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南北之争与晚清政局 : 1861—1884
》
售價:NT$
301.0

《
古代中日关系史:从倭五王到最后的遣唐使
》
售價:NT$
301.0

《
司马懿传:一部从隐士走向权臣的成事“愤斗史”,趣笔解读一代军师以柔克刚的处世智慧!
》
售價:NT$
301.0

《
权力、信仰与幻想:美国在中东(1776年至今)(历史学堂)
》
售價:NT$
602.0

《
学习力就是竞争力
》
售價:NT$
301.0

《
向上流动:求学与原生家庭的羁绊
》
售價:NT$
301.0

《
大国金融:全球金融变局下的中国机会(解读全球金融体系,变局前因后果,金融危机的根源与演化逻辑,中国特色金融,现代金融体系)
》
售價:NT$
347.0

《
如何拥抱一只刺猬(漫画版)
》
售價:NT$
305.0
|
編輯推薦: |
《清史稿儒林传校读记》曾入选2019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由我馆于2021年3月出版。后于2021年5月出版线装本。已出版两种版本,皆为影印作者陈祖武先生手稿。现陈祖武先生已将该书手稿赠给国家图书馆珍藏,读者不易见到,因而两种已出版的版本有着极大的收藏价值。
2020年,开始策划出版陈祖武先生个人文集,因本书学术价值,特将本书纳入文集中,排印出版。一来定价适中,可为广大研究者使用;二来将陈先生在病榻上完成的这部作品收入其中,可见陈祖武先生对学术研究的敬畏之心,严谨勤勉的治学精神,以及学术研究者对文化传承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该书的出版,对历史研究有非常深远的意义,且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
內容簡介: |
《清史稿儒林传》凡四卷。卷一至卷三,大致以学术宗尚区分类聚,略依年辈先后为序,著录一代儒林中人近三百家生平学行。卷一专记理学诸儒;二三两卷分别记经学、小学、史学及诸子学中人。所录各家,人自为传,或独领一篇,或诸家共席,首尾一贯,自成体系。卷四则沿《明史》旧规,专记入清以后,历世衍圣公之承袭,唯无以附丽,乃置诸《儒林传》末。由于《清史稿儒林传》前三卷所具学术价值,因之自1928年刊行以来,一直以治清代学术史之基本史籍,而为学人所重视。陈祖武先生长于清代学术史,于1978年即检读《清史稿儒林传》,历时四十余年,晚近以来,遂将历年所记整理成帙,所成校记已逾千条。本书以中华书局1977年《清史稿》点校本为依据,对该书《儒林传》著录之近三百家传记进行整理。逐家校读,订讹正误,以期得一可据可依之读本。订正范围,拟包括人名、地名、时间、史事、职官、制度、著述及学术主张等。《清史稿儒林传校读记》是清代学术史研究的重大学术成果,是《清史稿儒林传》成书以来最为详尽的一次校读整理,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出版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
|
關於作者: |
陈祖武,1943年10月生于贵州省贵阳市。1965年7月,毕业于贵州大学历史系。1981年7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2006年,当选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学部委员。1998年至2008年,任历史研究所所长。2009年,被国务院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至今一直在馆员岗位履职。主要学术著作有《中国学案史》《清初学术思辨录》《乾嘉学术编年》《乾嘉学派研究》《清代学术源流》《清代学者象传校补》《清史稿儒林传校读记》等。兼任全国古籍规划小组成员,主要古籍整理成果有《榕村语录》《杨园先生全集》《清儒学案》《榕村全书》等。
|
目錄:
|
前言
凡例
儒林傳序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
孫奇逢 耿介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 儒林一
孫奇逢 耿介 清史列傳 卷六十六 儒林傳上一
黄宗羲 弟宗炎 宗會 子百家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 儒林一
黄宗羲 弟宗炎 宗會 子百家 清史列傳 卷六十八 儒林傳下一
王夫之 兄介之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 儒林一
王夫之 清史列傳 卷六十六 儒林傳上一
李顒 李因篤 李柏 王心敬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 儒林一
李顒 清史列傳 卷六十六 儒林傳上一
沈國模 史孝咸 韓孔當 邵曾可 邵廷采 王朝式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 儒林一
沈國模 史孝咸 王朝式 韓孔當 邵曾可 邵廷采 清史列傳 卷六十六 儒林傳上一
