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日耳曼通识译丛:复原力:心理抗逆力
》
售價:NT$
155.0
《
海外中国研究·未竟之业:近代中国的言行表率
》
售價:NT$
614.0
《
我们为何建造(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
》
售價:NT$
406.0
《
算法经济 : 商业逻辑与人类生活的智能演进(生动呈现AI与算法的创新应用与商业价值)
》
售價:NT$
359.0
《
家书中的百年史
》
售價:NT$
359.0
《
偏爱月亮
》
售價:NT$
207.0
《
生物安全与环境
》
售價:NT$
255.0
《
泥土:文明的侵蚀(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
》
售價:NT$
380.0
|
編輯推薦: |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句话曾被多少人误读,从古至今就产生过多少奸商。商人的精明与狡猾在中国五千年文明积淀下来的思想文化面前,原形毕露。于是,有聪明的商人开始从中国古典文化中寻找商业的意义。这是商业哲学的开始,是商人在探寻“商道”。《道德经》是一部奇书,是世界上创造至理名言最多的著作之一。
老子是《道德经》的作者,在这里,我们向老子问商道。
|
內容簡介: |
本书作者葛荣晋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国学院教授,研究中国古典哲学,并致力于将中国古典哲学与现代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理念相溶合。而在本书中,作者则试图以道家思想精华,为身处浮华与浮躁中的中国商人卸下华丽而沉重的外套,让简单、朴素而又充满智慧的中国古代哲学在中国商人身上重现光辉;让“舍得”“大智若愚”“光而不耀”“不言之教”“淡泊名利”“不争而善胜”等充满辩证意味的价值观重现中国商界。
本书的每一篇文章看起来似一篇故事,可读性极强,读者的思维会很放松地跟随这些通俗易懂的故事或典故,跟随作者对这些典故的解读,让心灵的境界得以提升。
|
目錄:
|
自序
“上善若水”与商人的理想人格
一 “赚钱”不是“争私利”
二 商人以“下流”自居
三 商人以“淡定”自律
四 做“仁商”还是做“狼商”
五 诚信是最好的政策
六 无为而“治”是大“治”
七 唯一不变的是“变”,知变则胜
八 在逆境中寻找生机
“逍遥游”与商人的人生境界
一 厚积,才得薄发
二 游方之外的自由
三 通往“逍遥游”的“坐忘”之路
“身重于物”与商人的潇洒人生
一 名利毕竟是身外之物
二 放下,就会快乐
三 以死为乐
“为而不争”与商人的“舍得之道”
一 为而不争
二 “舍得”是一种人生价值选择
三 “舍得”是一种成功之道
四 “舍得”也是一种老板哲学
“光而不耀”与商人的“低调做人”
一 光而不耀
二 低调做人
三 高调做事
“上德若谷”与商人的和谐人生
一 无弃人,无弃物
二 败莫败于不自知
三 宽容他人也是善待自己
四 宠辱不惊
“道法自然”与商人的生态智慧
一 “道法自然”的生态内涵
二 绿色生活是回归自然的一种表现
三 治人事天莫若啬
“柔弱胜刚强”与商人的人生谋略
一 做人要厚道,办事要活套
二 示弱,是一种谋略
三 弱势变强势的机智
“方而不割”与商人的“方圆之道”
一 做人要圆,做事要方
二 “内方外圆”的圆通境界
三 胡雪岩的“方圆人生”
“大智若愚”与商人的糊涂哲学
一 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二 在小事上糊涂点儿
三 难得糊涂
四 大智若愚是一种高明的处世之道
“自胜者强”与商人的“无为”品格
一 管理好自己,才能管理好企业
二 老子的“三宝”
三 “不言之教”重于“言教”
“无为而治”与商人的现代管理
一 顺其自然而为
二 在大事上有所为,小事上有所不为
三 在求贤上有所为,用贤上有所不为
四 用人之道,在于“处其位,得其宜”
五 竞争之妙即在“不争”之中
“不知有之”与商人的管理境界
一 侮之:“草商”的管理境界
二 畏之:“法商”的管理境界
三 亲而誉之:“儒商”的管理境界
四 不知有之:“道商”的最高管理境界
“有无相生”与商人的创新精神
一 从无到有的道家智慧
二 无形资产具有更大的价值
三 从无到有是创造的过程
四 无形管理比有形管理更重要
五 务实,也要务虚
|
內容試閱:
|
