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博物馆里的传世珠宝:珍藏版
》
售價:NT$
1010.0

《
山东馆藏文物精品大系--青铜器卷
》
售價:NT$
15198.0

《
墨色事业:从英国内战到美国内战的报纸史(万镜·历史)
》
售價:NT$
347.0

《
Arduino项目开发100例(典藏版)
》
售價:NT$
709.0

《
清史讲义
》
售價:NT$
449.0

《
教育的目的:“可见的学习”对话录
》
售價:NT$
454.0

《
财经大V鹤老师代表作品(全3册):财富从哪来+突破+鹤老师说经济:揭开财富自由的底层逻辑
》
售價:NT$
1019.0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研究与英译6:《郑武夫人规孺子》诸篇
》
售價:NT$
959.0
|
編輯推薦: |
◆《媒介文化研究》回顾了媒介技术的辉煌历程,展望了新媒介、新文化与时代变迁的未来趋势。在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30周年的重要时刻,这本书无疑为学界与业界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与思考。无论是对媒介文化感兴趣的读者,还是致力于媒介研究的学者,都能从中汲取智慧与灵感,共同探索媒介文化的新境界。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值得每一位关注媒介与社会发展的人士细细品读。
|
內容簡介: |
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日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重塑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建构起以媒介为核心的大众文化。《媒介文化研究》以时间、空间为逻辑线索建构起基本的知识框架:一方面从媒介技术史视角出发,依序介绍电视文化、电影文化及方兴未艾的网络文化,另一方面把握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关系,展示不同文化语境中媒介的丰富形态。本书从经典理论出发,关注前沿案例,深入考察“网生代”等不容忽视的媒介文化主体,期待在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30周年的历史节点,为学界业界深刻理解新媒介、新文化与时代变迁,提供一些启示。
|
關於作者: |
方晓恬,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为北京大学博雅博士后、加拿大西门菲莎大学联合培养博士、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介文化研究、中国新闻传播史。在《新闻与传播研究》等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曾获中国新闻史学会授予的“新闻传播学学会奖?第六届优秀学术奖二等奖”等学术奖励。
|
目錄:
|
第一章? 理解文化、媒介与社会
第一节 理解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回溯中西方文化
第二节 理解媒介:在媒介演进史中发现多元文化形态
第三节 理解社会:在媒介文化发展中建构人的主体性
第二章? 流派与学人:媒介文化研究的理论
第一节 法兰克福学派:从对“文化工业”的反思谈起
第二节 传播政治经济学派: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媒介文化的指引
第三节 伯明翰学派:在媒介文化生产中发现受众主体性
第四节 媒介环境学派:全面理解技术、媒介和人
第三章? 范式与路径:媒介文化研究的方法
第一节 文本分析法:考察媒介文本蕴含的深意
第二节 观察与访谈:媒介文化研究的资料收集手段
第三节 民族志:对媒介文化现象的“深描”
第四章? 电视文化:建构“想象的共同体”
第一节 历史中的电视:一种媒介演进史的视角
第二节 电视的传播功能:建构“想象的政治共同体”
第三节 电视文化中的消费:以传播政治经济学为指引
第四节 破土、转型与繁荣:中国电视发展史(1958年至今)
第五章? 电影文化:媒体奇观与文化意蕴
第一节 电影的创生:技术、艺术与文化
第二节 媒体奇观:电影文化的视觉表达特征
第三节 电影文化:政治、情感与生活方式
第四节 四个时期与六代导演:中国电影发展史
第六章? 网络文化:历史、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全球考古:世界互联网发展史
第二节 网络文化:政治、经济、技术的面向
第三节 互联网历史学:口述历史、网民自传与媒介记忆
第七章? 中国互联网30年:一部独立自主的创新史
第一节 Web1.0:内容数字化的互联网1.0阶段(1994—1999)
第二节 Web2.0:个人数字化的互联网2.0阶段(2000—2009)
第三节 移动互联:大众数字化的互联网2.0阶段(2010—2019)
第四节 智能物联:社会数字化的互联网3.0阶段(2020年至今)
第八章? 青年亚文化:Z世代与新媒介
第一节 历史回访:新媒体与青年亚文化
第二节 Z世代的娱乐:新媒介带来的“使用与满足”
第三节 Z世代的社交:以新媒介为桥梁的交往方式
第四节 Z世代的情感:探索虚拟与现实的边界
第九章? 全球文化:媒介文化的全球化及反向流动
第一节 全球化:对西方中心主义媒介文化的反思
第二节 文化多样性:对话、合作与共同体
