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变迁中的中国社会分层
》
售價:NT$
500.0

《
神话的终结:从开疆拓境到画地为牢的美国史(普利策奖获奖作品!从自由主义到特朗普主义,一部美国百年扩张主义的失控史)
》
售價:NT$
449.0

《
封神演义绘本1-5(套装全5册)
》
售價:NT$
893.0

《
隐逸之间:陶渊明精神世界中的自然、历史与社会
》
售價:NT$
352.0

《
独一无二的战争
》
售價:NT$
500.0

《
天京之围(谭伯牛代表作,看晚清大变局下湘军崛起的政治智慧)
》
售價:NT$
500.0

《
王朝的崩溃(揭秘17个朝代的毁灭时刻,一本书读懂五千年中华史的奥秘)
》
售價:NT$
398.0

《
劳动力市场中反垄断的缺席
》
售價:NT$
281.0
|
內容簡介: |
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课程建设对于基础教育的奠基作用日益凸显,教育工作者通过深化课程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本书作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自信教育理念框架和自主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带领学校在“自信教育”目标与价值系统的指引下,绘制出学生“自信成长蓝图”,以“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青少年”为目标,以“六大美德”为培养载体,构建出具有特色的学校育人系统。 学校构建的自信德育、自主课程和自主课堂育人体系,回应了时代对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该体系成为撬动基层学校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为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
|
關於作者: |
徐名松,现任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团结湖分校校长。从事学校教育管理工作 20 余年。聚焦自信教育和自主学习实践研究10余年,构建了自主课程育人体系,形成了自主课堂教学模式。先后主持国家级、市区级研究课题 8 项,在《现代教育报》《中小学数字化教学》《中国基础教育等报刊发表文章 10 余篇,主持成果荣获朝阳区教育教学成果奖两项等。
|
目錄:
|
第一部分 学校教育篇
第一章学校教育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校育人实践
第二节 顺应国家教育发展和“双减”政策下的学校教育
第二章 学校的历史沿革
第二部分 校长领导篇
第三章校长办学理念阐释
第一节 自信教育知与行
第二节 如何认识自信
第三节 如何成为一个阳光自信的人
第四节 自主发展从学会选科开始
第四章 校长治校理念阐释
第一节 学校管理理念分析
第二节 课堂建设理念分析
第三节 中学考试的理念遐想
第三部分 校长育人篇
第五章校长的教师发展观念诠释
第一节 陈经纶中学团结湖分校教师专业发展规划
第二节 教师发展观:信息化校本研修
第三节 教师应该实现立德树人
第四节 师徒结对子是青年教师发展的桥梁
第六章 校长育人的观念解析
第一节 三全育人的实践观
第二节 校长的学生观
第三节 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第四节 文化精神观
第五节 课程营养观
第四部分 自信教育篇
第七章学校办学的基本方向
第一节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第二节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第八章 学校教育的精神追求
第一节 自信教育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自信教育的自主实践
第五部分 课程建构篇
第九章学校课程建设的宏观分析
第一节 学校课程建设的背景分析
第二节 自主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
第十章 学校课程建设的主体要素
第一节 自主课程建设的结构及设置
第二节 自主课程建设的实施策略
第三节 自主课程建设的评价量规
第四节 自主课程建设的课程样例
第十一章 学校课程建设的支持系统
第六部分 课堂教学篇
第十二章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认识
第一节 课堂:学校教育的主阵地
第二节 新课程下的课堂时空变革
第三节 新理念下的课堂改革模式
第十三章 新课程改革下的自主学习
第一节 自主学习的概念内涵
第二节 自信教育是自主学习的永恒动力
第七部分 跨学科主题篇
第十四章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研究价值
第一节 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跨学科主题课程的类型研究
第十五章 跨学科主题课程内容与实践
第一节 跨学科主题课程的内容结构
第二节 跨学科主题课程的实施策略
第八部分 反思与展望
第十六章学校开展自信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第一节 自信教育的实践反思
第二节 自信教育的具体实践方法
第三节 自信教育与自主学习的融合实施
第四节 探索与尝试
第五节 自主课程实践反思与未来展望
第九部分 教学设计案例
第十七章人文素养类课程教学设计
第一节 案例导引
第二节 语文课程教学设计:《蜀相》赏析与创想
第十八章 自然科学素养类课程教学设计
第一节 案例导引
第二节 物理课程教学设计
结 语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自信:教育的基石,成长的力量
苏格拉底曾说过,“一个人能否有成就,只看他是否具备自尊心与自信心这两个条件”。自信教育是培养学生积极自信心态和发展自我能力的重要教育理念,对于学生主体性成长和学校教育发展有多重促进作用。研究发现,自信心高的学生更容易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学校活动,表现出更强的主动性和责任感;更倾向于自主学习,展示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力等。自信教育对于学校教育发展也有积极促进作用,有研究发现,学校开展自信教育项目后,学生的自信心显著得到了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氛围也得到了改善,学校的整体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养水平提高。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自信教育的发展与沿革都经历了一系列变化和探索。国外方面,自信教育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自信教育的关注点和着力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个人发展。许多国家的教育系统均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发展,其中包括自信心的培养。二是培养合作精神。国外一些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生通过团队项目和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互相支持和协助,提升自己的自信心。三是实践与实用技能培养。一些学校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实用技能的培养,致力于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这些实践经验能够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成就,增强其自信心。
国内方面,自信教育在中小学中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教育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教育体系强调学术成绩的重要性,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心态。自信教育在中小学的实践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育理论与模式创新。学者和教育家倡导通过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积极评价和培养学生创造力等方式,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一些教育机构也尝试将自信教育融入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中,以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个人发展能力。二是社会实践和活动推广。学校组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社会经验和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例如,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担任班级干部或参加演讲比赛等,都可以培养其自信心和领导能力。三是心理辅导与培训。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提供心理辅导与培训课程,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并提供实用技巧来调节情绪和应对困难,帮助学生塑造积极的自我形象并增强自信心。四是家庭与社区合作。学校与家庭、社区紧密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自信教育。学校与家长共同制订培养学生自信心的计划和策略,并提供指导和支持,以提高孩子在学校和家庭生活中的积极性并增强自信心。
