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一线教师如何建设新文科

書城自編碼: 4068011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教育
作者: 田洪鋆
國際書號(ISBN): 9787302677055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1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52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一读“苏格拉底”,远离世间的套路与陷阱;读一读“苏格拉底”,迷茫、混沌的人生瞬间清晰。)
《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一读“苏格拉底”,远离世间的套路与陷阱;读一读“苏格拉底”,迷茫、混沌的人生瞬间清晰。) 》

售價:NT$ 254.0
历史的镜子(精装插图定制版):一览中国古代社会方方面面,一部书勾勒出中国社会5000年的政治、文化、军事和思想变迁
《 历史的镜子(精装插图定制版):一览中国古代社会方方面面,一部书勾勒出中国社会5000年的政治、文化、军事和思想变迁 》

售價:NT$ 301.0
道通为一:宋徽宗《老子》注与道家哲学
《 道通为一:宋徽宗《老子》注与道家哲学 》

售價:NT$ 403.0
变动中的区域国别研究:战略、政策与学理
《 变动中的区域国别研究:战略、政策与学理 》

售價:NT$ 755.0
中国人口经济史(现代卷)
《 中国人口经济史(现代卷) 》

售價:NT$ 1520.0
喜欢每个今天,喜欢每个句子
《 喜欢每个今天,喜欢每个句子 》

售價:NT$ 245.0
中国人口经济史(近代卷)
《 中国人口经济史(近代卷) 》

售價:NT$ 1214.0
百年中国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科发展研究(全五卷)
《 百年中国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科发展研究(全五卷) 》

