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圣严大师文汇

書城自編碼: 1933958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宗教
作者: 圣严大师
國際書號(ISBN): 9787508069005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2-04-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630/45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741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大系·绘画卷(全十册)
《 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大系·绘画卷(全十册) 》

售價:NT$ 47400.0
姑苏繁华图
《 姑苏繁华图 》

售價:NT$ 3190.0
人的消逝:从原子弹、互联网到人工智能
《 人的消逝:从原子弹、互联网到人工智能 》

售價:NT$ 484.0
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增订版)
《 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增订版) 》

售價:NT$ 352.0
医学图形图像处理基于Python VTK的实现
《 医学图形图像处理基于Python VTK的实现 》

售價:NT$ 760.0
山家清供:小楷插图珍藏本 谦德国学文库系列
《 山家清供:小楷插图珍藏本 谦德国学文库系列 》

售價:NT$ 653.0
政略与战略论
《 政略与战略论 》

售價:NT$ 638.0
百年词史-(1900-2000(全二册))
《 百年词史-(1900-2000(全二册)) 》

售價:NT$ 1520.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741
《 太虚大师文汇 》
+

NT$ 741
《 印光大师文汇 》
+

NT$ 741
《 谛闲大师文汇 》
+

NT$ 741
《 圆瑛大师文汇 》
+

NT$ 741
《 来果大师文汇 》
+

NT$ 741
《 广钦大师文汇 》
內容簡介:
圣严大师生平
圣严(1930-2009),佛学教育家,日本立正大学博士,禅宗曹洞宗的第五十代传人,临济宗的第五十七代传人,台湾法鼓山的创办人。?
1930年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县(今南通市)。13岁出家,1947年到上海静安寺佛学院当学僧。在静安寺一连住了五个学期,直到1949年入伍从戎。从1949年5月入伍到1960年1月正式退伍,这一段军旅生涯中,心里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出家和尚。退伍后决心再次出家,依止东初老人为剃度师,法号为"慧空圣严"。?
除了从东初老人得到两系的传承之外,又于1978年嗣灵源和尚法脉,成为临济宗第五十七代传人,法号"知刚惟柔"。从此,与鼓山涌泉寺临济宗派下法脉有了传承关系。?
1969年,圣严法师离开台北前往东京,于立正大学佛教学部办理入学登记。1975年获日本立正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回到台湾后,历任台湾地区"中国文化大学"教授、"中华学术院"佛学研究所所长、美国佛教会副会长及译经院院长,创办"中华佛学研究所",发行佛学学报及佛学研究年刊,为台湾辅仁大学、政治大学、文化大学研究生担任论文指导。又创办法鼓山的人文社会大学、僧伽大学、僧团道场、七个基金会、中英文四种定期刊物。以中、日、英三种语言在亚、美、欧各洲出版的著作近百种。2009年2月,圣严法师去世,世寿79岁。?
大师的著作、译著已有几十种,均受读者欢迎。本书是圣严大师著作的精选集。
目錄
菩萨戒指要
自序
传统戒律与现代世界
从三聚净戒论菩萨戒的时空适应
一、佛戒的起源
二、菩萨戒的重点及其 人间性
三、由约而繁的菩萨戒
四、弹性的三聚净戒
五、涵摄的三聚净戒
六、既难且易的三聚 净戒
七、由易而难的三聚 净戒
八、有收有放的三聚 净戒
九、结论
十善业道是菩萨戒的共轨
一、前言
二、十善法与大小乘 诸经论
三、十善是世间善法的 常轨
四、十善与五戒都是佛法 的正道
五、十善是世间善业道也是 出世间无漏道
六、由十善正行道而成为 十善律仪戒
七、十善依据五戒四波罗夷 而做适应性的调整
八、消极的十善法升华为 积极的菩萨行
九、十善是凡圣同归大小 兼备的菩萨戒法
十、以十善法为菩萨戒是 印汉藏诸大论师的共识
十一、结论
明末的菩萨戒
一、梵网菩萨戒的源流
二、云栖袾宏的菩萨戒
三、蕅益智旭的菩萨戒
四、其他三位菩萨戒 学者
明末中国的戒律复兴
一、前言
二、明末戒律的著作
三、明末的在家戒
四、明末的出家戒
五、明末的受戒法
六、明末的戒律环境
适应时空的菩萨戒会
勉励“万行菩萨”都受菩萨戒
附录一 传授菩萨戒仪范
附录二 菩萨戒会诵戒仪
附录三 传授幽冥戒仪范
印度佛教史