謝文洊 甘京 黄熙 曾曰都 危龍光 湯其仁 宋之盛 鄧元昌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 儒林一
謝文洊 甘京 封濬 黄熙 宋之盛 鄧元昌 清史列傳 卷六十六 儒林傳上一
高愈 顧培 彭定求 彭紹升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 儒林一
高愈 顧培 彭定求 清史列傳 卷六十六 儒林傳上一
湯之錡 施璜 張夏 吴曰慎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 儒林一
湯之錡 施璜 張夏 吴曰慎 清史列傳 卷六十六 儒林傳上一
陸世儀 陳瑚 盛敬 江士韶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 儒林一
陸世儀 陳瑚 盛敬 江士韶 清史列傳 卷六十六 儒林傳上一
張履祥 錢寅 何汝霖 凌克貞 屠安世 鄭宏 祝洤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 儒林一
張履祥 凌克貞 何汝霖 張嘉玲 祝洤 陳梓 清史列傳 卷六十六 儒林傳上一
沈昀 姚宏任 葉敦艮 劉汋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 儒林一
沈昀 劉汋 清史列傳 卷六十六 儒林傳上一
應撝謙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 儒林一
應撝謙 清史列傳 卷六十六 儒林傳上一
朱鶴齡 陳啓源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 儒林一
朱鶴齡 陳啓源 清史列傳 卷六十八 儒林傳下一
范鄗鼎 党成 李生光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 儒林一
范鄗鼎 李生光 党成 清史列傳 卷六十六 儒林傳上一
白奐彩 党湛 王化泰 孫景烈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 儒林一
白奐彩 党湛 孫景烈 清史列傳 卷六十六 儒林傳上一
胡承諾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 儒林一
胡承諾 清史列傳 卷六十六 儒林傳上一
曹本榮 張貞生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 儒林一
曹本榮 張貞生 清史列傳 卷六十六 儒林傳上一
劉原渌 姜國霖 劉以貴 韓夢周 梁鴻翥 法坤宏 閻循觀 任瑗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 儒林一
劉源渌 劉以貴 清史列傳 卷六十六 儒林傳上一
任瑗 閻循觀 韓夢周 姜國霖 法坤宏 梁鴻翥
顔元 王源 程廷祚 惲鶴生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 儒林一
顔元 王源 清史列傳 卷六十六 儒林傳上一
李塨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 儒林一
李塨 惲鶴生 程廷祚 清史列傳 卷六十六 儒林傳上一
刁包 王餘佑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 儒林一
刁包 清史列傳 卷六十六 儒林傳上一
李來章 冉覲祖 竇克勤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 儒林一
竇克勤 冉覲祖 李來章 清史列傳 卷六十六 儒林傳上一
李光坡 從子鍾倫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 儒林一
李光坡 從子鍾倫 清史列傳 卷六十七 儒林傳上二
莊亨陽 官獻瑶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 儒林一
莊亨陽 清史列傳 卷七十五 循吏傳二
官獻瑶 清史列傳 卷六十七 儒林傳上二
王懋竑 朱澤澐 喬漌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 儒林一
王懋竑 朱澤澐 喬漌 清史列傳 卷六十七 儒林傳上二
李夢箕 子圖南 張鵬翼 童能靈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 儒林一
張鵬翼 林赤章 李夢箕 夢箕子圖南 童能靈 清史列傳 卷六十六 儒林傳上一
胡方 馮成修 勞潼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 儒林一
胡方 馮成修 勞潼 清史列傳 卷六十七 儒林傳上二
勞史 桑調元 汪鑒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 儒林一
勞史 汪鑒 桑調元 清史列傳 卷六十七 儒林傳上二
顧棟高 陳祖范 吴鼎 梁錫璵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 儒林一
顧棟高 陳祖范 吴鼎 梁錫璵 清史列傳 卷六十八 儒林傳下一
孟超然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 儒林一
