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锦鲤养殖与鉴赏大全](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4/9787572517631.jpg)
《
锦鲤养殖与鉴赏大全
》
售價:NT$
352.0
![突破(鹤老师新作,人生崛起,要靠暴击!)](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5/9787115652034.jpg)
《
突破(鹤老师新作,人生崛起,要靠暴击!)
》
售價:NT$
356.0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一读“苏格拉底”,远离世间的套路与陷阱;读一读“苏格拉底”,迷茫、混沌的人生瞬间清晰。)](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5/9787513947466.jpg)
《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一读“苏格拉底”,远离世间的套路与陷阱;读一读“苏格拉底”,迷茫、混沌的人生瞬间清晰。)
》
售價:NT$
254.0
![历史的镜子(精装插图定制版):一览中国古代社会方方面面,一部书勾勒出中国社会5000年的政治、文化、军事和思想变迁](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5/9787220138355.jpg)
《
历史的镜子(精装插图定制版):一览中国古代社会方方面面,一部书勾勒出中国社会5000年的政治、文化、军事和思想变迁
》
售價:NT$
301.0
![道通为一:宋徽宗《老子》注与道家哲学](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4/9787522840376.jpg)
《
道通为一:宋徽宗《老子》注与道家哲学
》
售價:NT$
403.0
![变动中的区域国别研究:战略、政策与学理](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5/9787208191815.jpg)
《
变动中的区域国别研究:战略、政策与学理
》
售價:NT$
755.0
![中国人口经济史(现代卷)](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4/9787523215272.jpg)
《
中国人口经济史(现代卷)
》
售價:NT$
1520.0
![喜欢每个今天,喜欢每个句子](http://103.6.6.69/upload/mall/productImages/y25/2/9787540273439.jpg)
《
喜欢每个今天,喜欢每个句子
》
售價:NT$
245.0
|
編輯推薦: |
引导读者感悟自然、珍视情感、思考生命 诗人张敏华的新诗集《风有着草木的形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令人耳目一新,引导读者思考生命、感悟自然、珍视情感。 自然与情感互相交融 诗人张敏华的诗歌作品中,风与草木意象交织,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试图捕捉被自然遮蔽的、隐而不可见的真相,用诗歌的语言唤醒对生命的真实情感。 匠心装帧设计,翻开任意一页可180度摊平 为读者提供舒适的阅读体验,本书采用裸脊锁线装订,可180度摊平,实现无障碍阅读。
|
內容簡介: |
《风有着草木的形状》是诗人张敏华的诗歌作品集,这部作品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和对生命、自然的独特思考。在这部诗集中,张敏华运用细腻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将自然景物与人生哲理巧妙融合,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诗歌画卷。他通过对草木、山水等自然元素的描绘,赋予它们生命力和情感色彩,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和生命的勃勃生机。同时,诗人也通过诗歌表达了对亲情、友情、爱情等人类情感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不懈追求。整部诗集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富有韵律感,展现了诗人的艺术才华和创作实力,引导人们思考生命、感悟自然、珍视情感,共同追寻内心的宁静与美好。
|
關於作者: |
张敏华
诗人,浙江嘉兴南湖区人,祖籍浙江桐乡。1985年毕业于浙江海洋大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法学会会员。已在《人民文学》《诗刊》《十月》《北京文学》《上海文学》《作家》《山花》《天涯》《万松浦》《星星》《草堂》《汉诗》等百余家刊物上发表诗歌。著有诗集《最后的禅意》《反刍》《沉香荡》《风也会融化》《风沙哑地抱着苇草》《风遗落的谦卑》,散文诗集《风从身后抱住我》。现居浙江嘉善。
|
內容試閱:
|
序
形成沉默
