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大师和玛格丽特(译文经典)

書城自編碼: 4068488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小說外國小說
作者: 布尔加科夫
國際書號(ISBN): 9787532796649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1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47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经典工笔画临摹技法详解:人物
《 经典工笔画临摹技法详解:人物 》

售價:NT$ 653.0
耳鼻喉科诊断指南(第二版)
《 耳鼻喉科诊断指南(第二版) 》

售價:NT$ 857.0
物联网在行业转型中的应用
《 物联网在行业转型中的应用 》

售價:NT$ 505.0
低空经济数字基础设施关键技术与规划方法
《 低空经济数字基础设施关键技术与规划方法 》

售價:NT$ 509.0
声与色(未来哲学系列)
《 声与色(未来哲学系列) 》

售價:NT$ 204.0
深度说服力:影响和改变一个人的超级方法
《 深度说服力:影响和改变一个人的超级方法 》

售價:NT$ 352.0
2025年 中国自助游地图 自驾游游遍中国 深度旅游规划指南 专业实用精彩 旅游攻略景点介绍线路规划
《 2025年 中国自助游地图 自驾游游遍中国 深度旅游规划指南 专业实用精彩 旅游攻略景点介绍线路规划 》

售價:NT$ 449.0
教育的抉择
《 教育的抉择 》

售價:NT$ 254.0

編輯推薦:
布尔加科夫总是被我称为“男神”作家,尽管他的一生曲折坎坷,但是他始终用自己的创作和言行始终捍卫着一个作家最宝贵的东西——良知。在被封杀时,他不曾屈服,直言自己是“广袤的俄罗斯文学原野上唯一一匹孤狼,剪掉尾巴也好,涂上斑点也好,怎么也不会像一只狗”。《大师和玛格丽特》便是这匹俄罗斯文学孤狼振聋发聩的绝命“狼嚎”,他将自己的人生、将自己的一生挚爱、将自己的固执坚守、将自己的满腔愤懑通通诉诸笔端,以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写出这部如魔似怪的“魔鬼之书”。正如作品中玛格丽特拯救了大师和他的手稿,现实世界里布尔加科夫的爱人叶莲娜也挽救了《大师和玛格丽特》,只不过她并没有魔王可以依仗,整整26年后,布尔加科夫的心血之作才得以面世,却难逃被删改的命运,又过一年,全本俄语版在法国出版,书一问世,当即令风靡世界,又过6年,全本的《大师和玛格丽特》才得以在布尔加科夫的祖国被人阅读,此时叶莲娜已经与布尔加科夫共眠于地下,布尔加科夫和自己的“玛格丽特”此时终于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安宁,因为真正的手稿是永远不会被毁灭的!
內容簡介:
布尔加科夫(1891-1940),“白银时代”的重要作家,被世界公认为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经典作家。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魔幻现实主义的鼻祖。其戏剧作品极受斯大林喜爱,但由于同当局政见不合,布尔加科夫生前十分潦倒,作品频频被禁。1939年作家呕心沥血完成了《大师和玛格丽特》的创作,1940年便与世长辞。而《大师和玛格丽特》同样由于政治原因,直至1966年才得以面世,出版之后公认是二十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小说之一。这是被扭曲的人在用扭曲的方式表现扭曲的人生、扭曲的世界。这是一部费时两年写了15章、却将手稿焚毁,结果欲罢不能、不吐不快,于是重新展纸、一气呵成的杰作。《大师和玛格丽特》是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文艺界现实生活为背景,以传统现实主义、象征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创作的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作者为正义张目、鞭挞腐恶、歌颂真爱,把奇幻瑰丽的景观与浓郁凄绝的诗情融合成一体,终使作品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關於作者:
