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首届CAFAM未来展:亚现象·中国青年艺术生态报告提名集(35岁以下青年艺术家最全索引,年轻一代华人艺术家的集体亮相)

書城自編碼: 1974005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傳記艺术家
作者: 徐冰
國際書號(ISBN): 9787549524693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2-08-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659/26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705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新民说·现实政治史:从马基雅维利到基辛格
《 新民说·现实政治史:从马基雅维利到基辛格 》

售價:NT$ 454.0
宽容是件奢侈品(人生360度·一分钟经典故事)
《 宽容是件奢侈品(人生360度·一分钟经典故事) 》

售價:NT$ 203.0
甲骨拼合六集
《 甲骨拼合六集 》

售價:NT$ 1520.0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售價:NT$ 602.0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售價:NT$ 454.0
DK月季玫瑰百科
《 DK月季玫瑰百科 》

售價:NT$ 959.0
为你想要的生活
《 为你想要的生活 》

售價:NT$ 301.0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
《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 》

售價:NT$ 352.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60
《 画未了:林风眠传 》
+

NT$ 205
《 乔治·巴兰钦传(星汉传记) 》
+

NT$ 448
《 杨洁自述:我的九九八十一难 》
+

NT$ 1332
《 安迪·沃霍尔自传及其私生活 》
+

NT$ 446
《 卿云馆:对话比利 怀尔德 》
內容簡介:
由中央美术学院发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划主办的“首届CAFAM未来展”,于2012年8月8日至9月6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这一展览活动意在对当今青年艺术生态做田野式考察,分析、研究当下及下一个阶段华人艺术的趋势,鼓励青年人的艺术语言探索与新方式的推进,重点考察新生代艺术家在今天的全球语境、文化格局、生产方式之下的,属于这一代人特有的艺术方式。此项目针对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及海外)35岁以下青年一代艺术家的创作生态,以田野考察的方式,提供具有研究价值的视觉样本与分析报告,并以预示中国当代艺术未来某种发展趋向的专题性展览为核心,对样本与现象做新视角及客观的分析,描绘其轨迹的弧线,这条弧线的延长趋势,也许可以为下一个阶段及未来中国艺术的走向,提示材料和依据。未来存在于现实的展开之中,而现实则存在于对未来的承诺与想象之中,现实和未来之间的关系正是艺术生态变化的关键所在。

策展团队对被提名人选及其代表性作品进行考察、梳理、研究,以及对现存的若干创作问题和可能影响未来趋势的现象展开分析,反复讨论,从被提名的287位艺术家当中最终遴选出
95位艺术家的近
200件作品,作为案例展出,从中归纳出“蔓生长、自媒体、微抵抗、宅空间、浅生活、未知数”六种视觉修辞,由此构成以“亚现象·中国青年艺术生态报告”为主题的展览。展览开幕后,将出版对95位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和作品进行更深入解读的《展览集》;展览期间,我们还将展开以青年艺术家自己主持的对话和一系列关于“青年亚文化”、“国际知名策展人谈青年艺术”讲座,以及与“未来策展人”座谈等学术活动,并集结为《议论集》,试图为中国当代青年艺术生态和未来趋向的研究提供一手的文献资料和数据。

