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DK月季玫瑰百科
》
售價:NT$
959.0
《
为你想要的生活
》
售價:NT$
301.0
《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
》
售價:NT$
352.0
《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售價:NT$
454.0
《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售價:NT$
286.0
《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售價:NT$
265.0
《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售價:NT$
2387.0
《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售價:NT$
1010.0
|
編輯推薦: |
《谋杀电影》是一本关于电影和观影文化的闲书,源于ABC在《看电影》杂志上的人气专栏,以及新写的文章结集。
《谋杀电影》一反传统影评的正儿八经和教条主义,致力于反传统,反权威,反装逼……虽然言辞犀利,吐槽满点,娱乐性强,但其实结构严谨,观点鲜明,从不胡说八道,仿佛进入某种境界,看似另类,却直指电影本质。
|
內容簡介: |
《谋杀电影》是一部用电影编写而成,却不关乎电影,或者其他任何事情的书。
它集合了幻想、呓语与强词夺理,它充满着毫无意义的胡诌八扯并引以为傲。
它攻击陈词滥调和至理名言,不是为了提出具有启发性的观点,只是想看着别人摔个狗啃泥。
它感情用事,要么是极端的喜爱,要么是极端的厌恶,没有中间地带。
它没本事让你在光影中感动,也无法丰富你的精神世界,从它的字里行间看不到智慧与悟性。
它只是一本闲书,你看了,如果愿意的话,你笑了,再无其他。
|
關於作者: |
ABC
曾任《看电影》编辑,自由撰稿人。号称“影评人”却很少写影评,更喜欢写一些围着电影打转转,胡思乱想、强词夺理的小气文字。相比“电影反映品味”,更相信“电影反照个性”。理想是用电影统一世界,可惜一没纲领,二没计划,又懒得付出行动。只求世上多些好片,少些烂片,因为时间宝贵,要好好浪费。
|
目錄:
|
第一场:我不是影评人
奶味相投——我和《宋飞》没必要说的故事
我不是影评人
从天堂到电影院
第二场:听小丑说冷笑话
魔幻手机
搬家奇遇
治病
Before Saorise
硬盘帝国
穿玛西娜T恤的男人
电影侠J
开往电影天堂的大巴
与布努艾尔对谈
影迷的葬礼
第三场:海扁蜘蛛侠
鞋子
方法派影迷的自我修养
片尾字幕
电影碗2010
冷门片
高考
电影梦
剧透者
《都灵之马》攻略
丑人多作怪
第四场:南方公园的学术纳粹
那件事
伍迪·艾伦创造了一切
奥斯卡有什么了不起
裸替
宿醉神话与伟大的悲剧
玩具
《雨果》不是西科塞斯拍的
植入广告
劝架
电影院
猩猩哲学
女性史诗电影
后记
|
內容試閱:
|
我不是影评人
在中国,“影评人”有它自己的意思,那些在媒体或者网络上写跟电影有关文字的人,即便不是以影评为主,也都习惯于自称或者被称为影评人。然后进媒体和上网一样,是没有门槛的,影评人自然一抓一大把,鱼龙混杂。而且,多数人所了解的影评人都是收红包的影评人,多是从网络写手转行过来,有点像落草的梁山贼寇,早些年没事干,就到山下劫个富,在论坛上骂骂大片,有知名度之后就被大片招安了。
我倒不觉得这是多大的罪,为烂片摇旗呐喊,顶多是让观众浪费了买烟买衣服的钱,同时占用你逛淘宝、打游戏的宝贵时间。而且现实情况更可能是这样的:人们既不知道这些影评人是谁,也不吊他们的推荐。如果你是例外,千万别四处张扬,被影评人忽悠,就跟遭遇仙人跳一样,是相当丢人的事儿。
总之,因为现有的影评人不靠谱,有些人就想知道靠谱的影评人是什么样,视线转移到国外,引进了宝琳?凯尔、罗杰?艾伯特,大卫?波德威尔等所谓的优良品种。没几个人看过他们写的影评,只是读过几篇夸大其词的个人简介——人物文章跟简历或讣告是一个路子,总是能让当事人看起来更好一些。因为他们的名气很大,神秘感十足,经常出现在红包影评人的对立面,很容易就在小小的文艺圈里建立权威,让人相信影评人也可以信赖和仰望。
基本上,这种观点和我的文章一样,都是在胡扯。影评人令人讨厌,因为他们是影迷中的特权阶层。尤其在网络普及之前,个别人的观点就能让导演瑟瑟发抖,而片子并不是拍给个别人看的。
创作者痛恨评论者的例子也能在电影中看到,《云图》里一个作家把书评家扔到楼下摔死,《杰和鲍勃的反击》里杰和鲍勃痛扁大骂其漫画的粉丝,伯格曼曾在采访时说“也许他们只是嫉妒,因为他们拍不了电影……”这是孩子气的应对方式,也表达了他们的真实看法。
