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语篇意义整合的过程、机制与手段研究

書城自編碼: 4064747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語言文字
作者: 殷祯岑
國際書號(ISBN): 9787548620181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07-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449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更易上手!钢琴弹唱经典老歌(五线谱版)
《 更易上手!钢琴弹唱经典老歌(五线谱版) 》

售價:NT$ 254.0
哲学叙事:中国与西方
《 哲学叙事:中国与西方 》

售價:NT$ 500.0
一人商业模式 创富新路径个人经济自由创业变现方法书
《 一人商业模式 创富新路径个人经济自由创业变现方法书 》

售價:NT$ 254.0
经典与想象:中国古代传说新解
《 经典与想象:中国古代传说新解 》

售價:NT$ 398.0
祠堂与教堂:中西传统核心价值观比较研究(第3版)
《 祠堂与教堂:中西传统核心价值观比较研究(第3版) 》

售價:NT$ 551.0
极简德国东方看世界·极简德国史
《 极简德国东方看世界·极简德国史 》

售價:NT$ 347.0
舌尖上的中国新编视频版营养师妈妈教你做婴幼儿餐
《 舌尖上的中国新编视频版营养师妈妈教你做婴幼儿餐 》

售價:NT$ 296.0
Scratch创意编程进阶:多学科融合编程100例
《 Scratch创意编程进阶:多学科融合编程100例 》

售價:NT$ 500.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99
《标点符号用法手册》
+

NT$ 428
《中国手语语言学》
+

NT$ 128
《闽方言区怎样学好普通话》
+

NT$ 112
《粤方言区怎样学好普通话》
+

NT$ 403
《学术写作原来是这样:语言、逻辑和结构的全面提升(珍藏版)(精》
+

NT$ 348
《联合国文件翻译 译·注·评(翻译名师讲评系列)》
編輯推薦:
本书稿对语篇整体意义的实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即从意义片段异质整合的角度看待语篇整体性的实现。这种思路突破了传统的线性组构模式,为语篇语义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內容簡介:
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汉语语篇意义整合的机制和手段研究”成果,本书全面探究了语篇意义整合的机制和手段,并深度剖析了语篇整体性如何得以实现这一议题。
本书从语篇意义整合观的合理性、语篇意义整合的过程和机制、意义整合现象三个方面入手,将诗歌语篇和日常交际语篇纳入同一框架研究。对语篇整体意义的复杂样态进行系统研究,以意义样态最为复杂的诗歌语篇为例,将语篇的意义样态分为意义简单、意义复杂(交义、合义、歧义)诸类,并通过描写各类语篇在意义整合过程中的模式化差异,对语篇意义样态的不同实现系统描写。将语篇中的元话语功能分为精制整合功能、线控整合功能和交互整合功能,构建基于整合的元话语分类体系,并结合三类语篇进行量化分析,验证本书构拟的分类体系,对现实语篇中元话语分布情况的解释效力。
關於作者:
殷祯岑,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程与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语篇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发表论文20余篇,数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等报刊转载。
目錄
“学思语言学丛书”总序
序一
序二
第一章 绪论
1.1 语篇的整体性如何实现
1.2 现有研究给出的解释
1.3 另一条研究思路
1.4 本书的研究内容
1.4.1 语篇意义整合观的合理性
1.4.2 核心概念界定
1.4.3 语篇意义整合的具体过程和机制
1.4.4 语篇意义整合的分析程序
1.4.5 诗性语篇与日常语篇的整合手段分析
1.4.6 整合现象分析
1.5 语料来源