米哈伊尔?阿法纳西耶维奇?布尔加科夫,前苏联作家,毕业于基辅国立大学。主要作品有《大师和玛格丽特》《狗心》《不祥的蛋》等。前苏联时期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一定意义上被认为开创了魔幻现实主义流派。
目錄
【目录】:
上 卷
第一章 永远别和陌生人说话
第二章 本丢·彼拉多
第三章 第七项论证
第四章 追踪
第五章 大闹格里鲍
第六章 果然是精神分裂
第七章 不祥的住宅
第八章 教授与诗人的交锋
第九章 科罗维约夫的把戏
第十章 雅尔塔来电
第十一章 新旧伊万
第十二章 黑魔法大揭秘
第十三章 主角登场
第十四章 感谢雄鸡!
第十五章 博索伊之梦
第十六章 行刑
第十七章 不安的一天
第十八章 倒霉的访客
下 卷
第十九章 玛格丽特
第二十章 阿扎泽洛的油膏
第二十一章 飞行
第二十二章 烛光之下
第二十三章 盛大的撒旦舞会
第二十四章 解救大师
第二十五章 总督如何拯救加略人犹大
第二十六章 掩埋
第二十七章 50号宅的末日
第二十八章 科罗维约夫与河马的临别奇遇
第二十九章 大师和玛格丽特:命运已定
第三十章 是时候了!
第三十一章 麻雀山上
第三十二章 宽恕与永恒的归宿
尾声
译后记
內容試閱
【前言/序言】:
译后记
《大师和玛格丽特》首先是关于男女主人公的爱情。这场爱情超越了一切世俗,完美到近乎不切实际,似乎只可能存在于理想世界。而作家却像捍卫上帝和魔鬼的存在一样,狂热地捍卫其真实性:“谁跟你说,世间没有真正的忠贞的永恒的爱情?撒这种谎的人,真该割掉他的烂舌头!”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本就是作家自己的爱情。
玛格丽特的真实原型是叶莲娜·谢尔盖耶夫娜——作家的第三任妻子、他的红颜知己和灵魂伴侣。1929年,38岁的布尔加科夫与36岁的叶莲娜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初次相遇。尽管当时两人都已二婚,但仍不可自拔地相爱了。在叶莲娜的丈夫——一位军界精英的干预之下,二人忍痛断绝了往来。十八个月之后,二人如小说中所描写的那般在街角偶遇。布尔加科夫随后致信叶莲娜的丈夫:“亲爱的叶夫根尼·亚历山德罗维奇,我又见到了叶莲娜·谢尔盖耶夫娜。我们依然深爱着彼此,我们想要结婚。”1932年,有情人终成眷属,叶莲娜陪伴布尔加科夫走过了人生最后的八年苦旅。
《大师和玛格丽特》的创作同样起始于1929年,历时十二载,先后数易其稿,诚可谓“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作家的现实处境远比小说中的大师更为艰难,毕竟大师还有从天而降的十万卢布大奖,能借以摆脱蜗居,远离世俗,专心创作。而布尔加科夫则不断遭受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打击。自1925年长篇小说《白卫军》开头部分发表之后,直至1940年去世,布尔加科夫再也未能发表任何一部重要的小说作品,其赖以维持生计的剧本同样屡屡遭禁。而在这被迫噤声的十五年间,他却收集到共计320篇讨伐自己的檄文,光是其标题便已火药味十足:《打倒白卫军!》《打击布尔加科夫习气》《舞台上的阶级敌人》《让戏剧、电影和文学领域的阶级敌人缴械投降》《将剧院从布尔加科夫戏剧中解放出来》……绝望之际,作家两度焚毁了自己的手稿(1930和1933),也曾不止一次在稿纸上写下:“死之前一定要写完!”“主啊,帮帮我,写完它!”1939年,作家罹患的遗传性高血压性肾硬化加重,卧床不起,只能通过口授,由妻子协助修改手稿由于作家未能完成最终统稿,小说在细节上有一些相互矛盾之处。比如第十五章中,打击外汇投机分子的主持人宣称:“私藏外币乃荒谬之举。