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从零开始学压花
》
售價:NT$
301.0

《
尤物·情钟篇
》
售價:NT$
230.0

《
定江山:西汉政界往事
》
售價:NT$
347.0

《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年鉴(2024)
》
售價:NT$
2448.0

《
珞珈中国哲学文存(第二辑)
》
售價:NT$
500.0

《
索恩丛书·罗尔夫·盖苓(1884~1952年)
》
售價:NT$
454.0

《
须生一脉——京剧马(连良)派剧目与传人
》
售價:NT$
602.0

《
LangChain与新时代生产力——AI应用开发之路
》
售價:NT$
454.0
|
編輯推薦: |
我只不过是用一个好的神话来反对一个坏的神话。
翁贝托?埃科符号学与诠释学理论代表作
诠释的界限在哪里?
它的约束与标准是什么?
读者又能够拥有多大程度的自由?
|
內容簡介: |
对于符号学、诠释学、传播理论以及媒体研究来说,诠释的问题始终是一个关键课题:它的界限在哪,约束与标准是什么,读者又能够拥有多少自由的程度?《阐释的极限》收录的十五篇文章专门研究了这些问题:有关于诠释学传统的梳理,有对但丁、莱奥帕尔迪、乔伊斯作品不受控的阐释的探究,也有关于亚里士多德、博尔赫斯、皮兰德娄的绝妙诠释,还有作者对他本人的作品《玫瑰的名字》与《傅科摆》的自白。在这部符号学的里程碑著作中,翁贝托?埃科试着将感官不可控制的漂移属性搁置一边,即使一个文本的阐释可以是无穷的,但这不代表所有的阐释都是“好”的,而如果“好”的阐释让人难以抉择,那么不妨换种方式,去找出那些不可接受的阐释。
|
關於作者: |
翁贝托?埃科(Umberto Eco,1932?2016),享誉世界的意大利小说家、符号学家、美学家、哲学家、史学家。他博学多才,游走于充满奇思妙想的小说世界与严肃的文学理论之间,创造了文学界的神话,有“当代达?芬奇”之称。主要作品有《玫瑰的名字》《傅科摆》《昨日之岛》《布拉格公墓》《密涅瓦火柴盒》《符号学理论》《康德与鸭嘴兽》等。
|
內容試閱:
|
本书在我的旧作《开放的作品》英译本出版之后结集成册,似乎是出于偶然,但两者之间不无关涉。在那部作品中,我赞同在阅读具有审美价值的文本时诠释者所起到的积极作用。那些文章写就之时,我的读者关注的是诠释行为“开放”的一面,却低估了这一事实,即我所支持的开放式阅读是由作品本身引发的(并且目的是对作品进行诠释)。换句话说,我所研究的是文本自身的权利与其诠释者的权利之间的辩证关系。我有这样一种感觉,那就是,在过去几十年中,诠释者的权利被夸大了。在现在的文章中我强调的是诠释行为的限度。
我希望这本书中的论文会说明“无限衍义”这一观念不会误导出“诠释没有标准”这个结论。认为诠释潜在性地不受限制并不意味着诠释没有客观对象,只为自己而“放任自流”。说一个文本潜在性地没有尽头并不意味着每一个诠释行为都能够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甚至在自空文本中,我们仍然有着衍义对象,它们毫无疑问地言明自身的不可能性。让我们实事求是一些:没有比生成没有意义的文本更意味深长的东西了。
如果有什么需要被诠释,那么诠释者必须在某个地方、运用相关的方式找到它。
据博尔赫斯所说,伊本?路世德——其更为人所知的名字是阿威罗伊——大约在八或九个世纪之前就已经开始思考关于亚里士多德《诗学》的一个难题。你们大概也知道,阿威罗伊是亚里士多德专家,主要研究的是《诗学》。实际上,西方文明早已遗失了这部作品,只能通过阿拉伯的哲学家重新发现它。阿威罗伊对戏剧一无所知。由于穆斯林禁止表演,他从未看过一出戏剧表演。至少博尔赫斯在他的短篇小说《阿威罗伊的探索》中想象这位哲学家对他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发现的两个难以理解的词百思不得其解,那就是“悲剧”和“喜剧”。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因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就是对这两个单词的复杂定义,或者说至少是对其中之一的复杂定义。
博尔赫斯的小说很长,充满着神思妙想。让我引用其中的两个情节。在第一个情节中,阿威罗伊被从楼下传来的嘈杂声惊扰。一群男孩在天井里玩耍。其中有一个说:“我是穆安津。”接着他爬到另一个人的肩膀上。后者就装成清真寺的尖塔。其他人则扮演信徒。阿威罗伊只是看了一眼这个场景,就回来继续读他的书,费尽心思去理解“喜剧”究竟是什么玩意儿。
在第二个情节中,阿威罗伊和《古兰经》专家法拉赫正与一个名叫阿尔布卡西姆的商人交谈。这个商人刚刚从遥远的国度归来。阿尔布卡西姆讲述了一个他在新卡兰(即广州)所见到的奇特故事:一座木头房子里有一个大客厅,里面到处都是楼座和椅子,挤在其中的人群全朝一个平台看去;在这个平台上有一二十个人,戴着绘制而成的面具,有的骑在马上,但是没有马,有的在挥剑,但是手里没有剑,有的快要死去,但是并非真正的死亡。他们不是在发疯,阿尔布卡西姆解释,他们是在“呈现”或是“表演”一个故事。阿威罗伊不明白,阿尔布卡西姆试图解释。“想象一下,”他说道,“他们是在展示一个故事而不是讲述这个故事。”法拉赫问:“他们说话吗?”“是的,他们说话。”阿尔布卡西姆回答。接着法拉赫说:“这样的话根本不需要这么多的人。只要有一个人就可以讲述一切了,即使这个故事很复杂。”
阿威罗伊表示同意。在故事的结尾,阿威罗伊决定把“悲剧”和“喜剧”这两个词解释成是属于赞颂的话语形式。
阿威罗伊有两次触及戏剧的经验,却没有明白过来就匆匆掠过了。这太糟糕了,因为他具有一个能够定义戏剧的很好的理论框架。相反,西方文明在中世纪就拥有真正的戏剧演出经验,却没有一个行得通的理论网套上去……但戏剧表演早已开始——在阿威罗伊窥见那个小男孩说我是穆安津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