孟超然 清史列傳 卷六十七 儒林傳上二
汪紱 余元遴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 儒林一
汪紱 余元遴 清史列傳 卷六十七 儒林傳上二
姚學塽 潘諮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 儒林一
姚學塽 潘諮 清史列傳 卷六十七 儒林傳上二
唐鑑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 儒林一
唐鑑 清史列傳 卷六十七 儒林傳上二
吴嘉賓 劉傳瑩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 儒林一
吴嘉賓 劉傳瑩 清史列傳 卷六十七 儒林傳上二
劉熙載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 儒林一
劉熙載 清史列傳 卷六十七 儒林傳上二
朱次琦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 儒林一
朱次琦 清史列傳 卷七十六 循吏傳三
成孺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 儒林一
成孺 清史列傳 卷六十七 儒林傳上二
邵懿辰 高均儒 伊樂堯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 儒林一
邵懿辰 伊樂堯 清史列傳 卷六十七 儒林傳上二
顧炎武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一 儒林二
顧炎武 清史列傳 卷六十八 儒林傳下一
張爾岐 馬驌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一 儒林二
張爾岐 馬驌 清史列傳 卷六十八 儒林傳下一
萬斯大 兄斯選 子經 姪言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一 儒林二
萬斯大 兄斯選 弟斯同 從子言 子經 清史列傳 卷六十八 儒林傳下一
胡渭 子彦昇 葉佩蓀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一 儒林二
胡渭 子彦昇 葉佩蓀 清史列傳 卷六十八 儒林傳下一
毛奇齡 陸邦烈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一 儒林二
毛奇齡 陸邦烈 清史列傳 卷六十八 儒林傳下一
閻若璩 李鎧 吴玉搢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一 儒林二
閻若璩 李鎧 吴玉搢 清史列傳 卷六十八 儒林傳下一
惠周惕 子士奇 孫棟 余蕭客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一 儒林二
惠周惕 子士奇 孫棟 余蕭客 清史列傳 卷六十八 儒林傳下一
陳厚耀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一 儒林二
陳厚耀 清史列傳 卷六十八 儒林傳下一
臧琳 玄孫庸 禮堂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一 儒林二
臧琳 臧庸 弟禮堂 清史列傳 卷六十八 儒林傳下一
任啓運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一 儒林二
任啓運 清史列傳 卷六十八 儒林傳下一
全祖望 蔣學鏞 董秉純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一 儒林二
全祖望 清史列傳 卷六十八 儒林傳下一
沈彤 蔡德晉 盛世佐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一 儒林二
沈彤 蔡德晉 盛世佐 清史列傳 卷六十八 儒林傳下一
江永 程瑶田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一 儒林二
江永 程瑶田 清史列傳 卷六十八 儒林傳下一
褚寅亮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一 儒林二
褚寅亮 清史列傳 卷六十八 儒林傳下一
盧文弨 顧廣圻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一 儒林二
盧文弨 顧廣圻 清史列傳 卷六十八 儒林傳下一
錢大昕 族子塘 坫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一 儒林二
錢大昕 族子塘 坫 清史列傳 卷六十八 儒林傳下一
王鳴盛 金曰追 吴凌雲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一 儒林二
王鳴盛 金曰追 吴凌雲 清史列傳 卷六十八 儒林傳下一
戴震 金榜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一 儒林二
戴震 金榜 清史列傳 卷六十八 儒林傳下一
段玉裁 鈕樹玉 徐承慶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一 儒林二