任何人在任何场合下都无法使用外币”,而在第二十八章中,外宾商店的看门人却说“我们这儿只能使用外币”。再如第二十四章,前面说莫加雷奇、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和瓦列努哈在遭受惩罚之后,都是从50号宅的卧室窗户中飞走的;后面却说安努什卡在楼道里,看到他们一个个从50号宅房门内滚将出来,陆续飞出了四楼的楼道窗户。更重要的是,关于大师和玛格丽特的最后结局也是自相矛盾的。据前文描述,玛格丽特变成巫女之后再未回家,大师被从精神病院解救之后也再未返回医院,与此相应,《尾声》中说大师和玛格丽特均被沃兰德一伙“掳走”了;而在第三十章中,却又说大师和玛格丽特分别死在了医院和家中。但瑕不掩瑜,这些细节上的出入反而增添了作品的神秘美感。。弥留之际,作家的最后牵挂全部放在了这部呕心沥血之作上:
在疾病的最后阶段,他几乎已经无法说话,只能勉强发出个别单词的首尾音节。我照常守在他的床头,坐在地板上的一只枕头上。有一回他示意我,像是需要什么东西。我给他拿药,拿水,拿柠檬汁,但都不对。我便猜着问他:“你的东西?”他那样点了点头,表示既是,又不是。我又问:“《大师和玛格丽特》?”他高兴极了,点头表示“没错”。然后他费尽气力吐出一句话:“让人们看到……”叶·谢·布尔加科娃,谢·亚·良德列斯,《关于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的回忆》,莫斯科,文学出版社,1988年,第389—390页。
然而,承继亡夫遗志,让人们看到这部惊世骇俗之作,其艰难程度丝毫不亚于其创作过程。布尔加科夫的挚友、文艺评论家帕维尔·波波夫在读完小说手稿之后,曾致信叶莲娜·谢尔盖耶夫娜:“小说至少要等到50—100年后才有可能出版。眼下,人们对它知道得越少越好。”此后二十多年间,叶莲娜·谢尔盖耶夫娜曾先后六次试图突破书刊审查,但就连“解冻”时期相对宽松的出版环境也无济于事。直至1966年,小说才终于发表在《莫斯科》文学杂志(1966年第11期及1967年第1期)。苏联著名作家、诗人康斯坦丁·西蒙诺夫为之作序,盛赞其为“魔幻小说中的心理小说”。这一年,叶莲娜已经73岁,在亡夫去世整整26年之后,她终于让这部融合了二人生命的杰作得见天日。只可惜,小说在初次发表时被大量删节。共计159个片段,14000个单词,约合全书篇幅的12%:删除了对古罗马秘密卫队及“莫斯科某部门”的描写、对于政治迫害的暗示(50号宅房客接二连三的神秘失踪、博索伊之梦等等),弱化了对苏联现实的辛辣讽刺(住房问题、外宾商店等等),削减了耶舒阿的戏份及其道德力量。除此之外,还一一剔除了“不纯洁”的细节,比如玛格丽特和娜塔莎的裸体、撒旦舞会上众女宾的裸体、胖醉汉的裸体,以及撒旦舞会上的妓馆老鸨、在女试衣间墙壁上钻洞眼的裁缝铺老板娘……1967年,巴黎YmkaPress出版社推出了首个俄语完整版,此后小说迅速风靡全球。三年后,叶莲娜离开人世,与布尔加科夫共眠地下。又三年后,莫斯科才推出首个俄语完整版。
正如玛格丽特拯救了大师和他的小说,叶莲娜也拯救了《大师和玛格丽特》。她像玛格丽特一样美丽、勇敢、忠诚、执着,她甚至比玛格丽特更可敬,毕竟她没有魔王可以倚仗。
假如《大师和玛格丽特》是场电影,那么单是这场旷世之恋便已值回票价,何况这还仅仅只是小说三条叙事主线之一,而另外两条线——魔王大闹莫斯科和耶舒阿受难——同样精彩绝伦。更绝妙的是,作家将这三条叙事主线,编织成了别开生面的双文本结构。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爱情与沃兰德造访莫斯科构成第一个文本,而大师创作的关于耶舒阿受难的小说穿插其间,构成第二个文本。按照文本故事时空,可分别称之为“莫斯科文本”和“耶路撒冷文本”。
“魔王大闹莫斯科”是全书最具狂欢化精神、最富魔幻色彩的篇章,电车断头、黑魔法表演、吸血鬼索命、魔女复仇,精彩程度一浪高过一浪,如同愈发激昂壮阔的交响乐,直至撒旦舞会达到最高潮。借由魔鬼之力,罪恶在戏谑中遭到审判,正义在绝境中得到匡扶。正如大师所说:当人们被洗劫一空时,便会向彼岸的力量寻找救赎。沃兰德正是布尔加科夫在绝望现实中的精神寄托,他渴望这样一种超越现实的惩戒之力,来激浊扬清、惩恶扬善。
