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DeepSeek实用操作指南 : 入门、搜索、答疑、写作 李尚龙手把手教你用AI
》
售價:NT$
384.0

《
AI时代生存手册:零基础掌握DeepSeek
》
售價:NT$
329.0

《
DeepSeek原理与项目实战大模型部署、微调与应用开发
》
售價:NT$
549.0

《
人类文明史:中国人的文明观
》
售價:NT$
1010.0

《
网络红蓝对抗技战术:攻防策略参考手册
》
售價:NT$
449.0

《
中医脉诊自学入门
》
售價:NT$
172.0

《
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
》
售價:NT$
254.0

《
殷商史(中国断代史系列)
》
售價:NT$
602.0
|
編輯推薦: |
本书主要围绕功能材料的合成与制备技术展开,系统介绍各种功能材料的制备方法、原理和应用,旨在全面介绍功能材料的合成与制备技术,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提供一本实用的参考书籍。本书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既注重理论知识的阐述,又强调实践应用的指导。同时,编者在编写过程中还融入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进展,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功能材料合成与制备的前沿技术
|
內容簡介: |
本书内容共分为10章:第1章介绍了超导材料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应用,以及典型超导材料的合成与制备;第2章介绍了磁性材料的相关理论和典型磁性功能材料的合成与制备;第3章介绍了电磁波功能材料,包括电磁波功能材料的工作原理、吸波材料和电磁屏蔽材料的合成与制备;第4章介绍了高分子功能材料的应用与合成制备;第5章介绍了电介质陶瓷的性能、合成与制备;第6章介绍了半导体材料及其合成与制备;第7章介绍了电致变色材料的应用和合成与制备;第8章介绍了储氢材料的合成与制备;第9章介绍了形状记忆材料的分类、合成与制备;第10章介绍了其他功能材料的合成与制备。 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材料专业及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从事功能材料生产和研发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的参考书。
|
目錄:
|
前言 第1章超导材料1 11超导材料概述1 12超导材料的应用2 121超导强电应用2 122超导弱电应用2 13低温超导材料的合成与制备3 131NbTi超导线材3 132Nb3Sn超导线材3 133Nb3Al超导线材5 14高温超导材料的合成与制备6 141高温超导线带材6 142高温超导薄膜与微细加工14 15其他实用超导材料的合成与制备17 151MgB2超导材料17 152铁基超导材料19 思考题21 参考文献21 第2章磁性材料24 21磁性材料概述24 211原子的磁矩24 212磁场和磁学参量25 213材料磁性的分类25 214磁性材料的物理效应27 22磁致伸缩材料31 221超磁致伸缩机制31 222磁致伸缩材料的合成与制备32 223磁致伸缩材料的应用34 23磁记录材料36 231磁记录材料概述36 232磁记录的原理36 233磁记录材料的合成与制备38 24磁制冷材料39 241磁制冷技术39 242磁制冷材料的合成与制备41 思考题44 参考文献44 第3章电磁波功能材料48 31电磁波功能材料概述48 32吸波材料49 321吸波材料及其吸波机理49 322铁氧体吸波材料49 323纤维吸波材料52 324陶瓷吸波材料54 325超细磁性金属及合金粉末吸波 材料56 326导电高分子吸波材料57 327二维吸波材料58 33电磁屏蔽材料61 331电磁屏蔽材料及其屏蔽机理61 332金属及其合金62 333铁电材料64 334碳材料64 思考题67 参考文献67 第4章高分子功能材料70 41高分子功能材料概述70 411高分子功能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 关系70 412高分子功能材料的制备71 413高分子功能材料的种类73 42光功能高分子材料74 421光敏涂料74 422光致变色高分子材料76 423光导电高分子材料78 43电功能高分子材料80 431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分类80 432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方法80 433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应用82 44液晶功能高分子材料83 441液晶高分子的结构与性质83 442液晶高分子的合成方法84 443液晶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应用86 45高分子功能膜材料86 451高分子功能膜的结构与性质86 452高分子功能膜的制备方法87 453高分子功能膜的应用89 思考题90 参考文献90 第5章电介质陶瓷92 51电介质陶瓷概述92 52电绝缘陶瓷92 521电绝缘陶瓷的性能92 522典型电绝缘陶瓷材料93 53电容介质陶瓷94 531多层陶瓷电容器94 532电容介质陶瓷的性能要求95 533钛酸钡电容介质陶瓷95 54压电陶瓷98 541压电陶瓷概述98 542压电陶瓷的性能参数98 543典型压电陶瓷材料100 55热释电陶瓷103 551热释电陶瓷的性能参数103 552典型热释电陶瓷材料104 56铁电陶瓷105 561铁电陶瓷的性能参数106 562典型铁电陶瓷材料106 思考题107 参考文献107 第6章半导体材料110 61半导体材料概述110 611半导体材料的分类及应用110 612半导体材料的制备方法112 62元素半导体的制备114 621单晶硅114 622多晶硅117 623锗117 63化合物半导体118 631氮化镓和砷化镓118 632碳化硅122 64二维半导体125 641二硫化钼125 642石墨烯126 65半导体的掺杂和半导体PN结130 651半导体的掺杂130 652半导体PN结131 思考题132 参考文献133 第7章电致变色材料135 71电致变色材料概述135 