段玉裁 鈕樹玉 清史列傳 卷六十八 儒林傳下一
孫志祖 翟灝 梁玉繩 梁履繩 汪家禧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一 儒林二
孫志祖 翟灝 梁玉繩 梁履繩 汪家禧 清史列傳 卷六十八 儒林傳下一
劉台拱 朱彬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一 儒林二
劉台拱 朱彬 清史列傳 卷六十八 儒林傳下一
孔廣森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一 儒林二
孔廣森 清史列傳 卷六十八 儒林傳下一
邵晉涵 周永年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一 儒林二
邵晉涵 周永年 清史列傳 卷六十八 儒林傳下一
王念孫 子引之 李惇 賈田祖 宋綿初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一 儒林二
王念孫 王引之 李惇 賈田祖 宋綿初 清史列傳 卷六十八 儒林傳下一
汪中 江德量 徐復 汪光燨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一 儒林二
汪中 子喜孫 江德量 徐復 汪光爔 清史列傳 卷六十八 儒林傳下一
武億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一 儒林二
武億 清史列傳 卷六十八 儒林傳下一
莊述祖 莊綬甲 莊有可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一 儒林二
莊述祖 莊綬甲 莊有可 清史列傳 卷六十八 儒林傳下一
戚學標 江有誥 陳熙晉 李誠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一 儒林二
戚學標 陳熙晉 李誠 清史列傳 卷六十八 儒林傳下一
丁杰 周春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一 儒林二
丁杰 周春 清史列傳 卷六十八 儒林傳下一
孫星衍 畢亨 李貽德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一 儒林二
孫星衍 畢亨 李貽德 清史列傳 卷六十九 儒林傳下二
王聘珍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一 儒林二
王聘珍 清史列傳 卷六十九 儒林傳下二
凌廷堪 洪榜 汪龍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一 儒林二
凌廷堪 清史列傳 卷六十八 儒林傳下一
桂馥 許瀚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一 儒林二
桂馥 許瀚 清史列傳 卷六十九 儒林傳下二
江聲 江沅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一 儒林二
江聲 江沅 清史列傳 卷六十八 儒林傳下一
錢大昭 子東垣 繹 侗 朱駿聲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一 儒林二
錢大昭 子東垣 繹 侗 清史列傳 卷六十八 儒林傳下一
朱駿聲 清史列傳 卷六十九 儒林傳下二
馬宗槤 子瑞辰 孫三俊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二 儒林三
馬宗槤 子瑞辰 孫三俊 清史列傳 卷六十九 儒林傳下二
張惠言 子成孫 江承之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二 儒林三
張惠言 子成孫 江承之 清史列傳 卷六十九 儒林傳下二
郝懿行 妻王照圓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二 儒林三
郝懿行 妻王照圓 清史列傳 卷六十九 儒林傳下二
陳壽祺 子喬樅 謝震 何治運 孫經世 柯蘅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二 儒林三
陳壽祺 子喬樅 謝震 何治運 孫經世 柯蘅 清史列傳 卷六十九
儒林傳下二
許宗彦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二 儒林三
許宗彦 清史列傳 卷六十九 儒林傳下二
吕飛鵬 沈夢蘭 宋世犖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二 儒林三
吕飛鵬 清史列傳 卷六十九 儒林傳下二
沈夢蘭 宋世犖 清史列傳 卷六十八 儒林傳下一
嚴可均 嚴元照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二 儒林三
嚴可均 嚴元照 清史列傳 卷六十九 儒林傳下二
焦循 子廷琥 顧鳳毛 鍾懷 李鍾泗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二 儒林三
焦循 子廷琥 顧鳳毛 鍾懷 李鍾泗 清史列傳 卷六十九 儒林傳下二
