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星空下的凝思:42个关于宇宙的问题 张长](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9/9787111767732.jpg)
《
星空下的凝思:42个关于宇宙的问题 张长
》
售價:NT$
551.0
![股票短线波段高抛低吸技术与战法解析](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9/9787113318222.jpg)
《
股票短线波段高抛低吸技术与战法解析
》
售價:NT$
352.0
![汉唐之际佛教传播中的北方社会群体研究(欧亚备要)](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9/9787100241151.jpg)
《
汉唐之际佛教传播中的北方社会群体研究(欧亚备要)
》
售價:NT$
653.0
![教学创新大赛备赛手册](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8/9787302677628.jpg)
《
教学创新大赛备赛手册
》
售價:NT$
347.0
![清末想象:中国科幻小说的兴起](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8/9787214277862.jpg)
《
清末想象:中国科幻小说的兴起
》
售價:NT$
286.0
![二月河文集:长篇历史小说典藏版(康熙+雍正+乾隆套装全十三册)](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6/9787570237623.jpg)
《
二月河文集:长篇历史小说典藏版(康熙+雍正+乾隆套装全十三册)
》
售價:NT$
3407.0
![异彩辉煌:魏晋南北朝文学、绘画、书法关系研究(浙江大学文学院学术文库)](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9/9787100242011.jpg)
《
异彩辉煌:魏晋南北朝文学、绘画、书法关系研究(浙江大学文学院学术文库)
》
售價:NT$
653.0
![金石昆虫草木状:绝美中国博物手绘](http://103.6.6.69/upload/mall/productImages/y25/2/9787521769876.jpg)
《
金石昆虫草木状:绝美中国博物手绘
》
售價:NT$
1520.0
|
編輯推薦: |
※《娱乐周刊》2006年十大最佳非虚构类图书之一;2006年美国国家科学院传播奖亚军
※一场足以改变现代城市发展命运的霍乱,一段开辟医学新纪元的历史故事
※一场伦敦瘟疫,一张“死亡地图”,如何重塑今天的城市生活?
※这是一个关于科学探索的故事,关于在极度混乱的情况下,人们如何保持镇定,勇敢做出选择并采取行动的故事。“流行病学之父”约翰·斯诺:和死神赛跑的医学侦探,发现霍乱与水泵的直接关联。亨利·怀特黑德:帮助斯诺绘制了一张记录霍乱爆发详情的“死亡地图”,从此改变现代医学及城市生活。
※现代城市生活方式诞生的决定性时刻,关于流行文化、城市生活、科学和新技术的深思。
※从城市恐怖到微生物,从生态系统到大恶臭,从文化现象到街头生活,在讲述非凡的故事时,史蒂文?约翰逊探索了一个充满思想和联系的世界。
※在多学科思维的胜利中,约翰逊阐明了疾病传播、传染理论、城市兴起和科学探究的本质等相互交织的历史和相互联系,既提供了引人入胜的历史,又有力地解释了它是如何塑造我们生活的世界的。
|
內容簡介: |
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段真实的故事,一段关于瘟疫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的城市乃至世界的故事。
在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代,伦敦作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每隔几年就要爆发一次疾病大流行,每次爆发都会夺走成千上万条生命。医生约翰·斯诺为此做了一系列研究,发现并证明霍乱存在于水中。在无人相信的情况下,牧师亨利·怀特黑德帮助斯诺将取水饮用的人数与未取水饮用的人数绘制在同一张图上,并将每个街区的死亡人数标记在上。结果发现,越远离水泵,死亡人数越少,原来水泵是污染源头。这一伟大发现拯救了伦敦城,那是英国最后一次发生霍乱。
这幅街区图当之无愧地成为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地图之一,其重要性堪比哥伦布带领航海家环游世界的早期地图。它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之后,人们开始修建下水道系统,创建城市公共设施,确保水源的清洁,让所有人受益。而这段开辟医学新纪元的历史,也深深刻录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不朽丰碑上。
