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中华好诗词 楚辞

書城自編碼: 4069530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中国古诗词
作者: 金开诚
國際書號(ISBN): 9787572288319
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179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教育的抉择
《 教育的抉择 》

售價:NT$ 254.0
DK灵动盎然的飞鸟
《 DK灵动盎然的飞鸟 》

售價:NT$ 806.0
AI原生应用开发:提示工程原理与实战
《 AI原生应用开发:提示工程原理与实战 》

售價:NT$ 407.0
孤独消费论
《 孤独消费论 》

售價:NT$ 305.0
全球史的九炷香:哪吒、龙涎香与坦博拉
《 全球史的九炷香:哪吒、龙涎香与坦博拉 》

售價:NT$ 500.0
画非画:古代绘画中的图像与政治
《 画非画:古代绘画中的图像与政治 》

售價:NT$ 1010.0
催化型领导力:破解新晋领导者的转型困境
《 催化型领导力:破解新晋领导者的转型困境 》

售價:NT$ 347.0
英国馆藏中国画
《 英国馆藏中国画 》

售價:NT$ 500.0

編輯推薦:
古代文学研究名家金开诚先生选注。
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二个春天。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感情奔放,想象奇特,志行高洁,追求执著。
在这里读懂中国传统的美与浪漫、风骨与情怀。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內容簡介:
“中华好诗词”系列图书(全12册)是一套中国古代传统诗词经典的名家注本汇编,汇集自先秦直至近代的优秀诗词,加以注解、说明、评析。本册《楚辞》为金开诚所选注,历来是权威口碑版本。本书注释详尽,特为初学者打造,初版以来广受欢迎,对《楚辞》研究和普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本书选《离骚》《天问》《渔父》等18篇,注释详尽通俗,生僻字有注音,叙述平和中肯,介绍基本上为学术界所接受的观点,同时插入自己的学术见解,是颇受欢迎的楚辞读本,中国古典文学普及读物。
關於作者:
金开诚(1932—2008):
江苏无锡人。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学报》副主编;后任九三想学社副主席、书画院院长,学苑出版社社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并担任全国政协常委、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等。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文艺心理学和书法研究,著有《文艺心理学论稿》《屈原辞研究》《艺文丛谈》等。
目錄
目录:
离 骚/ 屈原 001
九 歌(选六)/ 屈原 031
湘 君 034
湘夫人 038
少司命 041
东 君 044
山 鬼 047
国 殇 050
天 问/ 屈原 053
九 章(选五)/ 屈原 081
橘 颂 084
抽 思 087
哀 郢 094
涉 江 100
惜往日 105
招 魂/ 屈原 111
渔 父/ 屈原 131
九 辩/ 宋玉 137
吊屈原/ 贾谊 157
招隐士/ 淮南小山 163
附录一 《楚辞》注本十种提要 168
附录二 宏微兼观,文史融通
——金开诚《楚辞》
研究论析/ 周建忠 183
修订重印后记 201
內容試閱
总序
今天,我们和诗词打交道的方式,大致可概括为“说诗”和“用诗”两种。对于这两种方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做过区分、说明。他用晏殊、欧阳修等人写爱情、相思的词句,比拟“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之“三种境界”,可视为“用诗”。他所下的转语“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则承认了“说诗”的存在。
春秋时期,我国即有了频繁、成熟地引用《诗经》来含蓄、典雅地抒情达意的“用诗”实践。“用诗”可以“断章取义”,将诗句从原先的语境剥离出来,另赋新意。“说诗”则应以探求作者原意为鹄的,尽管作者原意可能并不是唯一的、封闭的,尽管探求的过程也需要读者“以意逆志”、揣摩想象,但不能放弃这种探求。正如仇兆鳌在《杜诗详注》自序中所云:“注杜者必反覆沉潜,求其归宿所在,又从而句栉字比之,庶几得作者苦心于千百年之上,恍然如身历其世,面接其人,而慨乎有余悲,悄乎有余思也。”