李富孫 兄超孫 弟遇孫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二 儒林三
李富孫 兄超孫 弟遇孫 清史列傳 卷六十九 儒林傳下二
胡承珙 胡秉虔 朱珔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二 儒林三
胡承珙 胡秉虔 朱珔 清史列傳 卷六十九 儒林傳下二
凌曙 薛傳均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二 儒林三
凌曙 薛傳均 清史列傳 卷六十九 儒林傳下二
劉逢禄 宋翔鳳 戴望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二 儒林三
劉逢禄 宋翔鳳 戴望 清史列傳 卷六十九 儒林傳下二
雷學淇 王萱齡 崔述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二 儒林三
雷學淇 王萱齡 崔述 清史列傳 卷六十九 儒林傳下二
胡培翬 楊大堉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二 儒林三
胡培翬 楊大堉 清史列傳 卷六十九 儒林傳下二
劉文淇 子毓崧 孫壽曾 方申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二 儒林三
劉文淇 子毓崧 孫壽曾 方申 清史列傳 卷六十九 儒林傳下二
丁晏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二 儒林三
丁晏 清史列傳 卷六十九 儒林傳下二
王筠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二 儒林三
王筠 清史列傳 卷六十九 儒林傳下二
曾釗 林伯桐 李黼平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二 儒林三
曾釗 林伯桐 李黼平 清史列傳 卷六十九 儒林傳下二
柳興恩 弟榮宗 許桂林 鍾文烝 梅毓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二 儒林三
柳興恩 許桂林 鍾文烝 清史列傳 卷六十九 儒林傳下二
陳澧 侯康 侯度 桂文燦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二 儒林三
陳澧 侯康 侯度 桂文燦 清史列傳 卷六十九 儒林傳下二
鄭珍 鄒漢勛 王崧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二 儒林三
鄭珍 王崧 鄒漢勛 清史列傳 卷六十九 儒林傳下二
劉寶楠 子恭冕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二 儒林三
劉寶楠 子恭冕 清史列傳 卷六十九 儒林傳下二
龍啓瑞 苗夔 龐大堃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二 儒林三
龍啓瑞 苗夔 龐大堃 清史列傳 卷六十九 儒林傳下二
陳立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二 儒林三
陳立 清史列傳 卷六十九 儒林傳下二
陳奐 金鶚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二 儒林三
陳奐 金鶚 清史列傳 卷六十九 儒林傳下二
黄式三 子以周 從子以恭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二 儒林三
黄式三 子以周 從子以恭 清史列傳 卷六十九 儒林傳下二
俞樾 張文虎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二 儒林三
王闓運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二 儒林三
王先謙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二 儒林三
孫詒讓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二 儒林三
鄭杲 宋書升 法偉堂 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二 儒林三
|
內容試閱:
|
前 言
清史稿 儒林傳凡四卷,卷一至卷三,大致以學術宗尚區分類聚,略依年輩先後爲序,著録一代儒林中人近三百家生平學行。卷一專記理學諸儒,二、三兩卷分記經學、小學、史學及諸子學中人。所録各家,人自爲傳,或獨領一篇,或諸家共席,首尾一貫,自成一體。憑以知人論世,可得一代學術演進之大要。卷四則沿明史舊規,略記清代歷世衍聖公之承襲,惟無以附麗,乃置諸儒林傳末。由於清史稿 儒林傳前三卷所具學術價值,因之自一九二八年刊行以來,一直以治清代學術史之基本史籍,而爲學人所重視。
