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1517:全球视野下的“奇迹之年”
》
售價:NT$
449.0

《
经纬度丛书·靖康之败:从太原之战到汴京之围
》
售價:NT$
398.0

《
基因密码:生命探秘之旅
》
售價:NT$
403.0

《
AI摄影与后期:高清细节、真实质感创作与商业应用
》
售價:NT$
500.0

《
旷野人生2:吉姆·罗杰斯的全球投资探险
》
售價:NT$
352.0

《
指挥文化: 1901—1940 年美国陆军和德国武装部队的军官教育及其对二战的影响
》
售價:NT$
398.0

《
科举1300年(中国读书人的阶层跃迁之路,读懂中国历史,无法绕开的科举1300年)
》
售價:NT$
449.0

《
为了治愈:改变医学的 30 个诺贝尔奖
》
售價:NT$
301.0
|
編輯推薦: |
? 立足于“戏剧性”的基本审美内核,深度剖析国产现实题材剧在新媒体语境下的变革与创新。
? 从文本、演出、观众三个方面出发,研究传统的戏剧性理论在现实题材剧集生产中的运用以及在新媒体时代呈现的审美新特质。
? 从影视剧到网络剧、微短剧、互动剧等,全方位审视现实题材剧的创作成就、不足和发展趋势。
? “戏”“理”结合,对现实题材剧的戏剧性营造进行多维度思辨,探索现实题材剧的质量提升策略。
|
內容簡介: |
新媒体时代,现实题材剧的创作与审美发生了与以往不同的新变化。本书以国产现实题材剧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戏剧性理论作为切入点,着眼于现实题材剧面临的新媒体语境,秉持“赓续传统、发展创新”的理念,从“作为戏剧属性的戏剧性”“作为戏剧特性的戏剧性”“作为审美属性的戏剧性”,即文本、演出、观众三个方面出发,研究传统的戏剧性理论在现实题材剧集生产中的运用以及在新媒体时代呈现的审美新特质,深入剖析现实题材影视剧、网络剧、微短剧、互动剧等在创作上的成就、不足与发展趋势。本书力求将“戏”与“理”结合,对于现实题材剧的真实性与戏剧性、创新性与戏剧性、内在戏剧性与外在戏剧性、轻喜剧化与戏剧性、戏剧性与价值取向等关系问题进行多维度思辨,以期探索现实题材剧的质量提升策略。
|
關於作者: |
涂彦,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戏曲学硕士,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曾赴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戏剧系担任访问学者。现为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戏剧理论与创作、电视剧理论与评论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学术论文曾多次获奖,包括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学会奖”影视评论类一等奖,第十四届、第十五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优秀论文论著奖等奖项。
|
目錄:
|
导 论
第一章 对“戏剧性”本质的探寻
第一节 对于“戏剧性”的常见误读
第二节 戏剧性理论的丰富性与动态性
第三节 当前研究“戏剧性”的必要性
第二章 新媒体语境作为宏大情境
第一节 新旧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传播媒介新变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观众审美新变
第三章 作为剧集属性的戏剧性——文本角度
第一节 现实题材与现实主义创作
第二节 情境的审美与营造
第三节 动作的审美与营造
第四节 台词的审美与营造
第四章 作为剧集特性的戏剧性——演出角度
第一节 导演对于戏剧性的审美与营造
第二节 演员对于戏剧性的审美与营造
第三节 视听语言的戏剧性审美与营造
第五章 作为审美属性的戏剧性——观众角度
第一节 网络视听对现代及后现代戏剧的借鉴
第二节 网感:对年轻观众审美趣味的适应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现实题材剧的情境新变
第四节 现实题材网络剧的视听语言嬗变
第六章 网络微短剧、互动剧的戏剧性营造
第一节 网络微短剧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第二节 网络微短剧的戏剧性特征
第三节 互动剧戏剧性的游戏化新质
第七章 戏剧性营造的多维之思
第一节 真实性与戏剧性关系思辨
第二节 创新性与戏剧性关系思辨
第三节 内在戏剧性与外在戏剧性
第四节 轻喜剧化与戏剧性营造
第五节 戏剧性营造与价值取向共赢
结 语
参考文献
后 记
|
內容試閱:
|
序
涂彦博士的新作《新媒体时代现实题材剧的戏剧性研究》即将问世,首先我要向她表示诚挚的祝贺!
涂彦博士在戏剧性方面做了多年的学术储备和经验积累。她在求学期间,就一直关注戏剧性问题,并在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写作期间,专门就戏剧性问题展开探讨。