|
關於作者: |
[美] 史蒂文·约翰逊(Steven Johnson)
《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知名科普作家、媒体理论家
其著作多聚焦于科学、技术和创新领域,以引人入胜的观察揭示伟大创意的起源,被称作“科技界的达尔文”,著有包括《我们如何走到今天》《伟大创意的诞生》《远见》《海盗经济》《死亡街区》在内的10多本畅销书,作品被译成10多种语言,在全世界广为传播。
他创建了众多有影响力的网站,同时还是美国公共电视台和英国广播公司(BBC)系列纪录片《我们如何走到今天》的主持人和联合制作人。
|
目錄:
|
序言
8月28日,星期一 淘粪工
9月2日,星期六 眼窝深陷,双唇青紫
9月3日,星期日 调查员
9月4日,星期一 也就是说,乔还没死
9月5日,星期二 一切气味皆疾病
9月6日,星期三 搜集证据
9月8日,星期五 水泵的手柄
结语 死亡街区
后记 重访宽街
作者说明
致 谢
注 释
附录 补充阅读资料
参考书目
|
內容試閱:
|
序言
这是一则由四位主人公构成的故事:一种致命的细菌,一座庞大的城市,以及两个天赋异禀但性格迥异的男人。150 年前,在黑暗的一周里,在巨大的恐惧和人类的苦难中,四位主人公的命运在伦敦苏豪区西侧的布罗德街产生了碰撞。
通过讲述这次碰撞的故事,本书希望完整呈现出促成这次交集的不同层面的存在形式:从看不见的微生物王国,到人类个体的悲惨、勇气和友爱,再到思想和意识形态组成的社会文化领域,一直延伸至不断扩张的伦敦大都会本身。这是一则关于一幅地图的故事,而这幅旨在阐释挑战人类理解极限之体验的地图,就出现在这些各不相同的矢量的交点。另外,本书也是一次个案研究,寻访人类社会的变化途径,探究错误或无效的理念如何被更加正确的理念撼动和推翻。最重要的是,本书也提供了一个视点,引导读者将那黑暗的一周视为促使现代生活方式诞生的决定性时刻之一。
后记 重访布罗德街
就在此刻,在世界的某个地方,一位村民正在把一家人迁到某座城市中,某位城市居民正在把新生命诞生于世,而某位农民则正处于生死的边缘。这种具有地域性而彼此独立的行动,却能让世界的天平出现决定性的倾斜。我们即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在我们的星球上,超过50% 的人口都是城市居民。一些专家认为,这个数字一路飙升至80% 之时,我们才能抵达一个全球性的稳定点。1854 年,当约翰·斯诺和亨利·怀特黑德在伦敦的城市走廊漫步之时,全球只有不到10% 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而19 世纪初,这一比例仅为3%。不到两个世纪后,城市人口已占到人口的绝大多数。无论是世界大战的爆发、民主的传播、电力的使用还是互联网的普及,这一时期的任何发展都未能对人类的生活体验产生如此具有颠覆性的广泛影响。历史书籍往往围绕着民族主义的故事主线展开:推翻国王,选举总统,参与战争。然而,一部关于近代智人作为一个物种的历史书,则应以一条叙事线作为开头和结尾:我们成了城市居民。
如果你穿越到1854 年9 月的伦敦,从人口统计学的角度向一些典型的伦敦人描述他们的后代即将面对的未来,那么毫无疑问,许多人都会对斯图尔特·布兰德习惯称为“城市星球”的前景感到恐惧。19 世纪的伦敦已经是一个过度生长的癌变怪物,注定迟早要以内爆收场。200 多万人聚集在一个密集的城市中心,已经算是一种群体性的疯狂行为。怎么会有人愿意建立起2 000万人口的城市来重蹈覆辙呢?
当今,这些担忧已被证明是毫无根据的。到目前为止,现代城市化所带来的答案多于问题。城市仍然是财富、革新和创造力的巨大引擎,但在斯诺和怀特黑德目睹装运尸体的手推车穿梭于苏豪区以来的100 多年中,城市也演化出了另一重身份,即卫生事业的引擎。在农村地区,在产前曾接受某种护理的女性占三分之二;在城市,这一数字已超过90%。在城市,有近80%的分娩在医院或其他医疗机构中进行;在农村,这一数字则是35%。出于这些原因,当人们从农村地区搬往城市地区时,婴儿的死亡率便容易出现下降。世界上最先进的医院大多数位于大都市的中心。联合国《全球人类住区报告》的协调员表示:“相比农村地区,城市地区的居民预期寿命更高、绝对贫困比例更低,城市还可提供更廉价和更大规模的基本服务。”在当今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里,城市生活可以延长而非缩短人们的预期寿命。由于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政府干预措施,许多城市的空气质量已经达到了工业化初期的水平。
