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被误诊的天才
》
售價:NT$
454.0

《
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陈治恒伤寒论讲稿
》
售價:NT$
403.0

《
启微·知识的秩序与环流:甲午战争早期史叙的知识史考察
》
售價:NT$
454.0

《
一听就懂的音乐剧
》
售價:NT$
653.0

《
大(巨)型滑坡治理关键技术研究及实践
》
售價:NT$
658.0

《
变老又怎样
》
售價:NT$
301.0

《
大学问·韶响难追:近代的思想、学术与社会
》
售價:NT$
398.0

《
星空下的凝思:42个关于宇宙的问题 张长
》
售價:NT$
551.0
|
編輯推薦: |
一位当代学者十年来在学术道路上的努力前行和心路历程
|
內容簡介: |
人文学者的研究特性表现为独立读书、思考与探索,犹如行脚僧趱行于漫漫长路。《行脚僧杂撰》为“凤凰枝文丛”之一种,是著名学者詹福瑞教授十年来的学术随笔集,分四辑:问 道学文,怀念詹锳、任继愈、傅璇琮等学界先贤,启发后人;书评杂撰,是对学界同仁学术著作的评骘,体现了作者对古代文学研究的深入思考;序跋,介绍著作得失和学术价值,逢 人说项,一片苦心。致辞、演讲、访谈,或长或短,娓娓道来。全书体现了作者近十年来在学术道路上的努力前行和心路历程。
|
關於作者: |
詹福瑞,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导。中国共产党十七大代表,第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教育咨询委员,第四届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中国李白研究会副会 长,中国《文心雕龙》研究会会长。在魏晋南北朝诗歌研究、唐诗研究和李白研究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出版有《南朝诗歌思潮》《论经典》《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合 著)、《李白诗全译》(合著)等著作多种,组织整理出版“唐诗选本丛书”多种。
|
目錄:
|
001.序
第一辑 问道学文
003.詹锳先生的学养与治学路径
036.图书馆的参天大树
——纪念任继愈先生诞辰94周年
051.古代文学研究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个案分析
——读魏际昌先生《中国古典文学讲稿》札记
065.傅璇琮先生古代文学研究的整体性思维
——读《傅璇琮文集》札记
074.求实为正 臻于质朴
——牟世金先生的《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研究
第二辑 书评杂撰
095.考察当今大学人性异化的活标本
——评晓风长篇小说《回归》
098.读刘跃进《中古文学文献学(增订版)》
101.选本与诗的经典化
——写在《新选中国名诗1000首》出版之际
109.文学的暖意跨越西东
——淡巴菰散文评析
126.李白传
148.隔空的文学史对话
——《国际汉学》特约栏目“与西方汉学界的中国文学史研究对话”主持人语
152.三家诗悟人生
第三辑 序跋
159.《中国诗体丛书》序
175.面对经典
—— 《论经典》后记
179.何妨做一次唐·吉诃德
186.《经典与李白》序
192.《青龙满族自治县村镇志》序
197.《〈朱子语类〉文章学研究》序
201.《王世贞诗文论资料补辑与新论》序
205.明诗唐辙探路
—— 孙欣欣 《明代唐诗选本与诗歌批评》序
212.《王安石文章经典化研究》序
218.《杂体诗词类编》序
224.《“元嘉三大家”经典化研究》序
231.《孤鹜已远》再版序
235.《唐代赠序文研究》序
241.《李广研究》序
246.《孤本品诗仙:〈瑶台风露〉整理与研究》序
251.《曾巩文学研究》序
260.《历代燕赵词全编》序
262.“最后的宗师”与“东方第一人”
——《吴汝纶诗文研究》序
第四辑 致辞·演讲·访谈
269.博览与约观
——祝贺《博览群书》发刊四百期
273.学术会议应有的品质
——第二届中国文化国际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275.读课外书
—— 南京大学读书节开幕式上的致辞
279.传播与创造经典:出版者的责任
——在新闻出版工作会议上的演讲
282.一部书与一条路
