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NT$
403.0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NT$
1010.0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NT$
352.0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NT$
179.0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NT$
500.0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NT$
305.0
《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售價:NT$
505.0
《
我们为什么会做梦:让梦不再神秘的新科学
》
售價:NT$
352.0
|
編輯推薦: |
新中国建立初期,面对某些核大国的咄咄相逼,毛泽东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正是这个坚不可摧的信念激励着千千万万的“无名英雄”攻坚克难、默默奋斗,研制出中国自己的核潜艇。
杨连新编著的《见证中国核潜艇》向您披露大量珍贵史料,讲述见证者的亲身经历,揭示尘封了半个世纪的秘密。
|
內容簡介: |
杨连新编著的《见证中国核潜艇》不是文学作品,而是一部纪实性史料,书中的内容都是当事人的直接经历,没有夸大其词的美化,没有道听途说的传抄;提供的都是准确的时间和地点,描述的都是真实的情节和感受,重要内容都经过当事人核实,很多历史细节都是首次披露,意在让历史告诉未来,让未来记住历史!
《见证中国核潜艇》所说的“见证”有三层含义,一是通过对核潜艇经历者的采访,由历史的当事人作见证;二是通过本人从事中国核潜艇工作30来年的亲身经历和体验,直接见证中国核潜艇的发展过程;三是通过展示与中国核潜艇有关的物件来见证某一个事件或某一种精神。由于大多是个人之见或引用他人之言,难免有不妥甚至错误之处,所以不宜作为依据评断。
|
關於作者: |
杨连新,高级工程师,中国核学会会员。中国科普怍家协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北京市青少年志愿科普顾问团顾问;曾担任中国船用核动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1950年8月生,祖籍陕西省米脂县,毕业于清华大学、海军工程学院、海军指挥学院、中共中央党校;著有《核潜艇使用与管理》、《国外核潜艇事故》、《核潜艇纵横谈》、《世界核潜艇图集》、《人身保险100问》等书籍;发表文章50余篇;5次荣获全军科学技术进步奖。传略被收入《中国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辞典》、《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外名入辞典》等。
|
目錄:
|
开篇
第一章 五十余载风雨砥砺 半个世纪铸就辉煌——记中国核潜艇的创业发展之路
一、初期路多舛艰难起步(1958—1964年)
聂荣臻密报“238''’号文件
中国核潜艇的“摇篮”
“09”代号的来历
中国政府专家代表团赴苏首次考察“核”
毛泽东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核潜艇创业初期的艰苦岁月
核潜艇预研方案的形成
中国核潜艇曾遭遇“下马”风波
二、“文革”十年乱破浪挺进(1965—1976年)
核潜艇第二次“上马”
深山里的核潜艇模式反应堆
“隐姓埋名”的核潜艇总体建造厂
核潜艇研制的“尚方宝剑”——《特别公函》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诞生
中国第一支核潜艇部队
三、改革形势好励志赶上(1977—1989年)
第一代核潜艇的完善和提高
跟随核潜艇首次长航
中国的“镇国之宝”——弹道导弹核潜艇
二十年磨一“剑”——记中国“巨浪1”号潜地导弹研制过程
“巨龙”出海“巨浪”惊天——记常规潜艇水下发射“巨浪1”号潜地导弹
“核潜艇之父”里科弗的中国之行
大洋下的长征路——记“长征3号”核潜艇90昼夜自持力极限考核试验
“巨鲨”深海震五洋——记“长征4号”核潜艇深水极限试验
四、现代战争新再攀高峰(1990年至今)
