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哪吒传漫画(1-4册)
》
售價:NT$
396.0

《
我是时代的孩童:陀思妥耶夫斯基随笔选
》
售價:NT$
484.0

《
捡来的瓷器史(2024年“最美的书”,从偶然捡到的古瓷碎片中发现中国瓷史的重要瞬间)
》
售價:NT$
869.0

《
非人哉官方设定集(2024版)
》
售價:NT$
924.0

《
高句丽与拓跋鲜卑国家起源比较研究(欧亚备要)
》
售價:NT$
539.0

《
谈判力:谈判无处不在+谈判从说不开始(套装2册)
》
售價:NT$
306.0

《
常见病特效穴位速查
》
售價:NT$
179.0

《
我的人生哲学:我对这个世界没什么好说的
》
售價:NT$
245.0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一部研究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专著。它系统讨论了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基础,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了历史的回溯和总结,对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了比较分析。在调研当前我国中小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状况的基础上,呈现、分析了清华附小、北京市京源学校以及浙江省温州市区域推进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案例,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建议。
本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从不同维度展现了过去十多年我国中小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张、进展、成就、困难和问题,并基于研究提出了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和行动建议,可供一线校长、教师、教育研究者和决策者借鉴。
|
關於作者: |
石中英,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主要教学与研究领域为教育基本理论与教育哲学、价值观教育、高等教育哲学等,著有《教育学的文化性格》《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哲学》《教育哲学的责任与追求》《穿越教育概念的丛林》等,主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教育哲学》以及《新中国教育学家肖像》《黄济教育思想研究》等,参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编写,主持翻译《教育的哲学基础》等著作。
|
目錄:
|
导论
一、中小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战略需求
(二)应对百年未有大变局背景下价值观激荡的紧迫任务
(三)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四)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体系的实践要求
二、研究问题与目标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方法
(一)理论研究法
(二)历史研究法
(三)比较研究法
(四)问卷调查法
(五)案例研究法
第一章中小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
(一)价值观的概念、功能与特征
(二)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及其重要意义
(三)价值观教育的相关理论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与思想来源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来源
三、中小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想指南
(一)中小学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
(二)中小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指导思想
(三)中小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原则
四、中小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遵循
(一)中小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要求
(二)中小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途径
(三)中小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方法
第二章中小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历史回顾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的中小学价值观教育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的目标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
和方法
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的中小学
价值观教育
(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小学价值观
教育的目标
(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小学价值观
教育的主要内容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小学价值观
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的中小学价值观教育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的目标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
和方法
四、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的经验总结
(一)70多年来我国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的总体特征
(二)70多年来我国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经验与不足
第三章中小学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国际比较
一、英国中小学的基础价值观教育
(一)“英国基础价值观”的内涵及特征
(二)“英国基础价值观”进入中小学教育的历程
(三)英国中小学基础价值观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四)英国中小学基础价值观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二、美国中小学“儿童发展项目”中的价值观教育
(一)美国中小学“儿童发展项目”概述
(二)美国中小学“儿童发展项目”的实施原则
(三)美国中小学“儿童发展项目”的实施途径和方法
(四)美国中小学“儿童发展项目”对我国的启示
三、欧盟的“共同价值观”教育
(一)欧盟“共同价值观”教育的战略目标
(二)欧盟“共同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涵
(三)欧盟“共同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路径
