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冲突与秩序:简明社会学导论(第15版)
》
售價:NT$
449.0

《
四书五经精注精译(全9册)精装版
》
售價:NT$
1316.0

《
十传十美——佛山十大传统文化风华录
》
售價:NT$
449.0

《
锦鲤养殖与鉴赏大全
》
售價:NT$
352.0

《
突破(鹤老师新作,人生崛起,要靠暴击!)
》
售價:NT$
356.0

《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一读“苏格拉底”,远离世间的套路与陷阱;读一读“苏格拉底”,迷茫、混沌的人生瞬间清晰。)
》
售價:NT$
254.0

《
历史的镜子(精装插图定制版):一览中国古代社会方方面面,一部书勾勒出中国社会5000年的政治、文化、军事和思想变迁
》
售價:NT$
301.0

《
道通为一:宋徽宗《老子》注与道家哲学
》
售價:NT$
403.0
|
編輯推薦: |
理论阐释? ?生动体验? ?深入浅出
儒释道医贯通视角解读儒家经典
以天人合一观为基本哲学基础阐明纯净的人性即天性的道理
是符合读者期望的“最深的道理,最浅的解说”的读物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继《论语通解》和《大学通解》之后,“钟永圣国学大讲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解读系列对儒家经典“四书”进行解读的第三本著作。作者采用结合心理学、生理学和物理学贯通的方式,通过引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家经典中关于心性中和、中通、中正和中空的道理,深入浅出地说明中庸的实质涵义、在儒学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和在社会生活中灵活运用能够起到的重要作用。
本书的特点,是基于中华文化儒、墨、道、法等各家学说共通的宗旨,融汇于生活常识中解读《中庸》,使晦涩难懂或者是高妙难行的经典概念,化为可以为大众理解和在日常生活当中应用的理念。特别是厘清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在结合真实的生命体证和社会生活经验基础上,解说儒家的核心思想观念和日常用功方法,让人们生起对儒家学说的真正信心,掌握切实可行的修身方法。
本书最大卖点:通过以经解经的方法,使读者体会到儒家代表性经典《中庸》的思想境界, 并非是现代人理解的仅仅一家之言,而是可以贯通各家学说的知行合一的生命智慧。通过本书的阅读,读者不但可以掌握儒家“君子时中”的要领,还可以知晓道家“守中入窍”和医家“温中理气”的思想方法。
|
關於作者: |
作者钟永圣是经济学博士,祖籍山东高密。东北财经大学中国经典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导师为楼宇烈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世界一流学会建设工程国际健康智库”专家,辽宁省首届最佳写书人奖获得者,辽宁省委讲师团最美讲师获得者,西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客座教授。主要著作:《论语通解(一)》《论语通解(二)》《黄帝内经选讲》《道德经通解》《大学通解》《管子选讲》《素书通解》《尚书通解》和《中国经典经济学》等十几部,其中《中国经典经济学》英文版于2016年7月在伦敦面向世界发行。
|
目錄:
|
第一章?
学习中庸 了知心性 2
体会经文 感悟其境 4
心为何物 本性是也 5
人经合一 谓之真传 7
明心见性 明见心性 8
何期自性 本自纯净 9
知止有定 经济人生 11
中华文化 一以贯之 12
所见未见 皆在心中 13
明德亲民 成就自己 14
立志修行 人人可成 15
物来则应 过去不留 16
反观内照 能治身疾 17
心质扫清 天命自现 18
身心一体 性相一如 19
笃行亲民 人道合一 20
第二章
君子慎独 闲邪存诚 24
放下执着 随缘应化 25
时刻反省 修正己念 26
修身成就 是持久战 28
遇赞不骄 逢贬不馁 29
名字传统 应当恢复 31
过犹不及 亦非中道 33
放下手机 专心吃饭 35
勤学好问 保持谦卑 36
高人观象 预知时变 38
隐恶扬善 执两用中 40
择乎中庸 弗失之矣 41
中庸虽难 君子必行 42
孔子论强 意解中庸 45
如其不遇 殁身而已 49
中庸之道 广大精微 51
体会缺憾 亦是圆满 53
第三章?
当下安定 当下圆满 56
体察自身 防治疾病 57
中医培训 则乎经典 59
明通阴阳 以察世事 61
真修道者 慈悲亲民 62
不怕犯错 一改而止 64
芸芸众生 皆视己亲 66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67
中德中言 勤勉行之 69
素位而行 道法自然 71
在上不欺 在下不谄 74
宽人正己 心不外怨 75
居易俟命 莫存侥幸 77
第四章?
射有不中 反求诸身 84
行远自迩 登高自卑 85
夫妇有道 家和且睦 86
灵明之德 其盛矣乎 88
酒能乱性 亦可入药 89
