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海错图笔记套装(博物君考证141幅原图)

書城自編碼: 4063472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科普讀物生物世界
作者: 张辰亮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21739336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3-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NT$ 1193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金瓯缺(全四卷)40年纪念版
《 金瓯缺(全四卷)40年纪念版 》

售價:NT$ 2387.0
芯片通识课:一本书读懂芯片技术
《 芯片通识课:一本书读懂芯片技术 》

售價:NT$ 458.0
走进明朝:从严峻冷酷到自由放任(壹卷论世衡史系列,方志远教授最新力作,领略明朝社会风云变幻与深刻启示)
《 走进明朝:从严峻冷酷到自由放任(壹卷论世衡史系列,方志远教授最新力作,领略明朝社会风云变幻与深刻启示) 》

售價:NT$ 418.0
有生之年一定要看的1001幅画(一座绝无仅有的世界绘画艺术博物馆!一部经久不衰的艺术鉴赏类经典图书!)
《 有生之年一定要看的1001幅画(一座绝无仅有的世界绘画艺术博物馆!一部经久不衰的艺术鉴赏类经典图书!) 》

售價:NT$ 1520.0
林徽因全集 建筑 美术卷
《 林徽因全集 建筑 美术卷 》

售價:NT$ 1010.0
哈!看得见的化学(全4册)
《 哈!看得见的化学(全4册) 》

售價:NT$ 326.0
倾听疯狂的声音:被误解的精神分裂症
《 倾听疯狂的声音:被误解的精神分裂症 》

售價:NT$ 254.0
植物会思考吗?(揭晓你从未知道的植物智能,带你走入丰饶而另类的植物世界!)
《 植物会思考吗?(揭晓你从未知道的植物智能,带你走入丰饶而另类的植物世界!) 》

售價:NT$ 286.0

編輯推薦:
博物张辰亮 清代聂璜
专注科学传播的“博物达人”,解读故宫藏品《海错图》中的生物密码。抽丝剥茧、推理分析、辨别真伪……
体量之大,超出想象
考证北京、台北两地故宫珍藏,141幅《海错图》原图,74篇长文笔记,酣畅痛快的物种解密。
物种之难,中西比对
查找古籍资料,对比中外历史记载,梳理从古至今的物种信息。
科研之乐,上下求索
咨询各大院校专业学者,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探索物种真实奥秘。
“博物君”张辰亮科普现象级图书作品,解读故宫藏品《海错图》中的生物密码,抽丝剥茧、推理分析、辨别真伪……博物君的物种解密过程读起来让人酣畅淋漓、过瘾痛快!@河森堡、马伯庸、、王昱珩联袂推荐!
內容簡介:
《海错图笔记》和《海错图笔记·贰》分别获得:
中国自然好书奖;
2017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
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
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
2016年度“腾讯·商报华文好书”生活类好书奖;
2017年度“大鹏自然好书奖”“十大自然好书”年度传播奖。
《海错图》成书于清康熙年间,是浙江人聂璜绘制的一部海洋生物图谱。聂璜把他在中国沿海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海洋生物都画进了这部图谱。书中记载亦真亦假,妙趣横生。清雍正年间,此书传入宫中,深受历代皇帝喜爱。现*、二、三册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第四册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2014年,北京故宫出版了前三册,我买了一本,开始系统地了解这部书;2015年,正式考证书中的生物。2016年出版了《海错图笔记》,考证了36幅《海错图》原图。2017年出版了《海错图笔记·贰》,考证了40幅《海错图》中的原图。
在第三册中,我考证了63幅《海错图》原图,而且每篇文章的字数比前两册有显著增加。写*册时,我都挑简单的写。第二册挑战了一些有难度的物种。到第三册,那些考证困难的物种,已经不能再拖下去了,必须解决掉。这是需要时间的。有些问题不是多看两本书就能解决,必须自己亲手去做。考证的物种多了,考证难度大了,要说的话自然也就多了,所以这本叁每篇体量都很长,内容层次也多。希望大家读的时候能感受到和我写时同样的畅快和开心之感。

