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量子纠缠
》
售價:NT$
296.0

《
黑暗王后:缔造中世纪世界的血腥竞争
》
售價:NT$
602.0

《
诡舍(夜来风雨声悬疑幻想震撼之作)
》
售價:NT$
254.0

《
助人技术本土化的刻意练习
》
售價:NT$
408.0

《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梁方仲著作集
》
售價:NT$
689.0

《
帝国作为装饰品:英国人眼中的大英帝国(帝国与国际法译丛)
》
售價:NT$
403.0

《
AI芯片应用开发实践:深度学习算法与芯片设计
》
售價:NT$
352.0

《
世界之中(文明三部曲之后,亚洲图书奖得主张笑宇充满想象力的重磅新作)
》
售價:NT$
403.0
|
編輯推薦: |
? 丛书由深圳实验学校小学部资深语文教师、全国知名儿童阅读推广人周其星主编,由一线语文老师编写,编者、作者均深谙孩子心理,用孩子喜欢的方式讲故事,激发阅读兴趣。
? 一套枕边故事书,以“大人给孩子讲故事”的方式,讲述了十位中国文学大家的人生经历,故事生动有趣,语言浅显易懂,寓教育性于趣味性,适合亲子共读。
? 这是一本青少年励志读物:“百年梦想,筑梦儿童”,十位文学家不畏艰难、砥砺前行,助孩子们点燃斗志和梦想。
? 丛书有别于传统的人物传记,没有平铺直述地讲述人物生平,而是撷取三两高光事件,提炼杰出人物的精神特质,旨在引导孩子们思考总结,激励他们自我成长,点燃他们的激情与梦想。
? 十位大师的人生轨迹无不传达出一种昂扬向上、奋力进取的精神以及对祖国大地的深切爱恋,为孩子树立了受益终身的学习榜样。
|
內容簡介: |
《讲给孩子的百年梦想⑤:文学家的故事Ⅱ》讲述中国现当代文坛上成就斐然、影响深远的十位文学大家(林语堂、郑振铎、艾青、季羡林、汪曾祺、周汝昌、杨绛、叶嘉莹、王鼎钧、宗璞)的故事,或表现他们在逆境中成就大业的大家心境,或叙写他们静心研究、潜心育人的学者风范,或赞颂他们以文字保卫家园、激励后辈的爱国情怀。故事生动有趣,语言通俗易懂,在亲子共读的过程中不仅能让孩子增加见识,还能在潜移默化中砥砺他们迎难而上,不断突破自我,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
關於作者: |
主编简介:
明鉴,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副会长暨红色文化传承工作委员会主任,延安精神研究会理事。长期从事推动中华民族少年儿童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文化传播公益工作,2018年牵头组织发起成立红色文化传承工作委员会,广泛凝聚社会公益力量,传播积极向上的红色文化,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周其星,深圳实验学校小学部语文教师,深圳市小学语文兼职教研员,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之一,“全人教育奖”提名奖得主,著有《彩色的阅读教室》《彩色的写作教室》,编著有《百千大阅读》《一位诗人的诞生》《童年的古文课》《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等。
作者简介:
伍婉薇,中山市五桂山学校语文教师,任中山市五桂山街道小学语文中心教研组长,曾参与编写《同步作文·语文·四年级》(上下册)。中山市优秀教师,五桂山优秀班主任,曾获中山市教学论文比赛一等奖、中山市阅读教学比赛二等奖、中山市第六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二等奖、中山市首届传统文化教学展示二等奖。
赖丽君,深圳外国语学校宝安学校语文教师,曾参与编写深圳市《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曾获深圳市宝安区第一届教职工诗歌创作大赛特等奖、宝安区课程育人大赛个人赛一等奖等数十项奖项。