售價:NT$ 4998.0

編輯推薦:
独到洞察、精准定位、深入剖析,新文科建设高校教师的读物。
內容簡介:
新文科建设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教育学问题,需要高等教育的参与者在使用教育学理论、尊重教育学规律的前提下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一线教师参与新文科建设的两个落脚点是科研和教学,本书详细拆解了新文科对于一线教师科研的要求和评价指标,对教学的要求和改革思路,为一线教师建设新文科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
本书是一本系统地从教育学理论出发,揭示一线教师参与新文科建设的底层原理,是作者在多年教学研究、教师发展工作的经验基础上撰写而成,对一线教师科学而规范地从事新文科研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關於作者:
田洪鋆,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吉林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吉林省高校教师发展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教育学会专家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函评专家。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批判性思维与写作》《批判性思维视域下课程思政的教与学》《国家社科基金申报指导手册》《你学习那么好,为什么写不好论文》《100天写出一篇论文——论文写作的本质及过程控制》《你写的论文,为什么老师总看不上》《批判性思维通识课》等图书;主持国家、省级项目10余项。运营写作与学术指导类公众号:女教授跟生活的死磕。
目錄
第一章 新文科文献综述/1
一、新文科的研究现状/1
二、关于新文科研究的几点看法/74
三、新文科建设的本质/82
第二章 一线教师建设新文科之科研
--如何在新文科要求下从事知识生产/91
一、新知识是怎样被生产出来的/91
二、如何在新文科背景下从事知识生产/151
第三章 一线教师建设新文科之教学
--如何在新文科要求下从事知识传授/183
一、传统模式下知识传授的特点及问题/185
二、新文科对于知识传授的要求/195
结 语/276
参考文献(全部)/283
参考文献(部分)/283
內容試閱
● 序: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本书的写作是为了解决两个问题:其一,关于新文科建设这个高等教育问题的研究一直不能准确地落在教育学的范畴,缺乏操作性,致使一些政策不能落地。其二,我们很难见从一线教师的视角对新文科建设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大多是各层级的领导对政策的解读,视角偏宏观。不可否认的是,一线教师是新文科建设的主体,不从一线教师的角度对新文科建设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新文科建设最终只能流于形式。
先看第一个问题——关于新文科建设的研究不能准确地落在教育学的范畴,缺乏操作性,政策无法落地。提起新文科,你会想到什么?一些关键词会出现在你的脑海里,如中华文化、中国学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信息时代、产业革命、守正创新、价值引领、分类推进、学科交叉……这些都是相关文件中经常出现的词。相应地,学界对新文科的解读也没有脱离这些措辞。比如,一些学者认为,新文科之“新”在于背景新,因为新文科建设所处的背景从国际层面来看,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国际关系发生剧烈变化;从中国角度来看,是中国的社会发展实践遇到很多新的问题;从时代角度来看,是信息革命、产业变革……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新文科之“新”在于方法新,因为新文科的关键词主要有交叉融合、守正创新、继承与发展、融会贯通、协同共享……
我们必须面对的实际情况是提出了一项建设内容(如新文科),从国家层面来看,是提出了设想和要求,带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希望高等教育界给出解决方案。使用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偏政策性,这是国家视角(也是提出问题方的视角),无可厚非。接到这项建设任务后,高等教育界需要将这项用政策性语言表述的任务或者是问题转化成教育领域内的问题(即解决问题方的视角)。也就是说,作为新文科建设的主体——教育界,各个高校,高校各部门如社科处、教务处,高校中的各个学院,学院的主管领导以及庞大的一线教师群体要从各自的职责和定位出发,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使用高等教育的方法将新文科建设任务落到实处,也就是要用高等教育的理论解决提出的新文科建设的问题。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虽然高等教育领域内各主体的地位、分工不同,但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都需要将的各项要求落实到高等教育上。这就有点像一位牙痛患者来到医院,通过分诊来到口腔科,最后在口腔科大夫的口腔专业知识和技术指导下得到了救治。如果这位患者被分配到了足踝外科,尽管也是专业的科室,但是解决不了这位患者的病痛。抑或是这位患者没有去医院,而是被推荐给某个江湖术士,通过“作法”“跳大神”等方式治疗牙痛,这会让一个现代人觉得匪夷所思。