第一章 绪说
第一节 印度及其人民
第二节 印度的宗教
第三节 印度的哲学
第二章 释迦世尊
第一节 释尊的时代 背景
第二节 释尊的降生与 成道
第三节 转法轮
第四节 释尊的教团及 行化
第三章 原始佛教与三藏圣典
第一节 原始佛教
第二节 王舍城结集
第三节 毗舍离城结集
第四节 初期的圣典
第四章 阿育王与大天
第一节 阿育王的事功
第二节 部派佛教与 大天
第五章 部派佛教的分张
第一节 分系及分派
第二节 部派的思想
第六章 大众部及有部的教义
第一节 两个根本部派
第二节 阿毗达磨的 发达
第三节 《俱舍论》概述
第七章 阿育王以后的王朝及佛教艺术
第一节 王朝的兴替
第二节 迦腻色迦王与 佛教
第三节 印度的佛教 艺术
第八章 初期的大乘佛教
第一节 大乘佛教的 根源
第二节 初期大乘的 兴起
第三节 大乘初期的 经典
第九章 龙树系的大乘佛教及其后的经典
第一节 龙树菩萨
第二节 龙树的后继者
第三节 龙树以后的 大乘经典
第十章 无著系的大乘佛教
第一节 无著菩萨
第二节 世亲菩萨
第三节 世亲以后的 诸论师
第十一章 笈多王朝及其后的佛教
第一节 笈多王朝的 佛教
第二节 伐弹那王朝的 佛教
第三节 佛教与外道的 交涉
第十二章 从密教盛行到近代佛教
第一节 密教的渊源
第二节 密教的兴亡
第三节 印度的近代 佛教
学术论考
上篇 教理
天台思想的一念三千
密教之考察
禅的本质
禅与禅宗
净土思想之考察
中国佛教以《法华经》为 基础的修行方法
下篇 论考
和尚与僧伽
正法律中的僧尼衣制及其 上下座次
近代的佛教学
今日的台湾佛教及其 面临的问题
中国佛教艺术的价值
从佛教的观点谈科学
印顺长老的护教思想与 现代社会
现代台湾佛教的 学术研究
佛教与中国文化
戒律与人间净土的 建立
人间佛教的人间净土
佛教艺术的承先启后
中国佛教建筑
內容試閱
传统戒律与现代世界

佛教的戒律有两大类:声闻律仪及菩萨律仪。
(一)声闻律仪。出于部派佛教所传承的所谓声闻律藏,也就是在家、出家的七众律仪,其中包括优婆塞、优婆夷、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比丘、比丘尼。以其所受的戒相名目而分,则为三皈、五戒、八戒、十戒、六法、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五百戒。八戒以前是在家人所受,十戒以后是出家人所受,唯有比丘及比丘尼戒,称为具足戒,即是受了全部的戒律之谓。
(二)菩萨律仪。是大乘菩萨依据大乘经典中所见的菩萨行仪,编集而成菩萨戒经,除了《优婆塞戒经》是仅为在家居士而设之外,其余不论何经,凡是菩萨戒,都是为在家、出家分别受持,《梵网菩萨戒经》甚至许可凡解法师语者,纵然是畜生道及鬼神类的众生,均得受持。菩萨戒戒相条目的多少,诸经略有出入,《瑜伽师地论》及《菩萨地持经》称为四重及四十三犯事,《梵网菩萨戒经》则为十重及四十八轻,《优婆塞戒经》却为六重及二十八失意。不过一致以三聚净戒作为菩萨戒的总则:1.律仪戒;2.摄善法戒;3.饶益有情戒。在此三项总则下,遵守的条文可多可少。唯其涵盖的层面,极其深广,声闻律仪的七众戒,为菩萨戒的律仪戒所摄。菩萨戒的特色则尚须修一切善法,度一切众生,方成三聚。
此为传统戒律的一个轮廓。

接着讨论,类此的戒律,对于现代世界中的佛教徒有何作用,有何困难?对于现代世界的人类社会,能扮演何种角色,分担何等责任?
我们必须先得肯定,佛法既对世界有益,佛教的戒律也必有其存续和推广的价值。因为,佛教的戒律,跟佛陀的教法是无法分割的。佛陀的教法是属于观念及理论的疏导,佛教的戒律则是配合着佛陀的教法而实践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规范。因此,在律典中对于戒律的称谓叫做“正法律”,即是为了实践佛陀宣示的正法而设定的规律。
不过,由于时代的递演、环境的迁移,二千五百数十年前,佛陀为了适用于印度社会而制的戒律,未必能够适应于无尽的空间及无穷的时间。故在佛陀将入灭时,于《长阿含经》的《游行经》中,告知阿难:“自今日始,听诸比丘,舍小小戒。”《毗尼母经》卷二称此为“微细戒”;《五分律》卷二二也说到,“余方不以为清净者,皆不应用”;“余方必应行者,皆不得不行。”这都说明了佛陀制戒,不是一成不变,其实是有相当大的变通性及适应性。

