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量子纠缠
》
售價:NT$
296.0

《
黑暗王后:缔造中世纪世界的血腥竞争
》
售價:NT$
602.0

《
诡舍(夜来风雨声悬疑幻想震撼之作)
》
售價:NT$
254.0

《
助人技术本土化的刻意练习
》
售價:NT$
408.0

《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梁方仲著作集
》
售價:NT$
689.0

《
帝国作为装饰品:英国人眼中的大英帝国(帝国与国际法译丛)
》
售價:NT$
403.0

《
AI芯片应用开发实践:深度学习算法与芯片设计
》
售價:NT$
352.0

《
世界之中(文明三部曲之后,亚洲图书奖得主张笑宇充满想象力的重磅新作)
》
售價:NT$
403.0
|
編輯推薦: |
该书文字朴实真挚、描写生动有趣,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阅读起来轻松愉悦,可读性极好。作者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和优秀的写作水平,所写的故事真实地记录了20世纪80年代至今三峡库区百姓生活的时代变迁,深切反映了重庆本土文化特色,对读者有较好的阅读欣赏价值。此外,作者宝贵的一线采编经历,也能给新闻行业工作者提供一些学习参考的经验与思考。
装帧设计创新点:
★ 创新采用正反翻设计,正看反读皆可行
★ 精装小开本,高品质、宜收藏
★ 全书三种优质特种纸,阅读体验感飙升
★ 亮色烫金工艺,尽显低调的奢华
|
內容簡介: |
该书是一本讲述作者从业多年新闻采写工作经历的文学作品集。全书共收录文章33篇,分为“采访那些事”和“回不去的从前”两个部分。书名“黎历在目”是“历历在目”一词的谐音,该词义为遥远的事物或记忆清晰地浮现在眼前,此处作谐音与作者姓氏“黎”妙用,同时与书稿内容相契合。
上篇“采访那些事”,有文章17篇,主要讲述作者从事电视记者职业生涯中的所见所闻所想,内容包括其在重庆巫山、万州、奉节等三峡库区的采访和拍摄经历。其中《见证泪别的日子》记录了三峡库区长坪移民的经过;《难忘是下庄》讲述了巫溪县下庄村村民修路的艰辛;《叠印在夔门钢索上的孤独身影》揭秘高空行走大师杰伊·科克伦从一根钢丝上跨过夔门的创举;《守望麻风村》是作者带着惶恐走进麻风村的实录;《桩桩妹和她的儿女们》讲述的是一个失去双手的孤老与一个村庄的乡亲之间的温情故事;《神秘的诱惑》讲的是中法洞穴探险的经历……
下篇“回不去的从前”,有文章16篇,均是作者对往昔生活的追忆,主要表现为对父母、亲朋、同事、故乡、老物件等的怀念与感慨。
全书文字朴实真挚、描写生动有趣,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阅读起来不费力,其出版可使读者感受到在20世纪晚期真实的长江三峡库区生活情况,也可对新闻从业者产生一些启迪和思考。
|
關於作者: |
黎延奎,男,重庆市万州区人。早年入职万县地区电视台担任记者,后调万州区委宣传部、中共重庆市纪委,现任中共重庆市纪委驻重庆市委宣传部纪检监察组组长。从事电视采编和宣传管理工作三十多年,最早发现和报道了巫山下庄村毛相林、移民先锋冉绍之等多位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先进典型,拍摄了大量三峡历史文化影像,报告文学《难忘是下庄》《守望麻风村》,电视纪录片《李长亮七年打工为求学》《引力》等50多件新闻作品和《东方时空告诉我们什么》《不要忘记摄像机的耳朵》《话需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电视新闻评论的价值取向》等多篇传播学论文获全国、省部级奖励。
|
目錄:
|
亲历·记录·回望
采访那些事
难忘是下庄 002
又走下庄 022
守望麻风村 028
神秘的诱惑 039
艰辛,总有收获 051
肩扛一栋楼 059
风雪走尖山 067
七曜山逸事 074
没有见到主人公的电视采访 081
暗访 086
叠印在夔门钢索上的孤独身影 092
见证泪别的日子 101
桩桩妹和她的儿女们 108
《记者观察》观察了啥? 115
典型宣传 124
圈内“糗事” 135
真实就是力量 140
回不去的从前
温暖的往事? 002
童年的小院? 006
老城墙? 019
罚跪的童年? 022
第一张奖状? 025
黑马? 027
空调? 030
亲如一家? 037
温暖的往事? 002
童年的小院? 006
老城墙? 019
罚跪的童年? 022
第一张奖状? 025
黑马? 027
空调? 030
亲如一家? 037
|
內容試閱:
|
亲历·记录·回望
上了一定的年龄,爱回忆往事。三年前的一天,兴之所至,敲键成文,写下了本书的第一篇文章《难忘是下庄》,发到朋友圈,居然赢得一片喝彩,多家媒体也刊发了,还接连捧回了四个全国、省级一等奖,于是,很受鼓舞,再写,又有获奖。前前后后地累积起来,数一数,竟写了三十多篇,多位看过的朋友都建议,最好出个集子。这便是本书的由来。
