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全球史的九炷香:哪吒、龙涎香与坦博拉
》
售價:NT$
500.0

《
画非画:古代绘画中的图像与政治
》
售價:NT$
1010.0

《
催化型领导力:破解新晋领导者的转型困境
》
售價:NT$
347.0

《
英国馆藏中国画
》
售價:NT$
500.0

《
又瘦,又美,又健康:女性减脂塑形避坑指南
》
售價:NT$
347.0

《
遥望与亲历:一个西方家庭眼中的中国(1887—1950)
》
售價:NT$
347.0

《
神的子民:古埃及人的风俗与日常. 第Ⅲ卷
》
售價:NT$
500.0

《
大学问·熙丰残照:北宋中期的改革
》
售價:NT$
500.0
|
編輯推薦: |
本书为散文集。无论是乡土的追溯,少年往事的缅怀,城市的思索,还是异乡的考量,总是有一股浓得化不开的乡愁,作者的人文关怀及文学唯美相融相合,会给文学爱好者、大中学生带来视觉的愉悦与人生的启迪。
|
內容簡介: |
本书由五个专辑组成,作品既有人物散文,也有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作品既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顶礼,也是现实生活的速写与画像。既是人生观察的扫描与思索,也是人性的体贴与温情的抚慰 。
|
關於作者: |
万辉华,湖南岳阳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诗歌学会会员。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先后出版散文集《心灵一片风景》《书生情怀》.诗歌集《四月物象》。2021年,文艺评论《在文学中复活故乡》获得湖南省“优秀文艺评论奖”。并有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分别获得湖南省作家协会、湖南省记者协会、湖南省广播电视局优秀作品奖。
|
目錄:
|
目录
第一辑 山水寻芳
成都,成都 002
峨眉山 005
洪江的前世今生 007
云南纪行 010
风凰:记忆或遗忘的影像 013
哦,梵净山 016
内蒙问古 019
重游南岳 023
神农架散记 026
游闽日记 028
九嶷山赋 031
在水之湄 033
访圣安古寺 037
冬阳下的紫竹林禅院 039
登太子庙 041
芭蕉湖,可栖居的后花园 043
第二辑 俯仰之间
城陵矶忆往 048
吃茶去 057
得月楼茶社赋 058
东乡女子如苇般活着 060
俯仰之间 062
艾蒲飘香赏湖光一与李汉秋教授聊节庆文化 064
岳纸忆旧 066
小镇奇人 070
两位老哥们 073
致杜英 075
秋日里的范坳村 077
人兽之间 079
追忆我们的青春年华 083
桂花飘香最忆君 086
一堆火 089
心香泪酒祭凌云 091
我与岳麓书社的书缘 093
第三辑 书香诱人
魔幻其文悲悯其心一莫言长篇小说《蛙》读后 096
由说理儿说开来一读刘震云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099
“身体写作”与“意淫” 102
江湖夜雨十年灯一读张步真散文集《江湖之远》 105