江泽民主席强调:“核潜艇不能断线”
胡锦涛主席为第一艘新型核潜艇授军旗
第二章 中华经纬麟龙宁世仁人志士国玺铭心——记中国核潜艇战线的几位功勋
核潜艇工程的“前沿指挥官”——陈右铭部长
激情澎湃的核潜艇之“牛”——彭士禄院士
为核潜艇“量身打造”的大家——黄旭华院士
潜艇“核心脏”泰斗——赵仁恺院士
锻造水下“利剑”的巨匠——黄纬禄院士
核潜艇的坚守者——张金麟院士
为核潜艇把关的“保护神”——孟庆宁将军
驾驭核潜艇“第一人”——杨玺将军
第三章 方寸之中含有重器龙头入海更显威风——邮品上的中国“两弹一艇”
首次暗示中国拥有核潜艇
公开显示战略潜地导弹
频频展示中国核潜艇雄姿
第四章 诗意梦绕情溶大海词锋锐利剑指苍穹——中国核潜艇诗词选
附件1 中国核潜艇创业发展的“四个阶段”
附件2 中国核潜艇大事记(1958—2012年)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潜艇核动力装置初步设计草案的形成
核潜艇最大的特点是“核动力”,所以核动力技术是核潜艇成功与否的关键。 从事潜艇核动力的研究人员紧紧突出一个“核”字,开展研究设计工作。
1958 年9月,在中国政府专家代表团访问苏联之前,草拟了最初的《潜艇核动力原则设计(草案)》。
《草案》的主要内容有:①根据潜艇设计提出的总体性能要求;②反应堆类型选择;③对反应堆耐压壳的要求;④对反应堆活性区的要求;⑤对核燃料元件和元件盒的要求;⑥反应堆热工水力参数;⑦反应堆活性区物理特性;⑧反应堆控制方案;⑨对耐压壳热屏蔽的要求;⑩对反应堆屏蔽的要求;反应堆的重量和体积。
《草案》中提出反应堆一回路的设计原则是:安全可靠;能承受水下爆炸引起的强震动和倾斜;为了满足潜艇的机动性,在短时间里反应堆功率应具备较大的变化范围;采用两套回路以作备用;当从反应堆里引出的管路破裂后反应堆有自动关闭的功能;要有停堆冷却、净化等相应的辅助系统等;此外,还提出了二回路蒸汽参数等。
这个草案主要是为了与苏方谈判时使用,所以很粗略,仅仅是一个提纲性质的“原则”和“草案”。虽然不少设想还比较肤浅,但是已经反映出我国对潜艇核动力的技术需求,在当初能提出来是难能可贵的。
1958年底,中国政府专家代表团在遭到苏联拒绝提供核潜艇技术后,动力组提前回国。1959年开始在二机部设计院(即后来的核工业第二研究设计院)正式开展潜艇核动力的研究。当时这支年轻的科研队伍在一些较有经验的中年科技骨干的带领下,进行资料搜集和综合研究,主要包括反应堆堆型工程设计原理、物理、热工等理论计算方法以及需要实验研究的手段、设施等。当时的指导思想是:“以准备审查设计为中心,确定方案,深入挖掘尖端和关键,细致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途径,为攻克尖端和关键创造条件”,并讨论了四个方案,包括不同的反应堆数量,不同的系统压力、温度等。二机部的白文治局长和总体设计组的负责人薛宗华也都参加了方案讨论。经过对比论证,初步确定每艘核潜艇采用两个反应堆,提出了126个关键项目,并认为需要建立试验性的陆上模式反应堆。2月份,在一次国防部会议上,总参装备部副部长安东强调,核潜艇仍按聂老总的要求于1961年国庆节下水。由此可见,当时的任务是何等的艰巨和紧迫。
会后,潜艇核动力的研究设计工作由设计院移师原子能研究所。为了鼓舞士气,提出了“政治挂帅,打破迷信,冲天干劲,科学分析,发动群众,攻克尖端
”的口号;还订立行动计划,提出了“贯彻党的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做到设计与试验试制相结合;个人设计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完成任务与培养干部相结合;发扬团结互助互学的共产主义精神”的总要求。
1959年4月,苏方对中方访苏时提交的《原则草案》中提出的38个技术问题也终于给予了答复,这对中国潜艇核动力装置的深入研究有进一步的指导和帮助作用;同时,研究人员也对我国自主研制核动力的复杂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紧接着,以罗舜初为首的中央核潜艇工程领导小组在一个月内连续召开了几次领导小组会,专题研究了核燃料元件、陆上模式反应堆等问题,实事求是地把核动力装置在艇上的安装时间推迟到1964年至1965年,相应的把陆上模式堆的建成运行时间确定在1964年以前。据赵仁恺院士回忆,那时工作越干越深入,接触新的东西又多又深,工作量到底有多大心里仍然没有底。
