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中戏的天然魅力
《剧院魅影》有着鲜明的戏中戏结构。戏中戏具有天然复杂的结构感,因此具有独特的戏剧魅力。
音乐剧,包括歌剧,有大量作品属于后台音乐剧(Backstage Musical),这几乎成为了一种题材类型,讲的就是台前幕后的故事,比如话剧《暗恋桃花源》《糊涂戏班》,音乐剧《歌舞线上》《金牌制作人》都属于这一类。因为它能穿越台前与幕后,让你看到戏剧背后有意思的、内在的东西,观众看这类戏,穿越在台前幕后,往往会特别过瘾。
在《剧院魅影》中,一共出现了三次戏中戏的段落。第一场是《汉尼拔》,讲述的是发生在迦太基国的战争。故事发生在古埃及时期,迦太基国同古罗马打仗,将领汉尼拔得胜归来,其实这只是一个短暂的胜利,因为历史上这个小国最后被罗马征服了。
音乐剧一开场,就是这个戏中戏,而观众此时并不知情,这是特别有意思的。剧中人物全部用美声演唱,观众一时也没弄明白,到底看的是音乐剧还是歌剧。直到剧中人唱了三四分钟之后,剧团经理走上舞台打断演出,观众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一出戏中戏。在戏中戏里,我们也可以发现克莉斯汀只是一名不起眼的群舞演员。
第二个戏中戏是《耳背亲王》,故事发生在17世纪的意大利。那时的意大利盛行芭蕾舞,剧中人物跳起了各式各样的芭蕾。魅影开始捉弄当家花旦卡洛塔,让她在这部戏中不能发出声音,一个目的是惩戒这个当家花旦,让她别太飞扬跋扈,另一目的就是要让克莉斯汀有机会担当主角。
第二个戏中戏和第一个的区别,就是魅影参与进来了。当卡洛塔歌唱到一半,发出蛤蟆般的叫声时,魅影开始狂笑,观众会看到戏内和戏外的对比,戏剧效果比前一次的戏中戏更进了一层。观众此时会觉得非常过瘾,因为剧场演出中断是一个重大事故,而我们亲眼见证了,但与此同时,我们又知道这只是戏中戏。这的确是富有魅力的一刻。
第三个戏中戏发生在第二幕。魅影在第一幕结束以后已经销声匿迹了一段时间,大家都以为剧院魅影已经死掉了,开始欢庆,第二幕的第一场就是一个欢庆的假面舞会。而当欢乐的气氛达到顶点的时候,魅影却出现了。他穿着一身戏服,戴了一个大面具和一顶大帽子。原来,这段时间他一直在创作一部戏,他要求剧团把这部戏排演出来。也就是说,作为艺术家,魅影准备真正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了。
这第三个戏中戏,可谓戏剧史上的点睛之笔,它第一次让戏外的情感和戏中戏的情节高度融合。这部戏的名字叫作《唐璜的胜利》。唐璜是一个花花公子。魅影创作这部戏的时候,特别设置了一个更衣室换装的情节,借此杀害剧中男主角,由自己亲自出演。观众并不知道魅影会以这样的方式出现。借助《唐璜的胜利》的首演,拉乌尔和剧团经理、管理人员设计了一个圈套,想要在戏中戏的演出过程中,把门全部关死,只等魅影出现时当场将其擒获。但他们怎么也没想到,魅影竟然亲自在剧中把男主角杀死,然后自己来替代他扮演这个角色,与克莉斯汀扮演的女主角开始了一段热烈而充满情欲色彩的对手戏。
换句话说,魅影在戏外满足不了的欲望,索性在自己写的戏里过足瘾。
第三个戏中戏中一首叫作《覆水难收》(Past the Point of No Return)的歌表达了魅影本人、《唐璜的胜利》的男主角以及克莉斯汀三人的状态,三者的状态完全呼应了戏外《剧院魅影》的人物关系,达到了戏内戏外的高度融合,堪称全剧的戏剧高潮。
《剧院魅影》三个戏中戏的设置可谓神来之笔,极大地增加了全剧的层次感,视觉呈现也变得丰富多彩。第一个戏中戏发生在古埃及,第二个戏中戏发生在17 世纪的意大利,第三个戏中戏发生在19 世纪的法国。到了第三个戏中戏的时候,音乐风格已经变得现代了。这与古典音乐的发展历史相吻合,因为到了现代以后,音乐语言已经变得非常不一样了,充满革新的精神。巴黎歌剧院因为守旧,让魅影一直看不起,他认为剧院演的那些戏太老旧了,他要支持真正的艺术家,开创艺术的新潮流。因此魅影在戏中戏里的音乐语言和以往是完全不同的,是真正的现代音乐语言。这是韦伯有意为之的。他在每一个戏中戏里,都用音乐风格表达了时代以及作曲家本人即魅影的艺术追求,层层递进,达到了戏内与戏外共同的高潮。
视觉和听觉的双重盛宴
在音乐风格上,《剧院魅影》有摇滚乐,还有古典歌剧音乐,单单歌剧的音乐风格就跨越了巴洛克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和现代派歌剧这三种风格,呈现出三种不同的音乐语言。
《剧院魅影》的音响效果尤其震撼。它把整个剧院布置成了一个环绕立体声。比如,魅影说“I’m here”(我在这里)时,剧场中的每一位观众都可以听到来自不同方向的声音,此时会感觉魅影就在剧院中,飘忽在周围,让人有一种魅影无处不在的感受。
《剧院魅影》中有许多音乐主题,而这些主题都是由一个非常暧昧的音乐主题延伸出来的,一开场就展现了,大家也听不出来到底是什么味道,只感觉怪怪的。因为它既有大调,又有小调,既有些阳光,又有些阴沉。这是一个复杂的主题,而这个音乐主题又引发出剧中的其他音乐主题,类似“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创作方式。
韦伯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可以根据一个小的音乐零件,像乐高一样一点一点地搭建出其他主题。剧中反复出现的除了《剧院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的主题,还有《夜之乐章》(The Music of the Night)、《音乐天使》(Angel of Music)、《都是我所求》(All I Ask of You)、《想着我》(Think of Me)、《假面舞会》(Masquerade)、《覆水难收》等音乐主题,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过门的主题。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聆听时,你会觉得各种旋律虽然不同,但放在一起又很统一,音乐形象很完整。比如第一幕和第二幕的序曲串编了大量的音乐主题。这种创作方式只有受过良好专业训练的作曲家才能做到。而这种创作方式也是歌剧创作传统的延续,即将歌剧中音乐动机的写法融入音乐剧中,让《剧院魅影》呈现出一种丰富而系统,又接地气的艺术质感。这也是韦伯高出一般流行音乐作曲家的原因。
《真爱永恒》是狗尾续貂吗?
