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地上的中国史:藏在地理里的历史
》
售價:NT$
347.0

《
《民法典·婚姻家庭继承注释书》(家事法专用小红书,一书尽揽现行有效办案依据:条文释义+相关立法+行政法规+地方立法+司法解释+司法文件+地方法院规范+权威案例,麦读法律54)
》
售價:NT$
607.0

《
君子至交:丁聪、萧乾、茅盾等与荒芜通信札记
》
售價:NT$
316.0

《
金手铐(讲述海外留学群体面临的困境与挣扎、收获与失去)
》
售價:NT$
347.0

《
主动出击:20世纪早期英国的科学普及(看英国科普黄金时代的科学家如何担当科普主力,打造科学共识!)
》
售價:NT$
403.0

《
背影渐远犹低徊:清北民国大先生
》
售價:NT$
449.0

《
恨、空虚与希望:人格障碍的移情焦点治疗
》
售價:NT$
407.0

《
我为何而活:罗素自传
》
售價:NT$
398.0
|
內容簡介: |
《元丰九域志》为北宋王存等人编纂的一部地理总志。全书分十卷,以疆域政区为主体,对北宋初至中叶一百多年间的行政区划、州县沿革、户口、土贡等内容进行了详细地记述。其 中所列土贡数额远较以往任何史书、地理总志为详,而所载镇名更为宋时其他地理总志所无,为了解与研究北宋时期的经济、政治及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史料,在历史地理学 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次整理,以冯集梧、吴兰庭二次校勘后的光绪八年金陵书局刊本作底本,参校众本及唐宋以来地志。
|
關於作者: |
王存(1023—1101),字正仲,润州丹阳县(今江苏省丹阳市)人。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历任枢密学士、兵户尚书、尚书左丞、扬州知府等。
王文楚(1933—2024),浙江南浔人。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曾任复旦大学历史系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中国古都学会理事、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魏嵩山(1934—2018),安徽界首市人。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曾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室副主任。
|
目錄:
|
卷第一()
四京()
東京()
西京()
南京()
北京()
京東路()
東路()
西路()
京西路()
南路()
北路()
卷第二()
河北路()
東路()
西路()
卷第三()
陝西路()
永興軍路()
秦鳳路()
卷第四()
河東路()
卷第五()
淮南路()
東路()
西路()
兩浙路()
卷第六()
江南路()
東路()
西路()
荆湖路()
南路()
北路()
卷第七()
成都府路()
梓州路()
卷第八()
利州路()
夔州路()
卷第九()
福建路()
廣南路()
東路()
西路()
卷第十()
省廢州軍()
化外州()
羈縻州()
附録()
新定九域志(古迹)()
宋史王存傳()
諸書題跋()
|
內容試閱:
|