无论是背景新还是方法新,都不是新文科建设的落脚点,都只是引发新文科建设的“因”,而不是需要具体建设的内容。新文科建设必须落实到高等教育范畴中的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专业设置、学科建设等方面。目前,对新文科建设的不少研究要么停留在国际、国内、时代、社会和发展等背景层面(这些切入点离高等教育太远,只是高等教育运行的外围场域),要么强调交叉、创新、融合、协同、共享等路径,并且没有交代为什么要交叉、怎样交叉、怎样跨学科、怎样进行数字建设、数字建设什么、共享什么、协同什么……还有一部分研究强调新文科建设的结果,如构建中国话语体系、自主理论体系、文化进步、价值观重塑、中国学派、哲学社会科学家、构建学科知识平台……但如何达到这些结果,在方法论层面上缺乏指导,理论层面上也缺乏分析。也有少部分研究提及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具有高等教育内涵的建设内容,但浅尝辄止,并未深入细致展开,仍不具有操作性。如果不能在高等教育内部,顺应高等教育的规律,提出具有操作性的解决方案,那么这种分析顶多是国家政策的重复、理念的分享,抑或是某种学术“意淫”,并不能解决新文科建设的具体可操作性问题。
目前新文科研究中最急迫的问题是教育界没有将国家()的建设要求、目标(或者问题)转化到教育领域的各个职能部门、各个层次的主体身上,并从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的角度分类推进。有的只是对国家政策的重复,对一些流行词如交叉、创新的无意义强调,以及对新文科美好成果如中国学派、自主理论体系的憧憬和向往,但是具体的路径、方法、抓手、落脚点统统不提,这种研究是很令人怀疑的。我们应当明确的是,作为国家机关,对某项政策的描述是偏政策性、宏观性、引导性的,使用的是政策性语言。说简单点,就是国家只负责从国家角度对高等教育提要求,具体怎么将国家的要求落实到高等教育的各个环节,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人应该思考的问题。就像上文提及的牙痛患者想解决牙痛的问题,他不知道自己的牙痛是由什么引起的,也不懂口腔科的技能、词汇和表达,他只是带着他的需求来到医院。一所专业的医院,应该确保这位患者在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被导诊到口腔科而不是别的什么科室,更不能将患者推到不靠谱的江湖术士那里通过“跳大神”等非专业方式解决病痛。作为高等教育的参与者,首先要对国家政策进行“专业”识别(即教育学审视),这是且不可逾越的环节,即不能停留在政策层面,要将国家政策和要求落到自己的专业层面。目前,高等教育的从业者在研究新文科的时候仍然是站在国家的角度重复新文科建设的需求,而不是将该问题落下来,这使得新文科建设虽然已经推进了四年,但是仍然没有形成本质性的、可靠的建设路径和方案。多数研究停留在政策解读、理念分析,不具有操作性,不能落地。
如果你问笔者为什么会出现上述问题,原因就在于我们需要将国家提出的要求、设想和政策转化成教育问题,就像上文的牙疼问题要被识别成口腔科问题一样。可是目前大多数高等教育的从业者是专业出身(比如笔者是法学专业出身),对新文科建设研究所需的高等教育原理和知识,以及高等教育的运作规律,从认识上有待提升,从而在将新文科建设的具体要求转换成高等教育领域的问题时遇到了障碍。现实中,你不可能让一名律师(法学专业)去帮你修牙吧。所以,这给了我们一个提示,即要想从事新文科的建设和研究,需要具备基本的教育学知识、了解教育规律以及高等教育的运行结构。
再说第二个问题——新文科建设缺乏一线教师的研究视角。从静态来讲,高等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结构体系;从动态来讲,高等教育又有复杂的运行机理。高等教育中的每一个主体对于新文科建设都是必不可少的。比如,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界的一员,在新文科建设中的作用和功能是什么?教务处、社科处作为高校下设的职能部门,在新文科建设中起到什么作用?学院作为高校的业务构成主体,在新文科建设中要发挥什么功能?校长、教务处处长、院长、主管副院长、一线教师分别要承担什么样的新文科建设任务?不对高等教育的具体环节、具体参与主体进行区分,笼统谈新文科建设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从理论上来说,一线教师能做的事与院长、校长能做的事是不一样的。一线教师把握的东西偏微观,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就是一门课的建设、一门课的教学。院长掌握的东西要中观一些,院长可以把握整个学院的课程体系、单一学科的人才培养、专业设置、重整等工作,甚至可以实现跨学科的整合。校长能做的事多是偏宏观的,整个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学科分布设置、整合重置、教育理念等问题比较适合校长来考虑。由于工作的原因,笔者经常参与高校的教改项目立项、结项等工作,也包括新文科项目的立项。笔者经常遇到一个问题,就是教育主体“越位”从事教学研究。比如,一位一线教师要研究教育理念、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方面的内容。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这不是一线教师能够研究的内容,这至少是副院长、院长要做的事。一线教师主要的工作就是自己手中的这门课以及这门课怎么上。简单说,在教学领域,一线教师碰不到也并不经常从事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这是领导要处理的事情。相反,如果一位校长总是关注微观,不能守住自己工作的那个宏观层面,这也是一种“越位”,会让人觉得抓小放大、本末倒置。
