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影像中的侦查学:刑侦警务类节目研究
》
售價:NT$
245.0
《
俄国社会阶层与历史变迁(1700—1900)(通过本书可更加深刻地理解以贵族为代表的俄国社会各阶层的历史意义)
》
售價:NT$
449.0
《
博弈与平衡:奥格斯堡城市宗教改革研究(1518-1537)
》
售價:NT$
551.0
《
古代中国与南亚文明论丛
》
售價:NT$
281.0
《
法医冷知识——尸体是一本无声的书,推理破案必知的92个冷知识 法医门徒 著
》
售價:NT$
305.0
《
东方园子:中国古典园林现代应用 园冶 禅庭 东方美学 造园 庭院造景施工 国风 作庭记 景观设计
》
售價:NT$
1469.0
《
Hygge Home(为什么我只想待在家)
》
售價:NT$
449.0
《
思想会·诺曼底1944:登陆日与史诗般的77天法国战役
》
售價:NT$
913.0
|
內容簡介: |
《美术观察:创作研究卷》编选工作即将完成的一刻,我们欣然地看到当代中国美术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也不免会因其中仍然存在的问题而感慨,深觉美术创作的实践者和理论研究者有针对性地携手联合作业的重要性。面对这部书稿,我们又是在享受着多年来在《美术观察》这个平台上以冷静、热情而不乏睿智的眼光去观察当代中国美术创作和研究的历任栏目主持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正是他们为我们描绘和呈现出当代中国美术创作的壮丽景象,也正是他们用这份刊物把广大的美术家和理论家、把美术的创作者与接受者联系了起来。他们是吕品田、李一、徐恩存、赵权利、张桐踽、谷泉等诸位先生同仁,另外还有许多朋友在不同的时段内作为特邀主持人为这份关注美术创作的刊物做出了令人敬仰的贡献。在此,我们向他们为《美术观察》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致敬。
|
目錄:
|
总序
前言
一 专访
体积感:油画审美体系的核心——靳尚谊谈具象写实绘画的价值与生命力
回到自己的工作室——关于当前雕塑问题的对话
喻意象征与结构张力表现——答赫伊先生问
薛永年谈以书入画
提高修养反映生活加大创新力度——张仃谈新文入画
十五年前画《碑林》·田黎明访谈
中国油画中的写实主义——靳尚谊、何多苓、艾轩、徐芒耀访谈录
国画“笔法”三人谈
陈绶祥谈国画笔法
国画“墨法”三人谈
色彩的境界:人文观照与画绘表现——陈绶祥谈国画色法
墨法之道——龙瑞谈国画墨法
国画章法六人谈
山水画皴法漫谈
油画笔触三人谈
临摹·临摹——龙瑞、郎绍君谈临摹
写生·写生——梅墨生、张江舟关于写生问题的对话
创作·创作——田黎明、唐勇力关于创作问题的对话
素描素描——与王华祥对话
书法与画法——声辅圣访谈
如何画好中国人自己的水彩画-一黄铁山、徐坚访谈
水彩创作手法与思路散谈
雕塑创作大家谈
风景画家谈风景
油画人物创作谈
埏埴与新思——陶艺创作谈
人际和谐:一个关系社会进步的艺术设计课题——设计问题对话录之一
人的迷失:新媒体艺术何去何从?
陶瓷:作为材料的人文视野和属性
子虚乌有的“第三空间”——海外中国当代艺术家状况
虚拟与现实:绘画模拟电子媒体
“素描实验”,作为一种解放
中国画的现代题材及其与国画语言的关系
京师涂鸦
从学院新视野下的技术训练说起
墨膏与笔墨——材料与中国书画语言探索
认识大漆与漆用
“北京雕漆”之痛:并非只因“注漆”
加工纸与笔墨——材料与中国书画语言探索
为了阅读,还为了什么?——关于当代中国书籍设计的谈话
物华天工——青田石雕技艺传承之兴替
让针指间流溢华彩——中国女红的现代传承
造纸技艺与文化传承
工尽其巧在于良——关于浙、闽、粤三地木雕技艺的访谈
延续的生机——传统民间玩具的当代走向
贴近民众生活融入产业实践——中国当代设计问题谈
是借鉴还是模仿?——水彩画创作问题谈
诗文基础与国画——国画问题三人谈
心性修养与国画
砚边谈话录:识法、明理、了道
……
二 专论
|
內容試閱:
|
赖巍(自由艺术家):涂鸦可以是任何一种情绪,粗暴、严肃、唯美,或者调侃。在早期,它是一种介入城市体内的“兴奋剂”,夹杂着奔跑、汗流浃背、见缝插针的工作狂热,亦是一种玩笑,在边缘挑逗着人们“邪门儿”的本性。
之所以有称为“网络涂鸦”的创作,除了是靠网络传播外,还有它对“涂鸦”一词的沿用,其雏形同样接近儿童的纸上涂抹:一群爱画画的人通过“网络”聚在一起,起先以自己的故事为主,后来互相编纂,以图绘呈现出来。他们不一定有学院派的扎实功底,但画作却非常自由生动,纯为互相间的娱乐,甚至还能流露出当代艺术设计的某些因素。从这样的宽松、坦诚和自发性来讲,当然可以称作“涂鸦”。而那些城市实体内部的涂绘,有更大的“行为”成分,掺杂破坏、创造以及重建的快感,成为刮过水泥堡垒间的一股别有意味的风。在“不允许一允许”之间,街头涂鸦渐渐地也获得了更多的领土,旧的反叛身份已部分模糊,新的挑战正转而面向同行,或者就是自己。
老式涂鸦往往迅速、挑衅而不完整。这未必需要通过其内容来表达,也可是形式感上的美艳,但它却能震荡着,沿着道德和体制的边缘冲入:对创作者而言不存在扫兴,反倒留下紧张却欢天喜地的跳跃和快慰。这类似一场游戏.涂鸦只是其中的棋子。而现在呢,游戏内核发生了偏移,不论是管理者想显示对艺术的宽容,还是企业主从中真正发觉了美的价值,越来越多的涂鸦活动已变得公开。可和平里面必然隐藏虚伪。仍在奔跑的人,开始指责那些在白日墙面上精心策划的作品。这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在体制和主流下,总有可能良莠不齐、真伪难辨。“在野”意味着相当的创作、评论空间,而“被收编的”又多少显得做作、矫情。
如果回归到讨论涂鸦和架上绘画的区别,那恐怕是朋克和交响的差异,但它们都是艺术的一部分,甚至深入到底部,其间的界线又很模糊、暖昧,它们曾经并仍然在互相渗透、影响:涂鸦的轻松、自由,正是架上所缺少的。乐趣,在绘画过程里太难看见了,错误和半途而废,更是不允许露脸。正儿八经的绘画,催发人们太想看见成果而忽视过程,尤其那些冒险的过程。我想,这应是一种良性的心态,更会成为一种创造的精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