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万能工程师麦克 布法小时候 儿童科普图画书
》
售價:NT$
112.0

《
单读40·全球真实故事集II(口碑长销好书《全球真实故事集》续编,译介“真实故事奖”获奖报道)
》
售價:NT$
301.0

《
天官赐福·陆
》
售價:NT$
305.0

《
红豆生南国,王维最相思(超人气古人王维国风美书出炉!历史知识+诗词雅赏+颜值新高,一个都不少!)
》
售價:NT$
305.0

《
货币的反噬
》
售價:NT$
454.0

《
怪谈游戏设计师·泗水公寓
》
售價:NT$
269.0

《
老头我,负责收拾一切
》
售價:NT$
254.0

《
智慧的觉醒
》
售價:NT$
356.0
|
編輯推薦: |
每个人的一生,都必不可缺一堂死亡课!因为无法预期尽头,所以才会不断努力。因为会有尽头,所以才会更加珍惜。如何学习面对可能会有的失去,如何看待身边的人与事,如何分辨真正的价值与意义,对活着的人,尤为重要。而这本书就是引领我们走入那些猝不及防的孤独死场景,走入他人的人生故事,透过他人,看到自己。希望活着的人都能好好读读,了解我该如何活在当下。
|
內容簡介: |
一个努力成为“遗物整理师”的年轻女子 × 八座重现数百件死亡现场的“孤独死模型屋”
她把令人不忍卒睹的孤独死,化为精巧逼真的微缩模型屋
数百件死亡现场的共同特征、来不及说出口的故事,皆浓缩其中
小岛美羽是专业的遗物整理师,由于其生父也与孤独死擦身而过,眼看父亲临走之前几无意识,却在家人声声呼唤时流下一滴泪水,这使她重新思索了自己与父亲的关系。怀着对亡父的遗憾,小岛走入了特殊清扫兼遗物整理这个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行业,在高达99%的离职率下,一做就是五年;而她一年要处理370件以上的案子,其中孤独死就占了将近四成。
为了让社会大众对孤独死有更真切的体认,自2016年起,小岛投入了“孤独死模型屋”的制作,并在一年一度的东京国际殡葬产业博览会展示,从此大受瞩目。本书是她“捕捉死亡”的成果,收录她制作的八个孤独死模型屋成品,在精致却令人悚栗不安的细节下,隐藏着的,是她竭力让死亡停格、迫使人们“直面孤独死”的心意。
未知死焉知生,此书旨在通过直面孤独死,直面当下的困境,珍惜当下和身边人,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迎接更有勇气的未来。
|
關於作者: |
小岛美羽[日]
1992年8月17日生于日本埼玉县。自2014年进入遗物整理行业工作,负责遗物整理、垃圾屋清扫、孤独死特殊清扫等相关业务,主要工作内容是处理孤独死的死者所遗留的房子。她接受的委托案件,一年约有370件以上,其中六成是遗物整理,近四成是孤独死的特殊清扫。2016年,小岛美羽以自学方式开始制作重现孤独死现场的模型屋,在国内外媒体或社交平台上备受关注。
陈柏瑶
日本女子大学毕业,曾于日本居住六年。目前专职翻译,同时从事日文教学工作。
|
目錄:
|
前言 /003
日本的孤独死
我制作模型屋的理由
第一章? 音讯全无的父亲 /012
第二章? 每个垃圾屋各有其苦衷 /026
房东们的苦恼
第三章? 家中的密室 /044
厕所里的孤独死
浴室里的孤独死
第四章? 充满遗物的房间 /058
令人无法忘怀的遗物
第五章? 留在墙壁上的“对不起”/080
第六章? 被留下的宠物们 /094
第七章? 最后的栖身之所 /114
写在最后 /126
|
內容試閱:
|
前言
我从二十二岁开始从事遗物整理兼特殊清扫的工作,至今已满五年。
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踏入孤独死的现场时,那种不可思议的感觉。那间突然失去主人的屋子,宛如时间静止了般,曾经的生活、人生,完全停止在那里。
孤独死,在现今的日本,正持续增加中。
日本的孤独死
所谓孤独死,就是在无人看顾的状态下死于家中,并且从死亡到被人发现已经过了数日。据说,在日本,每年约有三万人孤独死。这十年来,孤独死成为电视或杂志经常取材报道的社会问题,也是每个人耳熟能详的词。不过,我以为孤独死并不是糟糕的事。毕竟谁都无法阻止死亡,况且多数人也期望在待惯了的家中往生(此时说成“死于家中”或“自然死”,或许更为贴切),而不是在医院或养老中心等处。所以孤独死本身并无不是,问题在于死亡距离被发现的时间长短。