可是,后来的比丘们,相当保守,对于声闻律仪,因为无人敢做修订,以致传到中国,便遇上儒家的伦理观念与佛教的出家行为相抵触,也踫上君王的权力与三宝的尊崇相冲突。加上中国的地理、气候及风俗习惯,也与恒河流域的印度不同,例如父母反拜出家的子女,沙门不敬权贵的君王,都在中国佛教史上产生过持久争执的问题。又如印度的出家沙门,不事农工、不经商,全赖沿门托钵以维持生活,到了中国,若非仰给于官府,便得违背戒律的规定,自耕、自炊、自食其力;在印度的僧团,无须恒产,僧众个人不持金钱,而中国寺院,便不得不有寺产,以利耕作,僧人出门,亦不能不备路资,以供交通、衣食、医药等所需。在印度热带地区,沙门三衣一钵随身,即可度其修行生活,若有多余,便是长物,为免增长贪欲,依律必须舍给大众僧;然在中国,三衣仅是用作威仪的象征,更多的俗服倒是平时的必需。
另以授受比丘尼戒而言,依律须有比丘众及比丘尼众各十人僧,在男女二部僧中做羯磨;比丘尼犯僧残,亦须有男女各十人僧中出罪,方得算是合乎律制;可是,中国的比丘尼戒,未见有二部僧中授的记录。以致今日南传佛教国家以及藏传佛教,虽因早已失去比丘尼戒的传承,希望到中国台湾或大陆将比丘尼戒传承回去,却存怀疑心态而迟迟未愿实施。若以实际需要而言,能有让女性出家修道的权利,总比把女性出家之门永远关起来的好。

佛教传到日本,在其奈良时代,由于中国的道宣律师的第三传——鉴真和尚——东渡设立戒坛院,传出家戒及菩萨戒。到了最澄游学中国,返回日本之后,为了反对旧传佛教派系的控制,所以公开宣布舍比丘戒而另设出家菩萨的受戒规制。若依声闻律仪,根本未见有所谓“出家菩萨僧”的名目。然后经过亲鸾,自称“秃愚”,以在家身创立净土真宗,开始了居士领导教团,并主持各项仪式,包括接受信众皈依佛教。到了日莲,便提出“末法无戒论”的呼声。迄于距今一百年前,明治维新,灭佛教,崇神道,而有“神佛合习”运动,强制僧人住于神宫,鼓励僧人带妻食肉,便形成了今日日本佛教的现况——以住于寺院的居士,执行出家沙门的任务。此虽有违佛制的声闻律仪,却也维系了弘传佛法的使命;尤其是禅宗的日僧,虽系有妻有子的在家人,上殿、过堂、仪式之际,他们依然披着被称为“福田衣”的袈裟,虽与戒律不合,却是既成的事实。

另在印度佛教传入西藏,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寂护与莲华生,后期的阿底峡等,都是来自印度的大师。其中的莲华生,据称是一位神通显赫而又有可僧可俗等多样身分的人物。后来由藏地去印度求法的大翻译师,如密勒日巴的师父马尔巴,乃是一位居士身的大成就者。因此,藏传佛教的源头,虽同出于印度,传承的上师却枝繁叶茂,而且有僧有俗,各自建立宗派门户,尤其秘密金刚乘的信仰中心,是以大成就者的上师为主,通过上师始能修成与上师所依的本尊相应,因此,在声闻律仪,佛教徒的皈依处是佛、法、僧三宝,密乘的佛教则依上师为第一皈依处,说得谦虚一些,也当有四皈依:上师、佛、法、僧。上师未必是比丘,而一般比丘,为了尊法崇教,对于所依上师,不论僧俗,也当无条件地皈依、礼敬、供养。此从佛世的声闻律仪中也找不到根据。更有甚者,密乘的大乐、胜乐等的修持与实践,尤跟声闻律仪的少欲、离欲不能相应。但是藏传佛教,仍是大乘佛教的一大支派,所以到了宗喀巴的时代,又返回到素朴与梵行的观点,主张声闻律仪是大乘菩萨律仪的基础,也是秘密金刚乘律仪的共轨。可知藏传佛教的戒律观念,乃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变,然其除了已受法王认定的大成就者,仍以出家的比丘更被大众尊敬。

