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张履祥评传

書城自編碼: 4068513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傳記历史/地理人物
作者: 张天杰
國際書號(ISBN): 9787507560381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1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449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索恩丛书·死敌:太平洋战争,1944~1945
《 索恩丛书·死敌:太平洋战争,1944~1945 》

售價:NT$ 704.0
时刻人文·跨太平洋的华人改良与革命(1898—1918)(早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前,革命党的胜利就已在北美唐人街悄然埋下伏笔……)
《 时刻人文·跨太平洋的华人改良与革命(1898—1918)(早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前,革命党的胜利就已在北美唐人街悄然埋下伏笔……) 》

售價:NT$ 469.0
天历探原
《 天历探原 》

售價:NT$ 301.0
改变世界的12个算法
《 改变世界的12个算法 》

售價:NT$ 296.0
重构制度:明清珠江口盐场的灶课、市场与秩序
《 重构制度:明清珠江口盐场的灶课、市场与秩序 》

售價:NT$ 602.0
新生:新华银行微观史(1949?1952)
《 新生:新华银行微观史(1949?1952) 》

售價:NT$ 398.0
寻骨谜踪
《 寻骨谜踪 》

售價:NT$ 286.0
画作的诞生:近代早期欧洲的元绘画
《 画作的诞生:近代早期欧洲的元绘画 》

售價:NT$ 1019.0

編輯推薦:
岳麓书院学者撰写,还原理学家张履祥的一生经历和学术活动,权威可靠。探究张履祥的学术成就和学术影响,有学术价值。
內容簡介:
本书是明代遗民理学家张履祥的一部评传。张履祥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卒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字考夫,别号念芝,浙江嘉兴府桐乡县人,学者称杨园先生。张履祥是刘宗周(1578—1645)的重要弟子,与黄宗羲(16l0—1695)、陈确(1604—1677)并称为蕺山门下三杰,作为明清之际的“理学真儒”,他是清初“尊朱辟王”的先驱和“践履笃实”的民间理学代表,在中国儒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是明末清初“尊朱辟王”的先驱,是清初朱子学的先导,是清代民间理学的主要代表,是清初经世实学思潮之中的代表人物,在清代从祀孔庙。为张履祥作传,对于阐明中国经世实学思潮的发展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有一定学术价值。
關於作者:
张天杰,浙江桐乡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现为杭州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致力于研究宋明理学以及明清思想史、文化史等相关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课题研究,获得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浙江省政府哲社奖等。出版《张履祥与清初学术》《蕺山学派与明清学术转型》《蕺山学派研究》等,并在《中国哲学史》《中国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五十多篇。
目錄
引言 / 1
第一章 乱世:鼎革之际的“困顿”与“艰贞”
第一节 明清之际的社会与文化 / 14
第二节 张履祥的人生境遇 / 18
第二章 身份:遗民之“遗世”与儒者之“济世”
第一节 张履祥的双重身份及其对明、清两朝的态度 / 29
第二节 明之遗民:张履祥遗世的一面 / 33
第三节 清之大儒:张履祥济世的一面 / 47
第四节 张履祥的名节观、出处观及其人生抉择 / 63
第三章 溯源:朱子四书学与张载“知礼为先”的关中之教
第一节 祖述孔孟,宪章程朱:张履祥对朱子四书学的新诠 / 73
第二节 志存《西铭》,行准《中庸》:张履祥对张载“知礼为先”
的继承 / 101
第四章 交游:从问学蕺山到成为浙西学术圈之核心人物
第一节 张履祥所受刘宗周学术影响及其师门“补救”之功 / 120
第二节 张履祥与清初的浙西学术圈 / 140
第五章 理学:“敬义夹持”的工夫论
第一节 从“主静”到“主敬” / 162
第二节 从“穷理”到“约礼” / 174
敬义夹持:“主敬”与“约礼”的内外交养/ 18
第六章 农学:《补农书》与张履祥的蚕桑论
第一节 《补农书》概述 / 186