除此之外,城市也提供了促进环境健康的力量。这或许是绿色政治最出人意料的新信条,因为在过去绿色政治大多数与回归自然的道德思想联系在一起,带有明显的反城市价值观。密集的城市环境可能会彻底破坏自然——在巴黎或曼哈顿许多蓬勃发展的社区中,连一棵树都找不到——但是,这种环境也为减少人类的生态足迹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一是诸如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中等规模城市的污水处理系统,二是分散于乡村的相同人口所需的污水管理资源,我们将二者进行比较。波特兰的50 万居民需要两个污水处理厂,由约3219 公里的管道连接。一群农村居民则需要超过10 万个化粪池和约11256 公里的管道。农村污水处理系统的成本可达城市系统的几倍。正如环境学者托比·海明威所说:“电力、燃料、食品等几乎任何服务体系,都遵循着同样无情的规模比例。与一群集中的人口相比,为一群分散的人口提供服务和将其联系在一起,需要动用更多的资源。”从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如果你想拥有一个1000万人努力与其他生命形式共享的环境,那么,将这些人全部集中在一个面积为250 多平方公里的地方,要比让他们分散在面积大十倍或百倍的边缘城市合理得多。如果我们想在一个人口超过60 亿的星球上生存下去152,而又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复杂精密的平衡,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把人们塞进大都市的空间,让地球上的其他地方回归自然状态。
迄今为止,城市与人口控制联系紧密,这也影响了环保事业的发展。出于许多原因,农村居民生孩子更多。从经济层面而言,生更多的孩子在农村背景下较为合理,因为这意味着有更多劳动力在田间和住宅提供帮助,而不必受到城市生活环境的空间限制。以第三世界为首的农村生活环境,无法提供与城市同等便利的人口控制措施。城市的趋势却恰恰相反,这里不仅为女性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经济机会,还提供了昂贵的房地产和便利的避孕措施。这些因素的影响如此大,甚至逆转了过去几个世纪地球人口的一大主流趋势,即无数世界末日假设所讨论的人口爆炸问题。无论是马尔萨斯,还是保罗·埃尔利希在20 世纪70 年代颇具影响力的《人口爆炸》中,都提到过这个问题。在那些很早以前就组建了现代大都市的国家,出生率已经下降到每名妇女生育2.1 个孩子的生育更替水平以下。意大利、俄罗斯、西班牙、日本,所有这些国家的女性平均生育率都在1.5 左右。这意味着未来几十年,这些国家的人口将开始出现下降。第三世界出现了同样的趋势:20 世纪70 年代,每名妇女的生育率高达6;而今,这个数字已经下降到2.9。根据目前的估算,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继续,地球人口将在2050 年达到92 亿左右的峰值。之后,我们需要担心的就是人口坍缩了。
在斯诺和怀特黑德的推动下,一颗由城市组成的星球成为现实的世界。维多利亚时代的伦敦人会为如毒瘤般不断蔓延的都市的长期可行性担忧。但与他们不同的是,现在的我们已不再怀疑,由数千万人口组成的都市中心,会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命题。实际上,事实或许会证明,大都市中心的失控增长对人类在地球上建立一个可持续的未来至关重要。这场命运的逆转对微生物和大都市之间关系的转变作用巨大,而这一关系的转变,正是由布罗德街疫情促成的。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的诸多经典段落中,简·雅各布斯这样写道:“曾是疾病面前最绝望无助和受荼毒最深的受害者的城市,却成了疾病伟大的征服者。”
城市内外的人们,都可以依靠外科手术、卫生、微生物学、化学、电信、公共卫生措施、教学和研究医院、救护车等诸多器械和机构,与过早到来的死亡进行永不停歇的斗争。而这些因素根植于大城市,离开这一环境便无法存续。过剩的财富、生产力以及人才的紧密结合,使得社会能为这些进步提供支持。而这些进步本身,也是人类聚合成城市,尤其是大型密集城市的产物。
想要解释布罗德街疫情为何是一道如此重要的分水岭,最简单的方法或许是借用雅各布斯的表达:布罗德街疫情标志着,一个理性之人有史以来第一次对城市生活进行了审视调查,并得出城市有朝一日能成为疾病伟大征服者的结论。而在此之前,这场战斗一直以城市彻头彻尾的失败收场。
从根本上说,布罗德街疫情推动的,是人口密度的转型,它在将各种危险最小化的同时,也利用了城市密集生活的优势。每公顷容纳约500 人,建设数百万人口共享供水的城市,努力寻找清理人类和动物产生的大量垃圾的方法,从本质上说,这样的生活方式似乎与个人和环境健康相左。然而,那些经历了一波三折的转型、首先围绕大都市聚居区建立起来的国家,现如今却成了这个星球最富裕的地方,其人均预期寿命几乎是农业国家的两倍。布罗德街事件发生100 多年后,我们已将密集视为一种积极的力量,即推动财富创造、人口减少和环境可持续性的引擎。时至今日,人类这一物种已经将密集的城市生活奉为一种生存策略。
但是,关于80% 的人口将居住在大都市的“城市星球”的预测,也仅仅只是预测。这场巨大转型有可能在未来几十年或几个世纪里遭到废止。可持续都市环境的兴起并非历史的必然,也是特定技术、制度、经济和科学发展的结果,其中的许多因素都在布罗德街疫情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危及我们“城市星球”的新势力有可能露头,而顽疾也有可能重来。但是,这些新势力和顽疾究竟会是什么呢?