通常,我们对诗词的阅读和研究,属于“说诗”,应尽量探求作者原意;在作文或说话时引用诗词,则是“用诗”,最好能符合原意,但也不妨“断章”。接触诗词,首要的是“说诗”,弄清原意;然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用诗”,让诗点化生活、滋养生命。
我们“说诗”,应怎样探求作者原意呢?愚以为,必须遵从诗词表意的“语法”,通过对文本“互文性”的充分发掘寻绎。《文心雕龙·知音》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作诗”是抒志摛文、将情志外化为文字的“编码”过程;“说诗”则是沿波讨源、通过文字探求情志的“解码”过程。作者“编码”达意,有一定的“语法”;读者“解码”寻意,也必须遵从这些“语法”。同时,作品是一个“意脉”贯通的有机整体,承载的是作者自洽的情意,反映在文本上,即是字、句、篇、题乃至诗词书写传统之间彼此勾连的“互文性”。这些不同层次的“互文性”,构成了通常人们所说的“语境”。“说诗”应充分考虑文本的“互文性”,理顺“意脉”,重视作者言说的“语境”。凡此种种,既限定了阐释的边界,也保证了阐释的效力,将专家、老师合理的“正解”和相声、小品、脱口秀演员搞笑的“戏说”区别开来。
散文语言“编码”达意,比较显豁、连贯,诗词语言则讲究含蓄、跳跃,故“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无理有情”“笔断意连”之类的话语常见诸诗话、评点。用书法之字体比拟的话, 散文似楷书,诗词则是行书或草书。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猛烈抨击,传统文体的书写和说解传统,在当下已命若悬丝。从小学到大学,哪怕是专业的中文系,也没有系统教授传统文体写作的课程。即使是职业的研究者,也普遍缺乏传统文体的书写体验。这种“研究”与“创作”的断裂,直接导致了今日的新生代研究者对诗词的感悟力和解读力普遍不高。因为诗词表意往往含蓄、跳跃,如果没有深切的创作体验,就很难把握住全篇的“意脉”,解说难免支离破碎、顾此失彼。就像一个人如果没有拿过毛笔,面对楷书还大致可以辨识,但如果面对的是一幅行书或草书,他连怎么写出来的(笔顺、笔势)都很难弄明白,更不要说鉴赏妙处、品评高下了。
说到这里,也许有朋友会说,现在社会上喜欢写诗词的人可是越来越多了呀!的确,这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来说,是好现象。不过,很多朋友是因为爱好而写作,他们自学的诗词素养, 就写出一首符合“语法”且“意脉”贯通的诗词来说,还有不小的距离。记得数年前,当能够“写”诗词的计算机软件被开发出来时, 有朋友问我怎么看待?如何区别计算机和人创作的诗词?我说:我能区别计算机和古人创作的诗词,但没法区别计算机和今人创作的诗词,甚至计算机创作的比我看到的绝大多数今人创作的还要好, 起码平仄、押韵没有问题。因为古人所处的时代,古典文脉传承不成问题,诗文书写是读书人必*的技能,生活、交际常常要用,他们所受的教育中有系统、大量的创作训练,既物化为教材,也可能是师友父子间口耳相传的“法门”、技巧。因此,古人写诗词,就像今人说、写白话文一样,不论雅俗妙拙,起码是符合“语法”且“意脉”贯通的。而在传统文体被白话文体大规模取代的今天,我们已成了诗词传统的“局中门外汉”(张祖翼《伦敦竹枝词》初版自署),不论是写作还是说解,如果不经过刻意、系统的训练,要做到符合“语法”和“意脉”贯通,都非常困难。想必大家都有过学习外语的体验,之所以感觉困难、进展缓慢,是因为缺乏“习得”这种语言的文化氛围。计算机“写”诗词,不过是根据事先设定的平仄、押韵程序,提取相关主题的关键词排列、拼凑,绝大多数今人也差不多,都很难做到符合“语法”且“意脉”贯通。以上是我数年前的回答。ChatGPT 的诞生,使我的看法略有改变,但它要写出合格的诗词作品,尚待时日。
今人对诗词的感悟力和解读力普遍不高,除了缺乏创作体验, 还由于时势变迁,所受专业化的教育训练,使他们的国学素养一般比较浅狭。而诗词又是作者整个生命和生活世界的映射,可能涉及作者生活时代的社会风俗、礼乐制度、思想观念、地理区划乃至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如果对诗词生成的文化背景缺乏了解,自然难以充分发掘文本的意蕴及其“互文性”,无法还原作者言说的“语境”,解说难免隔靴搔痒、纰漏百出。