至于南传巴利语系的上座部佛教,由于锡兰、缅甸、泰国、寮国、柬埔塞等国家地区,没有原来的本地文化,也未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所以佛教传入之后,历两千两百年,仍能保持着跟佛陀时代相去不远的生活形态。不过,近世以还,由于欧美势力的影响以及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的丕变,也为该一地区的戒律问题带来了困扰,比如依律出家的沙弥便不得自执金银货币,如今的比丘,远出旅行,除非带一位经理的侍者同行,便不得不自身带钱;又如律制比丘必须托钵,但当缅甸政府推行社会主义之后,在家人的斋僧供僧,便急速锐减;比丘旅行到了非佛教的国家,也得用钱购取饮食。比丘不得接触女性肌肤乃至衣裙,然到欧美旅行,除非乘坐自备的交通工具,除非逢人即说:“我不能跟异性握手。”否则难以避免,也颇失礼。特别是在女权运动气氛高涨的今天,南传佛教不许女性出家为比丘尼的事实,也为世界佛教的知识分子之间,带来了越谈越热的话题。

佛教的戒律基础,也可称为基本的伦理观念。若从信仰生活的中心而言,即是皈依佛、法、僧的三宝,从社会生活的实践面而言,即是不得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的五戒;将此向内心做起,便是戒除贪欲、瞋恚、邪见的三毒。概括而言,即成十善业道而分作三组,称为三业清净,即能达成净化自心、净化社会的目的:(一)身业清净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二)口业清净者,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三)意业清净者,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
十善之中已收五戒的前四项,并将第五项的饮酒戒遗漏,所以发生过《未曾有因缘经》中的祇陀王子,宁舍五戒而愿受十善的故事。
十善中的后三项,是从皈依三宝,始知贪欲、瞋恚、邪见,乃是烦恼的根源。可见,佛法的化世功能,即在教人如何依据三皈、五戒、十善来清净三业,自利利人。

可是,流传于今日世界的佛教戒律,我们已知道,遇到了许多问题,若不加以厘清,将会有碍于佛法的推广。现在再举三例:
(一)今日人类的社交频繁并显得相当重要,对于不饮酒,则颇有指责,因此有人将烈酒认定是酒,其他如啤酒、米酒、水果酒等,只当作一般饮料,依律能否解释得通?
(二)对于邪淫的界定,原来是指在已婚夫妇以外的男女性关系,如今的单身男女,未有法律上的婚姻,却是生活在一起,长相厮守,形同夫妻,也算邪淫吗?他们彼此相悦,又不妨害家庭和社会,罪在何处?但其没有约束,随时可以分离,缺少相互的保障,也是一种不安定的现象;然在离婚率极高的现代世界,法定的婚姻,也不等于安定的保障,何必一定要把男女同居,视为邪淫?
(三)越来越多新兴的在家佛教团体,于世界各地纷纷建立,无视于比丘僧团的地位,我们是否承认他们也是合乎戒律的僧团?

总之,我想指出:佛教的传统戒律到了今日世界,虽已面临种种需要省思改进的问题,然其可以设法补救,却不可轻言废弃。因为声闻律仪的目的,在于净化身、口、意三业,以少欲、无瞋、正见,主导身、口二业的一切行为;身、口二业的行为,在戒律的轨范之下,防止一切恶律仪行。所以,五部声闻律仪之中,处处可见佛陀对于“少欲、知足、行头陀(去其衣食住处的贪欲者)、乐学戒、知惭愧者”的赞叹。戒的功能在清净与精进;律的作用在和乐与无诤。这不正是我们今日世界每一个家庭及社会所需要的吗?如再加上大乘菩萨的“三聚净戒”:止一切恶,修一切善,利益一切众生。以无染的智慧,消融贪瞋等烦恼;以清净的戒行,导正社会的风气,以平等的慈悲,接纳一切众生;在众生群中成就菩提心,也助众生发起菩提心。戒律对佛法的化世,绝对是必要的,所以佛有明训,唯有“严净毗尼”,始能使得“正法住世”。
若言今日世界的佛教徒们,不需戒律的约束,虽可制造“自由自在”的假印象,却会为佛教慧命的存续带来真危机。例如一九八四及八五年时,日本系统的美国佛教界,几乎到处闹着禅师的绯闻,好几位“老师”从此销声匿迹,有几位“老师”虽厚起脸皮撑了下来,但已使佛教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另于一九九○年时,有一位藏地大喇嘛的继承人,因同性恋而死于艾滋病,便使该一曾在美国拥有一百数十个中心的团体,土崩瓦解。此皆是不重视基本戒律的后果,不可不慎也。
一九九二年七月十八日于中华佛学研究所召开的
第二届国际学术会议的主题演说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