我们常看到,一部经典之作会有人写续集。这倒不一定是艺术上的诉求,而往往是出于商业考虑。《剧院魅影》获得巨大的商业成功,盛演不衰,有类似的需求也不奇怪。而且《剧院魅影》的确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魅影消失了,留下了一支玫瑰。显然魅影还活着。这就为续集留下了空间。
《剧院魅影》的续集叫作《真爱永恒》。一般来说,写续集的人往往不是原作者,因为原作者没有必要这样冒险。我佩服韦伯的是,他敢于冒着失败的风险为《剧院魅影》写续集,这是需要勇气的。从商业上说,《真爱永恒》看起来并不是很成功。特别在伦敦西区,这部续集只演了很短的时间就下线了。据我了解亏了很多钱。
在《真爱永恒》中,魅影带着他忠实的追随者梅格夫人离开了巴黎,一起去了纽约。那时正赶上美国兴盛发展的时代,魅影的个人能力很强,在纽约边上一个叫作科尼岛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巨大的游乐场,每天人流如梭,生意红火,他是游乐场的幕后老板,站在前面运营的人则是梅格夫人。在这部戏中魅影成为一个神秘的成功商人。
当然,功成名就的魅影对克莉斯汀念念不忘,此时他离开巴黎歌剧院已有十年时间了,剧中唱过一首歌叫《直到听见你歌唱》(Till I Hear You Sing),表达了“我忘不了你,我还希望你回来”的愿望。他听说克莉斯汀后来跟拉乌尔结了婚,但并不幸福,在魅影离开巴黎不久后,克莉斯汀就生下一个孩子。拉乌尔作为富二代,随着家道中落,每天以酗酒为生,成了一个颓废的男人,而克莉斯汀因为歌唱得好,人又美,成为著名歌唱家,拉乌尔反而成为吃软饭的贵族。魅影对克莉斯汀念念不忘,于是他邀请克莉斯汀到科尼岛上的乐园来演出。
拉乌尔收到了这封信,因为能赚一大笔钱,于是他劝说克莉斯汀去科尼岛演出,虽然他们并不知道邀请者是谁。等到了科尼岛后,魅影见到了克莉斯汀、拉乌尔和他们的孩子。有意思的是,这个孩子来到岛上后,从弹钢琴的样子就可以看出他是极有音乐天赋的,而这孩子的性格又极其怪异。
故事快结尾时,拉乌尔发现了魅影的真实身份,他要阻止克莉斯汀留在魅影身边。而当令人害怕的魅影与孩子见了面后,这个孩子却一点不害怕,反而表现得很亲切。其实这里已经暗示,这个孩子不是克莉斯汀与拉乌尔所生,而很可能是魅影的孩子。
很多爱好者可能会想,这个孩子在《剧院魅影》中是什么时候种下的种子呢?想来想去,有人想到了魅影划着小船把克莉斯汀带到地下室的那一晚,好像除了这一晚,两人就再没有一起共度夜晚。导演为此设计了各种暗示,比如当孩子刚来到岛上,魅影就特别喜欢这个极具天赋的孩子,他带着孩子看了岛上属于自己的各种稀奇古怪的发明和有意思的东西。全剧最后,孩子的最后一个动作,就是伸出手来,平静并勇敢地把魅影的面具摘了下来,意味深长地结束了全剧。这已明白无误地表明,他们俩才是真实的父子关系。
有人会觉得这种改编有点匪夷所思,但我觉得还是合乎逻辑的,除了拉乌尔的改变有些过大。但坦率地讲,无论是故事还是音乐品质,为经典做续总是不容易的,这是《真爱永恒》没有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在英国版失败之后,澳大利亚又推出了一个《真爱永恒》的新版本,制作上明显比伦敦版精彩很多,但并没有获得商业上的成功。而2023 年《真爱永恒》在中国开启了巡演,制作及其精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