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不挨饿快速瘦的减脂餐
》
售價:NT$
305.0
《
形而上学与存在论之间:费希特知识学研究(守望者)(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
》
售價:NT$
504.0
《
卫宫家今天的饭9 附画集特装版(含漫画1本+画集1本+卫宫士郎购物清单2张+特制相卡1张)
》
售價:NT$
602.0
《
化妆品学原理
》
售價:NT$
254.0
《
万千教育学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捕捉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
售價:NT$
214.0
《
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
售價:NT$
254.0
《
史铁生: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2)
》
售價:NT$
254.0
《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售價:NT$
500.0
|
編輯推薦: |
16开精装全彩页,200余幅极具冲击力的图片
首部引进版大型安迪沃霍尔画传
|
內容簡介: |
尽管与安迪沃霍尔相关的文章、书籍、电影以及消费品多到数不胜数,然而,人们对于他的生活和艺术生涯仍然充满了无穷无尽的兴趣。本书有悖于标题既不是一本自传,也不是一本性写真集,却记录了他的真实个性,呈现了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期那段五光十色的文化背景中的奇闻轶事。
本书通过对那些经历过沃霍尔工作室之人(包括沃霍尔最亲密的合伙人、朋友,以及他的那些超级明星)的访谈,勾画了一部别样的传记。多年来,许多从“工厂”出来的人都加入了无休止的出书行列,阐述了他们对沃霍尔的天赋以及其艺术的观点。本书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采访的对象既是沃霍尔塑造的人,同时也是塑造了沃霍尔的人。书中描绘了60年代臭名昭著的“工厂”的盛况,从一个私密的视角深入解析了沃霍尔早年声名鹊起之时的职业、性格和私生活。这可能是沃霍尔最富有启迪性的肖像画;此书并非只提供一种视角,而是许多印象的合成物,每一个印象都是安迪沃霍尔的一个侧面,如同一幅完整拼图中的一小块。
作为非主流文化和曼哈顿艺术圈的一位敏锐的观察者,沃霍尔刚刚开始他的电影拍摄事业时,约翰威尔科克是“工厂”的常客,也是他的知己。正是沃霍尔的超尘脱俗,令威尔科克萌发了采访他圈子中的形形色色的人物这一想法,那些人物包括利奥卡斯蒂里、杰拉德马兰加、马里索尔、妮可、卢里德、紫外线、维娃等。
1971年,起初威尔科克自费出版了该书,现在这本绝版已久的书经过重新修订和设计,再次问世。其中收录了200多幅图片,包括许多申克-肯德为“工厂”的超级明星拍摄的原版肖像照,另外还有插图、电影剧照以及一些之前从未面世过的作品。
|
關於作者: |
约翰威尔科克本书作者
少年时期开始写作,19岁时成为伦敦《每日镜报》最年轻的编辑。20世纪50年代移居美国后,他在《纽约时报》担任旅行记者,《村声》杂志的元老编辑之一。60年代,他担任了纽约第一份地下报纸《东村轶事》的编辑,还是《洛杉矶自由新闻报》的早期编辑,并发行了他创办的影响深远、标新立异的小报《那边风景》。威尔科克还同安迪沃霍尔一起创办了《访谈》杂志。他出版了30几本旅游书,现居加利福尼亚。
哈里申克本书摄影(除署名外)
20世纪50年代,与亚诺什(珍)肯德正式合作,直到70年代早期。他们两人拍的每一张照片都冠以申克-肯德的名义。在他们搭档的早期,人们称他们为“新现实主义“(即欧洲版的波普运动)的棚内摄影师。1960年,申克与伊夫克莱因合作,拍摄了著名作品《跃向虚无》。申克用照片留下了那个时代许多杰出人物的艺术品和作品。60年代末期申克移居纽约时,自然而然完全沉浸于安迪沃霍尔的“工厂”世界。
|
目錄:
|
致谢
前言(克里斯托弗特雷拉)
理解安迪(约翰威尔科克)
访谈
马里奥阿马亚
格雷琴伯格
大卫波顿
利奥卡斯蒂里
查尔斯亨利福特
亨利戈尔德扎勒
山姆格林
弗雷德休斯
伊万卡普
内奥米莱文
杰拉德马兰加
马里索尔
泰勒米德
保罗莫里西
作为电影人的安迪
妮可
“不可避免的塑料爆炸”的巡演路上
布丽吉德波尔卡
卢里德
罗尼塔维尔
“紫外线”
维娃
埃莉诺沃德
约翰威尔科克
巴迪沃特沙夫特
|
內容試閱:
|
◇我们印刷最后一期的《那边风景》报纸时,发行商坦白跟我说,他不会在报摊上销售这份报纸的,因为上面勃起的图片。我要么将报纸廉价处理,要么全部扔掉。一如既往,安迪的第一反应很镇定,他说:“你为什么不在鸡巴上面粘贴纸?”这当然是个绝妙的主意。如此简单。
◇瓦莱丽索拉纳斯冲进来时,那天你在那儿,到底发生了什么?