1.6 体例说明
第二章 语篇:概念界定与研究现状
2.1 概念界定
2.1.1 Discourse
2.1.2 Text
2.1.3 Discourse与Text的交织
2.1.4 语篇·篇章·话语·文本
2.1.5 小结
2.2 研究现状
2.2.1 篇章连接成分研究
2.2.2 微观语义连贯研究
2.2.3 宏观语义结构研究
2.2.4 语篇研究论域的拓展
2.2.5 国内语篇研究概述
2.2.6 小结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意义:意义的意义与语篇意义的分析单位
3.1 哲学视野中的意义
3.1.1 指称论
3.1.2 观念论
3.1.3 行为论
3.1.4 实证论 &真值条件论
3.1.5 使用论
3.1.6 解释论
3.1.7 小结
3.2 符号学视野中的意义
3.2.1 索绪尔和皮尔斯的意义观
3.2.2 文本符号学的意义观
3.2.3 一般符号学的意义观
3.2.4 小结
3.3 语言学视野中的意义
3.3.1 形式主义语言学的意义观
3.3.2 功能主义语言学的意义观
3.3.3 小结
3.4 “意义”的意义与语篇意义的分析单位
3.4.1 “意义”的意义
3.4.2 语篇意义的分析单位
3.4.3 小结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整合:意义整合与意义整合研究
4.1 整合与意义整合
4.1.1 多学科视域中的“整合”概念
4.1.2 语言学的“整合”概念
4.1.3 语篇意义的整合性
4.1.4 小结
4.2 认知心理视角的意义整合研究
4.2.1 认知语义学中的意义整合
4.2.2 认知语法学中的意义整合
4.2.3 认知写作学中的意义整合
4.2.4 言语产出研究中的意义整合
4.2.5 语篇理解研究中的意义整合
4.2.6 小结
4.3 社会功能视角的意义整合研究
4.3.1 汉语语法研究中的意义整合
4.3.2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意义整合
4.3.3 小结
4.4 互文性理论与意义整合研究
4.4.1 解析符号学视野中的互文性
4.4.2 互文性理论的发展与互文语篇研究
4.4.3 互文性与语篇的意义整合
4.4.4 小结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语篇意义整合的基本过程与分析程序
5.1 前符号阶段语篇意义的整合过程
5.1.1 “关键一跃”的缺环
5.1.2 复杂性科学与耗散结构理论
5.1.3 前符号阶段意义整合的具体内容
5.1.4 小结
5.2 符号表征阶段语篇意义的整合过程
5.2.1 意义结构
5.2.2 符号表征阶段意义整合的具体内容
5.2.3 小结
5.3 语篇意义整合的分析程序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语篇意义的自组织整合———以诗性语篇为例
6.1 诗性语篇与日常语篇
6.2 语篇意义自组织整合的基本过程
6.2.1 语篇单元
6.2.2 意义核心的生成
6.2.3 意义结构的生成
6.2.4 意义结构的竞争
6.2.5 边界条件的制约
6.2.6 小结
6.3 诗性语篇的整合手段
6.3.1 单元加工中的整合手段
6.3.2 意义核心与意义结构生成中的整合手段
6.3.3 语境制约中的整合手段
6.3.4 小结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语篇意义的他组织整合———以日常语篇为例
7.1 语篇意义他组织整合的基本内容
7.1.1 意义结构的符号转写
7.1.2 意义结构的精制加工
7.1.3 意义结构的线控表达
7.1.4 符号序列的交互主观化处理
7.1.5 小结
7.2 日常语篇的整合手段
7.2.1 精制加工类整合手段
7.2.2 线控加工类整合手段
7.2.3 交互加工类整合手段
7.2.4 小结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诗歌语篇意义样态的复杂性
8.1 引言
8.2 诗歌语篇意义样态的分析框架
8.3 诗歌语篇整体意义的简单与复杂
8.3.1 意义简单的诗歌语篇
8.3.2 意义复杂的诗歌语篇
8.4 语篇意义结构的稳定性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元话语的意义整合功能及其语体分布
9.1 引言
9.2 现有研究成果
9.3 元话语概念的重新界定
9.4 元话语功能及其分类
9.4.1 元话语与元话语功能