——纪念杨明照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284.文之瑞
——在《博览群书》读书活动上的演讲
287.发现李白
——中国李白研究会第二十届年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289.《文心雕龙》研究的功臣
——《牟世金文集》出版座谈会上的致辞
292.问道·尊师·研术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2022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299.长安上空的神仙会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二十一届年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301.我的研究路数与特色
304.枕边书
|
內容試閱:
|
我的随笔杂撰,都取四言书名,《文质彬彬》《不求甚解》《俯仰流年》《小言詹詹》,文字整齐,且可闻名识文。这一次破例为五言,《行脚僧杂撰》的书名看起来也有点古怪,所以要写一点解题的文字。
我2003年离开高校到国家图书馆工作,原以为刘姥姥进大观园,堂奥自深,苑囿愈曲,会有更优越的学术环境。实则图书馆与大学是两个不同的院子,离开了学校,即离开了教学和科研的基地,在学术上转为一个人走路的行脚僧。尤其是2014年初离岗、2018年退休后,似乎连歇脚之地都没有了。我曾于2018年7月10日赋小诗曰:“人生至此已飘蓬,颠沛竟如行脚僧。负笈携书颇辗转,走南望北费周腾。出租日晒肌肤黑,地铁夜乘汗气蒸。羡尔夏蝉林影里,风凉叶净弄鸣声。”幸有师朋想着,还可以挂单带学生,做研究,然没有长时期合作形成的学术团队,仍是学术上孑孓独行的行脚生涯。北宋睦庵善卿所编《祖庭事苑》解释行脚僧曰:“行脚者,谓远离乡曲,脚行天下,脱情捐累,寻访师友,求法证悟也。所以学无常师,遍历为尚。善财南求,常啼东请,盖先圣之求法也。永嘉所谓‘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岂不然邪!”看流失的敦煌遗画,法国吉美博物馆《行脚僧图》、大英博物馆《行脚僧图》、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行脚僧图》、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行脚僧图》、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行脚僧图》,都有共同的特点:游方僧人背负装满经卷的竹笈,光脚穿草鞋,头戴大斗笠,手持麈尾,吃力地走在路上。他们没有自己常住的庙宇,卸却人世牵累,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求法证悟,这光景颇似我近十年来的行迹。
学术行脚僧之谓,除了上述原因,还指个人研究的心路。人文学者的研究特性表现为个人的独立行为,他独立读书,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犹如行脚僧趱行于漫漫长路。在文学的探索路上,不论有多少朋友、多少学生,我都是一个孤独的行路人。叔本华说:“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我的文学研究与写作的过程,就是精神的独处历程,在精神的独处中,我找到了自己与文学的契合。“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叔本华又说。而自由正是探索者不可或缺的空气。如果说这些年我的文学求索有所收获的话,也应是学术上浪游的行脚僧走出来的。五月,在我的新书研讨会上,我曾发表“两个十年”的感言。2003年到2013年这十年,是我事功的十年。在学术上却进入荒漠区,十年间只出版了《文质彬彬》《不求甚解》两本小书。2014年至2023年这十年,我回归学术,迈着孤独而又坚定的脚步,走在探索经典与生命文学的路上。这十年间,我把图书寄存一地,或半月,或一二月,有时双肩包,有时拉杆箱,装满图书资料,换掉用过的,装来要用的,那形象就是负笈行脚僧的翻版!十年里,我出版了《论经典》《诗仙·酒神·孤独旅人:李白诗文中的生命意识》两部专著,另有《自然 生命与文学》论文集和《俯仰流年》《小言詹詹》《岁月深处》《四季潦草》诗文集。事功之念枯萎了,文学之树反倒葱茏。
