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设计中的比例密码:建筑与室内设计
》
售價:NT$
398.0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看似平淡的坚持
》
售價:NT$
254.0
《
舍不得星星:全2册
》
售價:NT$
356.0
《
汉字理论与汉字阐释概要 《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作者李守奎新作
》
售價:NT$
347.0
《
汗青堂丛书144·决战地中海
》
售價:NT$
765.0
《
逝去的武林(十周年纪念版 武学宗师 口述亲历 李仲轩亲历一九三零年代武人言行录)
》
售價:NT$
250.0
《
唐代冠服图志(百余幅手绘插画 图解唐代各类冠服 涵盖帝后 群臣 女官 士庶 军卫等 展现唐代社会风貌)
》
售價:NT$
398.0
《
知宋·宋代之科举
》
售價:NT$
454.0
編輯推薦:
让正念成为足以改变当今心理治疗的方法。
內容簡介:
研究证实,治疗师的存在以及治疗师如何在治疗中营造与来访者的关系,是影响疗愈过程的最重要的因素。一个投入而富有同情心的治疗师,一个能够对自身以及自身与来访者的关系正念的治疗师,是治疗效果的决定性因素。
本书深入探讨了何谓正念以及如何在治疗关系中培育正念。作者从一种独特的关系视角出发,与读者展开了直接对话,探讨心灵、脑与人际关系。
因为积极的治疗结果取决于治疗师作为一个个体的存在,因此Siegel博士在本书中探索了这一观点背后的科学依据,并为治疗从业者们提供了在自身生活中培育正念存在的策略。书中提供的练习方法可以促进治疗师“正知”的发展,而正知则是我们感受并塑造个体自身与彼此之间能量信息流的能力。正知可以促进整合,塑造正念性的存在,并培养移情关系—而这些都是使治疗发挥作用的关键。
无论你在疗愈艺术中的造诣是深是浅,这本书都能帮助你深入理解心灵与大脑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理解混乱与僵化的状态何以变得整合且和谐。
關於作者:
Daniel
J.Siegel,医学博士,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他是正知研究所的执行理事:也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精神病学的临床教授,是该校正念意识研究中心的联执主任。他的另一部著作《正念的脑》(MindfulBrain:
Reflection and Attunement in the Cultivation of
Well-Being)也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赞誉。
目錄 :
第一章 存在
第二章 联结
第三章 共鸣
第四章 信任
第五章 真相
第六章 三足鼎立
第七章 三觉知
第八章 跟踪
第九章 特质
第十章 创伤
第十一章 转变
第十二章 训练
第十三章 蜕变
第十四章 寂静
第十五章 消融
附录 人际神经生物学取向有关正知整合与心理治疗的十二个观点
参考文献
推荐阅读
內容試閱 :
第十章 创伤
作为正念的心理治疗师,我们要对出现的一切保持开放。然而,与此同时,我们正在探寻一种架构,希望可以容纳正知、整合、发展、神经可塑性和心理与大脑的关系本质等核心概念。甚至开始踏上PDP模型之旅,去追溯早期气质的先天特性如何发展为人格模式。因此,这些观点和概念就会被我们牢记于心,在我们对一切显现全然开放之时,它们可以成为自上而下的理论基础。这是挑战所在:用正念的创造性语境避免过早陷入类别定型,因为后者会禁锢我们感知、理解与行动的方式。一方面,我们要有开放的心态;另一方面,我们拥有觉知途径,明白健康将如何产生。在开始探索创伤在人类健康受损进程中所扮演的主要角色之前,让我们大致回顾一下主要的概念模型,如此一来,我们就能一起对它们进行清晰的观察,并且在理解怎样将创伤纳入这个架构之时,应用这个观点。“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是我们使用这些模型的根本原因。因此,当我们潜入未解决的创伤那一潭浑浊而动荡的湖水中,我们就不会迷失方向。
也许你会发现,在成为正念的心理治疗师的探索之路上,每往前一步,都在搭建知识基础;因此,在我们进入下一章,开始扩展有关正念、正知和整合的观点与体验之前,我们会回顾并总结迄今为止所学习的内容,以便探究我们的治疗关系在当前的进展状况。通过这种方式,或许可以把感觉、观照和概念之流带进来,由此,我们共享的觉知便得以产生,并对体验进行整合。同样的整合很可能也是如此隐含在朋友、亲子、师生、同事和情侣关系中。然而,现在,我们有机会用语言进行表述,把旅程中的这些层次反映出来。这种元沟通—对沟通的沟通—让我们从新的信息之流中后退一步,这是至关重要的。如此一来,我们看清自己所走过的路,从而确定现在所处的真实位置,由此,就能共同迈出下一步。
在幸福三境中,我们看到自己是怎样确定能量和信息之流的特定模式的。心理具备调节功能,能量和信息之流都可以由此得到监测和调整;大脑涵盖了遍布全身的神经系统,它是组织能量和信息之流的生理机制;而关系则是我们彼此共享能量与信息之流的途径。
我们也提出了心理健康来自整合、来自系统各分化元素的连接这样的概念架构。一旦出现整合,系统就能进入FACES之流,即灵活、适应、协调、鲜活并且稳定。倘若由于连接或分化受阻而无法产生整合,系统就会走向混乱、僵化或两者兼有。