9.4.2 元话语功能的分类
9.4.3 小结
9.5 元话语功能的语篇分布
9.5.1 统计方法
9.5.2 统计结果
9.5.3 数据分析
9.6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语
附录:核心术语介绍与索引
参考文献
后记
內容試閱
序一
祝克懿
加拿大语言学家伊戈尔·马尔丘克(Igor Mel cuk)在其《语言:从意义到文本》中文版序中讨论了言语交际的本质特征:“说话便是借助文本传达意义。”他提出,“自然语言是一个意义和文本相对应的系统”,并用公式“语言={意义}{文本}”概括了“语言”“意义”与“文本”三者之间形式与功能、组合与分析的辩证统一 关系。马尔丘克还进一步强调:“如何形式化描述意义表达是一项中心任务。”他认为,“研究、描述语言必须从意义到文本,而不是从文本到意义,即从言语产生的角度”展开研究。
领悟上述观点的内涵意义,并将之关联至法国学者朱莉娅·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创立的互文性理论,审视正展读的殷祯岑的书稿《语篇意义整合的过程、 机制和手段》,我产生的感受为:作者从选题立意、理论方法、论证逻辑、分析表述诸方面所做的工作,正是在努力探索马尔丘克所言的语言是“从意义到文本”的生成路径。作者依托克里斯蒂娃构拟的“符号态”与“象征态”互动的方式,尝试解释语篇整体性的动态实现———即由来自其他语篇的意义片段在当下语篇空间中交织互动、整合生成的意指过程。
此书首先值得肯定的是立论的前沿性、论述的思辨性、借鉴理论的解释力和意义分析方法的可操作性。这表现在:聚焦于语篇意义研究这个世界范围内的重要论题,通过言语交际中语篇意义生成与理解的过程研究,以文本形式化的有效手段,努力论证语篇意义整合生成的互文路径和理论阐释力。
此书还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开篇便总结道:“现代语篇语言学发展至今,生发出篇章语法研究、微观语义连贯研究、宏观语义结构研究、语篇生成理解研究、话语分析(Discource Analysis)等多个研究向度。”随即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国内外学术界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本书拟攻关的核心:“贯穿这诸多研究方向和理论方法的,有 一个核心问题:语篇和零散堆砌的句子如何区别?语篇的整体性如何实现?”细思发现,这个问题实质上包含着“语篇单位为何?”和“语篇意义如何整合生成?”这样两个关涉著作根基的关键问题。
第一个问题既需回答何为“语篇”,又要基于此回答何为“语篇单位”的问题,因为这是理解语篇由下向上组合和由上向下切分的根本问题。理论上,“句子”与“语篇”概念分属“语言”和“言语”两个不同的系统。语法结构单位“句子”是来自语言的抽象范畴,而“语篇”是自然语言根据特定交际意图动态生成的言语单位。如果从功能角度看,句子语法所提供的规则不能全部说明自然语言的实际形态。实际上,言语交际传递信息的任务是由语篇而不是由抽象的句子来承担的。然而,二者的性质身份问题一直是语篇研究首当其冲且干扰着语篇研究迅速推进的问题。
“语篇”是客观存在的一级语言单位,世界各地的学者围绕语篇单位和性质特征展开的界定已超过三百种,但至今仍未有内涵外延意义达成共识的科学界定。 若概括其基础认知,大致可表述为:语篇是“一种符号系列/言语成品”,是“两个小句以上、彼此有意义关联的语言结构体”。“交际性”“整体性”“连贯性”是其最为重要的特征。
该书对“语篇”概念的认知,从整体性角度来看,已经接近其核心要义:“语篇不是大于句子的组合单位,而是语境中承载完整意义的符号载体,是符号交际的动态过程本身。”作者采用“不是……而是……”的表述从两个方面来界定“语篇”概念, 成功避开“语篇是大于/高于句子的单位”这个数十年来干扰学者的认知误区,将 “语篇是……”的判断导入语篇是在语境中动态生成、是有完整意义的符号载体这个本质特征的论证过程。随后,书中设定了“语篇”“语篇单元”作为语篇系统上下位的核心概念,阐释两者的结构功能和互文表征:“语篇”为承载完整意义的符号集合,无论在形式上和意义上都具有完整性和封闭性;而“语篇单元”是语篇的组成成分,在语篇空间中存在源于其他语篇的意义要素,尽管它承载完整的意义,却不一 定由完整的符号形式表征。