然而清史館開,正值民國肇建,軍閥紛争,社會動盪,並非史家潛心修史之時。故而蹣跚十四載所成之清史稿,錯訛甚夥,争議不絶。誠如上世紀中,點校清史稿諸位專家所言:「清史稿成於衆手,編寫時很少照應,完稿以後,又未經復核改定,匆忙刊行,校對也很不認真。因此體例不一,繁簡失當,往往發生年月、事實、人名、地名的差誤,遺漏顛倒,以及文理不通的現象。此外,還有史事論斷的錯誤。」同史稿全書相比,儒林傳本來基礎很好,既有清國史舊文可據,又有晚清 國史館耆碩繆荃孫先生提供之初稿,理當脱穎而出,獨步全書。繆先生過世,在其後的八九年間,如果後繼者能够勤於比勘,精心校核,則不難訂訛正誤,去非存是,編就上乘信史。恰恰相反,由於史館管理無章,統稿乏人,加之後期急於成書,斧鉞隨意,以致釀成儒林傳之過多失誤。
清史稿成書之後,迄今曾經有過兩次較大規模的集中整理。第一次是新中國建國初期,自五十年代末起,國家集合四方專家,對二十四史暨清史稿的系統點校。第二次則是其後的七八十年代間,臺灣地區史學界衆多清史專家,合作完成的清史稿校注。清史稿的兩次整理,於儒林傳用力重點各異。前者係具有開拓意義的創舉,做了可貴的傳文分段,並施加新式標點。後者乃採「以稿校稿,以卷校卷」原則,利用存檔史稿及相關資料,進行全面校勘,出有校記四百七十六條。之後,以傳主著述、碑傳、年譜及實録、會典、起居注等官私史籍爲據,從歷史學與文獻學相結合的角度,逐傳精心校讀,遂成前輩師長交給後起學人的爲學功課。
一九七八年十月,筆者有幸負笈京城,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 歷史研究所,追隨先師楊向奎先生問清儒學術。從此,恭置清史稿 儒林傳於案頭,成爲入門史籍而隨時檢讀。光蔭荏苒,轉瞬四十年過去,當初所購史稿,而今裝幀已多破損,然從中所獲教益,則受用終身。猶記拜讀之初,每有疑似,則録之專用卡片,置諸紙質硬盒。久而久之,苦於卡片盒無處放置,便逕記於各傳天頭、地脚,乃至字裏行間。歲月流逝,字迹漫漶,早年之所記竟有難於辨識者。因之晚近以來,遂生將歷年所記整理成帙之想。二〇一六年四月,清代學者象傳校補竣稿,未作停歇,旋即開始清史稿儒林傳校讀記之整理。歷時兩年,粗見眉目,所成校記居然已逾千條。撫卷冥思,百感交集。
清代 乾 嘉史家錢竹汀先生有云:「史非一家之書,實千載之書,祛其疑乃能堅其信,指其瑕益以見其美。拾遺規過,匪爲齮齕前人,實以開導後學。」恪守「實事求是,護惜古人」之宗旨,先生究心歷代史籍,撰成不朽名著廿二史考異。筆者之從事清史稿 儒林傳校讀,實乃遵循竹汀先生教誨,沿著前輩史家之艱苦跋涉而學步向前。古往今來,於中華學術之世代傳承,前哲屢有教言:「先創者難爲功,紹述之易爲力。」清史稿儒林傳校讀記之幸成完帙,皆仰賴二百餘年來,先輩史家一代接一代之辛勤耕耘。其間,既有嘉慶中葉以降,清代 國史館 儒林傳之創編及迄於清亡的數度重修,亦有民國初年,清史稿 儒林傳之據以成書,還有二十世紀中,前輩史家的兩次系統整理,以及晚近數十年,衆多專家的勠力精進。飲水思源,不忘根本,惟有無盡的緬懷和感恩。祗是學殖寡淺,識見孤陋,桑榆景迫,病痛纏身,凡所校讀,多有錯訛,敬祈方家大雅不吝賜教。
陳祖武 謹識
二〇一八年春杪
時年七十有五
陳祖武學術文集自序
生也有涯,學無止境,讀書爲學一生,不覺已届桑榆景迫。飲水思源,不忘根本。我生在貴州,長在貴州,是在五星紅旗下成長起來的新中國學人。從小學、中學一直到大學,我在家鄉接受了系統的學校教育。家鄉的山山水水和各民族父老鄉親的養育,賦予我堅定不渝的家國情懷和艱苦奮鬥的精神品格。一九六五年七月,由貴州大學 歷史系畢業,從此告别故鄉。始而昆明,繼之北京,負笈南北,兼師多益,一步一個脚印地摸索前行。
晚近以來,病痛纏身,幾同廢物。回過頭去看一看艱難跋涉的足跡,無間寒暑,朝夕以之,數十年功課皆在伏案恭讀清儒學術文獻之中。恪遵前輩師長教誨,歷年讀書爲學,每有所得,則隻言片語,隨手劄記。日積月累,由少而多,居然亦能自成片段。承出版界諸多師友厚愛,從一九八三年中華書局約撰中國歷史小叢書之顧炎武,到二〇二二年商務印書館刊行之中國學案史和感恩師友録,四十年間,讀書所得幸獲十餘次結集。
近期,又蒙商務印書館盛誼,擬將我數十年之歷次爲學結集匯爲一帙,憑以爲新時代之浩瀚學海存此一粟,奉請方家大雅賜教。傳承學脈,德高誼厚,謹致深切謝忱。責任編輯鮑海燕同志,不辭辛勞,兢兢業業,置疫情起伏於不顧,屢屢枉駕寒舍,斟酌商量,精益求精。年輕俊彦如此之敬業精神,最是令我終身銘感。
陳祖武 謹識
二〇二二年五月卅日
凡 例
一、本書秉持乾 嘉史家錢竹汀先生倡導之「實事求是,護惜古人」宗旨,以中華書局一九七七年十二月版清史稿點校本爲依據,對該書儒林傳著録之近三百家傳記進行整理。逐字校讀,訂訛正誤,以期得一可據可依之讀本。
二、訂正範圍,擬包括人名、地名、時間、史事、職官、制度、著述及學術主張等。
三、凡有訂正,一般不改動原文,概見之於各傳篇末之校記。惟避諱改字一類,則逕予改回,並酌出校記。
四、諸家傳記,原文過録,依通行規範,施加新式標點。原點校本偶見之疏忽,則隨文酌改,並出校記説明。
五、中華書局一九九三年六月影印之復旦大學 圖書館所藏嘉業堂鈔本清國史,乃本書梳理清史稿 儒林傳史源之主要依據。該鈔本之儒林傳凡見三稿,一爲吴格教授所稱之儒林前傳八卷本,二爲作上下區分之儒林傳七十三卷本,三爲不分卷之儒林傳後編本。
六、逐傳附録中華書局一九八七年十一月版清史列傳之相關傳記。一則可存清史稿 儒林傳之史源,見清史館當年删削清國史舊文之痕迹。再則憑以補史稿 儒林各傳所記傳主籍貫,不録行省名之闕失。三則意欲竭盡綿薄,爲已故王鍾翰先生早年之辛勤勞作,做些許文字句讀校對工作,既以報先生知遇之恩,亦以備他日先生後學修訂清史列傳點校本之參考。
七、清史稿 儒林四,專記一代衍聖公承襲,不涉二百數十年間學術遞嬗,故校讀從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