我所接受的委托,一年下来大概有三百七十件以上,其中六成是遗物整理,近四成是孤独死的特殊清扫。尤其在夏季,死者往往因异样的恶臭传开才被发现,因此,涉及孤独死的委托工作也就随之增多。
就我个人目前经手的孤独死现场来看,从死亡到被发现,时间最长的是两年。换言之,两年期间,无人察觉,只有死者独自等着被发现。有些极端事例,纵使是两代同住一个屋檐下,死者被发现时仍已是一周以后。这或许听来匪夷所思,现实却真的如此。由此不难理解,当事人与家人、朋友或邻居已经没有交流对话了。因为,孤独死就是与周遭的沟通不足所引发。
然而为什么只有在日本,孤独死才多到足以形成社会问题的程度呢?由于国外很少有所谓的孤独死,因此在对日本的状况感到震惊之余,国外媒体也屡屡报道。在日本,随着核心家庭化,高龄者为了不成为子女的负担,往往独自住在自己已习惯了的旧家,而看护设施所费不赀或设施不足等,也存在着在实际生活中难以利用等问题。尽管如此,最重要的是,大多数人从未意识到自己可能成为事件的当事者。许多委托人都提过,他们万万没想到,自己的亲友竟会孤独死。
我制作模型屋的理由
我制作孤独死的模型屋开始于二〇一六年。当时是为了一年一次在东京国际展举办的丧葬业展示会“国际殡葬产业博览会”而做的。
过去的展示,大多是搭配工作现场的照片,向参观者说明我们的工作,以及孤独死的议题。然而选择照片时,我们仍得考虑到不过分暴露现实的部分,因为如果使用真实的孤独死现场照片,不仅会给参观者带来强烈冲击,还有可能侵犯了死者的隐私,又或者勾起了家属悲伤的记忆。
然而在另一方面,我也担心媒体的报道并未触及现实情况。日本媒体在报道孤独死现场时总会以马赛克的形式遮蔽掉最核心的部分。如此一来,丝毫无法引发人们思考自身也可能陷入孤独死的危机感。其实,任何人都可能孤独死,即使年龄尚轻的人也不例外。我二十二岁时 曾清理过一个现场,死者是个年轻男子,也同样也是二十二岁。他被发现时,已是死后的三个月。
希望大家了解到真实现状,却又无法如实相告。到底该如何是好呢?
于是,我想到了“模型屋”。尽管我从来没有做过模型屋,但既然是模型,就不至于过分写实,也让人更愿意耐心观看,不是吗?况且,还能综合现场的特征在一个模型上。对于我的提议,社长仅仅是一笑置之,但我那种“凡事先做了再说”的个性,不仅当场宣告将在博览会展示,还自掏腰包买了道具与材料,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开始反复试验制作。社长见状, 虽然对我半是嘲弄,却还是默默守护着我。
最后,我总算完成了第一个模型屋,称不上精巧,但在国际殡葬产业博览会上展示时大受好评,吸引了众人的目光。第二年,我又尝试制作展示更逼真的模型屋,参观者纷纷在推特或其他社交网络平台上分享,于是引来了电视或杂志等媒体的关注。
截至目前,我制作的模型屋共有九件,本书介绍了其中八件。每件作品都浓缩并再现了我每天在孤独死现场所目睹的房间的特征。因此,它们并不是某个特定的现场,哪怕是书中介绍与提及的事例,为了避免让人联想到某个特定的人,我也对部分细节做了改动。此外,基于这些是孤独死现场的模型屋,本书的部分篇幅包含了再现血液或体液的模型屋照片,特提醒未成年人或敏感人士,在阅读时可适当回避。
本书的目的,并不是为讨论防范孤独死而提出具体方案,而是希望让每个人都能够理解孤独死的现实状况,进而思考这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同时,阅读本书的你,如果此时心头浮现出了那个人——独居的父母亲、变得疏远的亲戚友人、邻居家的老人——请务必向他们打声招呼,或找机会拜访他们。若是等到他们走了,一切就都太迟了。
经常有人问我,会继续制作这样的模型屋吗?我想,如果我要传达的事情已经不复存在,或是纵使不制作模型屋,这世间的每个人也都可以接纳孤独死或自己必将死亡的事实,我应该就不会再做了。不过,现在,我仍会制作下去。
我会持续制作下去,直到每个人都能认识到那并非他人之事,而是真实的现实为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