关于“句子”与 “语篇”是不同性质符号单位的认识,前辈时贤早已从静态与动态的关系和分属不同符号系统的角度给出了明确的区分。如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1973)就从研究对象及学科属性的角度指出:“语言学止于句子”“语法研究以句子为最大的单位”。文本是“大于或小于句子、结构上永远不同于句子的言语单位”,“文本概念与语句概念不处于同一层面”。韩礼德(1975)从言语交际角度加以区分:“语篇是一组使用中的语言,它既非小句或者句子之类的语法单位,也不受长短的限制。”“它和小句或者句子之间并不是大小关系,而是体现关系,即一种符号系统在另一种符号系统中的体现。”吕叔湘(1983)从汉语客观生态视角也表达了相同的见解:“语法的研究以‘句子’为极限,是一种传统。”而廖秋忠(1992)从交际活动出发,认为“语篇”是“一次交际过程中使用的完整的语言体”。语篇研究对象包括“(1)大于句子的语言体;(2)实际运用的语言”。只是因为语篇研究是20世纪后期,特别是进入21世纪才逐渐发展成为学界密切关注的领域,故这个还需进一步明确内涵外延的问题才遗留至今。
上述学者的精辟见解,作为语篇研究的指导思想,无疑启迪了作者的理论认知。我们发现,专著较好地解决了如何区分“语篇”与“句子”这一棘手的问题。该书先通过设置“语篇”和“语篇单元”两级语篇单位,界定其概念意义,区分其整体与部分的上下位层级关系,从而厘清了分属语篇系统中结构单位“语篇单元”与语法系统中结构单位“句子”的区别性特征。继而,该书提出:“语篇是一个复杂整体,具有典型的系统性特征”。鉴于语篇的系统性特征能够揭示语言单位层级关系对语篇语义整合进行系统分析的可行性,专著以探索语篇的系统性特征为目标,从系统性、层级性、关联性三个维度展开了语篇语义整合的过程分析。
关于“语篇的整体性如何实现”的问题,作者的理论阐释既涵盖了哲学、符号学宏观层面的思考,又兼容了西方语篇研究的多元视角。书中介绍了罗素(Russell)、 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前期)、弗雷格(Frege)等哲学家对语言意义的界定,引入索绪尔(Saussure)、皮尔斯(Peirce)的符号意义论,并分述了形式主义、功能主义的意义观,特别探讨了布拉格学派及俄罗斯语篇语义学的意义研究演进等。基于 “现有研究给出的解释”,该书采用了“另一条研究思路”——“借鉴互文性理论提倡的异质整合观,尝试推进语篇意义整体性的研究”,这是因为“互文性理论和解析符号学思想为我们研究语篇整体性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思路,使我们可以超越集句联章线性组构的模式,从意义片段异质整合的角度看待语篇整体性的实现”。 语篇语义的整合研究是我国语篇研究较少涉及的范畴。周小成在其专著《篇章语义整合的系统分析》(2012)中,主要赓续俄罗斯20世纪40年代发展起来的篇章语义学传统,并结合作者对语言系统层级关系的理解。周小成认为,每一个语言单位(音位、词素、词、句位、句子、篇位、语篇、篇际)层次都按归并关系自成系统,所有语言单位层次按从属关系构成一个整体系统,据此提出了“篇章语义整合系统分析模式”。不难看出,这个视角的研究是在语言系统而非言语交际系统展开的,而且主要是在篇章句法语义层级展开的。因此,本书从言语交际系统出发,在语篇层级与篇际间展开以互文语篇理论和耗散结构理论(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双重视域的语篇意义整合研究,是特定理论视角下的有创新意义的研究。书中不仅解读了克里斯蒂娃在《诗性语言的革命》(1974)中提出的“互文性、异质性、文本间性、符号态、象征态、意义生成、言说主体”等概念,还拓展了源自耗散结构理论的概念术语“意义核心、意义潜势、对象意义、评价意义、巨涨落、能量差”等意义,并展示了语篇意义整合可被设置为可具体描述的前符号阶段和符号表征阶段,以及语篇意义单元从异质到统一、从无序到有序整合生成的互文过程。于是,我们逐渐接受了该书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推导出的结论:语篇整体意义的形成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中西多学科理论在语篇整体性这个点上的融通汇集,是不同来源的意义单元互动交织、整合生成语篇意义的互文过程。
