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超实用 阳台花园的设计与布置:阳台花园入门书 适合小白 园艺爱好者阅读 手把手教你造园技巧和步骤](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4/9787571347284.jpg)
《
超实用 阳台花园的设计与布置:阳台花园入门书 适合小白 园艺爱好者阅读 手把手教你造园技巧和步骤
》
售價:NT$
305.0
![周期真实义1](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4/9787521769494.jpg)
《
周期真实义1
》
售價:NT$
704.0
![信用之灾:暴力、钱荒、泡沫与英国金融革命](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4/9787559873323.jpg)
《
信用之灾:暴力、钱荒、泡沫与英国金融革命
》
售價:NT$
551.0
![变迁中的中国社会分层](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4/9787543236028.jpg)
《
变迁中的中国社会分层
》
售價:NT$
500.0
![神话的终结:从开疆拓境到画地为牢的美国史(普利策奖获奖作品!从自由主义到特朗普主义,一部美国百年扩张主义的失控史)](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4/9787545583212.jpg)
《
神话的终结:从开疆拓境到画地为牢的美国史(普利策奖获奖作品!从自由主义到特朗普主义,一部美国百年扩张主义的失控史)
》
售價:NT$
449.0
![封神演义绘本1-5(套装全5册)](http://103.6.6.69/upload/mall/productImages/y25/1/2024121300175X.jpg)
《
封神演义绘本1-5(套装全5册)
》
售價:NT$
893.0
![隐逸之间:陶渊明精神世界中的自然、历史与社会](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5/9787108079855.jpg)
《
隐逸之间:陶渊明精神世界中的自然、历史与社会
》
售價:NT$
352.0
![独一无二的战争](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5/9787208187528.jpg)
《
独一无二的战争
》
售價:NT$
500.0
|
編輯推薦: |
孙晓娅的“在场诗学”起码有这样几层含义,其一是身体的在场,其二是心灵的在场,其三是文本的在场,其四是历史的在场,其五是理论的在场。总的说来,晓娅的“在场诗学”勾画了她关于诗歌批评的学术理想,显示了她在诗学研究方面的远大抱负。晓娅目前正处于做学问的黄金时代,她对诗歌是那样热爱,她对学术是那样尽心、那样投入,相信她在诗学研究方面会有一个璀璨夺目的未来。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中国当代诗歌现场为观照基本点,从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等多方面对当代汉语新诗的发展与现状进行了全方位的扫描。其分析精确,有个性,有耐性。并不是仅仅就诗歌进行综述或点评,而是选取了其中有代表性的诗人诗作,也选取了对于中国现代诗具有引领和启迪作用的老一辈诗人。如此一来,老中青三代诗人在研究者的笔下,就成了一个连贯的叙述综合体。既有宏观的视野,也有微观的深入的诗情意旨的探讨,更有女性主义诗歌、中西文化比较等元素的介入。总之,是一部重量级理论著作。
|
關於作者: |
孙晓娅,女,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城学者,教育bu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
著有《跋涉的梦游者——牛汉诗歌研究》,《中国女性诗歌史》(古代卷、现代卷、当代卷),《读懂徐志摩》,《新诗十二名家》(合著),《彼岸之观——跨语际诗歌交流》等,编撰有《新世纪十年散文诗选》《诗歌十二使徒》《牛汉的诗》等。在《新华文摘》《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主持教育bu和国家社科基金多个项目。
|
目錄:
|
辑一 文化构境与诗学营建
化蛹为蝶:对“现代汉语诗歌新纪元”的反思 …003
“生态女性主义”:文本间性和自然的神谕 …011
在场的诗学:以《新时代诗歌百人读本》为例 …034
诗歌作为天职:吴思敬的诗学关怀及新诗理论研究 …039
中西文化构境中审美现代性的游弋及《虚无与开花》 …049
辑二 个体诗学的话语策略及表达范畴
北岛:“流散写作”中的“漂移”诗学 …059
舒婷:女性诗歌的报春燕 …077
林莽:嵌入与疏离 …095
吉狄马加:寻找灵魂方向的神鹰 …125
翟永明:走出“无往而非灰阑”的女性困境 …135
傅天虹:梦想的维度与诗意的空间 …148
安琪:“野地里一棵异香的草” …158
杨方:故乡书写与生命回溯 …170
冯娜:穿透生活的地景视角 …187
张二棍:悲悯的焦虑与底层书写 …205
远帆:“让隐藏在灵魂中的东西表象出来” …214
辑三 个体诗学的当代语境及衍生
侯马《大地的脚踝》:身份诗学与本质归属 …229
梅尔《十二背后》:相遇诗学与自我充盈 …246
雁西《致大海》:情人诗学与景观叠合 …260
慕白《行者》:行走诗学中的彼岸与还乡 …276
徐俊国《燕子歇脚的地方》:童话世界的隐喻诗学 …288
辑四 散文诗的体势、风格与个体诗学向度
21世纪,散文诗的新纪元:《新世纪十年散文诗选》序 …301
话语转换与风格融聚:周庆荣的《有理想的人》与《我们》 …310
跨越时光碎片的现代性“返源”:灵焚的《剧场》 …322
守望心灵的风景:亚楠散文诗中的精神姿态 …340
生命的断裂与重塑:白红雪散文诗中感性、理性与神性的交融 …347
后记一:构建当代汉语诗歌精神 …354
后记二:“在场诗学”的历史维度及当代性 ——批评家孙晓娅访谈 …358
|
內容試閱:
|
化蛹为蝶:对“现代汉语诗歌新纪元”的反思
自晚清梁启超明确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并得到旗帜性人物黄遵宪和参与“诗界革命”的积极支持者——夏曾佑、谭嗣同等人的响应以来,区 别于中国传统古典格调、韵式、语言特征的“新诗”,在“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浪潮中应运而生。这一命名为“新”的诗歌事物,一出场便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争辩和讨论。伴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发端,“新诗”迥异于以往被放置于“旧”学范畴中的古典诗歌艺术形态,在适应和迎合“五四”时期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心态,以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追求的实际方面占据了更大的优势,在不同代际诗人们的努力建设下,取得了迄今为止近百年的实践经验和发展成绩。但是,发展路途的坎坷和跋涉的艰辛同样清晰明了。一路走来,“新诗”的发展备受责难,并屡次承受社会大变革转型期背景中的接受性痛苦;新时期三十年以来,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新诗几度被边缘化,似乎遭受诟病成了“新诗”在现实生活中被观照的一种常态,甚至被人们视为没有存在意义和价值的无用之物。当危机与繁荣并置同存,“新诗”发展的路向何在?
