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NT$
500.0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NT$
305.0
《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售價:NT$
505.0
《
算法图解(第2版)
》
售價:NT$
356.0
《
科学的奇幻之旅
》
售價:NT$
352.0
《
画艺循谱:晚明的画谱与消闲
》
售價:NT$
653.0
《
新民说·现实政治史:从马基雅维利到基辛格
》
售價:NT$
454.0
《
宽容是件奢侈品(人生360度·一分钟经典故事)
》
售價:NT$
203.0
|
編輯推薦: |
义胆包天 忠肝盖地问乾坤何处
可容狂客《水浒传》与《三国演义》产生于同一时代,自然有相同的时代特征,英雄情结充满字里行间。但与《三国演义》不同,《水浒传》描写一群形象生动的草根英雄。人们称赞、欣赏其中的武松、鲁智深、李逵……那带有草莽味道的作为,充分体现了人类对力的崇拜、对勇的追求、对激情的礼赞。
《水浒传》是一部描写动乱的文学,在看似暴力血腥的外表下,只要深入研读你便可悟出其中包罗的人情至理,众生行状,尽显无疑,你若留意甚至可以找到你的坐标。
英雄的归宿,看似充满了未知性和偶然性,但仔细读来,却可以从人生轨迹中看到必然的结局,这难道不亦发人深省吗!
|
目錄:
|
《水浒传·卷一》
《水浒传·卷二》
《水浒传·卷三》
《水浒传·卷四》
|
內容試閱:
|
水浒传》是描写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章回体长篇小说。
在文学成就上受到后世不少文学评论家的赞许。清初人金圣叹将《水浒传》与《离骚》、《庄子》、《史记》、《杜诗》、《西厢记》合称为『六才子书』,与《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共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其艺术成就,突出地表现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全书厚重的历史主题,主要是通过对其中英雄的歌颂,和对斗争的描写逐渐展现出来的。《水浒传》塑造的百余位英雄好汉,性格迥异,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小说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宋代说书技艺兴盛,民间流传的宋江等三十六人故事,很快就被说书人采纳来作为创作话本的素材。南宋罗烨《醉翁谈录》记有小说篇目《青面兽》、《花和尚》和《武行者》,这当是说的杨志、鲁智深、武松的故事。此外,《石头孙立》一篇可能也是水浒故事。这是有关《水浒传》话本的最早记载。
现今流传的《水浒传》有简本繁本之分,其作者亦有多种不同说法。
简本《水浒传》文字简略,少有细节描写,文字比较粗略,却比繁本多出平田虎、平王庆两大情节。简本一向不大流行。繁本描绘故事情节细致生动,人物刻画精彩传神,文学性较强,在大聚义以后又有征辽、平方腊等情节。繁本中有一百回和一百二十回的两种。
此外又有金圣叹据繁本删节、润色而成的七十回,他将原一百回的第一回作为楔子,正文七十回,所以七十回的本也可以称为七十一回本。这个本子只到大聚义为止,然后让卢俊义做了一个一百零八将全部被俘的噩梦。金圣叹本在客观上保留了《水浒传》的精华部分,经他润饰过的文字可读性更强,流传甚广。
关于《水浒传》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除目前广泛认可的作者为施耐庵外,历史上还有其他几种观点,包括了罗贯中说,施惠说,郭勋托名说,宋人说等。
还有一种主要的观点认为《水浒传》前七十回为施耐庵作著,后三十回则为罗贯中著。另一种稍微不同的观点是说主要是施耐庵写的,罗贯中进行了整理、编辑。此说最早见于明代高儒《百川书志》中,说《水浒传》是『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这种观点在学术界颇有影响力。
然而,还有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水浒传》并不是施耐庵或者某一位作者创作而成的,而是施耐庵或其他作者参考、借鉴和吸收了史籍、历史笔记、一些完整的短篇小说、或是戏曲作品中的某些精彩片段,集结而成的小说。然而无论是借鉴参考,还是摘录润色,都不可否认作者的创造性加工。
对于《水浒传》的思想倾向历来有不同看法。一方面,以明代李贽为代表人物的文学家认为,《水浒传》表现的是一种忠义思想,梁山好汉侠肝义胆劫富济贫。另外一种则是以明朝左懋第为代表的文学家,认为《水浒传》是写给强盗看的书,会教坏了百姓。如果《水浒传》中所传达的思想泛滥的话,必定会带来世风日下的不堪后果,因此建议朝廷禁止刊印传看《水浒传》。当时的朝廷接受了左懋第的建议,将全国各地的《水浒传》统一收缴。当然,这一思想虽然有些偏激,但还得到了一位颇有威望的文学家的支持,这就是金圣叹。正是这个原因,在他批改《水浒传》时,才会删掉了七十回以下的内容。
此次整理出版《水浒传》,参考多种不同资料,重新整理出版此书,最主要的就是想为钟爱《水浒传》的读者,提供一个研究古本《水浒传》的机会,同时,也可以让古代《水浒传》的优秀刻本,得到更多的关注。最后,希望读者阅读这本用心整理的《水浒传》之时,会有一种全新的阅读感受。
另外,在以往的刻本、抄本中,难免有因传抄者笔误而产生的错误。对于参考的刻本、抄本中一些明显不符合逻辑的错误,本书在整理出版之时,已尽量予以改正。
为尊重古籍,书中涉及古代方言俚语、宗教哲学、纪年、时令、天文、地理、医药等方面的内容,均按原书加以保留。
由于水平有限,难免有差强人意之处,敬请读者指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