从该书接受中西语篇理论传统的比重来看,西方语篇理论的影响因素显然占据了主导地位。究其原因是由于我国在语篇研究传统理论上可以说源远流长,但审视其发展,20世纪前的语篇研究难以梳理出一条体系完整、有理论建构意识的逻辑轨迹。从学科理念看,零星的语篇研究往往注重文献考证、文学创作、公文写作的功能效应,谋篇布局和语义连贯维度的分析所形成的理论范式又大多包容在语篇修辞写作的大范畴里。如考论早期甲骨文的写作体例发现,完整的卜辞语篇已经包含语篇结构的四个部分:前辞(占卜日期、占卜者名)、问辞(要问的事)、占辞(占问吉凶)、验辞(应验结果),其内容安排已经具有谋篇意识和为描写说明目的而设的布局。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显示,文学批评与修辞策略已较早在系统层级上关注“谋篇布局”的语篇结构与“起承转合”语篇语义流动形成的整体性、关联性。宋代陈骙的《文则》———被誉为系统建构古代修辞学理论的专著,以《六经》文
本和先秦战国时期的诸子散文为研究素材,总结“为文之法”,除研讨内容除文体起源、语体类型、词句修辞、辞格修辞外,也兼容了篇章结构理论。当代张涤华等编著的《语法修辞辞典》(1988)也特别指出谋篇布局是语篇修辞最重要的方法论。从实用目的看,20世纪前,中国传统的语篇研究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从谋篇布局和语篇语义连贯角度展开的研究也没有形成独立的、有规模效应的理论范式,以适应释经问学与文学目的的零星研究也往往与古代文论、文体学、文章学、风格学的研究交织为一体,因此未能对后学形成与西方语篇研究等同效应的影响力。
20世纪中叶,俄罗斯的功能修辞学/语篇语义学、欧洲的话语语言学/文本理论、美国的语篇分析兴起,尽管其时的研究生态,如同结构主义语言学家所宣称的, 意义研究并非是语言研究的重要领域,但“意义只有通过结构才能认识”的理论意识,客观上还是为语篇意义研究的发展做好了理论准备。20世纪七八十年代,语言研究从微观、静态、单一逐步向宏观、动态、多元转型,随着俄罗斯语义学从词汇语义到句法语义进而语篇语义的推进,以及澳大利亚语篇语义研究关于语言意义、 语言交际过程和语言运用等方面成果的大量涌现,语篇语义研究作为建构语言系统、揭示语言运用规律不可忽略的重要论域逐渐成形。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西方语篇理论资源通过译介等方式进入中国语言学领域。各种渊源的语篇思想与中国传统语篇思想发生碰撞、磨合、交融,根据不同学科发展需求和各类研究意图的影响力迅即衍化,并催生出多元的语篇理论范式。语篇研究自此跨学科、跨领域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形成了新兴学科全面发展、锐意进取的格局。乘着西方语篇理论中国化的东风,作者受到了多元语篇思想的启迪,发掘出语篇研究的紧迫任务:“语篇整体意义的实现是语篇语言学,尤其是语篇语义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国内外学界“现有研究从微观衔接、宏观管控、认知发生过程、社会情境规约等角度展开思考,构拟出数以百计的语篇理论和分析方案,但仍然会在语篇分析的实践中遭遇困境”。于是,基于语篇语义整合研究属于语言学科建设的亟需,将此确定为长期攻关的课题。
作者于2010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跟我一起研讨修辞学的学科知识,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并于2017年入职上海师范大学。十余年来,作者一心向学,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将“语篇意义整合”这个课题既作为阶段性的结果目标,也作为长期的过程目标来培育。她借鉴具有哲学方法论意义的互文性理论和对自组织过程可实现数学描写的耗散结构理论,考察异质离散的意义单元在语篇空间中从异质到统一,从无序到有序整合的意义生成过程,建构起语篇意义自组织整合与他组织整合的生成机制与描写程序,不仅有效地区分了由符号表征方式的区别带来的诗性语篇与日常语篇的文体差异,系统描写了两类文体语篇意义的不同样态,还通过主题论证和观点推衍融入了多种维度的文本理论精髓,完成了从意义整合角度描写语篇意义生成路径的目的。
专著虽以作者的博士论文为蓝本,但因经过博士后阶段对元话语(Metadiscourse)专题的深入思考,加之在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汉语语篇意义整合的机制与手段研究”推进过程中获取了多元理论睿思的浸润和逻辑论证力量的促进,该书努力建构的语篇意义整合范畴无论从理论深度还是广度都大大超越了博士论文设置的研究范式和实践分析的基础,在语篇意义研究方面做出了有价值的探索。作为导师,我此刻想表达的除了祝贺,还有充分的肯定。