——张辰亮
關於作者:
张辰亮
《博物》杂志副主编,《中国国家地理》融媒体中心主任,微博@博物杂志 运营者
抖音、快手、bilibili@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 运营者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生态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科学技术普及创作协会第八届理事,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学硕士,2017年十大科学传播人物
畅销科普图书《海错图笔记》系列作者,同时著有《掌中花园》等多部科普图书
目錄
海错图笔记·壹
章 介 部
【海和尚】013 【海夫人】019 【龟脚】027 【鲎】033
第二章 鳞 部
【蟳虎】047 【夹甲鱼】055 【石首鱼】061 【四腮鲈】069 【马鲛】077
【龙头鱼】083 【钱串鱼】089 【带鱼】095 【跳鱼】103 【人鱼】111
【海鳝】117 【海蛇】123 【鳄鱼】131 【赤鳞鱼】137
【海 】143 【虫宅鱼】149
第三章 虫 部
【龙肠】159 【龙虱】165 【海蜘蛛】171 【土鳖】177 【海粉虫】185
【泥翅】193 【泥钉】201 【石乳、墨鱼子】209
第四章 禽 部
【雀化鱼蛤】219 【金丝燕】225
海错图笔记·贰
章 介 部
【西施舌】013 【江瑶柱】023 【海月】031 【撮嘴】041 【海荔枝】051 【珠蚌】061 【七鳞龟】073 【瑇瑁】081
第二章 鳞 部
【河豚】091 【顶甲鱼】105 【锯鲨】113 【刺鱼】123 【水沫鱼】131
【鲥鱼】139 【海鳗】151 【铜盆鱼】159 【墨鱼】169 【海马、七里香】179
【寉鱼】189 【红鱼】197 【飞鱼】203
第三章 兽 部
【腽肭脐】217 【海獭】227 【井鱼、海、跨鲨】239

海错图笔记·叁
章 鳞部
【珠皮鲨、海鳐、锦魟、黄魟】013 【箬叶鱼、真比目鱼】023 【双髻鲨、云头鲨、黄昏鲨】037 【神龙、闽海龙鱼、曲爪虬龙、盐龙、螭虎鱼、蛟】047 【章鱼、章巨、鬼头鱼、寿星章鱼】067 【刀鱼、鮆鱼】077 【鳓鱼、鲥鱼】091 【鲻鱼】101
第二章 介部
【毛蟹】113 【福州膏蠘、拨棹、蝤蛑、石蟳】127 【海燕、海铁树、狮球蟹、海茴香】141 【琴虾、大蚶虾、虾虱】151 【丝蚶、布蚶、朱蚶、江绿、巨蚶、 蚬、飞蟹、石笼箱】161
第三章 虫部
【海蚕、海蜈蚣】177 【天虾、虾化蜻蛉、蝗虫化虾】189
第四章 异象
【海市蜃楼、雉入大水为蜃】201 【花鲨、魟腹、麻鱼、燕魟】213 【附浮石、广东石蟹、蛎虱】223 【鹿鱼化鹿、虎鲨、鲨变虎、蝙蝠化魁蛤】235 【鲎蟹龟鳖螺蚌蚶蛤鱼虾负火】247
內容試閱
【序】一本清代“海鲜”图鉴的解密笔记