如果说影评人是有存在意义的,那他们至少应该代表一种标准,他们具有非凡的赏鉴力,不但会甄别好与坏,而且能解释好与坏。所以,他们首先具备的是实用性,让无法一天看三部电影的正常人找到值得一看的片子。其次是启发性,他们让被忽略的细节得到重视,他们给不理解的影迷提供答案。这些他们都可以做到,就像我也能表演空中转体三周半,只不过总是以失败告终。
《死亡诗社》里有个古板的语文老师,讲了用X轴,Y轴评定一首诗的好坏的方法。脑子正常的观众都会鄙视他和他的方法,但是当我们回到现实,还是很容易就去相信X轴和Y轴。有了两个轴,就有唯一的交点,这个交点就是标准。但是,就算X轴和Y轴真得存在,也只对个人有效,X轴代表影片,Y轴代表品味,如此每一部电影在每人心中都形成一个坐标。但是每个人的品味都不一样,因此属于电影的坐标不止一个,而是无数个,它们由点连成线,最后变成面,变成无穷大。所以,与其争论电影的好坏是否能以客观的标准评判,还不如承认自己的品味就是低到这个份上了,又能如何?祖国的GDP依然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着,非洲人还是吃不上饭。
宣扬客观标准的人中,少不了看过挺多片子,知道挺多电影史和理论的影迷,无论他们是否以影评人自居,都渴望成为权威(只是不好意思说出来)。我也看过挺多的片子,知道一点事,但小丑式的天性决定我成不了权威,我更愿意蹲在权威肩膀上拉屎——为什么要蹲在肩膀上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屎拉到头上。当然,以防你也想成为权威却不得其法,俺在这里就献丑谈谈经验,毕竟在影迷圈混迹多年,没吃过猪肉,也看过猪写影评。
能让你获得自我满足的影评有两类,第一类以归纳为主,说得是所有人都看到的东西。第二类以装逼为主,说得是所有人都没看到的东西。先说第一类,既然是所有人都能看到,又如何突显你的特殊呢?窍门就在于表述方式。比如看完《变形金刚》,无数人的第一感觉都是“打到后面就分不清谁是谁了。”这个说法太口语,一点都不吊。专业人士会说“没有辨识度的机器人……”,听起来是不是不一样了?其实意思根本没变。却更有可能让别人产生“哦!我也是这么想的”的感觉,此为第一类影评能够获得的最大褒奖。
相比之下,我更愿意谈谈第二类,因为有槽可吐。首先我会引用一段安德烈?巴赞的话作为例子——巴赞是如此的权威,我迫不及待地要在他的头上拉屎。
巴赞:“让我们再研究一个富有代表性的噱头。在《冒险者》中,夏尔洛从悬崖上居高临下地向追他的警卫投掷石块……那些警卫都被轻重不等地砸晕在地。但夏尔洛没有趁此机会逃之夭夭……他没有发现,他们的一个同事正从背后靠近他……伸手找石头的时候,夏尔洛摸到了警卫的皮鞋。请欣赏他的反应:夏尔洛没有逃跑,因为他显然没有任何成功的希望,也没有在判断自己走投无路后向监狱看守投降。他用一点沙土覆盖了这只碍眼的脚。您笑了,您的邻座也笑了,所有人首先都发出了同一阵笑声。但我在不同的放映厅里‘听’了20遍这个噱头。当观众或至少其中一部分为知识分子(如大学生)时,放映厅里会涌起第二波性质不同的笑声。”
序言后记
我从来没写过后记,也不知道该写点啥。我也没看过别人的后记,因为能让我看完的书都没有后记,比如《七龙珠》什么的;有后记的书我都看不完。
凭空想了下,一开始我觉得这玩意儿跟电影的片尾字幕差不多,总有矫情的影迷认为把字幕看完,把音乐听完是了大不起的事。不知道在书迷中是否存在“看完后记才对得起作者劳动”的说法,或者有书迷因为好朋友背不出某本书的出版信息而与其断交,这样的后记就是作孽,不写也罢。
后来我又想到,也许与后记对应的不是片尾字幕,而是获奖感言,就像很多人在奥斯卡上说得那些话,有些得奖者还会说:“我六岁就对着镜子练习这一幕了。”如果他说这话时已经得奖,那当然是个美好的故事,如果还没得奖,比如我,天天自言自语,就有被送到精神病院的危险。
就现在的情况来看,我得奥斯卡的希望越来越渺茫,恐怕只有到七老八十的时候他们才会颁给我一座终身成就奖,就像卓别林那样。那不如先在这里过个瘾,把该谢的同学都谢一遍:我要感谢我的媳妇,她给我封闭的世界打开一扇门,让我乌七八糟的东西有第二次祸害众生的机会;感谢我的编辑陈蔡,对这些只属于小众群体的意淫文,数不清的冷笑话充满耐心和信心;感谢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世纪文睿文化传播公司,谢谢你们的慧眼识猪,如果公司名再短一点,我会更感谢你们的;感谢我的朋友普璞和艾成歌,没有你们就没有这本书的出版;感谢我在《看电影》时的主编阿郎、叶满楼和迦叶,以及所有同事,你们打造了一本乌托邦式的杂志,给像我这样的人提供了胡来的空间;感谢我的父母,他们不会做杂志,但他们创造的空间是一样的;感谢伍迪?艾伦、科恩兄弟和所有启发了我的导演,以及戈达尔、哈内克等令人厌恶的导演,祝愿你们都进到天堂,并祝愿后一种导演交不到朋友;最后感谢豆瓣网,你在虚拟世界中造出来的东西,我也要在现实中造出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