诚然,当怀疑主义的媚态占据了信任积存的合法性地位,动摇并排挤着“新诗”在中国当代社会文学、文化和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位置的时候,诗歌界的探索者们再也无法静静地坐视“新诗”在市场与大众文化中随波逐流的境遇,回应与反思成为每一位诗歌从业者的实践活动。这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将目光定格在中国现当代诗歌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层面,进而反思中国现当代诗歌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创作实践和诗学建设发展前行过程中出现的诸多困惑、疑问、焦虑和不可回避的窘境等问题。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对诗歌内外统一体的关注一直都没有消减,并在“文学向内转”的深刻影响下,现实性地立足于诗歌的内部,对中国现当代诗歌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新世纪以降,以诗人罗炜 (笔名野岛)为发起者的“新纪元诗人”群体,对诗歌艺术保有极大的热忱和虔诚的信仰,致力于纯净当下诗歌的纷繁乱象,弘扬诗歌的纯粹精神和存在尊严,并给予人们诗歌的审美旨趣,承担教化的功能性使命,为人类精神、心灵健康运转的和谐状态等方面补给更充分的信仰自信、愿景自信、存在自信以及价值和影响自信。他们的目标是实现去平庸化的革新性变化,推动当代诗歌在健康、光明、纯净、高尚、积极的绿色生态建设中跃然出新的变化和发展。然而,对理想追求的渴望和对诗歌现实困境的解围,既需要拥有敢于突破和勇于担当的气魄,还需要对诗歌自身的问题有着较为明确而清晰的认识。
问题的不可调和,预示着一种被誉为“汉语新诗绿色革命”的诗学景观到来。这对于“汉语新诗”在当下的出路和发展前景来讲,当然是一种较为可喜的助推力量。值得注意的是,“汉语新诗绿色革命”的实现可能究竟在哪里?这种倡导和突破是否是在张扬一种无实质内容的宣传口号,或是在有意制造一种意识中的审美愉悦,抑或是哗众取宠式的心理躁动?似乎,解决这些疑问的钥匙并非那么容易就能找到,还应在“汉语新诗”概念的合法性流变中得到使之合理的匹配性认同。因此,首先需要回顾的是“汉语新诗”这一概念的合法性流变。
从“汉语—新诗”的历史可以看到:晚清时期,自黄遵宪、梁启超在文学革命中极力倡导“诗界革命”以来,积极致力于国语改革和诗歌革命的温和改良者——胡适先生,不仅在《白话文学史》中梳理并推崇“白话文”在文学发展变革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开始以一种“尝试”的姿态面对五四时期诗歌创作的新样貌,对“诗的语言”和“诗体”进行了解放性实践。据《胡适留学日记》记载:在1916年7月22日,胡适写下了属于他的第一首“白话诗”《答梅觐庄——白话诗》,次年 (1917年) 2月在 《新青年》 杂志上发表了具有代表性的 《白话诗八首》,这引发了胡适对“文学革命”中“诗歌革命”的持续注目和倾力。“汉语”与“新诗”的结合,在胡适这里,还仅仅 停留在“白话”和“诗”的层面上。然而,“白话诗”的语词概念虽然在胡适的诗论中被使用,但是更多的则是出于对“新文学”倡导的“白话”能否入诗和能否创作文学作品的思维实践上的思考。在1919年《星期评论》刊物的 10 月号上,胡适还发表了对中国新诗具有理论批评建设价值的重要文章《谈新诗——八年来一件大事》,在此文中,他论证并认同了“白话诗”命名的合理性和存在的事实性。1920年 3月,胡适又出版了五四时期影响最大的中国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它的出现,对后来“新诗”作为“白话诗”的一种流变和“白话诗”是“新诗”的前身这一论断,产生了很大影响。然而,五四时期,人们对“新诗”的推崇与倡导,并不能在实践的过程中逃避“现代性”的影响和规约,“新诗”区别于“旧诗”的文类特征也就变得相对模糊。对于五四时期以胡适为先驱的文学改良主义者们和他们所倡导的“诗界革命”下的诗歌创作而言,现代性的一个重要表现便是对西方诗歌及其外来语汇的接纳,因此,不能忽视的一点是:新诗无论具有怎样的异质性,其汉语的本质始终根植于现代性话语体系之中。恰如有学者指出:“‘现代汉语诗歌’(简称‘现代汉诗’) 也认同‘新诗’指陈的与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但它无疑昭示人们:包括‘新诗’在内的新文学运动,实际上是一场寻求思想和言说方式的现代性运动,——这就是‘现代汉诗’一词的由来,它同时面向美学和语言的现代重构,以现代美学、语言探索的代际特点,体现与中国诗歌传统的差异和延续的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