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伊壁鸠鲁主义的政治哲学 : 卢克莱修的《物性论》
》
售價:NT$
316.0

《
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力的一种新经济结构
》
售價:NT$
709.0

《
你为什么不离开我的生活?
》
售價:NT$
254.0

《
揉碎温柔
》
售價:NT$
245.0

《
驾驭恐惧(菲利普·津巴多力荐的时代读本!减少焦虑、控制情绪、一键重启人生!)
》
售價:NT$
296.0

《
看见不可见社会
》
售價:NT$
367.0

《
先懂孩子,再教孩子:7堂亲子沟通课
》
售價:NT$
301.0

《
小习惯,好成绩(漫画版)
》
售價:NT$
269.0
|
編輯推薦: |
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自1994年成立后,历经前辈和会员们呕心沥血、励精图治,成就了而立之年的丰硕成果。值此回眸之际,特将其集结成书,以飨读者。本书回溯了本会惊鸿三十年的历史,还分卷记录了部分分支机构的往事,是一个缩影,是一份见证。
|
內容簡介: |
《如歌岁月》:本卷主打内容是“走过三十年”的征文选编,字里行间饱含着对前辈先贤、对研究会大家庭的炽热情感。书中还收录了本会历届理事会和领导班子名单、大事记、《简报》总目录、历年所获荣誉等史料,呈现了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成立三十年的历程。
《文论撷英》:本卷选录的是2014年至2023年学术年会、多学科视野学术研讨会的论文。这些论文反映了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学术研究的成果,也呈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趋势与动态。
《报刊双馨》:《海派文化》和《炎黄子孙》是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主编的一报一刊,多年来为宣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发表了大量的文字,深受读者的喜爱。本卷从中精选了一批作品,并提供了上述两种印刷物的总目录,以便读者或窥斑见豹,或按图索骥。
《杏坛留声》:上海炎黄文化宣讲团成立于2014年,致力于通过演讲、访谈等形式普及、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上海城市文化,至今开展了数百场宣讲活动,目前拥有炎黄文化大讲堂、海浪花讲坛等品牌。本卷从近几年的演讲稿中选出三十篇,旨在展现专家学者们走进基层民众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风采。
《墨彩华章》:本卷为上海炎黄书画院恢复活动至今的成果展示,其主打内容是“书画院十年画展作品集萃”,还收录了书画院十年大事记、系列活动“源于生活·五月画展”及重大题材主题展策划始末、《炎黄子孙》“品艺轩”专栏精选等内容,是充满艺术追求和文化传承的画卷。
|
關於作者: |
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主编
卷一 如歌岁月 汪 澜 潘为民 王源康 巢卫群 等 编
卷二 文论撷英 杨剑龙 刘 平 编
卷三 报刊双馨 杨锡高 马 军 金 波 赵 宏 编
卷四 杏坛留声 赵 宏 李志茗 编
卷五 墨彩华章 陈志强 陆 廷 编
|
內容試閱:
|
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自1994年4月成立,迄今已走过三十年的历程。
三十年来,在上海市社联的指导下,在老会长陈沂、庄晓天、周慕尧、杨益萍等领衔的历届理事会的悉心耕耘下,研究会聚集起一大批沪上人文学科的专家学者及热心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传播的各界精英。一代代“炎黄人”秉持“炎黄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理念,不懈探索,勇于创新,勠力同心,无私奉献,开展了诸多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文化价值的研讨普及活动,研究会的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随之不断提升。自2005年以来,我会连续六次蝉联“上海市社会科学优秀学会”称号;2019年10月,经市社联推荐,我会被评为“全国社科联先进社会组织”。
人说“十年磨一剑”,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的三十年,可谓磨了“三把剑”。
这第一把剑,是围绕中华传统文化和上海城市历史文脉展开学术研究,这是我们的立会之本。三十年来,我们围绕研究会的定位,坚持办好每年的“重头戏”学术年会;同时在市社联的倡导推动下,携手多个兄弟协会,于十年前创办了“多学科视野”研讨活动(迄今已举办了十届)。近年,我会与上海孔子文化节组委会合作,创办了辐射长三角地区的“儒商论坛”(迄今已成功举办四届)。这些研讨和论坛活动,紧扣当前社会和学术热点,深入探讨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赓续传承、焕发生命活力,如何为新时代社会、经济、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慧和滋养,进而为民族复兴大业赋能助力。与此同时,我会下属各个专业委员会也策划组织了不少小型多样的研讨活动,为会员发挥各自学术专长搭建了平台。
第二把剑,是优秀文化的传播普及活动。三十年来,本会及下属专业委员会开展了众多丰富多样、面向基层和社会公众的文化活动,其中不少活动已形成品牌效应。我会每年都有活动入选市社联的“科普周”项目,上海炎黄文化宣讲团、上海炎黄书画院和孔子文化专业委员会承办的“儒商论坛”还在市社联评优活动中先后获得“上海市社科特色活动奖”。我会青少年专委会参与的“恒源祥文学之星”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已连续举办十九届,是中国目前最具影响力的作文大赛之一,每年全国参赛学生达2000万名左右,大赛已载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中国之最”纪录。炎黄文化宣讲团拥有“炎黄文化大讲堂”和“海浪花讲坛”两大演讲系列,前者对应传统文化主题,后者突出上海历史文化特色。宣讲团创办十多年来依托本会专家资源,先后推出“历史与当下: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炎黄论坛:追寻上海历史文脉”“浦江红韵——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1925红色经典阅读沙龙”“话说苏州河”“海派文化的前世、今生与未来”等多个系列宣讲活动。炎黄书画院聚集了本市近百位知名书画家,仅2015年以来,就先后举办了包括八届“源于生活·五月画展”在内的二十个不同主题的艺术展览。近年来,书画院坚持“源于生活”的创作理念,先后以“绿色申城”“灯塔”“画说苏州河”为题,组织画家采风和创作,用画笔描绘新时代城市风貌和市民精神面貌的变化,传递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相关主题展览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响。本会下属孔子文化专委会、庄子文化专委会、汉字书同专委会和炎黄诗社等也各展其长,陆续举办了众多面向社会、面向基层的有特色、有影响力的活动,在学术团体利用自身专业资源参与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做出有益的尝试。本会会刊《炎黄子孙》和会报《海派文化》在挖掘传统文化瑰宝及上海城市记忆,做好炎黄文化研究普及成果的传播方面也做出突出贡献,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上海文脉传承传播的特色载体。