虽然未来主义者在互联网首次进入主流文化时曾预言过远程办公的图景,但是,这些“反城市”的势力通过某种新的激励因素吸引人们重返田间的可能性并不大。
对那些在何处安家的问题上几乎拥有无限选择空间的世界上最富裕的阶层而言,他们始终选择居住在地球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原因也就在此。归根结底,他们选择住在这些空间的原因,与圣保罗的占屋阶层大同小异——城市才是精彩生活的发生地。城市是机遇、容纳度、财富创造、社交网络、健康、人口控制和创造力的中心。毫无疑问,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互联网及其衍生品将继续把这些价值观中的一部分输送至农村社区。但毋庸置疑,互联网也会继续丰富城市生活的体验。与乡村的农场主相比,城市中的漫游者通过网络获取到的内容有过之而无不及。
全球变暖和化石燃料的有限供应这两大21 世纪迫在眉睫的威胁,很可能在未来几十年对现有城市造成巨大的毁灭性影响。但是,除非你相信环境危机很可能以某种全球灾难的形式告终,从而逼迫人们回到农耕或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否则,从长远来看,这些威胁是不太可能扰乱城市化的宏观模式的。世界上大多数城市中心都只比海平面高出几十米,如果冰盖真以目前预测的速度融化,那么大批居住在都市中的人类后代都要在21 世纪中叶重新定居。但是,我们没有理由认为他们会迁居到农村或郊区。最有可能的情况是,他们直接撤离到海拔更高的地方,又会在其所在地形成全新的都市集群。世界上最富有的城市将会效法威尼斯,通过对城市进行设计规划来解决问题。而最贫穷的城市将模仿新奥尔良的做法,直接搬迁到附近的其他城市去。无论选择哪种方式,人口最终还是会留在城市之中。
另外,石油的终结也并非预示城市的终结。近年来,许多城市被贴上“绿色”的荣誉标签,并不是因为这里真的绿叶成荫。(空气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倾注在公园的资金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充裕,但这些城市在很大程度上仍算是钢筋水泥砌成的丛林。)我们现在将城市视为有利于环保的社区,因为其生态足迹要比其他形式的人类居住地小得多。在某种意义上,环保主义者逐渐认识到资本家在几个世纪前就已明白的东西:城市生活的高效便利超过了它带来的所有恼人问题。城市居民花在居家供暖和制冷上的钱更少,生的孩子更少,回收废物的方式更经济。最重要的是,由于高密度生活带来的较短通勤时间和公共交通,因此他们在日常交通中所消耗的能源也较少。《纽约客》的大卫·欧文这样写道:“以最主要的标准衡量,纽约是全美最环保的社区,也是世界上最环保的城市之一。人类对环境造成的最严重的破坏,是由于肆无忌惮地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在这一领域,纽约人几乎达到了史前人类的水平。自20 世纪20 年代中期以来,曼哈顿居民的人均汽油消费量就一直低于全美平均水平。当时,美国普及度最高的汽车还是福特T 型车。曼哈顿居民中有82% 的人都搭乘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是徒步上班。这个数字是一般美国居民的10 倍,是洛杉矶县居民的8 倍。除11个州以外,纽约市的人口要比美国其他任何州都要多。如果建州,纽约的人均能源使用量将会排在第51 位。”换句话说,不可再生能源的严峻危机很可能会加速而非阻止城市化趋势。
这些内容并非在轻视全球变暖和人类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造成的长期问题。如果放任不管,这两大趋势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我们越能尽早认真思考这两大问题的解决方案,效果也就越好。但事实或许会证明,对于这两大问题,一个重要的解决方案便是鼓励人们搬到大都市地区居住。无论好坏,变暖的地球仍会成为一颗“城市星球”。
但这并不意味着持续的城市化是不可避免的,潜在的威胁可能来自其他地方。如果真有某种新的势力阻碍了人类向城市的大规模迁移,那么这种势力最有可能针对人口高密度对人类造成侵害,就像约200 年前的霍乱弧菌一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