本提名集把287名被提名的青年艺术家全部囊括进来,以青年艺术家手册的形式,详细介绍每位青年艺术家(包括简历、自述、推荐辞、作品图、肖像照、个人网站或微博或电子邮箱地址),力求将其近年来艺术创作的基本面貌呈现出来的同时,也将此书的工具性延伸出去。
關於作者:
徐冰
当代最受人关注的华人艺术家之一1955年生于重庆,1977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1981年毕业留校任教,1990年移居美国。2007年回国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曾在美国华盛顿沙可乐国家美术馆、纽约新美术馆、布朗士美术馆、西班牙米罗基金会美术馆、捷克国家博物馆等重要艺术机构举办个人艺术展。曾被邀请参加英国、法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芬兰、意大利、德国、韩国等国的重要联展。1999年获得美国最重要的个人成就奖“麦克阿瑟天才奖”。
內容試閱
这个关于年轻艺术家的项目,是我们一直想做的事情。此项目针对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及海外)
35岁以下青年一代艺术家的创作生态,以田野考察的方式,提供具有研究价值的视觉样本与分析报告,并以预示中国当代艺术未来某种发展趋向的专题性展览为核心,对样本与现象做新视角及客观的分析,描绘其轨迹的弧线,这条弧线的延长趋势,也许可以为下一个阶段及未来中国艺术的走向,提示材料和依据。未来存在于现实的展开之中,而现实则存在于对未来的承诺与想象之中,现实和未来之间的关系正是艺术生态变化的关键所在。
这个项目采取了相对广泛的考察、征集的方式。首先邀请国内外
79位关注青年艺术创作的策展人、评论家、教授、艺术家和艺术机构负责人等组成“提名委员会”,每人提名6位艺术家,并给出提名理由。最后共有
287位艺术家获得提名(即本《提名集》的内容)。为了体现“ CAFAM?未来展”的独特性,以总策展人徐冰、亚历山大?孟璐(
Alexandra
Munroe,美国古根海姆美术馆策展人)和王璜生、冯博一、王春辰、蔡萌构成的策展团队,对被提名人选及其代表性作品进行考察、梳理、研究,以及对现存的若干创作问题和可能影响未来趋势的现象展开分析,反复讨论,最终遴选出
95位艺术家的近
200件作品,作为案例展出,从中归纳出“蔓生长、自媒体、微抵抗、宅空间、浅生活、未知数”六种视觉修辞,由此构成以“亚现象
?中国青年艺术生态报告”为主题的展览。展览开幕后,将出版对95位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和作品进行更深入解读的《展览集》;展览期间,我们还将展开以青年艺术家自己主持的对话和一系列关于“青年亚文化”、“国际知名策展人谈青年艺术”讲座,以及与“未来策展人”座谈等学术活动,并集结为《议论集》,试图为中国当代青年艺术生态和未来趋向的研究提供一手的文献资料和数据。
不同的视角和意图,会对“青年”的概念有所不同。我们以
35岁为限度,并非依据科学和生理的界定,而是出于中国特定的历史阶段对“代际”的影响。这些
1977年以后出生的人,在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时,并不知道这一年的开始对这个国家的重要,和对他们一生的意义。

所谓“亚现象”是从青年“亚文化”的概念演绎而来的。青年亚文化是与社会主流文化相对应的非主流、局部的、潜在的文化现象,代表的是处于边缘地位青年群体的利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相对于成年人社会秩序来说的非主流、边缘化和叛逆性特征。而“现象”是指能够通过参照多方专业人士的考察、观测到的青年艺术生态的事实,以及他们在与多变的社会现实中,在角逐、参与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立场、态度、关联性与存在方式。

在这里还想说明的是:在中国活跃的诸多类型艺术家,基本上都有在美术院校学习的共同背景,他们的成长、对艺术的理解都与中国美术院校总体艺术教育理念和方式,有着直接或博弈的关联。这些携带着学院基因、又在广阔的艺术世界中积极创造的青年艺术家离开学校后的表现,为当代美术学院教育的发展,以及与学院文化之外的艺术生态的关系的研究,可提供有价值的思考参数。这也是由中央美术学院提议、由学院美术馆主办该展览的基本诉求和理由之一。
方式与判断