总的来说,自信教育在国内外呈现出的发展与沿革趋势是相似的,都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我认知。学校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可以帮助其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为其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自主课程是自信教育的产品,其主要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主选择能力,北京地区在自主课程模式及其相关研究和实践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第一类是拓展课程:学校设置拓展或发展课程,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学科或课程,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第二类是项目学习:鼓励学生参与项目学习,自主选择项目主题、研究方法和实践活动,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第三类是个性化学习:学校采用个性化的学习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为其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课程内容,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资源和支持。在探索过程中,北京地区也涌现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学校和实践。例如,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提供了丰富多元的自主课程,包括拓展课程、艺术创造课程、科学研究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等。学生可以选择参加文学创作、数学建模、动物保护、地理探索等自主课程,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活动培养自主学习及问题解决能力。学校注重学科融合和跨学科学习,通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融入自主课程,帮助学生形成全面发展的能力。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又如,北京市第一实验小学为学生提供了包括STEM教育、艺术与音乐、社会实践、健康与体育等多个领域的自主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参加不同的课程,通过参与实践和探索,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课堂实践、课外活动等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项目学习和实践活动。学校的自主课程设计更注重兴趣引导和问题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再如,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提供了包括语言学习、科学与技术、人文社科、艺术创作等领域的自主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兴趣和发展需求,选择参加相应的课程,通过实践和深度学习可以获得学科知识与技能。这些学校在自主课程的设计和实践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通过不同的课程内容和实践方法,提供了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机会。这些实践经验为其他学校和教育者进行自主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及启示,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卓越成长。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团结湖分校与上述学校相比,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自信教育框架和自主课程内容。学校在“自信教育”目标与价值系统的指引下,绘制出一张“自信成长蓝图”,以“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青少年”为目标,以“六大美德”为培养载体,努力构建学校育人系统,不断深化自信德育、自主课程和自主课堂,培养良性的师生关系,让课堂成为自信教育主渠道,为学生搭建自信成长平台。本书以陈经纶中学团结湖分校的实践为基础,分享了他们在自信教育方面的经验和范例。
本书首先介绍了学校教育的时代背景与校长办学理念,重点阐释了自信教育的历史沿革、本土化的内涵理解、学校文化与校长办学理念。随后,深入探讨了陈经纶中学团结湖分校在自信教育方面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通过详细的案例分析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展示了学校在培养学生自信心方面的独特做法和成果。这些范例覆盖了不同年级和学科,并提供了有关如何设计和执行自信教育课程、开展自主课堂的实用建议。
全书不仅叙述了陈经纶中学团结湖分校的实践经验,更深入剖析了其影响实践发展的因素。显而易见的是,学校办学取得突破性成就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校长和管理团队对自信教育的高度重视与独到见解;二是教师团队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理念的一致性;三是课程设计的创新和深入研究;四是课堂实施的策略、方法、工具与资源;五是学生家庭和社会资源的积极参与。
陈经纶中学团结湖分校作为一所普通中学示范校,是绝大多数学校实践探索的缩影。通过学习经纶团分的范例,可以获得许多宝贵的启示。一是要切实关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决策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是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和兴趣,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权,使他们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进行学习;三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思考和解决问题,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中能够更好地独立学习及适应变化;四是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综合能力培养,通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到实践中,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关联性,并培养其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五是注重实践和应用导向的学习体验,通过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等。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已然看到在自主课堂的研究与实践中除了值得推崇和借鉴的外,还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如何量化和评估学生的自信心及其发展,如何将自信教育融入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中,让其成为学校发展的一部分。这些挑战需要教育工作者、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共同努力应对。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是一种包括科学在内的活动,正是在教育过程中,提出了更多的问题以便进一步研究,这些问题又反映到教育过程中去,进一步改变教育的过程,因此又要求更多的思想,更多的科学,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接受教育的规律,正视改革的曲折,坚定地为了学生的成长持续不断地实践、思考、再实践、再思考。以上,与诸位教育同人共勉。
2023年12月于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