在有关新文科的研究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某学校的校长、书记、院长的大作,发表的文章绝大多数出自领导之手。笔者并不反对这种现象,也没有任何褒贬,笔者认为有些文章写得还是很中肯的。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诚如上文所述,处在高等教育不同环节的人有着不同的功能、职责和定位,这会让其产生不同的观察高等教育的视角。比如,领导会关注中观、宏观方面的话题,如人才培养、专业设置、招生、就业、学科建设、考核、评价……这些对于一线教师来讲太远了,没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不可否认的是,一线教师手中的课以及如何上好这门课(教学),一线教师如何开展新文科方面的科研工作是新文科建设的基本,也是庞大的存在。毫不客气地说,新文科建设的基本主体是一线教师,而不是什么具体的领导。领导只能在其职能范围内发挥作用,这还得是懂教育、懂新文科建设的领导,否则会起到反作用。这个话题太远,我们还是回到一线教师的新文科建设上。
据笔者观察,关于新文科的政策解读、描述已经够多了。当前,更多的研究应当下沉到一线教师,指导一线教师如何在新文科的要求下开展科研,以及如何在新文科的要求下开展教学。毕竟谁都不能否认一线教师是新文科建设的基本主体,缺乏这个主体的参与,的各项改革措施都无法落地。而且,不论建设什么,一线教师的主要职责都是科研和教学,新文科建设也不能脱离一线教师的这两项基本的工作来谈。这也呼应了笔者对上一个问题的阐述,我们必须把党和国家关于新文科建设的具体要求、期待落到一线教师的日常工作中,否则一切都是空中楼阁,一无所成。
在新文科建设中,一线教师是需要指导的,不仅因为新文科是一个新生的事物,更因为科研和教学两项工作是“专业”工作。虽然一线教师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从事着科研和教学工作,但是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问题——教师是凭经验、感觉在试探性地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缺乏专业的方法论来实现科研和教学的自觉、自省和自查,仍属于自由探索的状态。新文科建设的要求是明确而具体的,即在科研上希望科研工作者能够回应社会的复杂问题、新时代的要求,使用交叉学科、跨学科等多种方法,共享协同以及多平台作业,形成开创性、能体现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成果,学者的成果汇聚到一起就会形成自主理论知识体系,同时也造就了哲学社会科学家,最终推动整个社会的价值重塑,促进文化进步,提升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国的话语权。所以,新文科背景下科研工作者需要审视科研活动的各个环节,将新文科建设的要求渗透到科研活动的全过程,进而从个体角度对新文科建设做出贡献。从教学的角度观察,高校教师可谓是外行了。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不同,中小学教师还能尽可能保证师范类专业出身,也就是说具备了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高校教师则不然,他们成为高校老师是因为他们的专业,如医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哲学等。他们并没有经过严格、专业的教育学培训,尽管在成为高校教师之前会经过一个短暂的新入职教师培训,但参加这个新入职教师培训只是为了获得教师职业资格。在这种有限的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一线教师就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涯,他们的教学活动多是经验式的、临摹式的,伴随着他们学生时代的上课体验和自己作为教师的悟性形成了一套野生的教学模式,从专业角度来看错漏百出,可以提升的空间很大,这也是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存在的意义和主要工作。新文科对于教师的教学要求是非常明确的,即如何通过一门课的教学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一流课程的建设、教学过程的优化……这些都是非常专业的、一线教师所不具备的。因此,我们需要在上述两个方面为一线教师提供支撑,帮助他们更好地参与到新文科的建设中。
正是上述两个相互交织、互相联系和嵌套的问题触发了本书的写作初衷。序言的写作空间狭窄,仅能对问题进行简单的描述,笔者会在正文中对新文科研究的现状和问题、一线教师建设新文科的两个抓手——科研和教学展开详细论述,希望能够为新文科建设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此外,虽然在序言和稍后的正文中会提及一些新文科研究的现状以及表达对这些现状的批判,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很多研究是颇有价值的,尤其是来自教育学专家(包括出身教育学以及有丰富教育学经验的人)的解读。这再次印证了一个道理,即专业的事情需要专业的人来干。从本质上来讲,新文科建设是一个教育学问题,需要高等教育的参与者在使用教育学理论、尊重教育学规律的前提下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那些游离在高等教育范畴和领域之外的各种所谓研究是不会有太多存在价值的。以上是本书的核心观点和阐述问题的前提,希望本书的面世能够澄清一些认识上的误解,将新文科建设拉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