收在集子中的有长文,有短章,文体亦不同。首辑所录,怀念任继愈先生的文章写得早,写詹锳、魏际昌、傅璇琮等先生的文章,均为近一两年所撰,论性质属于研究几位先生学术思想与成就的论文。行脚僧云游四方,就是为了寻师访道,此一辑即是。第二辑主要是书评,不限于古代文学,也有当代评论。我一贯认为,文学只有文学与非文学之别,怎么可能有古代与现当代之分呢?因此我平时阅读,从不会被古今隔断,对文学的思考与探索亦如此。第三辑收进序跋。我是学生博士学位论文的第一读者,深知文章得失,出版之际,介绍给读者,也算是为读者了解论著提供一点参考。因是师生,鼓励之语失度变为溢美之词也是有的。第四辑为致辞、演讲和访谈。演讲、致辞文体比较接近。二者虽然场面有大小,都有固定的受众。演讲有主题,致辞虽是场面语,会议的主旨就是致辞的主题。演讲可长可短,收放全凭演讲者的兴致,致辞则有时间限制,不宜长篇大论。二者无论长短都讲究修辞,好的演讲和致辞,就是一篇优秀的文章。锦绣文章容易打动读者,受众广,效果更佳。行脚僧背着佛经,一是随时读经参道,也可一路之上以典籍化人,此辑就有这个味道。最后部分是一篇访谈,读者据此可一窥我怎样走进文学的大门及我的读书生活。
凤凰出版社最初策划“凤凰枝文丛”,把我列入第一批。迟迟不能交稿,皆因文章贫乏,不足以成书。倏忽间四年过去了,交上这个不成器的小册子,甚感惭愧。感谢二位主编和倪培翔社长的不弃,也要感谢李相东先生的精心编辑。
2023年6月5日
第一辑 问道学文
詹锳先生的学养与治学路径
业师詹锳先生是当代著名的古代文学研究专家,他的魏晋南北朝隋唐诗文研究在学术界有重要影响。詹锳先生研究李白与《文心雕龙》,注重文献整理、作家与诗文考证,《李白诗文系年》《李白诗论丛》《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和《文心雕龙义证》,融乾嘉朴学研究方法与现代科学态度为一体,为学界的李白和《文心雕龙》研究提供了厚重的基础性研究成果。而他的《〈文心雕龙〉的风格学》《刘勰与〈文心雕龙〉》两部著作,又借镜欧美现代美学观点与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发掘和建构中国文学理论体系,与王元化先生的研究路数极为接近,成为《文心雕龙》研究的重要一派。詹锳先生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第二代学人的代表,梳理并研究詹锳先生的治学路径与研究特色,相信不仅可以教益同门师生,也可从学术史的视野一窥那一代学人走过的道路及其形成的学术传统。
转益多师——“我是个开杂货铺的”
詹锳先生谈到自己的治学思想时说过一段这样的话:“我一生所学可称得上是个杂货摊。……我的知识是大杂烩,不取一家之言,也不是从一个角度出发,我希望能做到实事求是,能采取各家之长。”看似自谦,其实是夫子治学自道。证明詹锳先生那个时代的学风是开放的,他们所接受的是兼容并蓄的知识体系,形成学术素养自然也是自由探索的。
詹锳先生五岁上私塾,读《四书》《诗经》《左传》《唐宋八大家古文》等。他没上过小学,直接考入中学。1934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第二年转入中国语言文学系。七七事变之后,北京大学南迁昆明,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成西南联大。詹锳先生随校到昆明求学。詹锳先生先后就学于北京大学和西南联大,遍受名师指导。在北京大学时,他从赵万里先生修史料目录学,从余嘉锡先生修目录学,从郑天挺先生修校勘学,从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学习语言学、音韵学,还在罗常培先生的指导下翻译了法国汉学家马伯乐(Maspero)所著的《唐代长安方言》的下半部。从胡适、罗庸、闻一多修古典文学。在西南联大,他有幸又听了原清华大学陈寅恪、钱穆、刘文典、朱自清、冯友兰诸先生的古典文学、史学和哲学课。他曾向陈寅恪学元白诗,向闻一多学《诗经》,向刘文典学《庄子》,向朱自清学陶诗,向罗庸学杜诗。除中国文学,詹锳先生对外国文学也很感兴趣,学习英语之外,还连续学习了3年法语,旁听过英国小说,并从梁实秋修莎士比亚戏剧。从詹锳先生所选课程看,20世纪30、40年代的北京大学、西南联大校风开放,学风也是自由的,学生可以自主选课,而教师为学生开设的课程看起来五花八门,实则既坚持传统,又广纳新学。这样的校风和学风,不仅为学生搭建了科学的多元知识结构,更为重要的是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树立起不拘一格、自由探索的精神气质。