杨昕语,青年作家,就读于日本天普大学亚洲文化研究专业。
|
目錄:
|
目 录
说不尽的飞扬,道不完的落寞——林语堂......... 001
文化巨匠,爱国勇士——郑振铎................. 021
大堰河的儿子,画坛中的诗人——艾青............039
国学“小”师,“平民”泰斗——季羡林..........061
爱人间烟火,恋四方食事——汪曾祺..............081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周汝昌.... .101
时代隐士,百年优雅——杨绛....................119
流萤已飞尽,犹记满庭芳——叶嘉莹..............137
颠沛流离,文学人生——王鼎钧..................159
铁箫声, 玉精神——宗璞.......................179
|
內容試閱:
|
节选一 大堰河的儿子
1933年1月14日,黄浦江畔,一个阴冷又狭窄的牢房里,又开始失眠的艾青蜷缩在薄被中,目光穿过高处那一扇小小的铁窗,望着窗外纷飞的白雪,望着那一缕凄冷的月光,在这最孤独最无助的时刻,他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想起了奶娘——大堰河,那个被卖到畈田蒋村做童养媳的女人,那个连名字都没有所以大家用她来的地方称呼她的女人,那个没有生他却用全部的爱养育了他生命最初五年的女人。
想着想着, 艾青仿佛又回到了他的童年岁月——
1910年3月27日,在地主家的院子里,年轻的男人蒋忠樽正在来回踱步,焦急不安地等待着。此时,房间内,妻子正凄厉地惨叫着,已经第三天了,孩子还没生出来。终于,一声婴儿的啼哭划破了笼罩在院子里的阴霾,接生婆抱着孩子来到男人面前:“恭喜老爷,您府上添了一位小少爷!”
然而,蒋家的欢喜不过一天,算命先生告诉蒋忠樽,这个孩子和父母的生辰八字不合,和父母相克,五岁前要隔断与亲生父母的一切联系,待到凶期过了,才能接回家中。临走前,算命先生还特别交代,即便接回家,也永远不能称他们为父母,只能称他们为叔婶,这样方可保全家一世平安。
尽管蒋忠樽当时已经接受了许多外来文化的影响,然而终究做不到完全不受那根深蒂固的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考虑再三,他把这个刚出生的孩子送到了村北一个中年妇女大堰河家里。
这个孩子就是蒋海澄,后来享誉世界的大诗人艾青。
早已被灶台的烟熏得乌漆墨黑的墙,透过瓦片缝隙甚至能看到星星的屋顶,再加上一个破落不堪的小院子,这便是奶娘大堰河的家了。家门前有一张石凳,大堰河就坐在那张石凳上,怀里的小艾青在奶娘温暖的怀抱里一口一口地吮吸着乳汁,她长满茧子的手掌一下一下地轻轻拍在小艾青的后背上,等小艾青吃饱了,大堰河总是忍不住亲吻小艾青,惹得他哈哈大笑。
大堰河是个苦命的女人,幼年被拐卖,丈夫早逝后她又带着三个孩子改嫁,又生了两个孩子,一家几口人吃了上顿没下顿。然而大堰河却总是把最好的留给小艾青。小艾青想吃鸡蛋,她便把作为一家生活来源的本来要用来还钱的鸡蛋煮给小艾青吃。小艾青喜欢吃肉,逢年过节她便把桌上少得可怜的肉大部分夹到了小艾青的碗里。大堰河还总是教育自己的几个孩子要疼爱这个小弟弟,哥哥们常常带着小艾青玩泥巴、捉虫子,几个孩子的感情也特别好。
春去秋来,日子静静地流淌,在小艾青的记忆里,不管生活多么艰辛,奶娘大堰河好像永远都微笑着,每天在灶台前做饭,在小河边洗衣服,在微弱的烛光下补衣服,每时每刻都在为了生活而忙碌着。小艾青喜欢跟在奶娘身边,看她用双手麻利地从河里把衣服捞起拧干,听她做好了饭后呼唤孩子们吃饭的声音,感受她把自己紧紧地搂在怀里时的温度。
当小艾青五岁回到亲生父母身边时,他仍然无比想念大堰河,还曾偷偷地按着记忆中的路线走回去找奶娘。艾青十四岁时,偶然听到奶娘大堰河已经离开人世的消息便立刻落泪了,一连数日,他一句话都不说,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连他的亲生父亲都难以理解:小艾青五岁离开了大堰河,自懂事起就在蒋家生活,这么多年过去了,五岁前的那些记忆应该不能再记起了,可为何自己的儿子会对大堰河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蒋忠樽甚至感慨,若艾青把这份情感投射在自己父母身上该多好呀!