在有关发展路径模式(倾向性与习性),即PDP模型的讨论中,我们探索了以下观点:某些特质是个体气质的组成部分,以及遗传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虽然这些特质有可能会持续终生、塑造出或然性高地和激活峰值模式,但是,治疗会促进整合并创造出更灵活的通路。虽然我们也许无法改变人格的核心,然而我们可以将这种限制善加利用,而不是受其束缚。通往自由的途径包括:拓宽我们在可能性水平面内的经验;栖息在由陡峭而狭小的高地以及僵化而顽固的峰值所代表的习性约束中;此外,对新的存在方式保持开放。有意思的是,承认模式本身就是我们的一部分,反而会使它松开对我们生活的禁锢。我们从认识并接纳自身局限性之中获得了自由。
然而,我们如何分辨人格路径和次优体验的适应史?我们怎样认清特定的倾向究竟什么时候会变成未解决创伤的一部分—无论创伤是大是小—从而需要在治疗中得到改变;什么时候它又是遗传而来的基本特性,由气质建构而成的人格模式?
这些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是身为治疗师的我们每天需要面对的核心问题。我经常会想起有关银行劫匪Willie
Sutton的那个老故事,以及当被问及抢劫银行的原因时,他所给出的反应。据说Willie回答道:“因为那地方有钱。”相似地,作为治疗师,对来龙去脉进行具体评估时,为什么我们不能只是“去那些有钱的地方”,而后直接针对造成来访者痛苦的问题给出干预措施?这即意味着创建一个基于真理的连贯架构;一张精确却又灵活的版图。如此一来,我们就能回答这些重要问题,并让我们的工作达到最佳效果和最高效率。
我会向你提议,创伤给了我们一个极其重要的发展性经验的实例,它让我们明白怎样去分辨治疗中必须做的事情。既然我们试图把PDP特质从未解决的创伤中分化出来,我们就面临着最基本的挑战:我们怎样知道什么是能改变的,什么又是不能改变的?此外,我们如何获得智慧分辨两者的差异?
这一章当中,我会用自身的创伤性体验作为例子,为你展示一个由内而外的视角。从我们诸多的IPNB丛书以及前言提及的其他著述中,你也许会找到专门针对创伤及其治疗的有效探讨。在此,我们只关注正念的心理治疗师在区分特质与创伤时所扮演的角色。
大脑基础
我正在跟家人一起吃早餐,之后我的两个十几岁的孩子就要去上学了。我正在治疗鼻窦炎,所以要吃点抗生素。这时,孩子们吃完麦片和果汁,我儿子正打算开车送她妹妹去学校。我们正在讨论即将到来的周末活动,我因此而分神,没有留意到手上的事。于是,一颗抗生素胶囊掉到地上。不是什么大事。我弯下腰去捡药,可我还没来得及反应,我们家的一条狗就已经从它的靠垫上蹿过来,把药卷进嘴里。
好吧,并不是什么大事,对吧?
我从椅子上跳了起来;满屋子追着它;撬开它的嘴;拼命地想把抗生素从它嘴里弄出来。我的心在狂跳;大汗淋漓;手在颤抖。很显然,我处在特殊意识改变状态(altered
state)。
我的孩子们问我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我告诉他们:不能让它吞下那东西,那会要了它的命,我要把药从它嘴里取出来。我的女儿从桌腿底下找到那颗药,交给我,翻了翻白眼,告诉我最好控制一下情绪。他们出发去学校,而我则在工作前去洗了个澡。我真正该做的是进行治疗—我最终这么做了—并且找出了问题所在。
现在,你也许会很积极地想:“对自己好一点,丹。你以为那个药会害死你的狗,所以你想要保护它。”好吧,谢谢。你的确可能是对的—虽然我连续一周每天服用两次的那一颗抗生素真正杀死一只狗狗的几率实际上非常小。然而,即便如此,害怕它吃下那颗药的恐惧的确让我产生了这种想法,以至于我压根没看到它实际上并没有吞掉那颗胶囊。恐惧把我们置于迷雾之中;带走了我们的感知;占据了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的心专注于经验中最危险的一面。简而言之,虽然恐惧能拯救我们的性命,但它也会禁锢我们的感知,让我们看到并不存在的事物。
已有许多人,包括Joseph
LeDoux(2002)在内,对杏仁核进行了大量研究。从而证实它对感知输入之流具有监测作用。假如我们因过去的伤痛事件(比如某个创伤或丧失)而变得敏感,那么杏仁核就把这个语境加入日常生活中需要提防的细目清单中。它会筛选输入的数据,一旦侦测到与列表上的状况、过去的创伤相似之物,就会把大量关注聚集在当前事件的突出面上。假如后续分析评估出该事件和过去编码记忆出现匹配,那么它所创造出的恐惧生理状态也会增强。恐惧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推动资源的快速调动,以此避免危险。这种悲痛驱动下的警觉状态—恐惧状态—也会加速进入惊恐状态,带着极度恐慌和大祸临头的感觉。当我看到我的狗奔向我掉在地板上的药时,我肯定是处于惊恐模式之中。
然而,它是为了那颗药或者只是一颗之前掉在地上的麦片而来的吗?当我看到它过来时,我杏仁核中的应急开关全力启动;并且在我的惊恐下,我甚至根本没有评估它是已经吃了那颗药还是只是为了人类食用的点心而来。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我只不过具备了总是预想最糟糕情况的特质吗?嗯,是的,我确实具有那种PDP倾向。而这就是故事的结局—这只是某种我及家人必须容纳的人格怪癖:一旦宠物要吃药丸的时候,我就成了傻子?