对学术现象的扫描与解析一读《中国新时期学术热点研究》 108
活在当下,文学评论家何为 一读《2666》礼记 111
用温情烛照灰暗的人生-读张阳球小说集《稻草人》 113
一个“叛逆青年”形象的成功塑造-读贺学群长篇小说《坏孩子》 117
对艺考生生存状态的真实揭示--读陈瑶《孩子,你独一无二》 121
为江心岛著传为生民立命一读刘子华报告文学集《梦回长江》 124
都市话语过度消费的陷阱一-读孟大鸣中篇小说《我们的故事》 127
乡村的沦落与救赎一读王天明长篇小说《女村官》 130
述江湖野史铸古镇风流一读李望生小说集《箩神》 133
怀念割舍不尽的乡愁-读葛取兵小说集《一树桃花寂寞地开》 137
把童年创伤凝结成美丽珍珠一读张灵均散文集《我在洞庭等一片帆》 140
书香传家家风怡人一读欧阳德儒《华翰集》有感 143
以小人物的命运来书写一条大湖的变迁一读查建中中篇小说《蒿子》 146
《本土》接着《异乡》讲故事 149
风流儒雅亦吾师一读孟冲之诗集《杜诗重构》 151
水汽氤氲涉笔成趣一读周拥军《精神的桃园》 154
性情写作里的乡村牧歌-徐辉散文印象 157
寻找一块安放乡愁的地方-读江哮散文集《向家的方向奔去》 160
情之所钟正在我辈一解读许定贤诗集《梦中吟》 163
妙联宛天成-陈天雄先生楹联赏析 167
挥毫写出扬雄赋-读段福林先生《南湖史话》 171
此情可待成追忆-读袁硕望文化随笔 173
留住古镇文化的记忆一读《湖南长乐古镇文化》 176
底层写作的自信与坚守一读姜玖林小小说《那年,情窦初开时》 179
刘爹家的那些事一读《爱代代相传》 182
母亲对儿女的“单恋”是无尽的一读《夏至的微信书》 185
一曲低吟的乡村挽歌一读许敏荣《土地作证》 188
把泪流向心一读严歌苓《芳华》 190
2010年我的书事 193
2012年我的阅读 197
2017年我的阅读 202
第四辑 观影有悟
美丽是愁人的一一观电影《为你而来》 206
飞越青涩年华-观电影《我11》 208
谁是“病人” 一观电影《搜索》 210
观电影《半夜不要照镜子》 213
人性张扬与禁锢的二重变奏一观电影《白鹿原》 216
一部有丰富内蕴的反腐警示片一观看《绝不姑息》有感 219
第五辑 名士风流
王闿运的狷与狂 224
黄侃:我本楚狂人 227
曾广钧的离经叛道 231
吴敏树的布衣人生 234
郭嵩焘的书生气 237
左宗棠与读书 239
曾纪泽的读书生活 241
梁漱溟的儒佛人生一读《梁漱溟日记》 243
民国范儿杨步伟一读《杂忆赵家》 245
杨树达的胆气 248
程千帆与沈祖棻 250
我所知道的任继愈先生 254
1949年后,报人徐铸成的“过山车”人生 256
1949年后:顾颉刚的苦闷 259
哲学大师李泽厚封笔了 262
家族记忆与心灵史一读齐邦媛《巨流河》 264
那个时代,那些人的生趣 267
那个读书最堪忆的时代一读扬之水《〈读书〉十年》(一、二) 270
知识分子与中共领导通信的礼套 272
后记 274
|
內容試閱:
|
第一辑 山水寻芳
成都,成都
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
这是别人的成都。也许,女作家洁尘这般感喟,文化学者冉云飞这般赌气。
