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分析性一体的涌现:进入精神分析的核心
》
售價:NT$
556.0
《
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
售價:NT$
352.0
《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国有企业条款研究
》
售價:NT$
449.0
《
银行业架构网络BIAN(全球数字化时代金融服务业框架)(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管理丛书)
》
售價:NT$
449.0
《
金托邦:江湖中的沉重正义
》
售價:NT$
275.0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NT$
403.0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NT$
1010.0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NT$
352.0
|
編輯推薦: |
“辽宁号”诞生前那一段曲折离奇的惊魂故事 还原“中国007”的真实
谁参与秘密购买了瓦良格?他们为什么要购买航母?美国是如何从中阻挠的
|
內容簡介: |
关于“辽宁号”的前世“瓦良格”号,坊间有着各种各样的传闻版本:一方面有些人异想天开,自描自画出中国与西方国家殊死“暗战”的景象;另一方面,外媒大肆鼓噪的“中国阴谋论”也甚嚣尘上。那么,到底“瓦良格”号是否是由国家操纵从乌克兰购买的呢?
真像外媒报道的那样,是徐增平的创律集团购买的吗?
究竟还有谁参与购买了瓦良格?他们购买“瓦良格”出于什么目的?买下“瓦良格”之后,又为何迟迟滞留于黑海?最后又是怎么拖回中国的?
华夏证券公司再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度成为中国券商的龙头老大,业绩足以傲视群雄,为何突遭破产重组的命运,最终消失于中国证券市场?
“瓦良格”号被乌克兰决定卖掉的同时,华夏证券在中国北京成立;“瓦良格”号在中国进入改装的同时,华夏证券却进入破产重组时期,“瓦良格”号是否就是最终拖垮华夏证券的那根稻草?
本书作者通过长期大量的采访,以史实为依据记下了这一段传奇故事,首次披露了华夏证券与“瓦良格”这一段惊心动魄的曲折经历,再现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场景细节……
|
關於作者: |
向东:资深证券媒体人,曾在国内证券公司长期担任管理者。对中国证券市场有着深刻了解,目睹了华夏证券的风风雨雨。殷明:80年代生,自由撰稿人,网络作者、诗人。喜好悠游山水。
|
目錄:
|
第1 章 缘起时代
Ⅰ. 意外的收获
Ⅱ . 摸着石头过河
Ⅲ. 来自中国的同志
Ⅳ. 邵淳的阴差阳错
Ⅴ. 生不逢时的瓦良格
Ⅵ. 两个轮子一起转
Ⅶ. 像银行一样管钱
Ⅷ. 牟其中神话
第2章 空前绝后的机会
Ⅰ. 证券业黄埔军校
Ⅱ. 第三线保卫战
Ⅲ. 当废钢铁卖掉吧
Ⅳ. 行业“三巨头”
Ⅴ. 匿名信之一
Ⅵ. 空前绝后的生意
Ⅶ. 邵淳的“三把火”
Ⅷ. 最佳国际并购项目
第3章 华夏创律联手澳门博彩
Ⅰ. 徐邵联手瓦良格
Ⅱ. 成立澳门创律
Ⅲ. 与一个国家的谈判
Ⅳ . 国际大竞拍
第4章 明争暗斗危机蔓延
Ⅰ. 图纸一张都不能少
Ⅱ. 黑海上的明争暗斗
Ⅲ. 华夏证券的“金融危机”
Ⅳ. “110”风暴突袭
Ⅴ. 匿名信之二
第5章 赵大建履新华夏
Ⅰ. 赵大建的“荣调”
Ⅱ. “四人”临时领导小组
Ⅲ. 吉人自有天相
Ⅳ. 赵大建的战车
Ⅴ. “第五人”罗贤平
Ⅵ. 匿名信之三
第6章 周济谱空降华夏
Ⅰ. 孤家寡人周济谱
Ⅱ. 决策“三人团”
Ⅲ. 黄玉峻的牢骚
Ⅳ. 弃车保帅的故事
Ⅴ. 冬天里的三把火
Ⅵ. 机构大整合
Ⅶ. 资产大整合
Ⅷ. 得客户者得天下
第7章 忘穿秋水 航母归来
