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财富方程式
》
售價:NT$
352.0
《
知识社会史(下卷):从《百科全书》到“在线百科”
》
售價:NT$
454.0
《
我读巴芒:永恒的价值
》
售價:NT$
602.0
《
你漏财了:9种逆向思维算清人生这本账
》
售價:NT$
254.0
《
我们终将老去:认识生命的第二阶段(比利时的“理查德·道金斯”,一位行为生物学家的老年有用论
》
售價:NT$
418.0
《
祛魅:对世界祛魅是一个人变强的开始
》
售價:NT$
286.0
《
家族财富传承
》
售價:NT$
704.0
《
谁是窃书之人 日本文坛新锐作家深绿野分著 无限流×悬疑×幻想小说
》
售價:NT$
254.0
|
內容簡介: |
2002-2012年是中国经济开放、腾飞的十年,也是金融研究所从成立到逐步发展壮大的十年。在所庆十年之际,我们整理收录了金融所在职研究人员、博士生和博士后的部分公开发表论文。其意,一则是基于“留此存照”的想法,希望记录一下金融所十年来的学术轨迹;二则也是想借此回顾一下十年来中国经济辉煌但不平坦的历程。
2002年——这十年的头一年,中国刚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球化红利还未及体现,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仍未消除,因此,当时宏观经济的主要问题依旧是经济不景气背景下的“通货紧缩”。如何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来摆脱这样的局面,自然成了彼时讨论的焦点。本文集收录的第一篇文章——金融研究所前任所长、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于2001年初成稿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理论与实践》即是着眼于此。其核心观点是:在外汇储备难以增长,从而难以通过央行购汇发行货币的情况下,应该发挥国债的财政特别是金融功能,使其成为货币发行,进而抑制通货紧缩的重要工具。事实上,如何发挥国债的财政与金融功能迄今依然是关乎我国债券市场发展、货币政策完善的未决话题。
|
目錄:
|
上册
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理论与实践
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高储蓄、高投资和中国经济增长
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基于1992-2003年中国资金流量表的分析
金融危机管理中的货币政策操作--美联储的若干工具创新及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
基于资产负债表的央行调控能力分析
21世纪中国经济周期平稳化现象研究
历史视角下的货币总量指标--统计进展、角色转换及其依据
中国政府储蓄研究:理论演进与实践考察
简论货币、金融与资金的相互关系及政策内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抓住战略机遇期的关键
从央行资产负债表解读中国货币政策
中国货币政策调控工具的操作机理分析(2001-2010年)
国际金融与国际货币体系
关于国际金融危机的理论评述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外汇储备管理改革
全球经济失衡:起因、可维持性与应对之策
国际对冲基金的中国资产配置研究
危机中的流动性变化及其管理
防范同质化加剧系统性金融风险--美国次贷危机的警示
美国居民低储蓄率之谜和美元的信用危机
美国经常账户失衡:表现、理论与政策--兼驳伯南克“世界储蓄过剩”论
美国次贷危机的流动性传导机制的金融分析
全球化下的初级商品价格与实际汇率,
全球金融体系改革及亚洲的选择:我们需要更深入地思考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及多元化进程的中国选择--基于“货币强权”的国际货币体系演进分析
人民币国际化:“贸易结算+离岸市场”还是“资本输出+跨国企业”?--以日元国际化的教训为例
保险业在金融危机中的角色:资产证券化视角
对全球金融监管改革核心内容的再认识
下册
金融发展
中国保险业发展的人口因素分析
中国金融体系的结构性改革:全球化下的机遇与挑战
法治视野下的中国金融发展
一中国金融法治化进程、问题与展望
上市公司民营化绩效:基于政治观点的检验
中国金融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
|
內容試閱:
|
四 外央行资产结构与负债结构的链接分析
资产负债表是一个平衡表,它强调通过“负债”获得的资金应当在“资产”中全部反映;尽管负债科目与资产科目并不对称,但资产总额=负债总额是不能改变的。通过资产结构与负债结构的链接分析,一方面,从资产方既可以看出负债资金的配置状况,也可以看出资产方对负债资金变动的需求(毕竟负债资金的增减是根据“资产”需求而展开的);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负债资金的可得状况及其结构对“资产”变动的扩展效应和制约效应,由此,可以进一步看清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能力和调控力度的走势。
在中国人行的资产结构中可以看到,资产扩展的主要科目是“外汇资产”。基本背景是,随着国际收支表中“货物”、“收益”、“经常转移”、“资本项目”和“金融项目”等的顺差发生,大量外汇资金进入中国境内,但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在中国境内外汇资金是不可流通的(即不能用于交易支付和结算),由此,各类企业手中持有的外汇资金只能存入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这些金融机构来说,外汇资产同样不可使用(既不可用于贷款,也不可用于购买各种证券),这在客观上要求中国人行予以购入。大量购入外汇资产,客观上要求有足够的资金,因此,形成了中国入行扩展债务资金的内在要求。央行的资金来源,在对策选择上可有两条路径,即发行货币(MO)和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债务资金。中国人行选择的是后一路径,由此,形成了在负债方“金融性公司存款”和“发行债券”大幅增加、在资产方“外汇资产”大幅增加的关联效应。这种关联效应的传递机制是,中国人行通过负债机制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手中收取的资金,又通过购买外汇资产而回流到了这些金融机构,因此,2003年至2008年6月连续21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6%上升到17.5
%)、大量发行央行债券等在金融运行过程中并没有紧缩货币资金的效应。
为了购买“外汇资产”而从国内金融机构手中获得人民币资金的操作,与其说是货币政策操作,不如说是金融政策操作。主要理由有三:其一,这种操作并不以中国人行的“货币发行”为起点,而以从金融机构手中获取资金为起点,运用的是金融机制。其二,这种操作的目的与经济和金融运行中的货币资金多少没有直接关系,也没有引致经济和金融运行中的货币资金松紧,因此,应当不属于通常意义上说的货币政策调控范畴。其三,这种操作的直接结果,在商业银行体系中资产总额不变的条件下,只是使“外汇资产”转变为以“存款”和:“持债”等方式的“对央行的债权”;在中国人行的资产负债表中,“负债总额”的扩大数额与”外汇资产”的扩大数额大致相仿。从这,个意义上说,2003年以后,中国人行加大发行债券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力度,虽在形式上看是货币政策的实施,但在实质上看却是金融政策的运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