奶娘大堰河虽然贫穷,但她给予艾青的爱,却成了艾青人生温暖的源泉,所以即便艾青被捕入狱,每个孤寂的夜晚,尤其是那些冷得刺骨的深冬寒夜,只要想到与奶娘在一起的时光,艾青的心便像被太阳照着,充满了温暖和光明。大堰河也由此成了艾青诗歌中的主角之一。在艾青心中,大堰河既是为他的生命提供了乳汁的娘亲,也是中国大地上每一个为了孩子甘愿受苦受累的母亲。作为一个在她爱的羽翼下成长的孩子,他如何能忘本。
节选二 颠沛流离,流亡生涯
你们一定听说过八宝粥吧。红枣、糯米、桂圆、红豆……把这些食材熬成一锅香甜绵软的粥,味道令人难忘。但你们听说过“抗战八宝饭”吗?你们知道寒冬腊月时节身上只有单衣单裤还长满疥疮是多么难受吗?在颠沛流离的流亡岁月里,王鼎钧算是将个中滋味尝了个遍。
1942年,王鼎钧的家乡已成为“沦陷区”,人们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十七岁的王鼎钧在一位神秘“云游客”的指点下,准备到后方去“流学”,临行前父母垂泪叮咛。王鼎钧没想到,这次一别,往后便再难见到深爱的慈母。多年后,慈母因病重离世,王鼎钧当时却赶不及回家见她最后一面。
出门一步,便是江湖。抗战时期,千百万家庭居无定所,千百万青年成为流亡学生,孤苦伶仃。王鼎钧成了这流亡大军的一员,他的目的地是位于安徽阜阳的二十二中,由山东名将李仙洲创办,专门收容从山东逃出的流亡青年。路上历经重重磨难,他终于到达目的地。抵达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教务处报到。
可王鼎钧既没有良民证,也没有日本人开的通行证,窘迫之际,办手续的老师对他说:“你来读初中,年龄太大了,我给你改成十四岁。你的生日是四月四日,对了,你的名字也改了吧。”王鼎钧一脸震惊的同时也无比感激这位没有为难自己的老师。
来到新环境,王鼎钧要重新学习如何“生活”。别人教他盛饭的口诀:“一半二平三溜尖儿。”第一碗只盛一半,散热快,早些吃完去装第二碗;第二碗饭要装到碗口,因为此时已经不烫了;如果还有机会装第三碗,那就尽量多取,因为这是最后的机会了。吃的什么米?那就是著名的“抗战八宝饭”了,里面有发霉的糙米,混着稗子、小石子、稻壳、老鼠屎、蟑螂腿之类的杂物。没有人担心霉米致癌,也没有人质疑稗子等杂物是否会引发肠胃炎,所有人只求填饱肚子。
那些更早些时候就来了的同学,身上早已生满了疥疮。王鼎钧在这里学会的第二件事便是如何对付疥疮。春天来了,疥虫忙着在皮肤里穿梭,如果伸手去挠,便上了它们的当了,这等于用指甲帮它们扩充地盘,因为会越挠越红肿,最后流出脓血来。那个时期十分艰苦,一颗小小的药丸要卖到一百元,学生们根本没有钱买药,只好忍着,饱受疥疮之苦。
王鼎钧学会的第三件事便是如何对付寒冷。入学那天,校长给每人发了一套棉军服。夏天来了,学生请当地的老太太帮忙把棉衣拆开,再用里面的白布改成短裤和汗衫,而她们的报酬就是棉衣里的棉絮。冬天再次来临,没有棉衣怎么办?直到1944年学校迁往陕南,校长也没有办法弄到棉衣,学生们只能在冰天雪地里挨冻。
时代如此,每一个人都逃不过命运的折磨。阜阳的战局越来越紧张,就在日军轰炸阜阳时,王鼎钧却病了,因高烧卧床不起。半夜,大家进行紧急疏散避难,因为不准点灯,谁也没有发现漏掉了一个人。高烧的病人最需要的就是补水,第二天同学们回来,发现王鼎钧躺在床上奄奄一息,便马上请来医官为他开药。好友李孔思赶到城里找珍贵的西药,回来后又在床边给他放了十几碗冷水,这才又出去避难。夜里,老鼠爬到王鼎钧的碗里喝水,一个高烧的病人也顾不上干净与否了,把老鼠爬过的水也一饮而尽,其中的艰难不言而喻。
在时代的洪流下,王鼎钧用坚强和毅力走完了这段颠沛流离的流亡之路。这段战火纷飞的艰难岁月,日后也反哺了他的文学创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