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再寻桃花源

書城自編碼: 4067614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文集
作者: 许伟平
國際書號(ISBN): 9787517861676
出版社: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1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大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449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俄罗斯北极地区: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与开发战略
《 俄罗斯北极地区: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与开发战略 》

售價:NT$ 918.0
第一次管人
《 第一次管人 》

售價:NT$ 316.0
白人贫困 美国社会分裂的真相
《 白人贫困 美国社会分裂的真相 》

售價:NT$ 352.0
蜂群城市(一部关于未来城市的硬科幻小说)
《 蜂群城市(一部关于未来城市的硬科幻小说) 》

售價:NT$ 296.0
2024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
《 2024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 》

售價:NT$ 296.0
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 二十周年纪念版(两卷四册)
《 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 二十周年纪念版(两卷四册) 》

售價:NT$ 1826.0
冲突:从“未开社会”到现代社会的人类学研究
《 冲突:从“未开社会”到现代社会的人类学研究 》

售價:NT$ 245.0
投资金字塔 独创“投资金字塔”交易体系 经典案例分析,图表结合,数据详实 让自己成为股市中赚钱的那拨人
《 投资金字塔 独创“投资金字塔”交易体系 经典案例分析,图表结合,数据详实 让自己成为股市中赚钱的那拨人 》