中学时,我有一次去故宫玩。身为生物爱好者的我,被书画展区的一排动物画谱吸引了。沿着展台看过去,本是《鸟谱》,精美绝伦的花鸟画。第二本是《鹁鸽谱》,各种古代观赏鸽。第三本《兽谱》,各种走兽,里面有一张是一头黑猪。当时我觉得有点可笑,一头猪也值得画进皇家画谱?
但当我看到后一本《海错图》时,那头猪已经完全不算什么了。这本画谱里全是稀奇古怪的海洋生物,画风也和前几本截然不同。说它是工笔画吧,动物的神态又十分卡通;说它是漫画吧,可又一本正经的样子。而且这些动物似乎在现实中都有原型。记得有一幅是“井鱼”,画的是一只头顶喷水的大海兽,一眼即知其原型是鲸鱼。
看惯了花鸟画的我,惊讶于中国竟然有如此有趣的海洋生物图谱。同时,我感觉体内一个暗埋的兴趣点发光了。
我从小就对动物感兴趣,尤其喜欢昆虫。然而每当家人带我去海边旅游时,我都会时间跑到沙滩边缘的礁石区。那里带给我的兴奋,比昆虫要大得多:石头上附着藤壶、海藻,石缝里藏着小螃蟹,积满海水的石窝里满是伸开触手的海葵、傻头傻脑的小鱼、背着螺壳的寄居蟹……方寸之地竟有如此密集、多样的生物,这是生在城市的我无法想象的。从那时起,我心里就埋下了一颗海洋的种子。
随着长大,我对海洋生物的兴趣越来越浓。阅读相关书籍、去各地沿海探访、在珊瑚礁海域浮潜、拍摄海生物的生态照、为杂志撰写和策划海鲜类稿件、每到沿海城市必去海鲜市场遛弯儿,这些成了我爱做的事。2014年,一听说《海错图》被故宫出版了,我立马跑到故宫神武门旁的售卖点,买了刚出炉的一本。
翻阅之后,这扇新世界的大门彻底在我面前打开了。它的叫聂璜,出生在明末的杭州,是一位画家兼生物爱好者。他苦于自古以来都没有海洋生物的相关图谱流传,决定自己画一本。康熙年间,聂璜游历了河北、天津、浙江、福建多地,考察沿海的生物。每看到一种,就把它画下来,并翻阅群书进行考证,还会询问当地渔民,来验证古书中记载的真伪。
经过几十年积累,聂璜终在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完成了《海错图》。这也是他传世的作品。之后,聂璜就从历史中消失了,此书也没了下落。直到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这部书才重现江湖。这一年的皇宫档案记载,太监苏培盛(对,就是《甄嬛传》那个苏培盛)把海错图带入了宫中。
之后,乾隆、嘉庆、宣统等皇帝都翻阅过这部图谱。到了民国,由于日本侵华,故宫文物南迁。辗转中,全套四册书分了家。现在前三册《海错图》留在了北京故宫,第四册则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海错的“错”,是种类繁多、错杂的意思。汉代以前,人们就用“海
错”来指代各种海生物。《海错图》描绘了300多种生物,其中的动物几乎涵盖无脊椎动物门和脊索动物门的全部主要类群,还记载了不少海滨植物。这本书颇具现代博物学风格。而且每种生物所配的文字,既有观察记录,又有文献考证,并配趣味“小赞”一首,读来令人兴致盎然。
但我发现,书中也有不靠谱之处。比如有些动物聂璜未曾亲见,仅根据别人描述绘制,外形有很大失真。关于生物习性的记载,也是真假混杂。也正因如此,我得以从文字和画中发现蛛丝马迹,辨别真伪,并一步一步推理分析,从而鉴定出画中生物的真身。就像在破案一样,非常过瘾。
于是,我从2015年夏天开始进行一项工作:用今天生物学的角度,对《海错图》中的生物进行分析、考证。在这期间,除了翻阅各种资料外,我还去辽宁、福建、广东、广西、天津以及日本、泰国等地搜集素材、实地考证……到今天一年半了,不知不觉也写了30篇文章。工作还将继续,先集为一本《海错图笔记》,大家看着玩。
我采用了中国传统本草书的分类法,把书中生物归为“介部、鳞部、虫部、禽部”4类。虽然不符合现代科学的分法,但可以展示古人是怎样给生物分类的。在这30篇文章里,有海洋生物的科普,有故纸堆里的考据,有中国人和大海之间的逸事,也有一些我个人的絮叨。
说白了,就是我读《海错图》时做的30篇笔记。如果看完后,你觉得这是一本有意思、有意义的书,那我就很高兴了。

【序】一次更话痨的《海错图》考证历程

《海错图》成书于明末清初,是由浙江人聂璜绘制的一部海洋生物图谱。聂璜把他在中国沿海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各种生物都画在了这部图谱中。时代所限,书中的记载亦真亦假,时有夸张,但妙趣横生。此书在雍正年间被太监苏培盛带入宫中,深受历代皇帝喜爱,现1-3册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第4册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2014年,北京故宫出版了前三册,我买了一本。2015年,我开始考证书中的生物,并在2016年出版了初步的成果:《海错图笔记》册。这本书收录了我对《海错图》中34幅画作的考证。