存身于每一个时代所依赖的文化处境以及经济状态,决定着一代的价值观念、思维方法和行为模式,造就着他们的活法和人生定位。我们通过对他们的创作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反映关系,考察生长于
1977年后的青年艺术生态。尽管按时间的代际分期不甚科学和准确,也不能较为完整地包容复杂多变的创作形态,也许还会消弥或疏漏某些既有的文化现象与脉络,但这只是为了锁定和深掘一个阶段性特定的课题而已。在策划中,我们尽量以多维的视角与融合性态度,离开既有的“策展人”之眼,或隔代相望的习惯,试着从他们的视角,尊重青年艺术家对艺术的个人立场,这包括从内容到形式、从语言到媒介等方式的各种实验——可归纳为两种基本的实验方式:一种是某种艺术传统内部的实验,一种是传统之外的实验。传统内部的实验是对传统艺术门类自身语言和风格的推进;传统外部的实验则注重的是年轻一代对现存艺术系统或边界的触碰。这两类实验都离不开传统内部与外部的元素与养料,其结果都带有某种革命性的内容。各种来自于艺术内部与外部的复杂因素,最终由优秀艺术家落实于对“艺术语言”的创造与提升上。所以对艺术语言的深度挖掘、新提示、创造力、实验性、未来生长性,是我们判断、评选这次参展艺术家的基本考量。同时,我们也试图摆脱以往单纯从作品性来判断当代性体现的单向度、同质化的线性思维,而注重更能够说明这一代人整体存在处境和行为方式的艺术家,包括他们的自省、反思和对艺术、对生活、对未来的基本立场和态度等多维度因素的考察。也就是说,对作品乃至艺术家的分析已经扩展并演绎到他们与时代、现实关系的想法、言论和行为的整体状态之中。对其综合质量、对当下文明的敏锐度、创造性的艺术转化能力、对社会同代人的影响及未来的生长性的考量,更能够帮助我们分析其作品“艺术”的部分。对年轻艺术家作品的理解更需要如此。
自我与认同

这一代人的成长经验和记忆,伴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混杂与速度。如果说,他们是在比父辈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中长大成人、在不确定的经济与价值观的社会生活中体验人生,那么,年轻人面对的考验不得不以自己的选择加以面对,而不像上世纪50、6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在稳定的计划经济与社会压抑中生存、在政治运动中被规定性地接受时代的裹挟与摆布,从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直接关注,或将问题意识表述为“环境”支配的无能为力的痛苦,在有限的艺术空间中做着推进艺术的努力。当新一代已经有机会在一种普遍的、碎片化的个体命运中展开自身的选择时,他们的作品反映出与过去不同的、多样化的实现自我认同、自我放逐的“蔓生长”方式,也就不难理解了。

中国作为新崛起的社会文化形态,正在对焦出新的规范和秩序,这种规范和秩序乃是建立在市场化与早期资本积累的基础上。因此,这种背景使青年一代人的表现,带有一种“物化”的情感,具有消费主义文化的特征。在消费中发现自己,彰显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个体生命的历史和存在被“物”流通与消费,并赋予其越来越大的意义,这是一种个体生存实在经验的感知渠道。这种经验不需要对现实的反抗,而是和现实达成的一种辩证关系。因为,基本生存和个体思维的空间,对于他们来讲不是一个问题,他们的问题是选择,即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他们摆脱掉艺术干预生活的一厢情愿,从上代人的“社会叙事”过渡到更倾向于营造自己的话语空间,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认知和判断。当然这里也包含着某种“微抵抗”的批判意识,抑或还可以嬉皮式地、无所谓式地对主流文化无视与消解。但他们已经不存在出现于上世纪80、
90年代文化界集体式的、普遍的与周边环境的紧张关系,这些东西已经不再是严重干扰,并需要加以排除的、或与之对立的。新一代人是把艺术看作是做事情的前提,他们是首先接受了这些前提,然后再看看这种处境之下自己能够做些什么。因而在他们的作品中,你能够感受到一种致力于创作或行为本身的自律,他们将自己调整到一个自由创作者的位置上,一种比较纯粹的心态与表达。
适应与变化