我在白天的成都大街上匆匆一瞥。隔着玻璃窗,没有看出成都的天际线上,有蔚蓝的天。也没有望穿护城河那瘦瘦的水面,究竟是游弋着何种鱼儿。一幢幢,高楼大厦,船形的,靠近水湄,正方形的,像积木无限膨胀,是古代城堡的仿制。终于,见到一截城墙与城门,砖儿是青色的小方砖,没有爬上青苔,岁月的沧桑尚未显露出来。这些景物,只有商业气息,而缺少市井气息。你不能不有些失望,这景致与长沙天心阁一带又有何不同呢?
也许,夜的成都又是另一番景象呢?
去春熙路逛逛。
外来的游人都赶集般涌去,凑这个热闹,还不是近距离,直感这暴露了成都繁华与喧哗的商业步行街的市井气,这商品与丽人交织一起产生的目眩神迷。
我也跻身在这游人的队伍中,一袭短袖,尽管成都是阴天,也不觉得怎么凉爽。
有几处十字街头,停满了人力车与的士,走近一看,还有石头椅子可坐。这时,你停下脚步,购一袋珍珠豆浆,来一串羊肉串。再看看身边掠过的成都女子,白净而饱满的圆脸,适中而又丰满的身子,她们很大方地走去又走来,有的窃窃私语,有的旁若无人,有的与男人并肩地赶路,对你的打望一点也不躲避与吃惊。你不好意思上去与她们攀谈,只好目送她们一个个像彩云般飘走。
在一处广场的中央,围了一大圈人,正在争着留影。只见,一个青铜雕塑的老人,坐在椅子上,望着远方在沉思。这面孔好熟悉,宽阔的额头,浓浓的眉毛,炯炯有神的大眼睛,这不就是孙中山先生吗?他在春熙路接受市民与游人的瞻仰,却没有在纪念馆里那般庄重与威严,就像成都街巷里一个泡茶馆的普通人般,恬静而又安详。这就是成都的平易近人处,这就是成都的街头文化的生动写照。
折进了几个店铺,有真人模特站在窗橱里供人观摩,出售邮票、纪念品的小店,也有小女子在柜台里守候着,你趁机要过样品翻翻,聊上几句价格、品相之类的话头。没有吴侬越语般动听,但是也很软很柔,比普通话要有亲切感。她们是否是卓文君的后代,这不好考证,但是精明灵巧,小鸟依人,足以让进店的游人,很难空手而退。
我是不准备购物的,选一个小吃店,点了一盘“夫妻肺片”,要了一瓶啤酒,吃将起来。那道菜是上了美食书的,据成都美食家车辐老人介绍,“肺片”是由牛脑壳和牛杂碎煮熟后,切成薄薄的片儿,拌上熟油辣汁,吃起来辣呵呵,有嚼头,脆嘣嘣的。
吃上了“夫妻肺片”不枉成都之行。尽管在这十月阴雨连绵的时节,没有去造访杜甫草堂、薛涛井、诸葛祠,是有些许的遗憾,但我下回来成都一定补上。还要去诗人翟永明的白夜酒吧去吃消夜,或许这才真正见识到成都文化人的豪饮与海吹,一窥市井之外的成都,真有它隐秘而又浪漫的镜像。
峨眉山
从成都往乐山看大佛,再上峨眉山,叩拜万年寺之普贤菩萨,这是一种随缘,也是寻着自然山水古贤圣迹,去领悟人生某些真谛。
汽车行至报国寺,乘缆车上峨眉山。天空中飘起了似雾似雨的“甘霖”。我穿上了一层雨披。缆车掠过一些树林与山峰,不甚险峻。
爬到万年寺不到20分钟的路程。好旺盛的香火哟。一些游人不顾导游的讲解,急不可耐去购买高香。
从熙熙攘攘的人流中,从“大光明山”的匾额下,跨进了万年寺的门槛。里面是两厢房的购售佛像、经书、字画处,沿道是石雕的大象,一只接一只,极憨厚地迎候香客与游人的到来。
老远就见到了一座黄色的呈四方形的寺庙,这就是明万历皇帝为还愿而建筑的供奉普贤菩萨的大殿。据说,历600年,经受过许多次地震而不坍塌。这是建筑史上的奇迹。
大殿内,普贤菩萨骑在大象上的佛像,金光闪烁,气势恢宏。
殿外地坪里,几十把高香,与几十盏莲心灯,交相辉映。和着梵音钟磬声,给人一种佛国的静穆与庄严之感。
我在佛像前沉思。希望得到佛菩萨的加持,让我在未来的工作中,勇猛精进。
再朝后殿走出,有一殿锁了门。里面安放了许多做功课的坐垫。有
一僧人在门口书写捐功德钱的姓名。