1939年7月,詹锳先生曾报考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研究生。西南联大时期的文科研究所前身是北大文科研究所,是北京大学所设文史哲科研与研究生培养的学术机构,初创于1918年,1921年称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后改称北京大学研究所文史部,1934年始称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其研究范围大致包括历史与考古、文学与语言、哲学等领域。七七事变后,北大西迁,与清华、南开联合组建西南联合大学,文科研究所业务中断。根据《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记载,1939年5月27日,傅斯年到北京大学,决定恢复文科研究所,自任主任,并请郑天挺出任副主任。导师有罗常培、李方桂、丁声树、唐兰、罗庸、杨振声、汤用彤、陈寅恪、姚从吾、向达、郑天挺、贺麟等。研究生招生分两批。第一批招生名额为10名,截至7月15日接收论文27篇,也就是说有27人报名。经两轮审查进入初审及格名单的10人:桑恒康、杨志玖、汪篯、傅懋
、陈三苏、马学良、王丰年、逯钦立、詹锳、周法高。8月5日考试,最后考试结果,10人中只有詹锳先生未被录取。第二批研究生准考者有王明、王叔岷、任继愈、翁同文、刘念和、阎文儒、阴法鲁7人。经9月15日笔试,9月16日口试,参加考试的7人,除了翁同文没有参加英语考试之外,其余6人,全部录取。詹锳先生未被录取的原因,他自己从未提及。任继愈先生与我说,文科研究所1939年招生,科目分史学、语学、中国文学、考古、人类学五部分,修业期限两年。出人意料的是,詹锳先生报考的不是自己所学的语言、中国文学,而是史学。面试的主考官就是陈寅恪先生。考生信心满满,考官也丝毫不让。考官问一题,考生答一题。你来我往,直到把考生问到无言以对。任继愈先生分析,詹锳先生学习中国语言文学,却去报考史学研究生,可见詹锳先生年轻时过于自负,而这也正是陈寅恪先生问倒詹锳先生的原因吧。詹锳先生报考文科研究所研究生失利这件事情,不只反映出他年轻气盛的性格,还可据此了解到詹锳先生的学术观念。在詹锳先生的心中,也许本来就没有历史与文学学科的藩篱,所以鼓足勇气去闯陈寅恪先生这道大关,这也印证了他治学“开杂货铺的”风趣比喻。
1948年8月初,詹锳先生赴美留学。先进入美国南加州大学攻读比较文学专业研究生,半年后转入教育心理学专业,1950年获得硕士学位。同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心理学,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攻读心理学的导师就是美国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Edward Lee Thomdike)的儿子小桑代克和其高足盖茨·洛奇(Gates Lorge),又向Aeten Watker学习统计学,1953年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1953年7月回国后,在天津师范学院(河北大学前身)教育系任心理学副教授,主要从事心理学教学与研究,发表一系列心理学论文,尤其对巴甫洛夫的心理学有深入研究。另外,与人合译了鲁季克(Pyduk)的《心理学》,1959年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1958年心理学被打成“伪科学”,成了批判的对象,詹锳先生于1961年调到中文系,回到了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在当时的美国,心理学属于自然科学,这是詹锳先生的知识结构不同于同时代其他学者的特殊之处。
詹锳先生读书的年代,正处于中国社会激烈动荡之时,他的学习过程充满颠沛与艰辛。但不幸中亦有幸运,那就是在旧学向新学转型之际,他遇到了一批旧学新学兼修、中西贯通、满腹经纶的学术巨擘为师,他自身所受的教育也是新旧、中西俱备。所以其后从事学术研究,既非轻弃传统,亦不盲目排外,同时亦不迷信洋人,迷信权威,呈现出开放的、兼容并包的姿态。
把科学实验室的态度应用到文史
詹锳先生为学,尚无征不信。这种治学观念,既有乾嘉学派的基因,也融入了五四以来学术界崇尚的科学实证精神。
乾嘉学派做学问,提倡汉学,疏离宋学,以考证问题为主,立义必凭证据,推求本原,实事求是,不为空谈。钱大昕说:“尝谓《六经》者,圣人之言,因其言以求其义,则必自诂训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