边,孤独,变丑,任何一点点小挫折,都让人崩溃非常。我的唯一方法,是给自己写小纸条,给自己做心理按摩,自我暗示。这些纸条,如今已攒了一抽屉,现在翻出来看,甚是好笑,都是“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宝剑锋出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之类的大俗话。开春之后,我的情绪随着成绩的稳定也渐渐稳定了。因为该来的总会来的,我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
我的高三,是在理性中度过的。告别时也非常平静,我不会涕泗交流,不会撕书泄愤,不会跳楼自杀,不会彻夜狂欢。不会过于怀念高三,也不会全盘否定高三。
那是一段短暂的“运动员生涯”。用汗水去追逐光荣与梦想,也感受怅然与失落。如此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