售價:NT$ 347.0

編輯推薦:
◎理想社会桃花源
我国古代典籍中并非没有乌托邦式的理想国度。最早有《山海经·海外东经》中的君子国,然后是《列子·黄帝》中的华胥国和《列子·汤问》中的终北国,在桃花源之后还有南宋康与之《昨梦录·穴中人语》中的西京隐乡。
虽然这些都是理想世界,但都不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写的那么美好诱人。因此,当桃花源出现,它就成了中国文化中美好世界的象征,为历代中国人所倾慕和向往。桃花源的魅力在于它不是幻想中的神仙国度,而是真实的人间生活。一群逃避战乱的人隐居在山间,不受任何制度的束缚,过着自然的生活。
◎桃源真相何处寻
桃花源真的存在吗?它是陶渊明的虚构想象还是实有其地,抑或是虚实参半——诗人根据实景加以生发?它是黑暗童话还是现实寓言?陶渊明为何能创作出这样一个“桃花源”?对此种种,历来歧见纷出,言人人殊。作者也是其中一员。带着许多疑问,他写下了这本《再寻桃花源》,试图带领读者回到魏晋南北朝的乱世之中,了解陶渊明写成《桃花源记》的时代,了解陶渊明的生平,让我们感知这一精神世界的诞生始末。
◎独家设计长拉页
文前配有542mm长拉页彩图,画家蒋勇以画笔展现心中的桃花源。
內容簡介: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美好世界的象征,作者以陶渊明的生活轨迹为主线,以会稽的地理、人情等为背景,考证陶渊明游学、从军、隐居等经历,结合自己探访全国十余处桃花源的经历,提出杭州萧山灵山村一带为桃花源原型地,并从山水之美、古迹诗文之丰等方面加以论述,见解独到,有助于推进陶学研究,弘扬和创造性发展传统文化。
關於作者:
许伟平,1956年生于杭州,1986年毕业于宁波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数十年来致力于陶渊明研究,有多篇论述文章发表于《钱江晚报》等媒体,研究成果得到了有关专家的充分肯定。
目錄
上 编 再寻“桃花源”
第一章 雅相知得003
第二章 出身名门019
第三章 游学会稽035
第四章 从军平叛061
第五章 回归田园085
第六章 寻觅桃源107
第七章 解谜灵山145
第八章 春回桃源167
下 编 陶渊明考证
陶渊明从军考证181
陶渊明游学考证205
陶渊明年谱考补212
陶渊明作品系年一览表258
对《孟府君传》几个历史事件发生年份的考证262
附录一 诔传杂识
陶渊明《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279
颜延年《陶征士诔并序》282
沈约《宋书·陶潜传》285
萧统《陶渊明传》290
萧统《〈陶渊明集〉序》293
房玄龄等《晋书·陶潜传》(节选)295
李延寿《南史·陶潜传》299
佚名《莲社高贤传·陶潜传》303
附录二 陶氏宗谱节录
彭泽定山陶氏宗谱(节录)307
都昌西源陶氏宗谱(节录)310
主要参考书目313
后记317
內容試閱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入宋更名潜,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寻阳郡柴桑县(今江西九江)人,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田园隐逸诗和散文辞赋对后世影响很大,特别是他的《桃花源记》,不仅为世人所传唱,其中描写的“桃花源”也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家园。
陶渊明崇尚的田园生活,环境是优美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劳动是快乐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人们相处是融洽的,“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他憧憬“秋熟靡王税”的理想生活,他的《桃花源记》正是这种没有战乱杀戮压迫,山水清秀幽静,人人劳作自由,百姓淳朴可亲,社会平等和谐的理想生活写照。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引起了共鸣。虽然陶渊明描写的理想社会是虚构的,但一千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地有30多处景点自诩为“桃花源”。这些景点有的以地名契合,有的借景筑景,但最后人们到实地一看,都不是心目中的“桃花源”。所以,有人说“世上本无桃花源,只有庸人自扰之”。
其实,陶渊明写《桃花源记》是有原型的。南朝梁任昉说:“武陵源在吴中。”近年来,笔者对陶渊明的生平足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发现他笔下的“桃花源”原型地,或在杭州市萧山区(古称会稽郡永兴县)浦阳镇灵山村(古称山泉许)一带。
本书以陶渊明的主要生活轨迹和思想演变过程为主线,以会稽的山川地形和风土人情为背景,分上编“再寻‘桃花源’”和下编“陶渊明考证”,加以叙述和论证。
鲁迅先生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上编“再寻‘桃花源’”正是根据鲁迅先生这一原则写就的。“再寻‘桃花源’”由八章构成,前五章以陶渊明外公孟嘉在浦阳江畔偶遇许询为开端,通过回顾陶渊明的家世,游学从军经历,回归田园隐居等细节,展示了陶渊明“入世”“出世”矛盾的一生。陶渊明积极“入世”的思想,除了从小深受儒家教育外,最主要是受其曾祖父陶侃、外祖父孟嘉的影响。他的“出世”思想,既是个性使然,也是社会现实使然。“入世”与“出世”在陶渊明的思想深处常常形成矛盾,使之难以自拔,即使后来隐居田园,他也难以忘却世事风尘、政局变化,更没有放弃对理想生活的追求。除此之外,第一、三、四章还描写了会稽的山川地形、风土人情,以及这些对陶渊明的影响。会稽的山水人文为陶渊明积累了大量创作素材,会稽的名士特别是隐士的做派,对陶渊明最后回归田园生活也具有一定的影响,这点我们在陶渊明的作品中是可以窥见的。
后三章通过回顾诗人吟诵的“桃花源”、画家笔下的“桃花源”、各地开发的“桃花源”,展示了自南朝宋以来人们对理想社会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通过寻觅陶渊明在会稽的踪迹,以及会稽当地的山川地貌、人文古迹、府志杂记、民间传说,提出了杭州市萧山区浦阳镇灵山村一带是“桃花源”主要原型地的假设。
为了拓展读者的想象空间,增加文章的可读性,本书上编“再寻‘桃花源’”的有关章节,采用文学传记的方法进行叙述。用文学手法叙述,不是脱离当时特定的历史事件与人物进行随意虚构,而是借助生动的文学语言和丰富的艺术手段,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描摹、刻画与渲染,并通过合理想象再现当时的境况。如第一章“雅相知得”,就是根据陶渊明《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中“君尝为刺史谢永别驾。永,会稽人,丧亡,君求赴义,路由永兴。高阳许询,有隽才,辞荣不仕,每纵心独往,客居县界。尝乘船近行,适逢君过,叹曰:‘都邑美士,吾尽识之,独不识此人。唯闻中州有孟嘉者,将非是乎?然亦何由来此?’使问君之从者。君谓其使曰:‘本心相过,今先赴义,寻还就君。’及归,遂止信宿,雅相知得,有若旧交”一节展开写就的。