商道如水。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有所失必有所得,有所得也必有所失。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老子》三十六章的哲学智慧。
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回报社会就像水恩惠于万物,消费群体和个人就像森林和草地。企业家为消费者创造利益和价值,消费者自然也会通过认同而购买,汇聚钱财反哺于商家,如同草木使点滴雨水反哺于河流一样,企业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如果商家只从消费者那里赚钱而不向社会奉献,势必会使自己变成“内陆河”,迟早会在市场上消失。这就是市场中“舍”与“得”的辩证法。
按照“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价值观,中国古代商人皆能在“舍”与“得”之间进退自如,要求经商严格恪守“鄙利己,奉博爱”、“利从义出,先予后取”的原则。晋商王文显训诫其子曰:“夫商与士同心。故善商者赴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清末晋商乔致庸也认为商人最重要的东西是“首重信,次讲义,第三才是利”。摆对“义”与“利”的关系,是极为重要的价值观。
在现代市场中,香港首富李嘉诚在数十年的商海中,始终认为内心的财富比外在的财富更为重要。在他看来,外在的财富可聚亦可散,只有“鄙利己,奉博爱”的内心财富才是真财富。李嘉诚的事业,说到底是两件事:一是如何“利从义出”的“赚钱”生意,二是如何回馈社会的“不断花钱”。所以,他把1980年创办的“李嘉诚基金会”戏称为“第三个儿子”。他说:“我就算是把财产留给两个儿子,他们也只是多了一点儿。我着力培育‘第三个儿子’,是想让更多的人得到多一点。”李嘉诚告诉世人:李氏家族成员或基金会的任何其他成员,都不能在基金会获取任何利益。自基金会成立以来,李嘉诚已捐出及承诺捐出的款项超过数十亿港元,专门用以扶贫、医疗和教育。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认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所以,在他生前,几乎捐出了所有的财富,共计3.5亿美元,创办了3500家图书馆、各种学校和教育机构。美国首富比尔·盖茨和金融巨头巴菲特不但是著名的慈善家,而且表示在生前也要捐出自己所有的财富。
“企业公民”是目前西方社会流行的一个社会概念。什么是“企业公民”呢?管理大师德鲁克指出:“一个具有公民意识的企业,不但要提供公司本身的经济绩效,还必须关心和努力提高企业行为对社会和环境所产生的正面影响。”所谓“企业公民”,是指企业应如个人公民一样,成为对社会和环境负有责任和义务的社会团体公民。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生存的良好社会环境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从而为自己带来丰厚的利润,使企业和社会、企业与自然处于“善”的良性循环之中。
基尼系数是考量社会财富分配公平程度的一个概念,在0~1之间波动。当社会财富分配绝对平均,系数为0,所有财富集中在1%的人手中,系数则为1。0或1都是理论数值,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在0.2~0.3之间,表明财富分配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财富分配比较合理;在0.4~0.6之间,财富分配差距偏大。0.4是“警戒线”,一旦超过0.6,社会就有可能发生动乱,处于危机状态,社会基础动摇,社会环境恶化。中国的“基尼系数”,2003年达到0.458,超过了0.4.的“警戒线”;2004.年超过0.465,呈上升趋势,比同期的印度0.375、日本的0.249都高。如果不能及时地解决我国中低收入群体的实际生活,缩小贫富差距,富人和穷人同坐的一条船,就有可能沉没,富人不会独逃厄运的。所以,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近年在我国大力提倡“企业公民”的理念。“极点有限,公益无限”,这就是王石的“企业公民”的箴言。他认为维护社会稳定和谐,不只是政府分内的事,同时也是企业家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P3-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