72电致变色材料的应用135 73有机电致变色材料的合成与制备136 731导电聚合物电致变色材料136 732紫罗精电致变色材料140 74无机电致变色材料的合成与制备143 741WO3阴极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 方法143 742NiO阳极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 方法146 75电致变色材料产业化现状及前景 展望150 思考题151 参考文献151 第8章储氢材料157 81储氢材料概述157 811储氢技术157 812储氢材料的定义158 813储氢材料应具备的条件159 82合金储氢材料159 821金属材料的储氢原理159 822镁系储氢合金161 823稀土系储氢合金163 824钛系储氢合金164 825其他系储氢合金164 83碳基储氢材料164 831活性炭165 832碳纳米管166 833碳纳米纤维168 834石墨纳米纤维169 84有机多孔储氢材料170 841金属有机骨架材料170 842共价有机框架材料171 843无定形多孔有机聚合物材料173 85其他储氢材料174 851络合物储氢材料174 852无机物储氢材料174 853玻璃微球储氢材料174 思考题174 参考文献175 第9章形状记忆材料176 91形状记忆材料概述176 911基本原理177 912发展现状与应用前景179 92形状记忆材料的分类182 921形状记忆合金182 922形状记忆聚合物183 923形状记忆陶瓷185 93形状记忆材料的制备方法185 931熔铸法185 932粉末冶金法189 933增材制造与4D打印189 934定向凝固技术191 935聚
|
內容試閱:
|
材料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基石,也是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的物质基础。功能材料是具有特定声、光、电、热、磁等性质的材料的总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功能材料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功能材料以其独特的物理、化学、电磁等性质,在现代工业、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早期的功能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可以追溯到人类对自然材料的认识和利用。从古代的冶炼技术到中世纪的炼金术,人们不断探索和尝试通过不同的方法合成和制备具有特定功能的材料。然而,由于当时科技水平的限制,这些技术大多停留在试验阶段,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功能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也迎来了重要突破。科学家们开始运用化学、物理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对功能材料的合成与制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这一时期,许多新的合成方法和制备技术被发明和应用,如溶液法、气相法、固相法等。这些技术的发展不仅为功能材料的制备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为后续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入21世纪后,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功能材料性能要求的提高,功能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这一时期,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新兴领域的出现为功能材料的合成与制备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这些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功能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的进步,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开辟了新的道路。 本书主要围绕功能材料的合成与制备技术展开,系统介绍各种功能材料的制备方法、原理和应用,旨在全面介绍功能材料的合成与制备技术,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提供一本实用的参考书籍。本书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既注重理论知识的阐述,又强调实践应用的指导。同时,编者在编写过程中还融入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进展,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功能材料合成与制备的前沿技术。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材料类、电子信息类等与功能材料制造密切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独立学院、高等职业院校和成人高等学校等同类专业教材,还可供功能材料相关领域的企业、研究机构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参考。 全书共分为10章,分别介绍了超导材料、磁性材料、电磁波功能材料、高分子功能材料、电介质陶瓷、半导体材料、电致变色材料、储氢材料、形状记忆材料、其他功能材料的合成与制备。第1章由雷黎教授编写;第2、3章由游才印教授和刘和光副教授编写;第4章由刘东杰副教授编写;第5章由万玉慧博士编写;第6章由贾纪强副教授编写;第7章由任洋副教授编写;第8章由吕洁丽副教授编写;第9章由朱孝培副教授编写;第10章由杨变博士编写。 由于编者学识和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错误和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