作为她的博士生导师,我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当年围绕她的博士论文如何展开所做的艰苦的、反复的斟酌和探讨。她在中央戏剧学院读书期间,更多关注的是舞台话剧的戏剧性问题。当然,作为戏剧性的源头,舞台话剧是基础中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媒介的变迁和拓展,涂彦博士也意识到,仅仅在舞台话剧领域探究戏剧性问题是有局限的。无论是现实的媒介和艺术变迁的事实——从传统舞台艺术不断向电影、电视及新媒体发展,还是她所供职的中国传媒大学、她自己的专业领域和学科领域,都呼唤着和期待着她走出舞台戏剧的传统模式,而大胆地向着电影、电视、新媒体领域不断前行。
当然,戏剧性作为肇始于舞台戏剧艺术的重要美学概念,对于阐释舞台戏剧艺术是非常适用且便利的。但当这个概念转到电影、电视和新媒体领域的时候,其实并不那么顺当和便捷。因为媒体的变迁不仅意味着介质的变化,可能还意味着在根本性质和现实途径方面的全新变更。用传统舞台艺术戏剧性的那套话语来直接套用在电影、电视和新媒体领域,可能不仅是不同的,甚至是相悖的。因此,把对戏剧性的研究,不断地从舞台话剧延展到影视和新媒体领域,应当说涂彦博士是一位最积极、最努力,也是功夫下得最多的年轻学者。
如果说在博士论文写作期间,她更多的是将舞台戏剧艺术中的戏剧性如何拓展、延伸到电视艺术中进行完善的阐释,为此我们试图在不断的对话、探讨甚至争辩中,将这个问题逐渐落实到字面,顺利地完成了她的博士论文写作并推出了专著;又是若干年过去,当我再次捧读她这一部新的关于戏剧性探讨的大作时,我不禁感到更加欣喜和欣慰。因为涂彦博士没有止于从舞台到电视的戏剧性的延伸性探讨,而是与时俱进地将新媒体时代作为新的语境和背景,从文本、导表演、观众等多个维度,对新媒体时代戏剧性的呈现、规律和法则,做了全新的观察、分析、探讨与思考。她将“情境”这个核心概念,在新媒体平台上做了更加符合传媒艺术特质的观察、分析、探讨与思考,并以网感作为核心话语,以弹幕作为突出特征,深入剖析剧集创作的成就、不足与发展趋势,研究戏剧性在新媒体时代呈现的新特质。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涂彦博士并非对新媒体时代所有的艺术样态作一般性探讨,而是抓住了最具特点的现实题材剧进行重点剖析。因为现实题材剧或许比新媒体时代的其他艺术具有更加显性的、更需要辨析的独特领域。现实题材剧由于跟现实生活更加贴近,它的参照系或许是真实的现实、事实、事件和真相。由于新媒体时代观众已经转化为用户,传统戏剧性的观演关系在这里产生了质的变化,因此,现实题材剧和现实之间的复杂关联,极容易导致戏剧性的消失或者戏剧性的违和。而涂彦博士的用心恰恰在于,对最贴近现实生活的现实题材剧进行戏剧性解读。如果现实题材剧这种最接近现实生活领域的艺术样态也同样能够呈现戏剧性,那么研究整个新媒体艺术的戏剧性问题就相对简单了。涂彦博士以现实题材剧为切入点,解读现实题材剧在新媒体平台上所呈现的独特的戏剧性特征、规律乃至法则,这样就使新媒体平台上的所有艺术样态所呈现的戏剧性,借现实题材剧的深度解读而清晰、明了地呈现出来。
该著作在写作上有三个突出亮点。
一是辩证思维。全书以辩证思维为指导,在观察、表述和思考研究对象时,避免简单化地走偏执路线,或者以评论思维替代理论思维。涂彦博士在戏剧性研究中,受到中西方艺术理论和传媒理论的深刻启发,自觉地以辩证思维来展开对戏剧性的深度研究。因此,她的论述中总是在描述一端之时,会同样考虑另一端。这样就避免了评论思维所导致的偏执化、极端化倾向,而使得本书的学术判断更加缜密和可靠。
二是问题意识。我们注意到,涂彦博士在戏剧性探讨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出新问题,尤其是在具体的艺术创作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比如戏剧性在文本、导表演和与观众等多重维度关系中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探究,就使得本书所论更具有针对性。
三是理论与实践结合。该书的所有论述,都不是从论到论,而是结合大量丰富具体的艺术创作,在丰富的艺术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来展开论述,因此该书的运用价值也是显而易见的。它让我们看到,在新媒体时代如何让现实题材剧等艺术样式获得更充分的戏剧性,进而获得观众喜爱的规律和法则,这种态度和精神也是值得肯定的。
涂彦博士是一个认真而低调的年轻学人,她始终在一线讲台上默默耕耘,认真教书,不断将自己的教学经验融入科学研究的成果中。因此,她的著作量可能并不大,但她的学术研究的品质却是比较突出的,本书就是她多年辛勤耕耘的最新成果。
再次向涂彦博士表示祝贺,并期待她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断为中国传媒艺术教育与学术研究事业奉献出新的成果。
是为序。
胡智锋 2024年 2月 7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