◆她进门时,整个人很古怪,闷闷不乐的样子。工厂里一直都有这样的怪人,我真的非常敬佩安迪,像他这样睿智的人身边怎么到处是沉闷无趣、令人头皮发麻的家伙呢?我当时就是这么想的,随后我转身走到摄影棚的后方从外套中取出一支香烟。当时是六月的一天,天气炎热,我突然听见这些喧嚣嘈杂的声音,我以为是街道上的爆炸声。接下来传入我耳中的是,“哦,瓦莱丽,不,不,”我俯下身子,心想是有人开枪。我小心翼翼,抬头望去,她几乎就站在离我三四英尺远的地方她正向我近距离射击。实际上,她开了两枪。这真是个奇迹,如果我人生中有差一点去信教的机会的话,就是在那一刻,因为子弹穿过我的背脊,离我的脊椎骨只差大约四分之一英寸。
◇那一枪把你击昏了吗?
◆我昏迷了一会儿。接着,她离开我走向了呆若木鸡的弗雷德休斯,她走到他面前,准备开枪,他飞身向摄影棚后面的双层门跑去。保罗莫里西和我一起将门关上。她在门边又开了几枪,试图杀死弗雷德,不过,电梯奇迹般地正好又停在了六楼。我们至今不明白电梯是怎么上来的。弗雷德镇定自若地说:“电梯来了,瓦莱丽。进去吧。”她真的照做了。咳,真正诡异的是事后爆发的一片混乱。我们试着打电话叫救护车,警察在半小时后到来,现场乱成一锅粥。这一切发生了,突然电梯又上来就像是贝克特的戏剧从电梯里走出五个人……
◇子弹击中安迪哪里?
◆一颗子弹从他身体左侧进入,穿过右侧。这是别人告诉我的。我想他被好几颗子弹击中。当时枪响了好几下,但显然只中了一枪,击中了安迪的胸腔。他满身是血。真是太可怕了。
◇你和安迪在一起时,是否还有过其他暴力事件发生?
◆不,从没有过。
◇他身边总是有许多诡异的家伙,他似乎没法让这些人离远点。
◆嗯,就是这样:他的宽容度高得惊人,与我认识的怪人的宽容度一样高。
◇你觉得这种宽容度与他的创作相关吗?
◆我敢肯定是有关的,没有这种宽容,就不可能有他的创作。我相信,他自己也很清楚这一点。他让自己就像一层薄膜一层很薄的生物组织,任何东西都能穿过不知为何他就是知道有用的东西会被过滤下来,他必须让自己如此暴露在外。真正使我惊讶的是有一天我回到摄影棚,电梯还是处于原来状态。上面没有挂锁。你会认为在这么一闹之后,他们肯定会建造一个门廊。
枪击发生后的几个月里,他们什么都没做。唯一的变化就是多了一尊巨大的约翰张伯伦的雕塑,我想那就是一大坨扭曲的雕塑。安迪说:“我把它放在那儿,以防再有人进来朝我开枪。”
◇我们聊聊那房子。你去过几次,从没遇到过他母亲,可有时你会发现一些她的蛛丝马迹。
◆我有时会听见她上下楼的声音。安迪说他母亲是个酒鬼,他把她锁在地下室,给她一箱苏格兰威士忌。直到今天,我还没见过她,虽然我曾听见他们说过话。听起来,她像是在用捷克语痛骂他,而他则用英语礼貌地回答。
◇他对她讲过捷克语吗?
◆我觉得他从来不跟她讲捷克语。他们能理解对方的语言。
◇我猜想,她理解不了安迪的艺术?
◆她知道他很出名,也乐于接受他大受欢迎的事实。
◇很难相信,他那富于智慧的创造力,她竟无法融入其中?
◆他一直想给母亲买件皮大衣,真买给她时,她倒没地儿穿去。后来她穿着大衣去了AP连锁商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