在《海错图笔记》册的序里我说过,解读海错图是一项长期工程,这不,在一年之后,第二册写完了。

在写册时,我还保留着杂志编辑的习惯。在我供职《博物》杂志中,一篇文章顶多6页,因为内容太丰富,每个栏目不会占太多篇幅。所以写册时,字数一过2000,我就自动开始慌,生怕字多了读者看着烦,于是文章篇幅普遍较小。但书出版后,看看读者反馈,发现大部分人反而对我字数较多的那几篇更感兴趣,而且普遍反映意犹未尽。于是,在第二册里,我放飞自我,写了不少3000~5000字的文,希望大家看得更过瘾。

内容上,在第二册中,我考证了39幅《海错图》原图,集成24篇文章,页数比册多24页——这次的文章篇幅更大、内容更丰富。

经过多次与出版社的讨论和打样,我们把第二册的内页换成了呈现效果和阅读感受更好的纸;封面从裸脊线装换成了圆脊精装,让整本书更显品质,满足了一些读者的收藏需求,加了书脊也方便大家在书架上查找取阅。

这次我增加了许多自己的考证过程。一来我本人就是个考据癖,二来我在查找资料过程中发现,很多文章在考据海洋生物时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纰漏,有的是对古籍理解有误,有的是缺乏生物分类学的知识。写册的时候我就发现了,没好意思说,到第二册我实在忍不住了,在某些文章里有节制地吐槽了一下,另外列出了我自己的考据过程,供读者参考,让大家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在第二册中,我减少了照片的比例,增加了许多古代日本、欧洲的博物学手绘。有不少都是和《海错图》同时代的,可以对比一下古代的中国人和外国人是如何看待同一类生物的。另一方面,古代绘画也比照片更符合本书的风格。手绘的来源均为合法,没有版权争议。

除了古代手绘,现代的手绘也是必要的。我邀请了多位年轻的科学插画师为本书绘制了插图,帮助读者理解相关的生物学知识。

册出来后,很多人问,为什么里面有这么多海鲜的吃法?是否违背动物保护的宗旨?其实写文时我都考虑过。首先,《海错图》原书里,几乎每种生物都附上了其吃法,为了限度地向读者展现《海错图》的原貌,不可避免地要介绍吃法。其次,大家可能忽视了一个事实:我们所食用的陆地上的生物,如今大部分已经来自人工养殖。而海鲜呢,很大一部分依然来源于野捕。也就是说,你所吃到的海鲜,很多都是野生动物。这是海洋食材和陆地食材的区别,海洋的生产力之高,是陆地无法比拟的。只要合理利用,海鲜就能既满足人类需要,又不影响自然种群。我们不能把保护陆地生物的标准硬套在海洋生物上。对于数量骤减,需要保护的物种,我会明确地在文章中告知读者。而对于可以合理合法地食用的物种,何必回避其饮食文化?作为一名科普工作者,我对国人“见啥吃啥”的习惯深恶痛绝,也对动物保护者不敢苟同。我希望读者们拥有这样一种观点:人类应该合理利用海洋,而不是禁止利用海洋;人类应该合理吃海鲜,而不是禁止吃海鲜,更不是吃完海鲜之后禁止别人介绍怎么合理吃海鲜。

另一类必不可少的内容,就是我自己的亲身经历。今年由于我喜得爱女,导致出行机会不多。但还是尽量抽时间去北京海鲜市场、青岛、晋江、厦门、马里亚纳群岛等地搜集了资料。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到,手资料对一个作者是多么重要。所以,大海依然是我以后经常要去的地方。