(四)欧盟“共同价值观”教育的实践特征
(五)欧盟“共同价值观”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四、澳大利亚的学校价值观教育计划
(一)澳大利亚学校价值观教育国家框架的提出
(二)澳大利亚学校价值观教育国家框架的内容及实践主题
(三)澳大利亚学校价值观教育国家框架给学校的原则性建议
(四)澳大利亚学校价值观教育国家框架的实施对我国的启示
五、新加坡中小学的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新加坡独立以来中小学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发展历程
(二)新加坡中小学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构成
(三)新加坡中小学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四)新加坡中小学核心价值观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第四章中小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调查研究
一、面向中小学校长的问卷调查
(一)研究设计
(二)研究发现
二、面向中小学教师的问卷调查
(一)研究设计
(二)研究发现
三、面向中小学生的问卷调查
(一)研究设计
(二)研究发现
四、讨论与建议
|
內容試閱:
|
虽然哲学上“价值”概念的内涵比较复杂,但是“价值观”的概念则比较明确,一般是指个体或群体行动的立场、原则或标准,为个体或群体的行动提供正当性辩护,是个体或群体行动的导向性、内在性和动力性因素。从个体的角度看,价值观不是天生的,而是人们在后天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中习得的。从群体的角度看,任何一种社会群体,都会有历史形成的、维系它的价值观,学者们称之为“核心价值观”(core values)、“共同价值观”(common values)、“共享价值观”(shared values)或“根本价值观”(fundamental values )。不管是对于个体而言,还是对于群体而言,价值观是人类行为的向导,与人类的行为密不可分。人们习得某种价值观,不会只停留在观念领域,而是会将它体现在自己的行动当中。所以,价值观对于个体或群体的行动来说至关重要。正确的价值观赋予人们的行动以正当性,错误的价值观则将人们的行动引导到错误的方向。在此意义上,开展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向他们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接受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并指导他们正确地处理价值观冲突,建立比较稳定的价值观体系,从而追求正当和美好的生活,是古今中外教育的共同任务和责任。
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价值观教育。古代“学以成人”的教育目的,最核心的就是在教师指导下掌握做人所需要的基本价值准则,并努力地加以践行。大家所熟悉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以及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民为邦本”“舍生取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大同”等就是传统儒家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理想价值观以及所开展的价值观教育的一些重要内容。这些价值观念几千年来对于中国人的个体日常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都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至今依然闪耀着智慧和人性的光辉。当然,由于价值观本身的历史性和社会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在继承的基础上会有所不同,体现出价值观内涵和行为要求的时代特征。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永恒普遍的价值观念,也就没有什么永恒普遍的价值观教育。古今的价值观念、不同文化体系中的价值观念,虽然在一些概念上是相同的,但是在其具体内涵和行为要求上,一定存在着时代的差异和文化上的不同。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的价值观教育也会因应时代和社会条件的变化在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等方面不断地调整、丰富和创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价值观念上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新的政治制度确立了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流价值体系,对个体价值观、社会公共价值观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判断人们的行为正当和高尚与否,不再从一些抽象的价值原则或完全个体的立场来观察,而是要立足于它们是否有利于党和国家的事业、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逐渐形成了一种他人为先、集体为重、党和国家利益至上的新价值观秩序和价值观文化。与之相反,那些只顾个人利益、损害集体利益、危害党和国家利益的价值行为则会遭到批判。在学校里,教育工作者也是以这个主流的价值体系为遵循,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以及学科教学和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主流价值观教育,在青少年身上培植与社会进步、国家建设和人民幸福要求相一致的价值观信念。与此同时,一些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如“勤劳”“诚信”“友爱”“孝亲”“节俭”“感恩”等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得以不断更新,通过家庭和学校的许多努力得以创新性传承,为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价值观基础。
2012年党的十八大凝练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提出在全党和全社会加以倡导和广泛践行,开辟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价值观教育的新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首次清晰地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特征和价值理想,从价值观的角度阐明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以及“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重大问题。“富强、民主、文明、和谐”阐明了我们的国家价值理想,那就是富强的国家、民主的国家、文明的国家、和谐的国家,是对“中国梦”价值内涵的具体说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阐明了我们的社会价值理想,那就是自由的社会、平等的社会、公正的社会和法治的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要成为社会生产、生活和交往的普遍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阐明了做什么样的公民这一公共教育的核心问题,那就是要做爱国的公民、敬业的公民、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