傅元峰
好的诗人,几乎都是自己母语的人间深藏。
诗的语言来自暗处,混沌一团,与精神无关。克尔凯郭尔谈及希腊文化的秘密时断言:“美丽占了优势的时候,它导致一种综合,在这种综合之中,精神是被排除在外的。”他感叹道,精神总有其历史,但希腊之美的真正表达,来自另一种没有历史的整体。
当代诗人太清晰了,藏不住语言。百年来,新诗诗语的难处在于,言说皆在历史化的可能之中。历史主义的口袋里,没有诗语可言。新诗成体的一个世纪,诗人与语言之间缺乏空间互涉,诗人向往时间激流中的清晰、强硬和高贵,为母语留下的暗影少之又少。
张敏华是一位混沌一团的诗人,虽然他用修辞保留对当代读者的善意,但他显然不是为“懂”存在的。在“梅园浴室”这样的现实中,“我”与先父混淆不清,生死不隔,承认了感觉与状态的现实抽离,主体面对现实的唯一姿态是敷衍——即使如此,当诗人转向读者,仍愿意唯独保留本体与喻体的界限,以完成这个艰难阅读语境里的导览:“感觉天花板像一块白布掉了下来。”(《像一块白布掉了下来》)
我深知,那种时刻,什么都掉下来,什么都是天花板,什么都是一块白布。修辞在这里既显现为智慧,也显现为道德。因此,我对敏华的善意肃然起敬。善意,在一首诗里,必然是明亮的精神。汉语里的善意,有绵延不断的亮堂堂的历史。
在真相洞察之余,善之余,智识之余和精神之余,如夏可君所言的“余让”丛林里,张敏华尽力走语言那条充满雾霭的羊肠小路,让自己成为情境诗人和状态诗人。
人们习惯于认为庞德提供了拼贴画,但我没有在庞德的诗里看到那么多意象,庞德的诗为不可见性努力,这些可称为情境和状态的事物,以极其有限的具体可感显示为晦暗迷人的语言晚景。张敏华在一首题为《我终于找到自己》的诗里,写到过这种迷失。在哲学上由主体间性述及的主客体混同,那种擦除了物我边界而达到的类本质省察,经过了张敏华的感知,交织为难以言明的情感状态。难以言明,即是新生。张敏华赞美过自己带着不可见光环的朋友(《不可见的光环》),我将它读取为诗人的自况:
他是新生儿、失踪者,抑或文字的囚徒。
埋首在文字里,不可见的光环戴在他的额头。
治感知史,必是一种历史学的自杀。个体感知是以相似性找到普遍界说而认同为共通体成员的,但任何感知史如果是个体感受星子的集合,自寻绝路的历史学家们都会发现,他们最终只是获取了普鲁斯特的那种时间,在感知的整体性面前,历史的绵延消失了。这个诡异的历史谜题也可描述为:个体事件之间的同一性和差异性,构造了一种德勒兹“沉默”:语义在语篇中没有被增殖,反而出现了成片的坏死。在被凿空的语篇里,诗人留下独一性状态的暗影。张敏华诗中的直接引语很多,让人想起福瑟笔下那些呢喃之音。当然,诗人的顿悟有时也会盖过这些无意义的生活,但状态的潮水随后淹没这些岛屿,哲学的声音瞬间喑哑。在一首类比的诗里,诗人显示出某种可称之为“代词的轻率”的玩忽职守,道出了知- 觉的分野和时序(《有时她也像我一样》):
有时她也像我一样
先知而后觉。
张敏华每首诗都有睿智的体悟,但基本居于“觉”的内圈。整本诗集的目录都倾向于以截图的方式指涉状态和情境,与大多数拥有中心词的“主题”诗人不同。“它不可见,却存在”(《长大后,或很多时候》),这种主题很像是舒尔茨的小说主题——一个翕动的墙纸。“ 凭什么还要相信/ 光影也会腐烂?”(《光影也会腐烂》), 这是诗行反对题目的意义迷局,张敏华屡次完成了这种主题逃逸,守护诗回归情状,形成新的沉默。张敏华的诗里充满了主体的镂空灵魂,在汾湖堤岸上,众生历历在目,风吹脊背。张敏华的心绪属于一种南方的诗学地貌,不是孔武有力的抒情,迟疑,凝滞,自失,浮荡在无名的意绪。这使他没有在诗中发出过单一的感喟:他是安然的,但又处于无常的生命险情之中;他找到自己,但又于此时不属于自己;他抛出,却牵挂。
张敏华两行一节的诗语行进,匹配这种悖谬的交错感,形成深切的细节步进,同时也有急遽的自我取消。《其实椅子不会空着》中包含这种结构化的戏剧性:
一把椅子放在那里,
“一把空椅子。”
“那里”是书房,阳台,
甚至是病房……
即使从椅子上起来,
但气场还留在椅子上。
其实椅子不会空着——
时间一直坐着。
坐在椅子上做梦,
梦见椅子被搬走。
诗人挪移维度(或场域),保持对语言的持续旁观,在知的维度形成的层次,在觉的层面变得扁平;在物的层面建设的层次,在词的层面被收容。两行诗奇特的语言效能的反卷和消耗,最后依然是回到状态。状态在意义之后悄然现身,意义的火焰熄灭,沉默登场,将言语的势能转化为感知空间的模糊指涉。
诗人对方寸之地的光顾方式依此节律产生风感。这种风行尘寰的断念,产生新的黏着力,携带重生的深情。这种情感是美好和陌生的,在内敛的情势中有丰饶的积蕴。风对万物的摇晃都伴随自我的一次塑形,产生新的认知和感受关系。
这些感受是均质的吗?张敏华所感受和言说的“安然”,是寻常的江南地貌,还是个体的瞬时性的震惊?也许正是携带这些问题的思考,诗人努力远离慵懒的趣味诗窠臼,为每一首诗催生它的抒情主体,又将其掩藏在自我取消后降临的新姿态中。在抒情主体的生与死之间,存留一个失主体的危险期,在这种危机里,天地重新鸿蒙未开,张敏华诗中的“沉默”获取了它的宝贵形体。
因为这些私藏的感知史没有副本,张敏华的诗难以真正朗朗上口。潜藏主体蜕变的诗人诗作,比如斯特兰德的诗,很难顺嘴读出。人们对于优秀诗人的气息的追随,也因此是一种灵魂嗅探。愿跟随张敏华的读者们,领悟他诗中无所不在的禅机,也走进他每首诗新生的晦暗和沉默。
2024年10月29日上海
(作者系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诗人、评论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