集诗采风 体察民情 92
恭奉祭祖 敬如其在 94
名位寿禄 德者得之 96
笃行天命 时至而行 98
仁者长寿 德全不危 100
天之生物 因材而笃 102
有大德者 必受其命 105
第五章?
积德福家 积善益名 110
人生际遇 生于本性 111
是非对错 则义而评 113
依礼祭祀 以彰孝道 114
尊卑长幼 各践其位 117
郊社之礼 禘尝之义 120
人存政举 人无政息 122
取人以身 性相不二 124
一切福田 不离方寸 126
修身以道 修道以仁 127
高明之人 敬畏前因 129
悖道昧德 常有身殃 130
知天知人 事亲修身 131
第六章?
配天养头 象地养足 134
有大德者 心想事成 137
心之在体 无处不居 138
学而力行 知耻为勇 140
曾子大学 述古非新 142
治国九经 各有其效 144
九经所行 遵从一理 148
提前规划 精进不息 153
诚者天道 择善固执 155
第七章?
人虽愚柔 笃行能克 160
至诚尽性 赞化天地 162
人能至诚 前知如神 164
诚者之德 自成成物 169
至诚之功 不见而章 172
为物不贰 生物不测 175
维天之命 於穆不已 177
苟不至德 至道不凝 178
既明且哲 以保其身 180
第八章?
反古之道 灾及其身 184
德位双全 方作礼乐 186
五音五臓 一一相对 187
但行君子 有誉天下 188
祖述宪章 德润天地 192
独唯至圣 足以配天 198
君子之道 暗然而章 201
内省不疚 无恶于志 202
相在尔室 不愧屋漏 204
奏假无言 时靡有争 204
君子笃恭 以平天下 206
后 记 / 208
|
內容試閱:
|
中华文化是知行合一的文化,中华经典因而也是自身能够“行到”就会自然“知道”的文化表达。如果按照现代某些知行分离的专业知识和概念,拘泥于文字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而没有真实的生命体证,多半是“一道白云横谷口,几多飞鸟迷归途”,难免依文臆测,不得真实要领。
《中庸》行文当中大量引用孔子的教诲,所以若要深入且准确地理解《中庸》,应该首先全面、深入且准确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孔子作为至圣先师,其明确推崇的经典中就有《易经》。大家知道,孔子说过,“天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此生无大过矣”。所以,如果听从孔子的教化,吸取孔子的人生智慧、经验和教训,后世学者应该尽可能早地学习《易经》,以实现人生无大过的目标。
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关于“仁”的观念。在《论语》中,第四篇开篇的第一句话,具有“中心思想”的地位:“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这句话的本意,应该源出于我们反复给大家说明的《易经.坤卦.文言》中那段表达:“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当然《易经》是整个中华文化的基本经典,它不单单是儒家经典,同时也是道家、兵家和医家等各家的经典。很自然地,“里仁为美”这句话还有不为一些儒家学者所知的“道家解释”或者“医家解释”:
远古培育黍米的华夏祖先就知道,种子是生长发育的源泉,而打开种子,其“仁”中空,所以这“里仁”中空虚无却能结出果实的神奇力量,显示了“道”的存在。
吕洞宾祖师说过:“一粒黍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黍的种子如此,人的生长也类似。人在胞胎内孕育之初,其初生组织与母相连,“渐推渐开,中空如管”,随母呼吸,通天地之气,进而通太虚之气。此时,窍窍相通,胎儿得母体之滋,亦得天地祖气之养。等到数足,剪断脐带,裂胞而出,“啊”地一声,一点元阳落于脐轮之后,叫做“天心一窍”或者“虚灵一点”。但从此后天用事,不得先天祖气补济,生命呼吸处于人天分离的状态。
人生此窍初凝,最先生成的器官就是两肾,其次生心。“其肾如藕,其心若莲,中间中通外直。心肾相去八寸四分,中余一寸二分,谓之‘腔子里’,正是心肾往来之路,水火既济之乡”。庄子所说的“至人之息”,就是世人肯回心向道者,不管行住坐卧,常操此心藏于夹脊之窍,随其呼吸以天地无涯之元气续我有限之身躯,这种回复先天的状态叫做“君子时中”和“里仁为美”。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言:“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守的就是这个“中窍”;又言“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窍”,观的也是这个可以连接祖气的“空窍”。
大家日常所见的《道德经》版本第一章这一句多为“常有欲以观其徼”,此处采用吕洞宾祖师注解《道德经》的版本用“窍”字,更符合身体构造和天人气息能量沟通的实际情况,对《道德经》的解释也可以贯彻落实到身体生命当中,而不必依文解意、生拉硬拽、牵强附会、以讹传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