“耶舒阿受难”的故事则承载了作家的道德理想。作为大师笔下的艺术形象,耶舒阿与《圣经》中的耶稣在年龄、血统、出生地、门徒数量等方面有着显而易见的差异性,其受审与受刑的情形也与福音书的相关记载大不相同。大师笔下的耶舒阿是被刺死在“带横梁的行刑柱”(столб с перекладинами)上的,而非被钉死在“十字架”(крест)上的。“крест”(十字架)一词在耶路撒冷文本中从未出现过,在莫斯科文本中却出现过两次:第一次说瓦列努哈“像被钉在十字架上那样张开双臂”(第十章),第二次说被赦免后的弗丽达匍匐在玛格丽特脚下,摊开双臂,构成十字架(第二十四章)。更重要的是,如果说《圣经》中的耶稣是道成肉身的神人,则大师笔下的耶舒阿更接近于肉体凡胎。大师将耶舒阿当作一个真实的普通人去描写,从而使其获得了更为强大的精神感召力。正因如此,作家才特意将耶舒阿的姓名写作“Иешуа”,以区别于小说其余部分出现的“Иисус”(耶稣)。有译者将二者统一译为“耶稣”,窃以为不妥,会抹杀如上差异性。也有译者将其译为“约书亚”,依据是耶稣全名为“Jeshua ben Joseph”(“约瑟之子约书亚”)。约书亚是继摩西之后的希伯来人领袖,在《圣经》文本中,为区分二者,通常将其分别写作约书亚(Joshua)和耶稣(Jesus)。不过,据1990年莫斯科“文学”出版社《布尔加科夫文集(五卷本)》的编者注,Иешуа系音译自阿拉米语,译为“上帝是救赎”。由此来看,钱诚先生翻译的“耶舒阿”更符合音译规则。值得一提的是,英译本也将其音译为Yeshua,而非英文版《圣经》中惯用的Joshua。
作为善的载体,耶舒阿代表着最高的宗教哲学真理——善的意志。正如俄国宗教哲学之父索洛维约夫所说:“人类行为的动机或充分理由,除却左右好恶的个人的、具体的观念之外,还可能存在普遍的‘善的意志’,后者以无条件义务或绝对命令(康德语)的形式作用于主观意识。简言之,人可以做出与一己私利相悖的善举,仅仅出于善的意志,出于对义务或道德律令的尊重。”弗·谢·索洛维约夫,《二卷本文集》,莫斯科,1988,卷1,第114页。耶舒阿坚信,世人皆善,无有恶人。倘若善的意志能够主导道德意识,则整个人类的存在都将变得和谐。这虽远非基督教义的全部内容,但对于布尔加科夫而言,这一点恰恰是最重要的,因为在他看来,善的意志的衰落恰是时代悲剧的根源,由此导致了一切的罪恶,包括人类最大的罪过之一——怯懦。
彼拉多是怯懦的,他明知流浪哲人并无死罪,却迫于犹太公会施压,也为了保住自己的仕途前程,核准了对耶舒阿的死刑,为此承受了两千年的漫长煎熬;大师也是怯懦的,他拥有揭示真理的巨大艺术才能,却没有足够的勇气捍卫自己的真理,在强权的打击之下,他丧失了理智,焚毁了手稿,甚至因为苦难而痛恨自己的作品。也正是由于这份怯懦,大师没有资格去往光明世界,而只配得享安宁。彼拉多的怯懦是政治家的怯懦,大师的怯懦是艺术家的怯懦,而这两类人的怯懦,其罪过远比普通人更为深重,因为其代价往往是牺牲真理。
借由耶舒阿和沃兰德这两个艺术形象,布尔加科夫重构了上帝与撒旦的相互关系。沃兰德既非以人心为战场,与上帝分庭抗礼的敌基督,也并不完全像《约伯记》中那个奉耶和华之命考验人心的撒旦。作为“至善”与“至恶”的化身,耶舒阿与沃兰德的互动构成了善与恶的辩证法。耶舒阿宣扬人性本善,以善化恶;沃兰德则坚称善恶影随,以恶制恶。最终,正如卷首语中所揭示的,魔王被收编为“至善之力”的一部分,“总想作恶,却总在行善”,换言之,以恶的方式行善。
构成小说的两个文本有着共同的矛盾冲突(善与恶,背叛与复仇),人物体系也基本构成一一对应关系(耶舒阿和大师分别作为真理持有者,该亚法和柏辽兹分别作为真理的对立面、意识形态的代表者,对耶舒阿和大师加以迫害,犹大和莫加雷奇均为物质利益出卖了真理,利未·马太和无家汉则作为唯一的真理传承者),情节线索也在同一时空节点交汇,以彼拉多和大师的灵魂解脱作为完结。作家通过精心设计的艺术对称,以人物命运的相似性突显了历史与现实的有机联系,两千年前的耶路撒冷和二十世纪的莫斯科,构成了同一出全人类历史悲剧的两幕布景。而这两场戏均以大雷雨——末日审判的象征作为收场,尽情宣泄了涤荡寰宇、毁天灭地的强大伟力:
黑暗,自地中海袭来,笼罩了这座为总督所痛恨的城市。连接圣殿与可怖的安东尼亚堡的座座吊桥不见了……耶路撒冷,这座伟大的城市消失了,仿佛从未存在过一般。

