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李泽厚旧说四种”系列,系作者毕生学术思考之核心论点的结集,每册集中阐述李泽厚的一个成系统的重要的学术观点和发现,由李泽厚亲自对此前其他版本的文字、注释作了完善,并添新序。经由这些小集,可从根本上把握作者庞大而深厚的思想体系。
|
內容簡介: |
本书所收李泽厚的《说儒学四期》、《略论现代新儒家》、《为儒学的未来把脉》等五篇紧密相关的文章,梳理了现代新儒家的渊源、各个不同的特点和学理本质,针对牟宗三、杜维明的“儒学三期说”,阐发“四期”的观点,即反对现代新儒家以心性论来代表和统领儒家哲学,并提出儒学生命力所在和未来走向。
|
關於作者: |
李泽厚
学者,哲学家。湖南长沙人,一九五四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成员,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歇根大学、科罗拉多学院、斯瓦斯摩学院等多所大学客席教授。重要著作有《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中国思想史论古代、近代、现代》、《历史本体论》、《论语今读》、《己卯五说》、《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哲学纲要》等。
|
目錄:
|
说儒学四期(一九九九)
略论现代新儒家(一九八六)
附录一何谓“现代新儒学”(一九九五)
附录二关于“内圣外王之道”(一九九四)
为儒学的未来把脉(一九九六)
|
內容試閱:
|
二问题
如本文开头所说,“儒学四期说。还有它的“间接源起。。
这“间接源起。就是这里要讲的“问题。。既然儒学发展必须“另辟蹊径,另起炉灶。这“蹊径”这“炉灶”何由起、辟呢?我以为,必须面对当代现实问题的挑战,这才是儒学发展的真正动力。儒学及其传统所面临的当代挑战来自内外两方面,而都与现代化有关。今天,中国正处在现代化的加速过程中,如何与之相适应,成了儒学面对的最大课题。首先是不适应。百年来的欧风美雨,或如陈寅恪所说的“北美东欧之学。的不断传播,使反传统、反儒学成了中国现代思潮的主流。从十九世纪末谭嗣同《仁学》喊出反三纲五伦开始,到革命派《民报》发刊号不画孔子而画墨子头像作为旗号,到五四新文化启蒙运动猛烈抨击儒学传统,“打倒孔家店”成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强音。再到毛泽东领导的农民革命,以与儒学背离而与墨家接近的兼爱、尚同、平均为实践理念,最后到“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的批孔,似乎已经把传统儒学打扫得千干净净。“文革。之后的八十年代学术界的文化热中,反传统再一次自发掀起,以《河殇》为代表,诅咒中华黄土,渴望汇人西方蓝色海洋,儒学又一次成为批判对象。而且,这种反儒反传统的思潮,至今仍然有着并不可低估的潜在势力。
为什么?简单说来,这是因为现代化带来了“个人主义”的问题。除了毛泽东以农民理念的平均、平等来反儒之外,其他批判的焦点,实际都集中在如何处理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定位问题上.现代化使这一问题要求新的解答,而与传统儒学有了很大甚至完全的背离和冲突。因为现代化使个人主义个人的权利、利益、特性,个人的独立、自由、平等与传统儒学人的存在及本质在五伦关系之中成了两套非常矛盾和冲突的话语。现代化的政治、经济的体制、观念和方式,如社会契约、人权宣言等等,与传统儒学扦格难通,凿枘不入。迄至今日,儒学与现代性究竟可能是何种关系,迎接、吸取西方科技、文化、经济、政治各种观念和体制应该是“全盘西化”、“中体西用。还是“西体中用”等等,仍然是一种不断被提及、被申说、被争辩的问题。对待所谓“内圣外王之学”的儒学教义,究竟如何才能真正检点家藏,重释传统,发掘资源,拭旧如新,以对应挑战,既保持重视心性道德的“内圣”精神,又同时“开出”现代化所必需的自由、民主的中国式的“外王”功业呢?
……
P16-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