今天,我们对传统文体的看法已经和“五四”先贤有了很大不同。很多人意识到,传统文体未必没有价值,未必不能书写、表达当代人的生活、情感。尤其是诗词,与母语特性、民族审美、文化基因的关系更为密切。最近几年,《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娱乐节目的热播,更是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于人心、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提升诗词创作和说解的水平呢?窃以为, 就学术、教育体制而言,应该恢复诗词创作教学,适当修复“研究” 和“创作”之间良好互动的关系。在古代,文学创作教学的传统源远流长,不仅指授诗文作法、技巧的入门书层出不穷,即使那些以传世为期许的诗话、文评,比如《文心雕龙》《沧浪诗话》等,也以提升创作能力为鹄的,带有浓厚的教科书特征;文学活动的主体, 通常兼具创作者、评论者和研究者“三位一体”的身份。“五四”新文化运动打倒了传统文体,并从西方引进了一套崭新的现代文学研究和教育机制。这套机制将“研究”和“创作”断为二事,从此, 中文系不以培养作家为使命,而以传授用西方现代文论生产出来的“文学知识”为主要职责。一定程度上说,这些知识不仅忽视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中国性”及其生成的古典语境,未能很好地阐发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基因、民族审美和母语特性,而且完全不涉及传统文体的创作。诚然,伟大的作家不是仅靠学校培养就能造就的,但文学创作的能力却是可以培养、提升的,中文系的研究和教学不应放弃对文学创作能力的培养。职是之故,我们有必要修复“研究”和“创作”之间良好互动的关系,特别是亟待从创作视角阐释我们的文学遗产,并以研究所得去丰富、深化传统文体的创作教学。这既可以填补研究空白,推动学科、学术、话语这“三大体系”建设,也可以反哺当代传统文体创作,是赓续中华文脉的当务之急!
就个人而言,细读、揣摩国学功底广博深厚、“研究”和“创作”兼擅的前辈名家的“说诗”论著,必不可少,特别是钱仲联、羊春秋等现代诗词研究泰斗。他们前半生接受教育的时候,诗词还以“活态”传承着,在与晚清民国古典诗人的交往中,他们“习得”了诗词创作与说解的能力。同时,他们后半生主要在高校执教,颇了解当代读者的学习障碍和阅读需求。因此,由他们操刀撰写的诗词读物,往往深入浅出,言简意赅,既能传达古典诗词的神韵,又契合当下读者的阅读需要。
作为中华学人,我们对诗词的研究,毕竟不能像有些汉学家那样,偏重理论“演练”。我们有着赓续文脉的重任,必须将研究奠基于对作品的准确解读之上。这势必要求我们尽快提升对诗词的感悟力和解读力。另外,作为 80 后父亲,自从儿子出生以后,我的“人梯”之感倍为强烈,想从专业领域为儿子乃至普天下孩子的成长奉献涓滴。基于这两个方面的考虑,在编纂“民国诗学论著丛刊”“名家谈诗词”等丛书之后,我计划再编纂一套“中华好诗词”丛书, 把自己读过而又脱销的现代学术泰斗撰写的诗词经典选本,以成体系的方式精校再版,和天下喜欢或欲了解诗词的朋友分享。这个设想,得到了诗友、洪泰基金王小岩先生的热情绍介,以及新东方集团俞敏洪、周成刚和窦中川三位先生的垂青、支持!编校过程中, 大愚文化的王秀荣、郭城等老师,付出了很大辛劳。我们规范体例、核校引文、更新注释中的行政区划,纠正了不少讹误,并在每本书书末附录了一篇书评、访谈录或学案。对于以上诸位师友的热情襄赞,作为主编,我心怀感恩,在此谨致谢忱!
这套丛书,是我们抱着“发潜德之幽光,启来哲以通途”的传承目的编的,乃 2024 年度教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项目“古典诗教文道传统的当代阐释及教育实践”(2024JZDZ049)的阶段性成果。每个选本,都是在对同类著作做全面、详尽调查的基础上精挑细选出来的。选注者不仅在相关研究领域有精深造诣,而且许多人本身就是著名诗人。他们选诗,更具行家只眼;注诗,更能融会贯通;解诗,更能切中肯綮。每册包括大约三百首名篇佳作及其注释、解析,直观呈现了某一朝代某一诗体的精彩样貌。诸册串联起来,则又基本展现了从先秦到近代中华诗词的辉煌成就。读者朋友们通过这套丛书,不仅可以在行家泰斗的陪伴、讲解下,欣赏到中华数千年来最为优美的古典诗词作品,而且能够揣摩到诗词创作和欣赏的基本“法门”。而诗歌又是文学王冠上最耀眼的明珠, 是所有文体中最难懂、表现手法最丰富的。诗歌读懂了,其他文体理解起来不在话下。诗歌表情达意的技法,也能迁移、应用到其他文体的写作中。缘此,身边的朋友不论是向我咨询如何提升孩子的阅读水平,还是请教怎样提高学生的作文分数,我开出的药方都是
“好好儿读诗,特别是诗词”。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往极端说,甚至“无以生”。诗人不仅能说出“人人心中有,口中无”的话,还是人类感觉和语言的探险家。读诗是让一个人的谈吐、情操变得高雅、优美、丰富起来的最为廉价、便捷的方式。你,读诗了吗?