黑暗,自西方袭来,笼罩了这座庞大的城市(莫斯科)。一座座桥梁和宫殿不见了。一切都消失了,仿佛从未存在过一般。

毁灭的目的在于重建。“但愿新楼胜旧楼”——在得知“菠萝暖房”格里鲍耶陀夫之家被侍从烧毁之后,魔王如是说。布尔加科夫毁灭莫斯科,同样是怀揣着重建一个莫斯科的希冀。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师和玛格丽特》是布尔加科夫版的《复活》。
作为布尔加科夫留给世界的精神遗嘱,《大师和玛格丽特》囊括了作家对人类命运及历史发展的哲学思索,对生命意义和爱情真谛的切身感悟、对善与恶、罪与罚、强权与真理、艺术与政治的深刻诠释,其内涵如此丰富而又深邃,难以穷尽。尽管相关著述已汗牛充栋,但围绕作品展开的争论仍在持续,新的阐释仍在不断涌现。
自1987年《大师和玛格丽特》首次译介到国内以来,现有汉译本已不下十种,且译者中不乏钱诚、徐昌翰、戴骢、曹国维、高惠群、严永兴等译笔精湛的老一辈翻译家。此次受上海译文出版社俄文编辑刘晨先生委托,重译大师经典,自觉使命沉重,不敢稍有懈怠。动笔翻译之前,我先通读了俄文原稿和八种汉译本,又翻阅了英国著名俄语文学翻译家Hugh Aplin的英译本,以求获得关于原著调性的整体印象,对比不同翻译处理的优劣得失。在为期一年的迟缓翻译之后,我又按照惯例,对译稿进行了“三审(电子稿)五校(打印稿)”,力求不负原著,不负读者。以下谨结合具体译例,与大家交流一下我在本书翻译过程中的些许体会,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首先是关于语言风格及调性的把握与传递。通常而言,一部作品的语言风格从头至尾都是统一的,而《大师和玛格丽特》的语言风格却是双重乃至多重的。耶路撒冷文本的语言如历史纪实般客观严谨、简洁凝练。在再现耶稣受难这一全人类历史悲剧时,大师没有掺杂任何虚构、幻想、魔幻、神秘色彩,甚至没有过多的文学性渲染。整个叙述从头至尾笼罩在紧张的悲剧氛围中,人物言行也毫无粗鄙、玩世不恭之处,完全符合古典悲剧的崇高性准则。反观莫斯科文本,在讲述魔王大闹莫斯科时,汪洋恣肆、酣畅淋漓,极尽荒唐、怪诞、讽刺、戏谑之能事,而在转入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爱情时则哀而不伤,真挚动人,两种叙述笔调经常瞬间切换。就整体而言,耶路撒冷文本偏“文”,莫斯科文本偏“白”;为此,译者刻意在两种文本中使用了一些有区分度的字眼,比如在耶路撒冷文本中统一以“道”代替“说”。此外,不同于耶路撒冷文本中的作者隐身,莫斯科文本中的叙述者是明显在场的,且不时与读者乃至书中人物展开对话,更像是一位连批带讲、嬉笑怒骂的说书人。有基于此,译文中大胆使用了“书中代言”这一传统评书艺术的标志性话语,来翻译原文中的叙述者插语“объяснимся:”(“让我来解释一下:”)和“кстати:”(“顺便交待一下:”)。
其次是对于某些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事物(如菜品名称)的处理。“暴食”是基督教七宗罪之一,指沉迷于物质享乐,放纵食欲。这桩罪过在《大闹格里鲍》一章得到了集中展示。在翻译菜品名称时,务必查明其食材及烹饪方式,再给出符合汉语菜品命名规则的译名,必要时辅以译注。试举一例:“яйцакокотт с шампиньоновым пюре в чашечках”。不同汉译本给出的译名如下:“盛在小碗里的鸡蛋香菇泥”“用小碟子装的鸡蛋香菇泥”“一小碗一小碗的香菇泥煎蛋”“小碗香菇泥炖蛋”“香菇酱煎鸡蛋”“小盘蘑菇浇汁蛋卷”“碗装蘑菇泥炖蛋”等等。那么,这究竟是一道什么菜呢?先来看食材,用于菜肴的“шампиньон”通常指шампиньон двуспоровый(即agaricus bisporus,双孢菇),俗称“белый гриб”(白蘑菇),шампиньоновое пюре则可译为“白蘑菇泥”。再看烹饪方式:是煎蛋?炖蛋?还是浇汁蛋卷?经查,这道菜为烤箱烤制而成。相应的,盛菜的чашечка不是盘、碟、碗,而是烤盅。综上,这道菜或可译为“白蘑菇泥焗烤蛋盅”。
布尔加科夫是当之无愧的语言大师,用字精炼传神,翻译时同样需要炼字之功。比如同样在第五章《大闹格里鲍》中,有这样一段话:“柏辽兹在牧首塘遇难当晚,十点半,格里鲍二楼只有一个房间还亮着灯——马索利特理事会办公室,里面焖着十二位前来开会的文学家,已经等了柏辽兹半天了。”原文如下:В половину одиннадцатого часа того вечера, когда Берлиоз погиб на Патриарших, в Грибоедове наверху была освещена только одна комната, и в ней томились двенадцать литераторов, собравшихся на заседание и ожидавших Михаила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а.这段译文中的“焖”字所对应的俄文单词为“томились”。这是一个动词,通常可译为“苦恼,苦闷,疲惫,受折磨”等。在我查阅的汉译本中,除严永兴先生将其译为“苦熬”之外,其余译者均将其处理为后文中“ожидавших”(等待)的状态副词,如“苦苦等待”“焦急地等待着”“无精打采地等待”“疲倦地等待”“疲惫不堪地聚在一起”等,英译处理为“languish”,同样取其“受苦,憔悴”之意。事实上,томиться还有一个不太常见的意项:“Долго париться на медленном огне в закрытой посуде.”意思是“在带盖器皿中小火慢炖”,也就是“焖”!结合下文描述——天气闷热已极,柏油马路正在释放积蓄了一天的热量,窗户四敞大开,却透不进一丝凉风,众人等得口干舌燥,焦躁不已,用这个字实在太贴切不过了。
再举一例。在第十六章《行刑》中,讲到天气酷热,守在山脚下的骑兵队长汗流浃背时,原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说他“в темной от пота на спине белой рубахе”(“穿着一件因后背的汗水而发黑的白衬衫”)。这话读来有些奇怪,汗水又不是墨汁,怎么会令白衬衫发黑?我参考的八种汉译本对该句处理分别如下:

