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就是要活得生动(她,单身,90多岁,还在搞事业!日本电视女王黑柳彻子随笔集,从容幽默的老奶生活录)
》
售價:NT$
250.0
《
NoSQL数据库基础
》
售價:NT$
301.0
《
麦考莱与英印帝国
》
售價:NT$
449.0
《
奥斯曼土耳其研究:百年土耳其
》
售價:NT$
296.0
《
西学东渐前后的传记之争
》
售價:NT$
347.0
《
祝酒词一本全:顺口溜商务应酬宴席话术高情商人际交往书籍
》
售價:NT$
254.0
《
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
》
售價:NT$
1010.0
《
低空无人机集群反制技术
》
售價:NT$
602.0
編輯推薦:
◇布朗大学毕嘉珍教授二十年磨一剑的里程碑式著作,浙江大学历史学院陆敏珍教授倾情翻译,此次中译本再版,译文全新修订升级。
◇追溯墨梅题材从宋代到元代的演变过程,重构其在中国艺术史、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影响;在自然、历史与艺术的交汇中细致观察文人画的兴起,系统探讨中国独特的艺术类型。
◇深入苏轼、黄庭坚、仲仁、扬无咎、王冕等文人艺术家的内心世界,揭示梅花的多元形像与艺术家及其所处时代之间的碰撞。作者认为:艺术家特质与艺术作品特质之间的基本同一性使书法和文人画有别于中国其他艺术门类,并赋予其最重要的价值。
◇32开布面精装设计,180°平展翻阅无障碍,近百幅彩色高清插图呈现视觉盛宴,享受更舒适的阅读体验。
◇美国亚洲研究学会列文森奖获奖佳作,卜寿珊、李铸晋、韩文彬、石慢、梁庄爱伦等重量级学者诚挚推荐。
內容簡介:
在过去的600年中,墨梅是最受青睐、得到最广泛实践的东亚水墨画题材之一。作者毕嘉珍全面阐述了这种中国画类型的形成,本书充分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展现了艺术、文学、文化和政治以及群体、个人的活动如何相互作用促成了新的画派及其范式。墨梅出现于12世纪初的宋代,在14世纪中期蒙古统治下形成范式,这些均可得到文献证明。此外,本书批评性地考察了墨梅如何从宋代精英文人的艺术选择成为后来中国绘画正统艺术的过程。
關於作者:
毕嘉珍(Maggie Bickford),美国布朗大学艺术与建筑史系荣休教授,主要致力于宋元时期中国画的研究。主要著作有Ink Plum:The Making of a Chinese Scholar-Painting Genre,剑桥大学出版社,1996年(获美国亚洲研究学会列文森图书奖);Bones of Jade,Soul of Ice: the Flowering Plum in Chinese Art,耶鲁大学艺术馆,1985年(获美国博物馆协会优秀奖);与伊沛霞(Patricia Buckley Ebrey)合编Emperor Huizong and Late Northern Song China:the Politics of Culture and the Culture of Politics,哈佛大学出版社,2006年。
陆敏珍,浙江象山人,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主要致力于宋史研究。在《历史研究》《哲学研究》《文学遗产》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出版专著《宋代家礼》《胡则传:历史、传说与叙述者》《宋代永嘉学派的建构》《唐宋时期明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等四部,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jyu部哲学社会科学课题、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等重大项目、一般项目十余项。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浙江省教育厅优秀成果奖等三项。曾先后为美国哈佛大学、德国基尔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访问学者、访问教授。
目錄 :
中文版序
前言与致谢
导论
第一部分 梅花传统的建立
绪论
第一章 中国文化中的梅花
第二章 墨梅术语入门
第三章 梅花美学
第二部分 绘画中的梅花:宋代之前与北宋的发展
第四章 宋代之前与北宋绘画中的梅花
第五章 野趣与雅趣模式中的水墨花卉画
第六章 梅花和文人画的发展
第三部分 墨梅流派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导论 什么是墨梅
第七章 墨梅流派的奠基者:仲仁( —1123)
第八章 墨梅流派的形成
第九章 平衡与选择:南宋绘画中的梅花
第四部分 蒙元统治下的墨梅艺术:元朝时期墨梅流派的重构
第十章 蒙元统治下的墨梅艺术
第十一章 元代墨梅的思想与理论
第十二章 元代的墨梅创作实践
参考书目
內容試閱 :
什么是墨梅?