曾几何时,社会机器的稳定性和个体在其机器运转中的明确角色,是一个被社会所重视、被文化所强化的价值。身份和性别的严格区分、固定而重复的工作、国家的安排、户口的稳定性,所有这些都使得“一贯性”成为生活保证与幸福的核心指标。然而,随着封闭社会“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之后,流动性取代了一贯性。现在对于青年一代来说,重要的是选择与适应变化的能力——适应新的栖居地、新的职业、新的关系、新的性别角色以及新的技术。个人在其中无法继续依靠被教育、父母认同的习惯取向,如家庭、规则和信仰等,他们必须每天从生活的无穷变化中界定自己。因为当人们的生活不再“被管理”和“被安排”时,预测未来的需要就变得格外紧迫。它反映了当代认同的特殊的灵变性,人们被迫地对那些从未谋面的人、二手信息是否值得信赖做出判断,预测风险的努力变成一种自我防御机制。由于缺少坚实的锚定点及权威感,除了求救于自我,个人不得不转向大众或市场,寻求对自己的感觉与判断的确认。这就形成了这代人主体追求的自我认同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制度对个人的掌控在弱化。制度构造的基本功能是为个人与周边关系提供相互制约的衡定性,现在,这种能力变得时断时续、困境叠出,开始不具备说服力。个人无可避免地被抛给其自身的主体经验,而社会情境稳定的认同也就丧失了共识的基础。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有很多,其核心原因是数码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思维与交流距离的改变,全球化使各种价值观得以同时摆到一个平面上来观看,所引发出多样而深刻的变化。

因此,这些在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碎片化时代出生的青年人注重感官的、即刻的、平面的“浅生活”体验,这构成了一类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与态势。多元化是新时代价值观的特征,多层次的多种价值取向,最外在的显示或许可以在他们“宅空间”的兴趣里,从“无所谓”的态度中体现出来。作为青春生活的亲历者,没有什么人可以替代他们这一代人自己的青春体验。青春与消费主义、挥霍青春之间的关系向来密切。青春世界的想象与消费主义的双重力量,连同其生机勃勃与厌倦不堪是他们主要的内心冲突。这些阳光的、自我的、理想的、立志的、忧伤的、反叛的、放纵的、出轨的、穿越的青春体验,构成了他们作品主要的题材内容,并成为他们创作的出发点和选择。这一出发点本身也就是“认识你自己,成为你自己”的一种青年生命本真和自我觉醒的方式。他们通过个体与个体空间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与朋友或宠物的关系,认真地表达着他们与这个世界问题的关系,这种选择是从自我认同、并非从自我的现实处境来抵达自我诉求和展露自我形象的。所以,他们大多遵从于一个自足的世界、通俗的情节模式;时尚的趣味充溢着优雅的品格,对传统与父辈经历的想象;充满着夸张的心事呓语和不知从何而来的迷茫气息,有时不动声色,却又惊心动魄。
确定与不确定

当现实中的问题越来越纠结、生活越来越多地在网络上展开时,对新技术的“垄断”成为新一代基因中先天的优势,旧有的沟通、交流、观看等方式被全面改变。新一代人在虚拟空间享受着“随心所欲”的实在感与释放感,这一点较之上代人有着明显的优长性。在网络世界里容纳了像宇宙一样无边的信息和大于任何学校的知识容量,如此之多的异质性群体,使人们得以见到大量知之甚少的事物或素未谋面的人,不断地与之展开不同程度的互动,参与和左右事件和他人的生活。这个虚拟世界吸纳网络族大量的注意力,与现实混淆,使生活与思维更加“片断化”、“私人化”、“去私人化”。当然,这也令青年一代关注、传播公众话题的方式改变了,与社会发生关系的方式改变了。互联网提供的不仅只是海量信息,使人目不暇接,更要命的是对信息的应对和如何处理,让你陷入“意识被绑架”的生活中。接纳信息做出反馈,这机制在网络上运行得无比快捷通畅,它很大程度上取代着包括艺术在内的传统媒体形式,以及当代艺术出现以来所寻找的个性声音发出的有效性。新型的社会化媒体和社交方式带来了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又反过来会影响独立的个体。因为,尽管可以有一种无所不能的幻觉,或依赖于他人来确认自尊,但并未因此解放自己,使自己获得独立性或者个体存在的荣耀。相反,这种自由增加了他们的不安和困境,认同又普遍存在着焦虑,越来越想取悦他人,而不顾这样做所带来的个人和社会代价。“自媒体”现象与青年当代艺术的关系是此项目考察的内容之一。