序二
陈昌来
关于字(词)、句、篇、章之间的内在关系,刘勰《文心雕龙》曾云:“夫人之立言, 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瑕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
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然何以“因”,何以“积”呢?马
建忠在《马氏文通》的序言中批评说:“顾振本知一之故,刘氏亦未有发明。”《文心雕
龙》敏锐地感知到语篇内部的内在关联,即存在“本”和“一”,所谓“振本而末从,知 一而万毕”,但“振本知一”之“故”,即如何积字成句、句成章、章成篇的具体方法,刘氏并没有揭示。刘氏之后历代学者也多有论述到字句篇章关系的,但也往往不得要领,如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一)中说:“字法有虚、有实,有沉、有响。虚响易工,沉实难至。五十六字(指七言律)如魏明帝凌云台材木,铢两悉配,乃可耳。篇法之妙,有不见句法者;句法之妙,有不见字法者。此是法极无迹,人能之至,境与天会,未易求也。……首尾开阖,繁简奇正,各极其度,篇法也。抑扬顿挫,长短节奏,各极其度,句法也。点缀关键,金石绮采,各造其极,字法也。”其言“法极无迹, 人能之至,境与天会”,真的是“未易求也”。 我们不必苛求古人,我们看到自《马氏文通》之后,无论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领域,还是篇章语言学/话语语言学等,都力求寻求“积句成篇”的规律,“衔接”“连贯”“回指”“照应”“整合”“生成”“互文”等概念被运用于语篇的研究中去。尤其现代语篇语言学对语篇的研究,生发出篇章语法研究、微观语义连贯研究、宏观语义结构研究、语篇生成理解研究、话语分析等多个研究向度。贯穿其中的有一个核心问题:语篇的整体性如何实现?虽然各领域的研究者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达成共识:语篇不是大于句子的组合单位,而是语境中承载完整意义的符号载体,是符号交际的动态过程本身。但语篇意义的整体性又是如何实现呢?现有研究尚未给出妥善的解释。正如韩礼德(Halliday)所说:“意义系统的动态模式至今还没有很好地制定。”
语篇的意义是语篇的灵魂,受到哲学、符号学、文学、语言学等学科的共同关注。多学科视域中的意义研究在20世纪下半叶形成合流,共同强调语篇意义的主体建构性、在线生成性、异质整合性、语境规约性特征,形成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学术思潮。作为这一思潮的重要理论成果,互文性理论和解析符号学思想强调,语篇的意义不是天然的“铁板”一块,而是来自其他语篇的意义片段在当下语篇空间中交织互动、整合生成的结果。这一观点为人们研究语篇整体性的实现提供新的思路,可以超越语言单位线性组构的模式,从意义片段异质整合的角度看待语篇整体性的实现。殷祯岑博士的《语篇意义整合的过程、机制与手段研究》一书正是借鉴了互文性理论提倡的异质整合观,尝试推进语篇意义整体性的研究。全书共分为九章,主要讨论了以下问题:
一是关于语篇意义的异质整合性特征。作者认为,多学科视野中的意义研究在20世纪下半叶形成合流,共同强调语言意义的主体建构性、在线生成性、异质整合性、发展流变性、语境规约性等特征。语篇意义是异质要素从离散到统一、从混乱到有序整合生成的,表明语篇的意义不是天然的“铁板”一块,也不是叠句连章的线性构筑,而是异质离散的意义要素在语篇空间中交织互动、整合形成的。语篇的意义具有整合性特征。
二是关于语篇意义整合的过程与机制。作者在解析符号学和耗散结构理论的双重视域下,构拟语篇意义整合的具体过程,认为语篇的意义整合可分为前符号阶段和符号表征阶段。前符号阶段的意义整合在言者的认知世界中进行,异质离散的意义单元交织互动,整合出由意义核心统摄众意义单元形成的前符号意义结构。这一过程可描写为意义核心的生成、意义结构的生成、意义结构的竞争、边界条件的制约四个步骤。前符号阶段的整合大多是自动完成的,言者的有意识介入较少, 以自组织整合为机制。