从最基本的功能定义出发,墨梅可被描述与区分为以“墨”为媒介与以“梅”为题材的富有意义的结合。在宋代之后的绘画中,墨梅很容易被识别出来,因为画家运用既定的墨梅体系(包括形式与文学传统)来构建图像与题跋,表现了文人画流派所共有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指涉特征。但是在宋代这段形成时期,图像处于不断变动之中,而且多数作品没有题跋,所以很难分辨什么是墨梅,什么不是墨梅。这似乎更关乎某种意图(事实的或者归因的)而不是风格。那么,宋代水墨梅花画是在什么时候转化为墨梅的呢?当墨与梅的结合并非偶然性的而是充满了目的性和意义的时候,当题跋者宣称他之前的梅花墨画不只是花卉水墨画而是墨梅的时候(比如苏轼对林逋诗的评价),当墨与梅成为绘画的核心元素的时候,水墨梅花画就转化为墨梅了。
上文我们已经讨论过对墨竹的欣赏,艺术家因为理解了“墨之为圣”和“梅之为神”而受到褒扬。“梅”取代“竹”是墨梅形成的决定性条件。宋代画家是怎样理解梅花的独特性以及墨的独特品质的呢?首先,宋代画家将梅作为独特的绘画题材单列出来;其次,画家通过完善形貌与构图强调梅特有的植物形态和它在文学领域发展出来的理想意象;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画家通过发展技巧来展示墨汁(水墨或者笔法或者两者兼有)以及发展水墨画独特的能力来表现梅花美学。这一进程的关键在于显著的风格化。
如果将这些标准应用于宋徽宗《雀噪寒梅》以及赵孟坚《岁寒三友图》,我们可以做出如下论断:前者是一幅花鸟水墨画,后者是墨梅。为了支撑这一论点,需要区别两者在形式上的不同之处,这些都是强调概念差异的证据。然而,两幅画均体现了皇室业余水墨画家的优雅传统,我们对两者之间的区分似乎太过细微而缺乏说服力。
在探寻“墨梅”的定义时,让我们比较一下徽宗的梅花与扬无咎的《四梅图》。(后者是徽宗同时代的人,被公认为是那个时代的墨梅大师。)扬无咎的梅是有意图的“墨梅”。与徽宗不同,扬无咎将自己的图像设定为线性结构系统,这种结构源自书法的笔画符号以及形式符号,用以表现绘画技法,画家运用独枝、弧形花瓣以及通过“飞白”条纹笔画来画梅。毫无疑问,这是一种虚构。画笔和水墨代替彩绘也是如此。扬无咎坚持认为,笔墨纸张展现了自身特点,甚至当它们呈现梅花时也展现了自身。同时,扬无咎探索了笔画、质地以及色调的细微差别,调试构图与角度,缩减枝干来表现梅花朴素优雅、稀疏孤离的品质特征。这是一位理解了“墨之为圣”与“梅之为神”的画家。通过这位画家,我们可以用视觉术语来理解苏轼对林逋诗歌的感想,我们亦可以这样概括:扬无咎此画绝不是桃李画。
为避免在客观形势分析的外衣下陷入主观偏好的境地,我提供一种简洁适用的有关墨梅出现的理论原则:墨梅出现于人们开始用这一术语来命名特定的水墨梅花意象之时,这些意象引起了许多独特的含义与价值内涵。“墨梅”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12 世纪早期的文本记载中,较为著名的是禅僧仲仁的作品。此外,与墨梅画作品有关的宋代文学资料,包括题记、题跋、信件、颂词、诗歌等,证明了存在着可以与梅诗媲美的共享术语。
当时人评论仲仁的梅画时,通常首选术语“墨梅”,而不是表明单色画的名词“水墨”。将这些作品命名为“墨梅”的时候,鉴赏家希望超越简单的媒介与图案(可能称之为“水墨梅花”更具传统性),而且,他们希望题材与媒介有目的地连接,标识出一种独特的绘画类型。通过坚持不懈地使用“墨梅”这一术语,他们创造了一个新的门类,将梅与其他花卉画区分开来,将墨梅同其他梅画以及其他水墨花卉画区分开来。
当然,这一现象的先例是墨竹画与墨竹欣赏,它作为《宣和画谱》的一个独立门类已得到了认可。如同墨竹一样,墨梅同样具有独特性。同时,墨梅这一术语的运用与墨竹相似,鉴赏家认识到梅花具有表达性与象征性功能,并赋予了墨梅意象特殊的价值内涵。
北宋晚期的文献资料证明,对墨梅的认可表明了12世纪之际一种新的绘画流派的出现。但是,我们能够宣称一位禅僧和他的少数门人与朋友,以及孤立的实践者的作品——不管他们的作品多么有特色,不管他们的仰慕者多么出名——就构成了一种新的绘画流派了么?如果我们把墨梅定义为一种流派,可能需要有更为广泛的创作实践与认可。我们必须从北宋的起源转向南宋的发展状况,那时,产生了可重复使用的绘画方法,形成了笔画和形式风格的传统手法,在文人画集中,人们使用“墨梅”作为文人画的标准元素,墨梅画家出现了,绘画模式与方法开始规范化。
这里,还需要注意最后一个问题:一种流派也可以构成一种传统么?就墨梅而言,的确如此。因为在中国持续了800 多年的墨梅实践并不只是画家坚持不懈地画墨梅,自宋代晚期到20 世纪,墨梅画的特征在于画家的自我历史意识以及对自我与图画意象的恒久认同,通过形式与文本典故,通过历史,通过梅花的文学传统,通过早期大师个性化和形式化的杰作(这些人代表着独特的形式手法)共同概括出了墨梅的价值。正是这种对当前与过往的持续认同成就了墨梅传统,它远超于持续的实践活动本身。这种自我意识传统的构建过程始于宋代末期,当时墨梅将形式内容与大师的正统衣钵联系起来,并为无数的后世画家所吟诵。自墨梅出现到墨梅形成这一发展阶段是第三部分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