元豐九域志十卷,是北宋王存、曾肇、李德芻共同編修的一部地理總志。
王存、曾肇、李德芻俱生活在北宋中葉。王存字正仲,丹陽(今江蘇丹陽市)人,歷官祕書省著作佐郎、知太常禮院、尚書左丞。曾肇字子開,南豐(今江西南豐縣)人,歷官館閣校勘、集賢殿修撰、吏部侍郎,以才學顯於當世。李德芻,邯鄲(今河北邯鄲市)人,歷官光禄寺丞、編修會要所檢閲文字,長於地理之學,自著有元豐郡縣志三十卷、圖三十卷(一作‘十卷’或‘三卷’)。
元豐九域志本源於唐十道圖。北宋大中祥符六年(一○一三)王曾、李宗諤參照唐十道圖修成九域圖,作爲考定官吏俸給、賦役和刑法的依據。至熙寧八年(一○七五),由於政區的變遷,‘州縣有廢置,名號有改易,等第有升降’,九域圖已不敷用,加上該書所載‘古迹’一項雜采民間傳聞,多有不實,於是根據劉師旦的建議,復命曾肇、趙彦若重修,後趙彦若辭,又命王存、李德芻參與删定,而以王存主其事。元豐三年(一○八○)書成,因原書名圖而只限於文字記載,故改名爲志。直齋書録解題卷八標目爲元豐九域志,郡齋讀書志卷八、宋史卷二○四藝文志、文獻通考卷二○四經籍考標目别作九域志。宋會要食貨四一之四二所列土貢即引自本書。但就内容分析,該書載有滑州、誠州、蘭州及其所領龕谷寨與皋蘭東關二堡、昌化軍所領感恩縣、邵州所領蒔竹縣、延州膚施縣所領塞門寨與延川縣所領義合浮圖米脂三寨,並置於元豐四年(一○八一);梅州置於元豐五年(一○八二);陝州所領湖城縣、蘭州所領西關阿干二堡,並置於元豐六年(一○八三);兗州所領鄒縣、融州所領融江寨及臨溪文村潯江三堡,並置於元豐七年(一○八四);鄭州、遼州更置於元豐八年(一○八五);鄭州升奉寧軍節度亦在元豐八年,實際頒行則在元祐元年(一○八六)一月庚子。再考州縣的統隸,該書列梅州領程鄉縣,遼州領遼山縣,滑州領白馬、韋城、胙城三縣,鄭州領管城、滎陽、新鄭、原武、滎澤五縣,此又與其州設置同時;而此前程鄉縣本隸潮州,遼山縣本隸平定軍,白馬、韋城、胙城、管城、新鄭五縣本隸開封府,滎陽、滎澤二縣本爲管城縣屬鎮,原武縣本爲開封府陽武縣屬鎮。該書以宜州治龍水縣,而宜州本治帶溪寨,元豐六年始徙於此。由此可見,其書雖修成於元豐三年,但其後當又經過陸續修訂,所載政區實爲元豐八年之制,正式刊行應在元祐元年正月以後,故容齋續筆卷一○又稱元祐九域志。玉海卷一五熙寧九域志下引會要稱:‘元豐三年閏九月延和殿進呈,六年閏三月詔鐫,八年八月頒行。’但實際上元豐八年以後仍在修訂。
北宋所修地理總志除元豐九域志外,尚有太平寰宇記與輿地廣記,所載政區前者爲宋初太平興國之制,後者爲宋末政和之制,元豐九域志所載政區則取制於元豐,時值北宋中期,正補二書所未及。其書始於四京,次列二十三路,終於省廢州軍及化外、羈縻州;分路記載所屬府州軍監及其地里、户口、土貢、領縣,每縣又詳列鄉、鎮、堡、寨與名山大川,文直事核,條理井然;叙述沿革以本朝爲主,又備載各府州軍監距京里程及四至八到,足資考核,不失爲研究我國歷史地理的重要參考文獻。
但由於元豐九域志所載過於簡略,紹聖四年(一○九七)黄裳即擬輯録各地山川、民俗、物産、古迹等,以補其缺,名爲新定九域志,書中遂增‘古迹’一門。四庫全書總目卷七二地理類存目提要稱新定九域志爲南宋坊賈所增定,其説實誤,不足爲據。玉海卷一五熙寧都水名山記下載:‘書目:職方機要四十卷,大觀中晉原令程縯撰。縯案新、舊九域二書,上據歷代諸史地志,旁及左傳、水經注釋並通典言郡國事,采異聞小説,紬次成書。’由此可見,北宋大觀間已有新、舊九域志之别;而所謂‘新志’,即指新定九域志,‘舊志’則指元豐九域志。又北宋自崇寧以後,政區幾經變更,與其以前迥異。新定九域志所載政區則與元豐九域志文基本相同,凡崇寧以後更置之府州軍監名稱一概不載,説明其書應成於崇寧以前。南宋嘉定十四年(一二二一)王象之修成輿地紀勝一書,其中所引九域志文甚多,與今存之新定九域志比勘,正是出自此書,又可見南宋時該書已廣泛流行。