第二节 《补农书》中的蚕桑论 / 198
第七章 家训:《训子语》与张履祥的孝悌观
第一节 《训子语》概述 / 213
第二节 《训子语》中的孝悌观 / 231
第八章 学风:“尊朱辟王”与“崇实黜虚”的双重转向
第一节 张履祥与清初学风的转向 / 246
第二节 张履祥对王学的批判与“尊朱辟王”思潮的兴起 / 262
第三节 张履祥的“实学”与清初学术的“崇实黜虚” / 274
第九章 学派:“杨园学派”考辨
第一节 所谓“杨园学派” / 285
第二节 以私淑弟子祝洤为代表看“杨园学派” / 294
第十章 学社:从“杨园学社”看理学的现代意义
第一节 “杨园学社”考 / 305
第二节 张履祥理学的现代意义 / 316
结语 / 322
附录一 张履祥年表 / 331
附录二 张履祥研究资料索引 / 338
附录三 张履祥友人、弟子考 / 364
主要参考文献 / 450
后记 / 455
內容試閱
1000字内文
明崇祯十七年(1644),即清顺治元年,发生了甲申之变。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出生的张履祥在明末经历了孤困的三十四年求学为主的人生,又在清初经历了贫病的三十年治学为主的人生,清康熙十三年(1674)逝世。孤、困、贫、病的一生,也造成了张履祥身前的凄凉,与身后的萧条。不过,他又以自己的一点“迂拙”,做到“穷通俟命,出处时义”。
一、孤困的求学阶段
张履祥童年时代家境还算不错,也可以算是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祖父张晦庵(?—1630)宅心仁厚而且好成人之美,不习举业却酷好读书,对经史传记、医卜杂家,无不博览。父亲张明俊(1582—1618),号九芝,明万历邑增广生,生性至孝,室中长挂一联:“行己率由古道,存心常畏天知。”张履祥五岁时,他父亲就教授《孝经》,七岁入塾,从余姚孙台衡先生就学,父亲给他命名为履祥,并且对人说:“欲其异日学金仁山先生也。”②元代理学家金履祥(1232—1303),号仁山,是金华朱学的代表人物,这一命名激励着幼年的张履祥“志希圣贤”。
九岁时,父亲去世,张履祥痛哭哀伤如同成年人,母亲沈孺人教导说:“孔子、孟子亦是两家无父之子,只因有志向上,便做到大圣大贤。汝若不肯学好,便流落无底。”从此更加自勉自爱,发奋攻读。十一岁时,到钱店渡外祖家从陆时雍(字昭仲,号澹我,桐乡人,撰有《诗镜总论》等)先生就学,次年开始学习《易经》。十五岁时,到甑山钱氏鹤堂,从诸董威(字叔明,桐乡人)先生就学,并且在当年应童子试,补县学弟子员。后来,在他二十九岁那年,他兄长张履祯(1608—1677),字正叟,也成为邑庠生,邑中人公举沈孺人节孝,旌表门闾。县令卢国柱赠额“邹国遗风”。十八岁时,行冠礼,改字考夫(十五岁时前辈字其为吉人)。娶妻诸氏,即诸叔明先生兄长的女儿。①
关于张履祥求学,还应该提到的是黄道周(1585—1646)与刘宗周(1578—1645)。三十二岁时,张履祥赴杭州参加乡试,遇黄道周,黄以淡泊守志、勿图近名相劝,张履祥铭记终生。②三十四岁时,与好友钱寅一起到山阴(今浙江绍兴)蕺山,拜著名理学家刘宗周为师。张履祥选择其札记《愿学记》的部分向刘请教,得到刘的批点,回去后录成《问目》;又以刘的《人谱》《证人社约》等书教示门人,后来从刘先生遗书中摘录近于程朱之学的纯正条目,编为《刘子粹言》。③
回顾张履祥前半生,因为父亲的早逝,家境早就已经陷入贫困。到了他二十岁和二十一岁,祖父与母亲又相继去世,家境就越来越差,田产也因添置葬地而逐渐卖完了。为了生计,二十三岁的张履祥就开始了他长达四十多年的处馆生涯。④
二、贫病的治学阶段
明崇祯十七年(1644),即清顺治元年,张履祥三十四岁,这是明清两朝的分界线,也是张履祥人生的转折点。那一年是甲申年,到了五月,张履祥才听说李自成的农民军于三月十九日进入北京,大明王朝灭亡,崇祯帝自缢煤山,他身着缟素,茶饭不食,携带书籍步行回杨园村。第二年,清军南下,五月攻克南京,六月攻克杭州,他带着全家避乱吴兴。闰六月,张履祥的老师刘宗周绝食二十三日而卒,他听说后痛哭多日。①不过,因为贫困与战乱,张履祥没有去参加丧事,直到七年后,应好友兼同学陈确、吴蕃昌之约,到山阴祭刘宗周,并携肖像而归,作有《告先师文》。②
在甲申之变后几年,官府苛敛,盗匪蜂起。张履祥在与好友何汝霖(商隐)的书信里说:“昼则催科之吏如虎,夜则弄兵之子如狼,生人至此,真弗堪为命矣。”③影响张履祥生活更大的是连年盗匪横行。与亲友书信里多有记述:“五月初,虏骑经过,骚劫殊苦。敝里幸不大掠,然室无居人者十数日而复。”④“盗势日炽,百里以内往往沮隔,不敢出门。前月十八之夜,敝里受劫,十家而九,弟亦不免。”⑤而且为害的不只是盗匪,还有官兵:“初以盗警,继以擒盗之兵为害复甚于盗。”⑥不过,即使如此,张履祥还是坚持一边处馆,一边治学。另外他还是少数特别重视农耕的理学家之一,他在处馆、治学之余亲自从事农耕活动,不过因为他体弱多病,农耕只能适可而止,他留下的《补农书》却为当地农业生产与经营的经验作了很好的总结。处馆则“寒士不失职一也,蒙养以端一也,教人居学之半一也”⑦。他后来对处馆有多方论辩,指出处馆虽然不失为士人治生的良策,但也有种种弊端,因为没有别的治生之法,所以处馆讲学还是其主要的职业。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