中国处在这个越来越多样并充满试验性的时代——它不知所终地将把我们带向未知的现代化过程,使一切都变化得急速而又扑朔迷离。在一个仍在不断转型的时代里,事物是那样的复杂,许多边缘都是模糊的。人的天然欲望、相互间的交往、权力的运作,包括我们以为透彻的金钱关系,其实都并非那么清晰可辨,又无法划分定位。特别是对于刚踏入社会的部分年轻人,造就了他们漂浮的、缺乏节制的游离状态。他们的创作没有界定,不设终极,而是一种“浅生活”或“泛生活”的存在状态。这种自我抑制或自我放任的艺术转化,触及了一种情感上或者心理上的真实,给孤绝的情感报以自我尊重的回馈。也许,他们希望抓到的是在“不确定中”张望到不确定方式,而并非如以往几代艺术家那样,重视艺术与作品本身的“确定意义”。
疏离与边缘
在每个时代终结或交错之际,都有那么一些存活着的精灵,自知而又茫然地存在于边缘世界。
他们是一些尴尬的、不愿与世俗苟同的青年人,他们无论做人还是创作都保持着疏离的姿态,
从边缘出发,走向边缘,并对于一切习以为常的、理所当然的惯性思维发出质疑与否定的嚎叫。边缘是他者,是不认同;边缘还是差异,也是多样性的显现。因此,低廉、粗俗、做作、夸张的风格和多种元素的杂和,构成了“恶之花”般的话语方式,将星星点点的美丽与浪漫镶嵌在黑暗之间。它们总是用一种悲剧和认命的眼神注视着你的观看,偶尔显露诡异的峥嵘,却足以让我们伴着突如其来的惊悚被打动。也许他们对艺术的极端选择的魅力,就在于那种恍惚,那种对感官刺激的迷恋和宣泄,在现实喧嚣中呈现出癫狂般的自由和异类趣味。无论现实生活如何变迁,艺术还是要做的。边缘状态中的艺术也是现实生活的一种折射,他们在各自文化见闻里搜索适合演绎自我的语汇,去接受并信服于一个视觉图像里的现实世界。
结语

或许我们也在询问,怎样的社会状态诱发了他们的价值取向、创作观念和审美趣味?而在一个淤积了内聚活力、欲望,甚至什么形态都可能发生的、极具实验性的社会机制里,我们相信这是凝聚个体艺术创造力的共有空间,但当我们检视了这些被提名的青年艺术家的作品时,确实有一些“未知数”式的、难以归类的或在艺术语言上具有突破力的创作,使我们看到中国艺术在未来,为全球艺术提示新思维的端倪。但不能回避的是,作品普遍缺乏更具原创力的,突出的艺术创作个案的状况,这也是引发我们对始终强势的西方文化、我们特有的历史、教育方式、现实资源的使用及利弊的思考;有什么东西是我们特有的,又是对未来新文化建设有益的元素。因此,我们希望从这些年轻人的作品中,了解到青年艺术家的“现状是如何发生的”线索与脉络,与那些相对成熟的艺术领域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看到的不仅是与历史的曲折联系、对现实的敏感,也有对未来的判断。正是这些现象表层背后,潜隐着深层的时代文化背景。健康的艺术生态是由丰富的“艺术物种”相互的比照与衬映所构成,在相生相克的关系中生长,为适应环境的变化,由各部分的贡献,滋生出新的种类与能量。艺术生态中的亚现象,经常是对气候变化最敏感、又容易被忽视的群类。它存在于其它物种之间的地带,与成熟物种一样,在整体“艺术生态群”中发挥着各自的“蝴蝶效应”。
2012年 7月 18日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