Ⅰ. 航母处理小组
Ⅱ. 万人空巷看航母
Ⅲ. 海上“万里长征”
Ⅳ. 大连港的等候
Ⅴ. 周济谱三见徐增平
第8章 积重难返的华夏证券
Ⅰ. 呕心沥血增资扩股
Ⅱ. 经营管理十大禁令诞生
Ⅲ. “2.6万A账户”追踪
Ⅳ. 上海青浦“9.19命案”
Ⅴ. 华润锦华操纵“窝案”
Ⅵ. 重庆分公司会打“太极拳”
Ⅶ. 匿名信之四
Ⅷ. 办公室里的革命
第9章 尘埃落定 无输赢
Ⅰ. 瓦良格的变现
Ⅱ. 谢朝斌的“公示”
Ⅲ. 邵淳登舰事件
Ⅳ. 周济谱悄然辞职
Ⅴ. 专项审计结论
余音缭绕谱新章
Ⅰ. 中国航母平台试航
Ⅱ. 华夏证券的沉没
Ⅲ. 华夏证券的拓荒者——黄玉峻
Ⅳ. 走出“赌局梦魇”——邵淳
Ⅴ. 履新之后——赵大建
Ⅵ. 桃园退思老中医——周济谱
Ⅶ. 爱国商人——徐增平
|
內容試閱:
|
1993年11月,乌克兰政府正式下达停建“瓦良格”号的命令。此后俄乌之间仍有协商,但都是无果而终。1995年,此前一直属于俄罗斯黑海舰队的瓦良格正式退出俄罗斯海军编制,归属乌克兰。乌克兰总统库奇马决定:将瓦良格的命运交给黑海造船厂处置。得到这个消息的许多外国商人都打起了瓦良格这艘“半拉子航母”的主意。
著名的法国中介公司幻想把“瓦良格”号改装成奢侈独特的“海上机场酒店”,像航展那样向游客演示现代飞机的起降,但舰上舱室多数只有2.2米高,不能满足旅游船的标准。
还有一家荒唐的英国公司咨询乌克兰政府,探讨能否把“瓦良格”号变成“装甲式监狱”,理由是舱室的高度正合适。乌克兰人则另有一个疯狂的想法:将它改建成一个在赤道附近的海洋上发射商业运载火箭和卫星的平台!
而此期间,正值“乌里扬诺夫斯克”的拆卸工作将完未完之际,挪威的造船公司撤销了他们的6艘大型商船的订单,代价只不过是比起订单额来说微不足道的定金;美国公司则趁机把废钢铁价格压到了每吨150美元。“乌里扬诺夫斯克”号核动力航母就这样被美国、挪威联合绞杀在摇篮中。美国显然对从航母身上拆卸下来的废钢铁没有兴趣,只是不愿意把这样一艘顶级航母留给俄罗斯或者其他国家。这对乌克兰和黑海造船厂来说,不啻为晴天霹雳。
1995年12月,库奇马总统访问了北京。
1996年1月,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引述随总统出访的副总理阿那托利?基纳赫的话说,中乌正在为乌克兰未完成的航空母舰“瓦良格”号运往中国造船厂一案进行谈判。他表示“瓦良格”号最终有可能在中国进行解体作业。
实际上,此时中国对航母的热情正在逐渐消退,资金是一个重要原因。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埋头经济建设,注意力放在外交上与欧美各国重修旧好,购买瓦良格这样的敏感装备变得不合时宜。此外,90年代初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副主席欧文斯海军上将曾提出“航母无用论”,认为最重要的事情是发展核动力潜艇。
此后美国又提出“武库舰”计划,似乎美国海军对于未来航母的发展也产生了怀疑。航母大国对航母的怀疑,也引起了中国的注意(其实在20世纪60年代,苏联建造第一艘航母“莫斯科”号的时候,美国同样抛出过“航母无用论”。2007年美国又开始建造目前为止最大最先进的航空母舰“福特”级核动力航母)。
尽管这个时候有两件事刺激了中国,但并没有引起决策者对航母的兴趣。一件是1993年“银河”号事件,美国海军以怀疑中国向伊朗运送化学原料为由,在公海上拦截中国商船“银河”号,并强行检查;还有一件是台湾海峡对岸的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大陆方面1995年7月到1996年3月在东南沿海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招致美国海军两支航母舰队前来“示威”。
苏联-俄罗斯,这个曾经拥有9艘航母的世界大国,如今仅剩下“库兹涅佐夫”号孤独地守望着辽阔的海上疆域。“乌里扬诺夫斯克”号已经拆卸。“瓦良格”号则伤痕累累地躺在黑海造船厂,没有人知道它将何去何从?