陈斐甲辰荷月定稿于艺研院

离骚
屈原

本篇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楚辞中最重要的一篇。
《离骚》的篇名,历来有多种解释。其中汉代人所作的两种解释一直比较通行:一种认为是遭遇忧患的意思,另一种认为是离别的忧愁。
本篇的创作年代不能确考。汉代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屈原在楚怀王时期因被谗而遭到疏远,“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多数人认为这个说法比较符合本篇的实际内容。
《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仅见的长篇抒情诗。全诗以强烈的爱憎、丰富的形象、浓重的色彩深刻反映了诗人屈原与楚国反动贵族之间的激烈的政治斗争,突出表现了屈原本人的进步理想、政治热情、峻洁的品格和顽强的斗争精神。诗中反复强调修明法度、举贤授能是使楚国强盛的正确道路,而违法乱纪、结党营私则必然将楚王朝引向危亡。诗人熟练地运用比兴的手法,描写两种主张和做法之间的斗争,并深刻指出走着不同道路的人是绝不能够彼此相安的。由于《离骚》的创作密切反映了楚国当时的政治现实,作者在强烈的政治倾向的推动下,又创造性地在抒情叙事中融进了说理的成分,因而使全诗具有鲜明的政论性,这正是它的思想性的集中表现;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屈原作为地主阶级的进步政治家所达到的思想高度及其必然存在的阶级烙印和历史局限。
《离骚》作为抒情诗,大大突破了《诗经》中基本定型的“短章复沓”形式,它在高度概括复杂的现实矛盾的基础上,对抒情主题作了富于变化而层层深入的表达。全诗篇幅宏伟,气势磅礴,波澜起伏,气象万千。诗人屈原在创作上的一些主要特征,如积极浪漫主义、比兴艺术和华实并茂的语言风格等,都在《离骚》中得到最充分、最典型的表现,因而它也最能够显示屈原的艺术个性和独特风格。总的来说,《离骚》的出现,的确在中国文学史上标志着诗歌创作进入了新的时代。


帝高阳之苗裔兮[1],朕皇考曰伯庸[2]。摄提贞于孟陬兮[3],
惟庚寅吾以降[4]。皇览揆余初度兮[5],肇锡余以嘉名[6]: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7]

注释
[1] 帝:指传说中的远古帝王。高阳:古帝颛顼(zhuān xū)即位后用的称号。苗裔(yì):后代子孙。兮(xī):语气词,相当于现代的“啊”。
[2] 朕(zhèn):我。在秦始皇以前,一般人都可以用“朕”来自称。皇:大。考:对亡父的尊称。伯庸:是屈原父亲的名或字,但可能是化名。以上二句说:我是古帝颛顼的后代,我那已过世的伟大父亲叫伯庸。
[3] 摄提:古代星历学中的“太岁纪年法”,把太岁在天空寅位的那一年称为“摄提格”,这里“摄提”一般认为是“摄提格”的简称,即指寅年。贞:正,正当。孟陬(zōu):正月。按夏历每一年的正月是寅月。
[4] 惟:发语词。庚寅:指屈原的生日,这一天用“干支”来计称,正好是庚寅日。降:降生。以上二句说:寅年而正当寅月,又恰在庚寅之日,我降生了。
[5] 皇:即指上文所说的“皇考”。览:观察。揆(kuí):估量。余:我。初度:初生之时。度,时节。
[6] 肇(zhào):开始。锡:赐给。嘉名:美名。以上二句说:父亲在我初生之时仔细观察我,一开始就给了我美好的名字。
[7] 以上二句意思是:给我取名叫“正则”,表字“灵均”。“名”和“字”在这里都用作动词。按屈原名平,字原,所谓“正则”“灵均”是特意用在文学创作中的化名。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