从2014年次翻开《海错图》至今,已是第4个年头。越研究,越发现这本书实在有趣。请大家先看这第二册《海错图笔记》吧,我去继续考证了。

——张辰亮
【序】一场艰苦的《海错图》攻坚战
《海错图》成书于清康熙年间,是浙江人聂璜绘制的一部海洋生物图谱。聂璜把他在中国沿海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海洋生物都画进了这部图谱。书中记载亦真亦假,妙趣横生。清雍正年间,此书传入宫中,深受历代皇帝喜爱。现、二、三册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第四册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初中参观故宫时,我次看到了《海错图》原本,感觉非常有趣,在心中埋下了种子。2014年,我开始系统地了解这部书;2015年,正式考证书中的生物;2016年出版了《海错图笔记》;2017年出版了《海错图笔记·贰》。按这个节奏,《海错图笔记·叁》本应该在2018年出版,然而现在已经是2019年了。
是我拖稿吗?不是,是前两本写得太快了。写本时,春节假期我连串亲戚都没去,坐在书房从早写到晚。写第二本时,正赶上女儿出生,写到半夜我还要去哄哭醒的娃,把她哄睡着了接着写。第二册出版后,我感觉身体状况特别差,于是和图书编辑说:海错·叁我得缓缓了。
除了需要调整身体状态,还有一个原因,是《海错图笔记·叁》里有一堆难啃的“骨头”。写册时,我都挑简单的写。第二册挑战了一些有难度的物种。到第三册,那些考证困难的物种,已经不能再拖下去了,必须解决掉。这是需要时间的。有些问题不是多看两本书就能解决的,必须自己亲手去做。
聂璜在书中随口提了一句“鳓鱼的头骨能拼成一只鹤”,我就花了半年的时间挖掘鹤的拼法,寻找手艺精湛的鱼骨标本制作者,复原拼鹤的全过程。聂璜画了一种长“小翅膀”的蚶,我在微博上意外发现线索,用了一年的时间,在福建找到了这种蚶,拿到实验室进行分子鉴定,才搞清它的真相。“鹿鱼化鹿”那张图,是我在美国看到一只野生的马鹿时才产生的灵感。
傅斯年说,研究历史要“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这两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些年我见过太多的所谓“考证”,都是东抄西抄,列举了一堆古籍,显得旁征博引似的,其实呢,别说自己亲自调查了,连抄的论据自相矛盾都看不出来。尤其是博物学考证,如果作者本身没有自然科学基础,考证出来的东西往往漏洞百出。为了不让自己的书成为这样的作品,我就得花更多的精力。
在册里,我写了30篇文章;第二册里有24篇;第三册只有20篇,但这并不是偷懒,而是每篇文章里考证了更多的物种数。册,我考证了38幅《海错图》原图(首印时是36幅,重印时多加了2幅),第二册考证了40幅,第三册考证了63幅,而且第三册每篇文章的字数比前两册有显著增加,你读了就知道了。考证的物种多了,考证难度大了,要说的话自然也就多了。
另外,台北“故宫博物院”在2017年免费公开了《海错图》第四册的全部影像版权,这是功德无量的事,于是我在第三册里考证了一些台北《海错图》中的物种,让两岸的海错尽量团聚。
这次,我依然请了自然插画师为文章绘制插图,有不少插图堪称精品,像蟹簖的结构图、东方苍龙的星象变化,之前从未有人画过如此详细的讲解。感谢画师们的妙笔!
出书之后,我才知道什么是众口难调。册的装帧方式是裸脊线装,很多人反映:“怎么没书脊?”于是第二册换成了圆脊精装,又一堆人说:“册装帧多好啊,古香古色的。”有的读者评价内文:“通俗易懂,好看!”有人就说:“怎么都是大白话?为什么不是《水经注》那样的学术著作?作者竟敢加入自己的心得体会,还吐槽聂璜,太不尊敬了!”实在闹不清楚哪种才是客观评价。后来我也想明白了,别纠结于具体的评价,得看整体效果。
《海错图笔记》和《海错图笔记·贰》得了不少奖:中国自然好书奖、2017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我被评为中信出版社的年度作者和受欢迎作者……在电商平台上,这两本书的销量常年位居科普类前几名,豆瓣评分也都是8分以上。这就够了,说明我的方向没有错。重要的是,考证《海错图》是我的爱好。只要自己喜欢干,大部分人又认可你,那为什么不继续干下去呢?

——张辰亮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