元豐九域志與新定九域志最早的刊本已佚,後來流傳的元豐九域志刊本有明毛晉所藏影鈔宋刻本、明末清初影宋鈔本、清初錢遵王所藏影宋刻鈔本、江南書局採進本、乾隆五十年(一七八五)盧文弨鈔本等,新定九域志刊本有清徐乾學所藏宋槧本、青芝山堂影宋鈔本、周夢棠鈔本、浙江書局採進本、乾隆三十五年(一七七○)王鳴韶鈔本等。由於元豐九域志明毛晉影鈔宋刻本原缺第十卷,乾隆三十七年(一七七二)纂修四庫全書,取朱焕家所藏鈔本補全,而成四庫全書本(見四庫全書總目卷六八地理類提要)。乾隆四十三年(一七七八)吴翌鳳得新定九域志青芝山堂影宋鈔本,因其原缺四京以下及曹州,遂據元豐九域志加以補正,較元豐九域志增多‘古迹’一門,而成吴翌鳳鈔本。乾隆四十八年(一七八三)吴騫借得吴翌鳳本,因有‘古迹’,尤爲難得,亟鈔而藏諸拜經樓。乾隆四十九年(一七八四)馮集梧得元豐九域志宋刻摹本,取江南書局採進本及新定九域志清徐乾學所藏宋槧本、浙江書局採進本作了參校,而成武英殿聚珍本;乾隆五十三年(一七八八)馮集梧從陳鱣處復得元豐九域志錢遵王所藏影宋刻鈔本、查氏所藏鈔本,重校一遍,而成德聚堂藏板。乾隆五十七年(一七九二)吴騫復將所鈔吴翌鳳本,與錢遵王影宋鈔本及馮集梧刊本重校一過,而成吴騫校本。
馮集梧二次校正元豐九域志,實出於吴蘭庭之手。胥石文存劉承幹跋叙及此事,謂吴蘭庭於乾隆甲午(即三十九年,一七七四)舉於鄉,七應禮部試不遇,主馮集梧編修家,校勘群籍,‘如考定元豐九域志、增注杜樊川集,皆出先生手’。元豐九域志經過馮集梧、吴蘭庭的二次校勘,糾正了不少錯誤,並寫成考證分别繫於各卷之末,光緒八年(一八八二)由金陵書局重刊。這是該書現行較爲完善的本子。
我們這次整理元豐九域志,即以馮集梧、吴蘭庭所校光緒八年金陵書局刊本作底本,加了標點,採用盧文弨鈔本、明末清初影宋鈔本及新定九域志吴翌鳳鈔本、周夢棠鈔本,資治通鑑胡三省注與一九六○年中華書局影印永樂大典所引九域志,並參考宋代史籍、唐宋以來地志,予以校勘。凡底本正文有錯誤和疑問或與諸本相異者,皆在校勘記中説明;諸本自身有錯誤者,概不著録。底本正文中間原插有馮集梧注引江、浙本(即江南書局、浙江書局採進本),及其各卷之末所作考證,現一併改移入校勘記中,善者從之,誤者指明;諸本同於江、浙本者,予以注出,不同江、浙本而同底本正文者,不再注出。在校勘記行文中,元豐九域志明末清初影宋鈔本簡稱作‘影宋鈔本’,盧文弨鈔本簡稱作‘盧本’;新定九域志吴翌鳳鈔本簡稱作‘吴本’,周夢棠鈔本簡稱作‘周本’;底本馮集梧注文簡稱作‘馮注’,馮集梧考證簡稱作‘馮校’。
鑒於新定九域志所載政區、沿革、地里、户口、土貢等項與元豐九域志基本相同,唯增‘古迹’一門,該書的全面整理似無必要。今將吴騫校本‘古迹’部分全部録出,附於元豐九域志之後,參照周夢棠鈔本、王鳴韶鈔本(校勘記行文簡稱作‘王本’)、清鈔本,及有關史籍、地志加以校勘。新定九域志文有部分爲輿地紀勝所引,亦據以補校。此志雜採異説,詳略失宜,頗爲蕪雜,僞闕亦多,歷經輾轉傳鈔,頗有脱誤,後人從無整理和考訂,有不少錯訛,還有待今後進一步研究。
本書在整理過程中,承蒙張忱石、王瑞來、賀次君三位同志在底本選擇、校勘問題上,給予熱情的幫助,在此一併予此致謝。限於我們學力和水平,錯誤和不妥之處,懇望讀者和專家們隨時指正。
王文楚魏嵩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