符号表征阶段的意义整合,在言者的有意识操控下展开。言者运用符号资源,对初步形成的意义结构进行加工和转写,这一过程可从符号转写、精制加工、线控表达、交互主观化处理四个方面进行描写。符号表征阶段的意义整合,本质上依靠言者的调控推动,遵循他组织整合机制,但不同语篇会使用不同方式转写前符号意义结构。在采用自组织方式转写的语篇中,言者如实呈现前符号阶段参与意义整合的离散单元,邀请听读者重历意义整合的自组织过程。这样形成的语篇意义灵动多元,容易在不同听读者之间形成多元解读。而在采用他组织方式转写的语篇中,言者则运用明确连贯的语言符号,转写已经整合形成的意义结构,使听读者能迅速且准确地理解语篇意义。这样形成的语篇意义简单明确,不容易造成多种解读。基于此,作者构建了语篇意义分析的分析程序和框架,并以诗性语篇和日常语篇为例,例析语篇意义整合自组织机制与他组织机制的具体实现,描写其各自采用的符号手段。
三是运用语篇意义整合的分析方法,分析具体的语篇现象。首先,作者对语篇意义的整体样态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意义样态最为复杂的诗歌语篇为例,将语篇的意义样态分为意义简单、意义复杂(交义、合义、歧义)诸类,并通过描写各类语篇在意义整合过程中的模式化差异,对语篇意义样态的不同实现路径及其与意义稳定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梳理。
其次,作者在语篇意义整合的视域内观照元话语的分类与分布问题。作者认为元话语可视为符号表征阶段系统运作的他组织整合资源,以此将语篇中的元话语功能分为精制整合功能、线控整合功能和交互整合功能,构建基于意义整合的元话语分类体系,并结合三类语篇进行量化分析,验证书中构拟的分类体系,对现实语篇中元话语分布情况的解释效力。
总体而言,我认为该书对语篇语义整合的思考是深入的,分析是细致合理的, 结论是有创新价值的。它不仅在互文语篇理论和耗散结构理论的双重视域下讨论了语篇意义整合问题,认为语篇的整体意义是异质离散的意义单元在语篇空间中从异质到统一,从无序到有序整合生成的结果,为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针对意义浮现的过程、机制、条件、模式化特征等尚缺乏系统研究的现状, 该书引入能对自组织现象实现数学描写的耗散结构理论,结合诗歌语篇的意义浮现现象,研究语篇意义自组织浮现的过程、机制、手段,为推进意义浮现的分析提供参考。此外,该书在语篇意义整合研究的框架内,将诗性语篇和日常语篇纳入同一 框架进行分析,而事实上是学界对诗性语篇的分析较为薄弱,这有助于推进诗性语篇的研究。
书中还对语篇意义的整体形态、元话语分类体系的构建等语篇研究的核心问题,给予了充分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
不仅如此,我们认为该书对语篇意义整合的研究,不仅适用于口语交际训练和写作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和语篇写作能力,其构建的语篇意义分析框架也为人工智能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展现出潜在的应用价值。然而,语篇意义整合的理论探索如何运用到言语交际、语文教学、语篇写作、人工智能等领域中,也正是本书的不足,或者说是作者今后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殷祯岑于2017年来上海师范大学跟随我从事博士后研究(师资博士后),此前在复旦大学跟随著名修辞学家祝克懿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受到良好的学术训练和学术熏陶,发表了多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尤其对互文性理论有较多的思考。博士后期间主要从事语篇整合研究,并力图把语法手段运用到语篇研究中去。博士后出站报告受到专家好评,其间还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语篇意义整合的过程、机制与手段研究》就是国家社科结项成果。 作为师资博士后,殷祯岑博士后出站后即在上海师大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研究无止境,希望殷祯岑博士能把修辞学与语法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国家社科结项和专著《语篇意义整合的过程、机制与手段研究》的出版为契机,勇于思考,勤奋耕耘,为语言研究做出更多更大贡献。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