下编“陶渊明考证”主要由《陶渊明从军考证》《陶渊明游学考证》《陶渊明年谱考补》《对〈孟府君传〉几个历史事件发生年份的考证》四篇文章组成。陶渊明二十九岁(393)出任江州祭酒,到四十一岁(405)归隐,出仕时间前后相加有十三年。在这十三年中,他当过地方官,也在军中任过职。在做地方官时,初为州祭酒,归隐前又当过八十天的彭泽令。对于这一点,陶渊明自己也有记述,历来无人疑议。但对于在军中何处任职,则众说纷纭。有刘牢之、桓玄、刘裕、刘敬宣军中任职等多种说法。争议最大的是陶渊明到底有没有在刘牢之军幕任过职。陶澍在《靖节先生年谱考异》中认为:“今为反复推寻,先生始作参军实在己亥,镇军实为刘牢之。”古直从其说。而朱自清在《陶渊明年谱中之问题》中则认为,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这首诗中的“镇军”是指刘裕而非刘牢之,从而间接否定了陶渊明在刘牢之军中任过职。之后,学术界就这一问题基本持这两种观点,莫衷一是。我们注意到陶澍和朱自清的分歧主要是对“镇军”主体的理解和认定不同。其实,认定一个人、一件事,如果仅仅以一首诗、一篇文章为依据,往往容易失之偏颇。更何况陶诗在上千年的流传过程中,由于传抄刻印等各种原因所产生的异文异字随处可见。北宋《蔡宽夫诗话》记载:“《渊明集》世既多本,校之不胜其异,有一字而数十字不同者,不可概举。”《陶渊明从军考证》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在对陶渊明的生平传记、生活轨迹、诗文考证的同时,结合史书府志、人文古迹,以及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试图通过全方位多渠道的考证,还原陶渊明的军旅生涯。另外,陶渊明是否在刘牢之军幕任过职,也直接关系到陶渊明游学后,是否再到过会稽,这也是本人撰写《陶渊明从军考证》的目的之一。
陶渊明是否有过游学经历?以前陶学研究者很少有人提及,亦未见这方面的研究文章。《陶渊明游学考证》结合陶渊明的生平足迹、诗文辞赋,以及史书传记,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陶渊明年谱考补》在坚定六十三岁说的同时,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根据陶渊明的主要生活轨迹,补录了游学和从军的相关事迹。二是利用当前信息时代的优势,吸收专家学者最新研究成果,对陶渊明的相关诗文做系年系地考证补充。
对于陶渊明的生卒年,颜延之《陶征士诔并序》:“春秋若干,元嘉四年月日,卒于寻阳县之某里。”沈约《宋书·陶潜传》:“潜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萧统《陶渊明传》:“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房玄龄等《晋书·陶潜传》:“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可以说,宋以前对陶渊明六十三岁说,几乎无异议。但从南宋开始,随着编纂陶渊明年谱的兴起,陶渊明的生年也众说纷纭,有张七十六岁说,圣旦、邓安生五十九岁说,梁启超五十六岁说,古直五十二岁说,吴挚甫五十一岁说,等等。他们的依据大都出自陶诗的某一版本,相互驳难,自圆其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以某一版本为证,实在难以避免差错。比如《游斜川并序》云:“辛酉”“开岁倏五日”。此处“辛酉”一作“辛丑”,“五日”一作“五十”。如取“辛丑”“五十”,则得出陶渊明七十六岁(张说)。如取“辛酉”“五十”,则得出陶渊明五十六岁(梁启超说)。如取“辛丑”“五日”,则说明陶渊明是401年正月初五游斜川。而取“辛酉”“五日”,则说明陶渊明是421年正月初五游斜川。可见,在研究古诗文时,完全以一家一版的诗文为证,也不见得是科学的方法,还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在研究陶渊明生卒年时,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颜延之与渊明情款,于其死后不久作诔文尚且不知其享年,而沈约晚于颜延之,又从何得知”?意思是说,颜延之和陶渊明是生前好友,尚且不知道陶渊明的享年,而沈约晚于颜延之,又怎么会知道陶渊明的享年呢?显然这种观点更值得商榷。据史料记载,颜延之与陶渊明最后一次相见,是景平二年(424),是年颜延之因刘义真事件牵连,被外放始安(广西桂林)太守,路经寻阳时,专门到栗里(南村)拜访了陶渊明。从景平二年到陶渊明去世的元嘉四年(427),已过去整整三年,对于一个外地人来说,有些事情记不清楚,当在情理之中。颜延之作诔文时,事已至急,在那样的情况下,他以“春秋若干,元嘉四年月日,卒于寻阳县之某里”表述,实乃明智之举,也体现了他实事求是的态度。而沈约则不同,他是《宋书》的作者,本身研究态度严谨,资料全面翔实,如有疑难问题,也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核实。所以,他在《宋书·陶潜传》中对陶渊明生卒年的研究结论,实属可信。
对于陶渊明的游学经历和从军过程,本文基于《陶渊明游学考证》和《陶渊明从军考证》的研究,从时间、地点上予以明确。
对陶渊明的诗文解读,先贤时人不计其数。过去,对陶诗的作文时间,除诗题明确外,大多以“年龄”或以异文异字推断,涉及当时的社会状况和重大历史事件较少。近年来,专家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有很大突破。本文吸取了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对陶渊明的相关诗文做了系年系地的考证补充。
在撰写本书时,笔者还对陶渊明《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中几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年份进行了考证,颇有收获。现整理成《对〈孟府君传〉几个历史事件发生年份的考证》一文,一并附上,供陶学研究者参考。
为了给读者提供阅读方便,本书还辑录了陶渊明《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颜延之《陶征士诔并序》、沈约《宋书·陶潜传》、萧统《陶渊明传》和《〈陶渊明集〉序》、房玄龄等《晋书·陶潜传》、李延寿《南史·陶潜传》、佚名《莲社高贤传·陶潜传》。陶氏宗谱虽然史料价值不高,但本书还是节录了《彭泽定山陶氏宗谱》和《都昌西源陶氏宗谱》中有关陶渊明的部分,目的是供读者了解各地的陶氏宗谱。
撰写本书的目的,是试图通过追寻陶渊明的生平足迹,还原相关历史真相,向读者和陶学研究者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从而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为简洁起见,本书所引诗、词、古文等,均不标注朝代,只注作者。而对陶渊明作品,不额外标注作者名。
“桃花源”的核心思想是和谐,这种和谐遍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方方面面。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进一步弘扬“桃花源”的核心思想,建设“桃花源”式的新型农村,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