第三把剑,是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三十年形成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品格。其核心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挚爱,及对传承传播优秀文化的执着,是无私、忘我的志愿精神和奉献精神。加入研究会大家庭之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是一个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参与研究会活动,无名无利,还要搭上许多时间和精力,可为什么大家始终热情不减,倾力投入,还乐此不疲?在老会长杨益萍此次撰写的纪念文章中,我找到了答案。他回忆当年接棒之时,前任会长、老领导周慕尧说:“祝贺新班子当选,祝贺什么呢?祝贺你们获得了为大家服务的机会,祝贺你们成为光荣的志愿者。”而他自己为研究会服务十余年,感触最深的也正是“源远流长的志愿精神、奉献精神”。这一精神“始自我们的先辈,始自研究会创始人,也体现在众多会员身上。它形成为一种传统,代代传承,不断发扬光大”。我想,研究会之所以历经三十年却生生不息,始终保持着创新意识和创造活力,队伍不断壮大,活动平台不断拓展,影响力不断提升,其精神密码,就是“挚爱、执着、志愿、奉献”这八个字所代表的传统和品格,正因为它已沉淀为上海炎黄会的基因,成为全体会员的共识和自觉,才使得研究会的事业得以薪火相传,弦歌不辍。
三十年,三把剑,是时代的馈赠,也是前辈和一代代炎黄人呕心沥血、接力锻造磨砺的结果。为了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继承下来,传递下去,值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成立三十年之际,本届理事会授权秘书处编辑这本《而立回眸: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三十年》。
此书由五卷本构成。其中《如歌岁月》是一本有关研究会三十年历史的纪念文集。书中集纳了由《炎黄子孙》《海派文化》发起的“走过三十年”会庆征文的成果,三十多篇回忆文章,从各个角度记录了研究会及下属机构、专业委员会不寻常的成长历程;同时还整理收录了我会“历届理事会和领导班子名单”“三十年大事记”“《简报》总目录”及“历年所获荣誉”等内容,尝试对研究会历史做一全景回溯。
《文论撷英》是一本学术论文集,重点遴选了近十年本会学术年会,及携手沪上兄弟学会共同举办的“多学科视野”研讨活动的部分论文。论文集展现了本会专家学者的学术风采和研究实力,承载着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以学术立会,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丰厚成果。
《报刊双馨》是本会《炎黄子孙》和《海派文化》的文章精选集。这一刊一报,一直被视为我会传扬炎黄精神、赓续上海文脉的窗口和名片,在办刊办报过程中,得到会内外众多名家名笔的支持和帮助。精选集凝聚着作者和编者的心血和付出,也是本会三十年足迹的见证。
《杏坛留声》是本会炎黄文化宣讲团的演讲集,编者从宣讲团创办十年来的数百场讲座中精挑细选,并适当向近年讲座倾斜,精选出三十篇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宣讲稿。每篇讲稿还特意标示出讲座的时间、地点,从中可以看出,炎黄文化宣讲团所秉承的走进基层民众开展普及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宗旨理念。
《墨彩华章》荟萃了本会炎黄书画院近十年的创作成果,每一个篇章都是艺术家们对生活的深情诠释,每一幅画作都承载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真善美的追求。艺术家们用画笔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展现了新时代中国艺术家的担当与使命。本卷图文并茂,在编排上与其他几卷略有区别,为的是凸显书画院特有的艺术特色,让人赏心悦目。
本书不仅记录了时光的印痕,更记载了炎黄人奋进的脚步,它是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发展历程的缩影,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见证。对于所有参与本书编撰工作的同仁而言,这项工作既是对炎黄会三十年走过的历程、三十年积累的文献资料和活动成果的挖掘和整理,也是对研究会优良传统和精神积淀的学习和重温,更是一次向所有参与研究会创办,及为研究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前辈和同仁的致敬!令人感动的是,在艰辛烦劳的编撰工作中,大家不辞辛苦,不计报酬,不计较个人得失,在有限的时间里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挚爱、执着、志愿、奉献”所代表的研究会精神品格的延续,这恰恰是最令人欣慰的。在此,我谨代表本届理事会,对所有参与本书编撰工作的同仁表达由衷的感谢和真诚的敬意!
回首三十年前,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诞生在改革开放大潮涌动之时,一批德高望重的前辈学者和社会精英发起创办了研究会,他们的初心,是想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为民族复兴大业树德立魂,提供更多的精神滋养和智慧启迪。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又一次站在历史关节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新挑战。相信新一代炎黄人在学习继承前辈光荣传统的同时,将不辱使命,不断创新进取,推动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续写新的华章。
汪澜2024年12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