……
当券商的全部资金全都倒在一个大“资金池”里,共同周转循环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也不管投放的业务路径如何,是自营交易还是委托理财,是经纪业务成本还是投行项目需求,是实业投资还是债务支出……所有的资金也都是经由一个“水龙头”,流到市场的各个角落里。财务上的笼统管理造成对实际经营状况没有精准的认识,缺乏专款专用的管理制度,没有严格的风险控制,这时的券商无疑是一个“糊涂商”。
这种资金“混管”也引发了早期券商的很多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原罪”。
一方面是当“资金池”越来越大时,投资冲动和诱惑也会“水涨船高”,而且很容易从银行拿到越来越多的贷款,资金成本也会相应上升。
如果没有更高的投资回报支撑,结果只能是亏损,并且在高风险状态下只会越亏越多……
牟其中找到川航总经理杜定欢,对他说:“我跟你合作,你不用出一分钱就可以得到几架图—154大型飞机。飞机我卖给你,飞机到了之后投入运营了,赚了钱再结账。因为你要买飞机,照理说你该出钱。但你们现在不用出钱,改成替南德担保吧。”
刚成立的四川航空公司,只有几架运7和运12飞机,没有进口大型民用飞机。他们向国家计委、国家民航局申请了一个批文,可以进口飞机。杜定欢说:“我们可以担保,可是川航刚成立,有些银行也不认。”老牟就又去找四川交行,劝说银行担保,川航反担保,结果银行还真同意了。有了担保和反担保,贷款的事就拿下来了。
于是牟其中拿着贷款立即给厂家支付定金,比如100万的货先给50万。
听说消息的全国各地的厂家纷涌而来,他们恨不得牟其中把自己积压的产品都买了去。南德突击选定了大批轻工商品,三天就布置成一个可供苏联参观选择的轻工业产品展览厅。
选购货物是个难度很大的工作,4架飞机需要两三亿人民币的轻工业商品。他们派人跑遍全国,与无数厂家进行谈判,所购买的商品从家电、生活用品到食品等,包括上百个品种,近3000多个规格。这里需要何等巨大、复杂、艰苦的工作,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据说,各种合同、协议的材料,摞起来就有一米多高。
……
企业家里,牟其中应该是第一个着手买航母(不是当废钢买)的人。1992年,同俄罗斯政商两界打交道打出心得的牟其中,准备用换飞机的办法,不花掉国家外汇储备,换回俄罗斯准备处理的航空母舰献给海军。南德为此专设了一个部门,进行相关研究,比如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减少国际影响等,后来因得不到国家的支持而放弃。
1995年,新疆德隆的元老之一张万军得知俄罗斯黑海舰队即将解散,其基辅级“基辅”号、“明斯克”号、“新诺西斯克”号航母将要出售。其中“明斯克”号按4.5万吨废铁作价约900万美元。张万军听了这个信息后,就琢磨把它搞到中国,全部费用算上也就1亿多人民币,但如果有3亿人来参观,一个人10块钱就能有30亿元的收入。账这么一算之后,他把这事汇报给了唐万新总裁和董事会,结果大家都表示了强烈的兴趣。可是“明斯克”号后来卖给了韩国。直到1997年韩国爆发金融危机,韩国人才转手卖出,德隆最终如愿以偿。
……
据说,一天自由活动期间,唐万新靠近牟其中,主动向这位偶像级人物示好,表示要借手机给牟其中打。高出唐万新整整一个头的牟其中,侧着脸,瞄了他一眼,很不屑地“哼”了一声,不加理睬。唐万新羞得像个小女孩儿一样,脸倏地一下红了。后来,牟其中对狱友说,他不喜欢唐万新,他认为唐万新当年的做法是“劫贫济富”
……
到中午收盘的时候,四川长虹与深发展终于开始止跌了。也许是一种市场默契,当天下午,有不少跟着机构进场,华夏证券买入的四川长虹、深发展最终均以涨停报收。邵淳准备见好就收,可是监管部门的领导却希望华夏证券不要停,继续坚守。
邵淳回忆:“当时证监会的领导说,你们不顶住,万一又跌下去,怎么办?”当天收盘时,市场已经转危为安,指数形成明显的反转态势。市场稳定了,信心增加了,绩优股终于发挥出领头羊的作用。
后来谈起当时的心情,邵淳用一种曾经沧海的口吻说:“想起来还是有点后怕,这是一次赌博。但我觉得成功的可能性很大,即便赌输了,顶多冲掉一部分我们当年的利润。第二天我亲自指挥,就在屏幕旁边看着指令一条条发出去,资金不断地入市,结果一上午过去了,三个亿资金已经用完,两市还是全面跌停,当时确实有点紧张起来了,害怕资金打了水漂。但既然已经做了,就要做到底,下午我们决定继续投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