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数据导论(第2版)
》
售價:NT$
352.0

《
帝国时代
》
售價:NT$
959.0

《
现象学的心灵(第三版)(中国现象学文库·现象学原典译丛·扎哈维系列)
》
售價:NT$
500.0

《
近世通儒——纪念沈曾植逝世1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售價:NT$
857.0

《
光速声波物理学. 1、2、3
》
售價:NT$
2295.0

《
天下之极:世界枢纽观念的古今之变
》
售價:NT$
449.0

《
认识现代社会之真相:杨照讲马克斯·韦伯
》
售價:NT$
439.0

《
“义与制不相遗”:蒙文通与近代学界
》
售價:NT$
500.0
|
目錄:
|
绪 论 001
第一节 为何关注“面向生活变革”的学术转型 001
一、面向“非遗保护”就是面向当下吗? 001
二、面向当下的研究转型本质是面向生活变革的研究转型 003
第二节 新时期中国民俗学学术史研究现状 004
一、学科本体论视角下中国民俗学的发展特征、思想演进 005
二、检讨本土学术进展与国外研究成果之间的关系 010
三、检讨民俗学的学术发展与参与社会文化发展实践的关系 012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概念说明 016
一、研究思路 016
二、相关概念说明 020
第四节 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023
一、研究意义 023
二、文献研究与田野作业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024
第一章 民俗学如何面对生活变革的挑战 027
第一节 文明进程中的日常互动关系变革 027
一、劳作模式变革下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029
二、民俗文化的传承、重构和交融 043
第二节 当下学术转型的进展及几个关键问题 054
一、现代田野作业研究方法的确立 055
二、文化热、传统文化整体论与民俗文化学的提出 058
三、整体性研究与交流实践研究 060
四、生活革命研究与日常生活转向 063
五、家乡民俗学与主客体关系 066
六、非遗研究、民俗主义与民俗价值的检讨 068
本章小结:民众生活变革与学术转型 074
第二章 新视角的探索 077
第一节 都市研究的开拓与乡土研究传统的反思 078
一、乡土研究传统与中国民俗学学科危机 078
二、中国民俗学都市研究的发展阶段 081
三、文化混杂性与交往现代性:民俗学都市研究的两个支点 091
第二节 群体研究与民俗之“民”的重新阐释 095
一、从民族之“农民”到社会之“群体”:民俗学“民”的研究历程 096
二、中国民俗学群体研究的方向及理论思考 102
三、民俗学群体研究的关键性概念与研究方法分析 111
第三节 网络生活与民俗学研究领域的开拓 118
一、网络生活:日常生活拓展的新领域 119
二、中国民俗学的网络研究现状 123
三、身体在场:民俗学网络生活研究的路径探索 131
本章小结:民俗学基本问题的新建构与新研究视角的出现 138
3
目 录
第三章 民俗学本土理论的创新 141
第一节 劳作模式:基于主体实践视角的村落共同体研究理论 143
一、劳作模式理论缘起 144
二、劳作模式研究的发展历程 150
三、比较视野下村落劳作模式研究的特征及研究意义 160
第二节 礼俗互动:作为阐释文明秩序和社会机制的民俗学理论 169
一、中国古代的礼俗互动传统 171
二、中国民俗学早期的礼俗研究 174
三、礼俗互动理论的提出 178
四、礼俗互动的理论视角与研究方向 182
五、礼俗互动的当代价值 192
第三节 文明视野与民俗学本土理论的创新路径 194
一、本土性与民俗学本土理论的创新 195
二、非遗研究、神话主义与民俗学理论创新的关系 196
三、文明进程视野与民俗学的理论创新应然性 200
本章小结:民俗学的本土理论建构与新知识生产模式 203
第四章 当代地方民俗志书写的建构与意义 205
第一节 民俗志书写及研究的发展脉络 206
一、风土与民性:传统记录式民俗志的基本特征和思考演进 206
二、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新式民俗志范式的探索与确立 212
三、交流和共情:民俗志反思阶段的困境与进展 222
第二节 当代地方民俗志书写过程及其相关问题探讨—— 基于《中国民俗文
化志》北京几个区卷的书写经验 229
一、标志性文化的磋商与协定过程 230
二、个体记忆、个人叙事与地方民俗文化的整体呈现 238
三、民众文化实践、民俗志写作与地方文化再生产 243
四、身份、共情、互助:主体间性民俗志书写中的技术性问题 247
第三节 民俗志书写与民俗学介入生活变革的路径探析 253
一、应用民俗学与公共民俗学的讨论 253
二、实践民俗学的理论探索和学术困境 257
三、民俗志与介入生活:纾解民俗学经世致用困境的一种路径 258
本章小结:地方民俗志书写与中华文明研究 261
结 论 263
第一节 生活变革研究与文明进程的视野 265
第二节 生活变革研究与民俗学实践转向的关系 272
第三节 生活变革研究与建立中国民俗学派的关系 275
主要参考文献 281
后 记 3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