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棉的全球史(历史·文化经典译丛)
》
售價:NT$
500.0
《
超越百岁看这本就够了
》
售價:NT$
254.0
《
亚洲戏剧史·南亚卷
》
售價:NT$
653.0
《
中国历代竹器图谱与数字活化
》
售價:NT$
2540.0
《
EDA技术与设计(第2版)
》
售價:NT$
387.0
《
揉碎浪漫(全两册)
》
售價:NT$
320.0
《
古籍善本
》
售價:NT$
2448.0
《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4:可持续全球供应链体系与国际货币金融变革
》
售價:NT$
398.0
|
編輯推薦: |
1、作者知名度高,声誉显著,《美的历程》等著作影响巨大,是当代最具声望的学者和知识分子之一,读者基础广泛而雄厚。2、谈话录的内容是最新的和独家的,也是话题性的。所谈古今中外,落脚在现实中国,和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向。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当代著名学者、哲学家李泽厚最新的谈话录,围绕他的读书经历、思想渊源、哲学观点以及中外哲学、文化、社会发展等主题,深入、严肃又饶有趣味,以九个话题为纲领,全面回顾李泽厚的思想起源、学术脉络和著作背景,充分梳理了他的学术创建和独特个性。附录所收三篇已在国内重要媒体发表的访谈,各有侧重,丰富了《该中国哲学登场了?:李泽厚2010谈话录》的交流层面。
|
關於作者: |
李泽厚,当代著名哲学家、美学家和思想学家,湖南长沙人,生于1930年6月,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李泽厚的《美的历程》、《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等著作影响极大,从者甚众,人称“青年导师”。90年代,李泽厚客居美国,出版了《论语今读》、《世纪新梦》、《己卯五说》等著作,对中国未来的社会建构给予沉甸甸的人文关怀。他提出的“主体性实践哲学”、“心理积淀说”、“情本体”、“偶然性(命运)”、“后马克思主义”、“儒学四期说”等观点对中国近几十年的社会文化和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
李泽厚继1988年当选巴黎哲学院院士之后,2010年出版的以权威和标准严格著称的《诺顿理论和批评选集》(第二版),他的著作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休谟、康德、莱辛、黑格尔等大哲学家的代表作一起入选。李泽厚是美学、马克思主义和身体理论这三种类别目录下唯一的非西方哲学家。
刘绪源,学者、作家、评论家,文汇报“笔会”主编,高级记者,对现代文学、哲学、儿童文学等多重领域有研究和著作,代表作有《解读周作人》等。
|
目錄:
|
01现代哲学还剩下什么
广义的形而上学与狭义的形而上学
从理念,到生活,到解构
欣赏两位中国海德格尔专家的话
巫史传统与“为王先驱”
“情本体”与哲学
02我的学术思想的三个阶段
靠自学,要善于判断
喜欢看书,不喜欢写书
当时我才二十几岁,哪敢自称一派
写康德,其实在表达自己的哲学
从文体上看,《己卯五说》是最好的
命运,情感,人性,偶然
03谈谈几本书
第六版《批判》增补了“德国思想史的严重教训”
那时文艺批评的灵魂式人物
“哲学研究”与“哲学创作”
救亡压倒启蒙:最早出现于《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陈寅恪治史,所用材料也是不多的
《美的历程》每章每节都有新东西
搞文艺批评,主要应靠感觉
做学问,不论是谁,都是要下死功夫的
《漫述庄禅》发表后,钱学森专门来看我
当年的“文化热”都是反传统的
钱穆、梁漱溟更能抓住中国文化的要害
短期饥饿受得了,长期饥饿吃不消
历史的“积淀”,是我所有研究环绕的“同心圆”的圆心
04关于“情本体”
哲学研究什么
关于“外星人”的三段论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哲学,已经都关注个体了
“情本体”颠覆了几千年的传统哲学
“情本体”以中国传统为基础,却是一种世界性视角
05汉字与历史经验
“结绳记事”就是最初的历史记录
命名:走向历史经验
“度”是经验性的,与人类生存直接有关
康德研究新动向
06《红楼梦》与“乐感文化”
可以有两种《红楼梦》
小说阅读中的文化—心理结构
琐屑日常细节与“乐感文化”
07当“情本体”面对基督教精神
“ 人类中心说”是西方传统
中国要哪种现代性
人总要寻找信仰
08人性能力、人性情感与善恶观念