第三节 本土意识:全球媒介文化的反向流动
附? 录? 学生作品:“新青年与新媒介”的研究活力
跨越国界的笑声——《老友记》与中国观众的集体记忆
一起长大——Z世代的互联网媒介记忆
媒介生产、技术怀旧与亚文化——对Z世代与“中式梦核”视频生产的考察
|
內容試閱:
|
前 言
文化研究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重点关注的命题,不同学科均从不同视角出发,使用不同的理论与方法,开展了丰富多元的研究,过往文化研究类教材较多出现在文学、艺术学领域,本教材为《媒介文化研究》,正是紧扣新闻传播学科中“媒介”这一核心概念,为现有文化研究类教材补充关于媒介及其与 社会互动的重要面向。在新媒介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深刻影响的今天,关于媒介文化的探讨,有着与时俱进的文化价值。
本教材立足新闻传播学,回溯学科发展史,传播学自诞生之日起,所关注的问题一直是媒介的演进及其产生的影响。基于此,本教材尝试梳理关于“媒介”的文化,及其相关理论与方法,服务于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核心命题。建构新闻传播学自主的知识体系,就要理解中国、理解世界,本教材在重要章节均对中国独特的媒介文化实践及历史阶段进行系统梳理,同时以宽阔的国际视野对中西方媒介文化进行对比,指引学生在从事媒介文化研究时做到立足中国实践、聚焦中国问题、感悟中国特色,为创新新闻传播学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与话语体系提供启示。
本教材尝试在总体框架设计、凸显中国文化特色等方面不断创新,实现对现有媒介文化同类教材的有力补充。教材紧扣时间、空间两个维度设计整体框架。在时间上,现有同类教材较多立足一种或几种媒介文化进行专门研究,本教材遵循媒介技术演进的线性发展,对不同时期媒介文化开展接续性梳理,在历史脉络中把握媒介、文化与社会的互构规律;在空间上,现有同类教材或介绍西方理论,或考察中国实践,本教材将引入中西方比较的方法,例如,对中西方电视及电影文化的对比、对互联网在世界与中国起源历史的对比等,由此让学生拓宽研究视野,读懂中国在世界的位置。此外,本教材牢记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教学目的,在介绍不同媒介文化时重点介绍其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例如在第四章“电视文化”中单设“中国电视发展史”一节,在第五 章“电影文化”中单设“中国电影发展史”一节,在第六章“网络文化”中单设“世界互联网发展史”一节,且第七章专门介绍“中国互联网发展史”。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历史感,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中国问题的能力。
本教材另一重要特色在于每章开篇都会阐释清楚与其他章节的逻辑关联,让学生以整体的、联系的视角开展学习,由此在学习过程中建构起完整的知识框架。本教材共设九章,第一章从基本概念入手,厘清媒介、文化与社会的基本内涵与互动关系,提出在媒介文化中重新发现人的主体性的问题意识;第二章、第三章重点介绍理论范式与研究方法,在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为全书提供宏观指引,所论述的每一个理论、每一种方法,都将在后续章节具体的媒介文化研究中得到体现。第四至第九章的内容充分体现了上文所说的时间、空间两条线索:一方面遵循媒介技术演进依次介绍电视文化、电影文化、网络文化和青年亚文化;另一方面介绍全球化中的媒介文化及反向流动,由此拓宽学生的研究视野。本书在最后的附录中展示了部分学生作品,借此呈现前九章内容的教学成果。
可以说,本教材是笔者入职中央民族大学以来教研相长、教学相长的一项成果。将科研融入教学、在课堂上实战、与学生互动反馈,是本教材得以建构起总体框架的重要基础。课堂外,很多关于新媒介文化的灵感则来自笔者的学生,即世代意义上标准的“Z世代”。笔者带领自己的硕士生、本科生组建了“MUC媒介文化研究小组”,共同学习媒介文化的理论方法,分析互联网时代的多元现象。因此,本教材非笔者一人之功,而是由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他们分别是:南京大学硕士生张恩培(第二章、第六章、第七章),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生石青(第一章)、马宏漪(第四章)、张雅茹(第五章)、李雨航(第八章)、韩毓仙(第九章),中央民族大学本科生黄慧莹(第三章)。他们是实践与感悟最前沿媒介的文化主体,也是梳理与解读媒介文化的研究主体,他们在观察、思考与写作中充分彰显了“新青年与新媒介”的研究活力。
中国于1994年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作为人类媒介发展的最新形态,互联网将媒介、社会与人紧密连接在一起,与互联网“一起长大”的Z世代正在成为媒介文化最主要的实践者与研究者。本教材以较大篇幅回顾与探讨了中国互联网诞生的历史、对媒介文化的影响及对时代发展的贡献,在2024年完成全部写作,正是期待为纪念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30周年做出微薄的学术贡献。
方晓恬
2024 年 4 月 20 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