核动力是核潜艇的重中之重,刚刚进入1960年,核反应堆的攻关工作仍很艰难,必须闯过三道关:首先是理论关,第二是核燃料关,第三是工程技术关,制定核动力方案必须考虑到国家的实际生产能力。这一年的春节刚过,原子能所反应堆战线便再次召开“新战役”动员大会,进行设备的配套调研大动员。
1960年3月国防科委会议之后,相关设备的配套调研便全面展开。由海军、一机部、二机部、高等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等
17个单位组成了反应堆压力壳、蒸汽发生器、主循环水泵、主汽轮机组、稳压器、控制棒驱动机构等8个专题设计小组,分头开展调研论证和计算分析工作。
据赖佑文同志回忆,当时他从苏联留学回国后,刚一到海军科研部“09”研究室报到,就被派往哈尔滨锅炉厂任驻厂联络代表,参与蒸汽发生器结构选型设计和我国第一座高压试验台架的筹建工作,了解反应堆压力壳研制情况。5月份海军又会同有关单位在哈尔滨召开了核潜艇动力设备规划会议,就核动力的关键设备生产等问题作了部署。
哈尔滨是我国著名的动力之城,国家不少重大建设项目和舰船所需要的大型电机、汽轮机、锅炉容器等动力设备都在这里生产,并为我国核潜艇配套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这里的“三大动力厂”始终受到中央领导的关心,特别是1959年我国决定开始研制核潜艇后,这些工厂准备承接核潜艇的配套任务,所以更加得到中央的格外重视,朱德、周恩来、刘少奇、董必武、邓小平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曾多次亲临现场视察。这一年年底,还成立了“哈尔滨‘09’动力设备领导小组”,由哈尔滨市委书记处郭卫人书记挂帅,组成人员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李东坡、哈尔滨军事工程大学三系主任黄景文、哈尔滨锅炉厂党委书记吴昌、哈尔滨汽轮机厂党委书记牟海波、海军动力研究所所长田震环等。
1960年6月,原子能研究所在副所长李毅和反应堆工程负责人孟戈非、连培生的组织领导下,在彭桓武等专家的指导下,经过赵仁恺、韩铎、李乐福等科技人员近两年的反复论证研究、计算和试验,在各单位的大力协作下,调研文献达2000多篇,完成了《潜艇核动力装置初步设计》。该设计对潜艇核动力装置的堆型、主要技术参数等有了初步的构思,还就建立研究基地和建造陆上模式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和选点考察。这个设计方案更加细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原则”
的东西了,但仍然属于“概念设计”。二机部有关领导及原子能所各室负责人对这个“初步设计”进行了认真审查,大家都很受鼓舞,赞叹在较短的时间里,在条件很差的情况下,能够拿出一个有根有据的潜艇核动力反应堆方案。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时任原子能研究所所长的钱三强高兴地连连说道:“
有门、有门!”二机部部长宋任穷听完汇报后指示:这是第一次搞,还是留点余地好,就叫“初步设计草案”吧。就这样,《潜艇核动力装置初步设计(草案)》正式出台并上报。
1960年8月,国防科委主持对这个《草案》进行了审查论证;10月,核潜艇工程领导小组认为研究设计应落实在我国科研与工业水平的基础上,应按这个初步设计,进一步开展全国科研和工业水平大调查,根据近期的实现可能,协调参数,修正设计,落实任务。从1960年11月起到1961年年中,二机部组织有关人员,分路进行全国调查,与有关科研单位、制造厂交流协调,实事求是地调整了有关技术条件、技术要求,进一步落实了任务。根据全国调查研究情况,与海军共同分析研究后,修改了原设计中的有关热工参数,修改了反应堆、控制棒和燃料元件结构以及一回路系统方案;确定了核动力装置的主参数以及蒸汽发生器、稳压器和主泵的方案;完成了第一代核潜艇反应堆及一回路的方案设计。
在此期间,争议最大的是某个热工参数的选定,负责安排设备研制的主管部门认为此参数过高,国内试制有困难;其他有关部门则主张保持潜艇设计方案的先进性,不赞成调低参数。经核潜艇领导小组组织的调研小组进行了两个月的调研后认为:核动力装置的设计,必须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从中国工业和科技的实际水平出发来选定关键参数。最终采用了适合的热工参数。
P44-4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