书中这些文章,写的全是本人经历的一些往事,主要是采访经历和曾经的美好与感动。分为两个部分,上篇“采访那些事”,下篇“回不去的从前”。
我的职业生涯始终和新闻难舍难分。学新闻,干新闻,就连到纪检监察机关工作,干的都主要还是新闻宣传。这让我习惯以一个新闻人的视角,来观察我们的社会生活,同时以江湖之远的体验,来讲述重大变革时代一个普通人身边的人和事。
我曾经生活的地方——长江三峡,那里有冠绝天下的山水空间。在近几十年,这里发生了空前绝后的巨大改变:大江截流,三峡蓄水,百万移民,脱贫攻坚……都是史诗般的历史事件,我经历了!见证了!也零零星星地记录了!
巫山县下庄村曾经是一个远离尘世的天坑村,这里的人为了摆脱贫困,以生命挑战悬崖,在绝壁上凿“天路”,我最早拍下了他们在悬崖上的惊心之举。那里的往事实在难忘,一位村民头一天还在镜头前给我讲述另一位村民牺牲的过程,第二天,他也被岩石砸下了深壑。晚上,村里的人聚在他的灵前,带头人问:这路还修不修?全村的人都举起了手……我记录下了这一幕幕。
下庄感动了我,我的影像也感动了中国,我写下了《难忘是下庄》;三峡大移民是人类最大的一次迁移,《见证泪别的日子》记录了长坪移民,他们含着泪水亲手拆掉自己的祖屋,袅袅香烟里,移民在祖坟前长跪不起,凛冽寒风中,他们深情凝望养育他们的故土,挥泪告别……那是百万移民的影像档案;本书中那篇《记录三峡》,则讲述的是本人从 20世纪 80年代初开始拍摄三峡的往事,那是我与三峡的不解之缘,那些有趣的细节至今都在脑海里浮现。
作为记者,经历的事情很多,但有沉浸感的记忆其实也不太多。我告诉自己,写,就要写记忆深刻、让人共情,放在今天都还让人有阅读欲的“新”往事。
《叠印在夔门钢索上的孤独身影》揭秘高空行走大师杰伊·科克伦从一根钢丝上跨过夔门的创举,幕后情节鲜为人知;《守望麻风村》是当年带着惶恐走进麻风村的实录;《桩桩妹和她的儿女们》讲述的是一个失去双手的孤老与一个村庄的乡亲之间的温情故事,很中国!很多人读后落了泪;《神秘的诱惑》讲的是我参与中法洞穴探险的事情,有人说像科幻小说。
我进入电视圈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经历了电视传媒从起步到快速发展,再到今天的融媒体时代,全过程见证。前些年,因为工作的缘故,我经常和媒体的朋友交流,央视的、重庆广电的,给他们讲述我当年的职业经历,包括拍摄设备、工作方式……他们大都一脸茫然,又很新奇。几十年的变化,电视设备、传播形态和传播方式和我们当年比起来,可谓天壤之别。作为一位老电视人,我真不愿我们经历的那些事儿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我想为电视历史留下一些记忆,特别是中国基层电视传媒积累的那些有价值的东西,让历史给未来一些借鉴,也让今天或者今后的电视从业人员知道一些关于电视的有趣往事。《肩扛一栋楼》《风雪走尖山》《七曜山轶事》《暗访》《〈记者观察〉观察了些啥?》……介绍了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电视记者使用设备、工作方式和工作状态。
本书专门用了一半的篇幅,讲述了一些童年记忆、人生美好……都是些或多或少对我人生产生过影响的往事。
《童年小院》描述了一个影响我一生的地方。在“文革”那个疯狂而混乱的时期,我生活的小院却是一个安静又快乐的挪亚方舟,那里没有人与人残酷的争斗,有的是相互关爱的记忆。院里有信鸽、有金鱼,还有小花狗。《小巷里的温暖故事》讲述了我生活的小巷,普通人的际遇和感动。《空调》则以一个小县城孩子的视角,讲述自己遇上空调,爱上空调,长大后率先买了空调的故事,折射出的是改革开放的时代巨变……亲情是最温暖的关爱,作为一位摄影师,我居然没有给深爱的母亲留下一张肖像,《留在心底的肖像》讲述的背后故事会给人留下怎样的感悟,我有些忐忑。
我不是一个思想者,没有深刻的理论思考,但我是一个记录者,始终扎根在第一线。我力图用我的文字和影像,用白描的手法,为历史留下一点真实的记忆,想给历史一个鲜活的维度。
有人很怀疑,说:你记忆力咋那么强?几十年前的事,包括人物对话、现场情景,都能写得清清楚楚。告诉你吧!我还真没有胡编。本人记忆力不错,但这不是主要的,我写文章有个习惯,每次都要把几十年前拍的视频、照片翻出来,影像能迅速勾起人的回忆,特别是音视频里的人物、场景、对话,那都是原汁原味的记录。
在本书的编辑过程中,重庆出版集团从领导到编辑都很重视,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本书,让我很惊喜。我没想到,后期的编辑能给我的那些文字和图片赋予新的意蕴,带给我的阅读体验是很愉悦的。这就好比我给他们提供了一些粮食和蔬菜,他们就做出了一桌丰盛的美味。
几十年我都醉心于摄影,但却很少给自己留影,典型的“木匠没得凳子坐”,在此也特别感谢李斌、骆勇先生提供照片。要感谢的人很多,最后我要特别感谢的是亲爱的读者,谢谢您的阅读,也期望您读后能有所收获。
我姓黎,本书写的是我所经历的人和事,有人说我写的东西有视觉带入感,索性取个书名“黎历在目”。
???????????????????
黎延奎
2024年3月19日于重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