会不会有更多原因?这会不会不仅是一种特质,而是创伤的残留物?假如这是未解决的创伤,那会是什么?在这个情形中,过去未解决的压倒性事件悄悄闯进我当前的生活。在我14岁的时候,我有过悲伤而惨痛的经历。我把蜗牛毒放在我管理的花园里,却忘了在睡觉前警示我父母不要让我的小狗到后院去。当我醒来,我的狗—小王子(Prince
Junior),已经死了。失去伙伴的伤痛、忘记警示父母及保护我最好朋友所引发的巨大内疚皆是可怕的情绪,折磨了我很多年。我想我一直具有恐惧和为事情担忧的特质。然而,这个创伤性事件建立在这些既有习性的基础上,并且让我成为了一个忧虑成癖者。在那之后,上学时,我就习惯做好一切准备;进了医学院,我则发了疯般地学习,并且觉得我对病人治疗的方方面面皆负有很深的责任。人格特质和职业操守并驾齐驱—这在某些层面是件好事。然而,在这一切之中,创伤扮演了什么角色?
整合的系统使宁静得以产生。在大脑层面,这意味着反映了深层活动着的记忆和情感的神经兴奋波会贯穿于整个神经系统。然而,我们的调节区域,例如中部前额区域,使这些不同的兴奋模式得到调和与平衡。由Richard
Davidson及其同事在威斯康星所做的研究(个人交流,2009)表明:中部前额回路的一部分,称为钩束(uncinate
fasciculus),在反应状态中会释放出抑制递质,降低较低层边缘系统杏仁核的兴奋。另外,由David
Creswell及其同事(2007)在美国加州大学洛山矶分校所做的研究证实了当我们精确地给一种情绪命名时,中部前额区域包括腹外侧前额叶皮层在内都被激活了。观察到情绪性表达的面部之后,杏仁核兴奋会降低,内部标识与这一过程是相联的。总而言之,在对较低边缘系统与脑干区域的神经兴奋模式进行监测与调整的过程中,中部前额整合区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倘若要获得神经系统之间的协调和平衡,这种调控则是必不可少的;也正是这种神经整合使生命的FACES之流得以激活。
我们的根本观点是:创伤损害了整合。未解决的创伤导致持续性的混乱和僵化。我在掉了那颗抗生素胶囊之后的惊恐发作正是一个混乱反应的例子。我对人或动物会被毒死的戒备或许对于成就我的医生职业而言是个馈赠,然而,这种僵化态度,甚至早餐时掉了一颗药都能反映出我对互动语境的僵化适应。这种混乱和僵化揭示出一个整合受损的大脑—以及一颗带着未解决创伤的心。
我们可以假定,在我脑中,与狗和中毒连在一起的神经表征继而将引起失控的反应。这会导致惊恐或混乱;也会导致过度警觉或僵化。这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不过可以想象一下:在创伤未解决状态下,我的神经联结引发的后续兴奋模式将缺乏FACES之流。它们不具备灵活、适应、协调、鲜活(充满生机的感觉)和稳定(即引发一组固定的交互作用,有利于其自身的适应性演变)的特征。当然,惊恐也有能量,而警觉所具有的高重复性亦可解读为在我生活中反复出现的稳定性。然而,这里所说的鲜活和稳定远不止于是指充满活力以及具有持久的力量并处于稳定状态中。
悬而未决的创伤使心智缺乏连贯性:我的内心世界并没有感到关联、开放、和谐、互动、接纳、鲜活(如同事物刚出现时的耳目一新)、晓悟(带着深刻的觉知感)、共情或悲悯。从孩子们的立场来看,我的行为是不连贯的:它毫无意义。我处于自动化而非正念状态;并且,实际上,我变得“不可理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