政治、军事和文化充满偶然,经济有某种“必然”
道德二分: 社会性道德与宗教性道德
道德行为由人性能力、人性情感和善恶观念组成
康德高于休谟
康德的理性命令与基督教的上帝之爱
心理本体: 理性内构(认识)、
理性凝聚(道德)、理性融化(审美)
09文章上的追求及其他
把意思表达出来,容易使人了解
没有新意就不要写文章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全面发展,
这包括片面发展独特的潜能
生物科学不发展,美感讲不清
对自己讲过的话负责
附录2010年访谈选
八十李泽厚: 寂寞的先知
时代和它的李泽厚《南方人物周刊》编辑部
寂寞思想者卫毅
我现在是静悄悄地活着,
也准备静悄悄地死掉卫毅、施雨华
警惕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合流易中天
改良不是投降启蒙远未完成萧三匝
|
內容試閱:
|
从理念,到生活,到解构
李:
事实上,自黑格尔以后,思辨的理性哲学碰到了各种挑战,这个我已经讲过,其中一支就是由费尔巴哈到卡尔?马克思,这个大家比较熟悉。还有就是从尼采到海德格尔的那一支。当然还有从黑格尔到杜威——杜威的思想其实也是从黑格尔主义那里出来的,他们都把眼光从理性的、思辨的、绝对的东西,转到“生活”、“生命”上来了。
他们都认为现实生活,比康德、黑格尔的先验理性和绝对精神,要更为根本。尼采为什么到现在为止还那么红?因为他说:
上帝死了,那个神的、绝对的世界没有了。从柏拉图开始,哲学家就把尘世的世界和理念的世界(和基督教结合后就是上帝的世界),分成两个世界,并认为后面那个理念的、非尘世的世界才是更根本,更本原的,尘世的世界不过是那个世界的模拟,真正的真理、逻格斯,是在那个世界。这个观念一直保留到近代。康德有先验理性,黑格尔有绝对精神,都是纯理性的东西。按过去的说法,就是认那是第一性的。但是到马克思,到杜威,到尼采,把这一切翻过来了。到维特根斯坦,到海德格尔,也是这样,也是更强调我们这个生活的世界、尘世的世界。所以海德格尔和萨特都强调:
存在先于本质,就是这个世界的人的此刻实存,是先于本质的东西。维特根斯坦也认为: 语言形式来自生活。
笛卡儿是近代哲学,到尼采以后就是后现代哲学了。这个变化是非常有意义的,是很根本的。这就是说,追求狭义的形而上学的那种思辨的智慧,已经过去了。
到后现代,像德里达,他可说是海德格尔的私淑弟子,他认为海德格尔还强调一个实在的东西,一个大的东西,如“存在”、“本生”(或译“本有”、“天道”),现在他就来一个彻底解构——所有世界没有确定的东西。所以,遵循福柯、德里达的反理性,后现代的特点是摧毁一切,强调的是不确定性,不承认本质的存在,一切都是现象,都是碎片,都是非连续的。自我也是碎片。反对宏大叙事,反整体,一切都是细节,是多元的,相对的,表层的,模糊的,杂乱的,并无规律可寻,也无须去寻。于是由理性到感性一般(实践、经验、生命)再到感性个体(死亡、此在)再到彻底的虚无(后现代,“什么都行”)。这可以联系到王朔的“过把瘾就死”。因为没有什么过去未来,当下就是一切,没有什么绝对的东西,也没有什么本质、深度。海德格尔还追求基础的本体论,到德里达就什么也没有了,也就没有什么哲学可谈了。我这说得当然太简单,太粗糙,太片面,太不“准确”,甚至太“错误”。不过,一这只是通俗对谈,二我大体就是这样看的,这只是我个人意见,当然可以有别的看法别的意见。
欣赏两位中国海德格尔专家的话
李: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觉得,现在是中国哲学可以拿出自己一些看法的时候了。还是用通俗的说法吧,“过把瘾就死”,但并不见得就真死掉,实际是“过把瘾还活着”,那又如何活下去呢?人还得继续活下去。你一切都解构了,本质、规律、宏大叙事……统统不要了,人没有任何可以和必须遵循的共同的道理、规范和约定了,那人还怎么活下去?这就又回到了根本性的问题,也就是我为什么要提出“人类何以可能”的问题,这其实也就是回答人是怎么活出来的。在这里,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确有着很大的不同。
我很欣赏两位中国的海德格尔专家的话,愿抄录如下:
我不赞同海德格尔把无情无绪看作人生在世的最基础的结构,而更倾向于马克斯?舍勒的洞见:“爱与亲密无间、心心相印与携手共进,才是人生在世最深沉的基础结构。”引自靳希平:
《海德格尔传?译后记》,[德] 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著《海德格尔传》第578页,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当我在人所共知的海德格尔的“深渊”边缘蹒跚时,正是她通过一颦、一笑,有时或是一声叹息,提醒我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东西。引自韩潮:《海德格尔与伦理学问题》第347页,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尽管这都是著译“后记”中没有理论论说、似乎无关紧要的话(其一还是引录他国人的话),尽管可能并不符合原意,但我的确把它当作中国学人深究海德格尔之后的“觉醒”心声。海德格尔之后,该是中国哲学登场出手的时候了。我以前讲虽然海德格尔喜欢过老子,但不应拿老子来附会类比,而应由孔子即中国传统来消化海德格尔,现在似乎是时候了?也许还太早了一点?也许,需要的是编造一套西方哲学的抽象话语,否则就不算“哲学”?是耶非耶,我不知道。我要说的是,且不必管这些,让哲学主题回到世间人际的情感中来吧,让哲学形式回到日常生活中来吧。以眷恋、珍惜、感伤、了悟来替代那空洞而不可解决的“畏”和“烦”,来替代由它而激发出的后现代的“碎片”、“当下”。不是一切已成碎片只有当下真实,不是不可言说的存在神秘,不是绝对律令的上帝,而是人类自身实存与宇宙协同共在,才是根本所在。海德格尔的Dasein,其实也可翻译作“去在(是)”,按中国解释学,就是“去活”,也就是我讲的“人活着”。
巫史传统与“为王先驱”
李:
我不是讲“巫史传统”吗?所有原始民族都有巫的阶段。但西方的古代,巫术分化了,一方面变成科学,另一方面变成宗教。中世纪的witch等就不是我说的巫了。而从古希腊到近代,哲学思辨总是和自然科学结合在一起,哲学家笛卡儿、莱布尼茨是数学家,康德也是研究自然科学的,不是有著名的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吗?所以他们把思辨的那一部分发展得很充分,加上古希腊以来逻辑学很发达,使思辨的深度力度更为加大。而情感的部分挤到宗教和诗歌、艺术那里去了。所以,海德格尔提出“诗意地栖居”,使中国学人大为兴奋,到处引用。因为我们所学的西方哲学里,诗意已经没有了,都变成理性的、思辨的、推理的东西,所追求的真理变成了硬邦邦的理性抽象,忘记了哲学中还应有诗意的东西。其实,存在的奥秘正在诗意的生存,这是中国传统。
刘: 你认为是中国的“巫史传统”,造成了中西之间的区别。
李:
对,中国的“巫史传统”使中国文化中的情感与理性、宗教与科学,分割得不是很清楚。在中国,不管是孔子、孟子,还是汉代的天人合一,或是宋明理学的心性修养,既是一种信仰,是情感性的,同时又是理性的推理、论证。信仰、情感和理性思辨是糅合在一起的。中国儒家讲的“仁”、“诚”、“德”、“精”、“慎独”,以及后来的“孔颜乐处”,道家的“坐忘”、“心斋”等等,都残存或保留有巫术礼仪中通天人的神秘情感。一位年轻学人说得好:“圣人的神秘智慧的获得与礼是分不开的。”(见陶磊《思孟之间儒学与早期易学史新探》)祭祖先的礼仪形式正是神人沟通,兼具理知和情感性质。仁生于礼又促进礼,“礼”、“仁”都是通过确认人伦关系而与天相通与神共在,完全不是对神的抽象思辨或情感狂热。又如“中庸”的“庸”字本源,据陈致研究,是上古殷人祭礼的乐器和乐舞(见所著《从礼仪化到世俗化:
诗经的形成》)。而“中”既是“聚敛中”又是通神明。总之,中国古代的一些基本“哲学”范畴和概念是从巫术礼仪的身心活动中脱胎而来,不是抽象的思辨产物。这就是巫史传统。包括宋明理学,不是像牟宗三那样,只讲心体性体的抽象思辨,还有“半日静坐”,追求某种理性兼情感的人生境界,这就是上面提的“孔颜乐处”。
德里达前几年到中国来,说,中国没有哲学,许多中国人大为气愤,其实他是在推崇中国。德里达认为,他们自己正要从哲学里挣脱出来。他说的那种哲学,就是刚才讲的,古希腊的追求智慧的那种思辨的、理性的形而上学,而中国没有那些东西,没有那个狭义的形而上学。但是中国有广义的形而上学,就是对人的生活价值、意义的追求,这在中国一直是有的。西方经常把它放在那种纯粹思辨的语言中处理。但语言、词语的普遍性意义究竟何在?翻译的可能性何来?也成了哲学问题。中国缺少遵循严格逻辑的抽象思辨,希腊柏拉图学院高挂“不懂几何学者不得入内”,中国便无此传统。这当然是很大的缺点。但也有优点。现在西方的所谓“后哲学”,我认为就是从思辨的狭义的形而上学转变到那种以生活为基础的哲学。中国有没有哲学呢?有啊,就是那种“后哲学”。生活大于语言,也大于几何学,语言的普遍性意义和翻译的可能性来自人类衣食住行的普遍性。所以我说中国哲学和后现代哲学恰恰是可以接头的。
我认为,后现代到德里达,已经到头了;应该是中国哲学登场的时候了。当然还早了一点,但可以提提吧,我先冒喊一声。愿有志者、后来者闻鸡起舞,竞创新思,卓尔成家,走进世界。那我二十多年前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1985)后记中说的想要“为王先驱”的意愿,也就可以实现了,有厚望焉。
这就是我要讲我的哲学的一个前奏,或一个开场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