从万年寺出门,又进了白龙寺,里面有两棵400多年的树。留影的人特别多。
一路上,见了挂有树牌的名贵树木多棵,最老者千岁矣,这是我在许多名胜地很难遇上的奇观。
有些地方,猴子悬于树杈上,不惧行人;有些地方,猴子则栖于石头上,双眼探向游人手中的食物。
我们沿着一条清溪,爬了一小时的山路,仍未至金顶。抬滑杆的则说,离金顶有九十里。我们只得放弃。
下山则轻便多了,雨停了。我则专注于对岸的山峦,树木茂盛,植被保护得很好。近处,凤尾竹一丛丛,倒映于溪水上。我不得不感叹此地是一个清秀的世外桃源。
洪江的前世今生
2007年秋天,我偶尔闯入她的梦境,竟然未惊醒她600年的酣睡。她头枕一脉青山,牵着一条绿水,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青石板留下了车履的擦痕,白墙上大块的石灰掉下露出青砖的真面目,这就是怀化大山深处的古城一-洪江。
药店
我进入洪江古商城的木板门廊,迎面是一个三角处,三角形的底部,是一个名号为“福金堂”的药店,二层木阁楼,底楼是一排顶天立地的药柜,抽屉一层层叠加起来,标着药名,闪烁着厚重的古铜色光泽。
虽然没有掌柜的,没有坐诊的郎中,但历史在这里停滞了时光。主人仿佛上山去采中药了。一股淡淡的薄荷,抑或是艾草的气息,混合着霉味扑面而来。
其实,这药店完全是可以激活的。大山不缺中草药,一座对巫蛊文化格外迷恋的边城,如果有药香缕缕,人们或许更能产生时光倒流之感。
潘家宅院
穿过几条防火墙高耸的窄巷,见门楣上有一文物指示牌称“潘家宅院”光绪元年(1875)。
门是洞口的,有一个天井,一口石缸,养着金鱼,墙壁上有一个偌大的红“福”字,细看由乌龟、仙鹤、喜鹊三种动物的形体构成。寓意五福齐家。进得堂屋,有一幅中堂的字画挂在屋正中,八仙桌两侧两把太师椅,上悬“潘存德堂”的匾额。
到会客厅,桌上还有围棋黑白分明地布局着,似乎一局等待主客定输赢的棋。据云主人是一红顶商人,有儒雅气。这种由动物组成的“福”字呈送清光绪帝,皇帝又赐回来,成为潘家的镇物之宝。这潘家沾了皇上的光,成为洪江一处重点文物保护地,也是洪江几处要收取银子才能入室的地方。我对于陈列柜上挂着的一排“福”饰品,产生了兴趣,购了一个,企图把“福”带回家。
青楼
在几条小巷里都看见标有“青楼”的指示牌,无奈,这些巷子深深,容易迷路。我正要放弃,忽遇一老者,他告诉我从“码头”那儿下去就是。
我从留园的荒草凄凄的花园里穿过,再从居委会的门口借道,转入一古宅的窄巷,终于见到了深巷顶上斜挂的红色酒旗,还有一串串红灯笼。凭直觉,我知道已进入了史称“佘家冲”的青楼区。
正午时分,“绍兴班”的大门紧闭。从门缝里望见里面粉红色的窗纱。好在,大门上有一副对联:“问生意如何打得开收得拢,看世情怎样醒得少醉得多\,颇耐人寻味。
复前行,10米外,又遇“荷风院”,同样铜锁一把,不见粉面女郎,也不见喝醉了的排古佬,死一般地静寂,旗幡也不飘动。那些艳丽女郎的灵魂如今飘荡到哪儿去了?
荷风院不语。门上的对联都很醒目:“迎送远近通达客,进退迟速逝逍遥。”流水对,时光就是门前的洪江水,流走了胭脂,流走了珠光宝气,流走了缠缠绵绵的风流韵事。
在洪江古镇徘徊,你最能联想到的是戴望舒的诗《雨巷》。若是杏花春雨的四月,你定然会遇上打着花伞的靓女,不,打着油纸伞的女郎,从“烟馆”里月份牌上走下来,高跟鞋会敲打青石板,和着滴滴答答的屋檐水,重现昔日的华丽与传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