1. 白上衣背部已经汗湿
2. 背部的白色衬衫露出斑斑汗渍
3. 白衬衣后背已是黑糊糊的一片汗渍
4. 身上的白衬衫背后被汗溻得黑了一大片
5. 白衬衣背上都汗透发黑了
6. 背后的白衬衫被汗水染成了黑色
7. 白色上衣的后背已经被汗水浸透,变成了深灰色
8. 汗水浸渍的白上衣的背部已经粘上了一层尘土,变成了深灰色

不难看出,译者们在此处都遇到了相似的疑难。对于“тёмной”一词,译者或做阙如(译案1),或模糊处理(译案2),或译为“黑色”(译案3、4、5、6),或译为“深灰色”(译案7、8)。至于为何会“тёмной от пота(因汗水而发黑)”,译案2、3解释为“汗渍”,译案8刻意增添了“粘上了一层尘土”这一原文中并不存在的信息,更多的译者未加解释。英译同样仅仅忠实地传递了原文信息:“in a white shirt whose back was dark with sweat”。作为译者,如是处理亦未尝不可(如译案5),但译文读来仍不免令人费解。那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终于,我想到一种合理解释:据前文所述,这位骑兵队长是个叙利亚人,“黝黑如黑人后裔”,白色上衣被汗水溻透,紧贴在脊背上,自然会显得发黑。若果真如此,则布尔加科夫用字之精妙,实在令人惊叹!基于这种解读,我将该句处理为“溻透的白色上衣紧贴在黝黑的脊背上”。诚然,较之于原文,译文虽然明了,却不免少了几分神韵。文学翻译本就是门缺憾的艺术,而原作越是经典,其翻译过程中的缺憾往往也就越多,也就更需要一代又一代的译者不断地接续努力,这大概便是经典重译的必要性与意义所在吧!

译者
2024年3月3日于不足道斋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