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企业ESG战略规划与实施
》
售價:NT$
403.0

《
索恩丛书·死敌:太平洋战争,1944~1945
》
售價:NT$
704.0

《
时刻人文·跨太平洋的华人改良与革命(1898—1918)(早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前,革命党的胜利就已在北美唐人街悄然埋下伏笔……)
》
售價:NT$
469.0

《
天历探原
》
售價:NT$
301.0

《
改变世界的12个算法
》
售價:NT$
296.0

《
重构制度:明清珠江口盐场的灶课、市场与秩序
》
售價:NT$
602.0

《
新生:新华银行微观史(1949?1952)
》
售價:NT$
398.0

《
寻骨谜踪
》
售價:NT$
286.0
|
編輯推薦: |
本书是国际知名的胶体与界面化学领域的经典著作,Rosen教授的大作,在国际、甚至国内学术界影响很深。图书集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为一书,注重表面活性剂的相关理论在工业应用中的应用探讨,同时内容新颖,把近些年新出现的一些研究热点,如纳米应用,分子模拟,生物领域的应用等等。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表面活性剂领域国际公认的知名专家Rosen和Kunjappu教授的经典著作,目前已出版了第四版。本书不仅对于表面活性剂研究的发展和相关文献有着广泛的涉猎和整理,而且对涉及的内容进行了科学的分类和总结,是理解和应用表面活性剂最新信息的强有力的工具。全书共分15章。其中第1~5章主要介绍基础和经典的表面活性剂及界面化学的内容。第6~10章涉及与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的基本内容,包括表面活性剂在湿润、起泡、消泡、乳化、聚集、分散、洗涤等领域中发挥的作用。第11章讨论表面活性剂二元混合体系的分子间相互作用与协同效应。第12~15章主要包括双子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在生物领域的应用、表面活性剂在纳米领域的应用以及表面活性剂与分子模拟等内容。本书适合化学、生物学、食品科学以及使用表面活性剂的行业如日化、纺织,医药、农药、选矿、采油、金属加工等领域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研究生、科研人员参考。
|
關於作者: |
本书原著作者M.J.Rosen教授是胶体与界面化学领域的知名学者。译者 崔正刚,江南大学,教授,崔正刚,男,1958年4月出生,留英博士,两次国家公派出国访问学者。目前为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胶体和表面活性剂,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包括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三次采油用表面活性剂,乳状液和微乳液,纳米颗粒表面活性剂等。已在SCI刊物和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参编和主持编著、译著5部,并多次参加国际会议交流。参与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多项与企业的合作项目。
|
目錄:
|
第1章 表面活性剂的典型特征 /1
1.1 界面现象和表面活性剂变得重要的条件 /1
1.2 表面活性剂的一般结构特征和行为 /2
1.2.1 电荷类型的一般用途 /3
1.2.2 疏水性基团性质的一般影响 /3
1.3 表面活性剂的环境影响 /4
1.3.1 表面活性剂的生物降解性 /4
1.3.2 表面活性剂的毒性和皮肤刺激性 /5
1.4 商品表面活性剂的典型特征和用途 /6
1.4.1 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7
1.4.2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13
1.4.3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15
1.4.4 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20
1.4.5 基于可再生原料的新型表面活性剂 /22
1.5 一些有用的一般法则 /24
1.6 表面活性剂文献的电子检索 /24
参考文献 /25
问题 /25
第2章 表面活性剂在界面的吸附: 双电层 /27
2.1 双电层 /28
2.2 固-液界面的吸附 /30
2.2.1 吸附和聚集的机理 /30
2.2.2 吸附等温线 /33
2.2.3 自水溶液中吸附到强荷电吸附剂表面 /36
2.2.4 自水溶液吸附到非极性、疏水性吸附剂表面 /40
2.2.5 自水溶液中吸附到无强荷电位的极性吸附剂表面 /42
2.2.6 吸附对固体吸附剂表面性质的影响 /42
2.2.7 自非水溶液的吸附 /43
2.2.8 固体比表面积的测定 /44
2.3 液-气(L/G)和液-液(L/L)界面上的吸附 /44
2.3.1 Gibbs吸附公式 /44
2.3.2 利用Gibbs方程计算界面上的表面活性剂浓度和每个分
子的面积 /46
2.3.3 L/G和L/L界面上的吸附效能 /47
2.3.4 Szyszkowski方程、Langmuir方程和Frumkin方程 /61
2.3.5 在L/G和L/L界面的吸附效率 /62
2.3.6 在L/G和L/L界面的吸附热力学参数计算 /65
2.3.7 二元表面活性剂混合物的吸附 /69
参考文献 /71
问题 /76
第3章 表面活性剂胶束的形成 /78
3.1 临界胶束浓度(CMC) /78
3.2 胶束的结构和形状 /79
3.2.1 堆积参数 /79
3.2.2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和胶束形状 /80
3.2.3 液晶 /81
3.2.4 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流变性 /84
3.3 胶束的聚集数 /84
3.4 影响水溶液中CMC值的因素 /89
3.4.1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 /102
3.4.2 电解质 /108
3.4.3 有机添加剂 /109
3.4.4 第二个液相的存在 /110
3.4.5 温度 /111
3.5 水溶液中的胶束化作用与在水/空气和水/烃界面上的吸附 /111
3.5.1 CMC/C20比值 /111
3.6 非水介质中的CMC /117
3.7 基于理论的CMC方程 /118
3.8 胶束化热力学参数 /120
3.9 二元表面活性剂混合胶束的形成 /124
参考文献 /125
问题 /130
第4章 表面活性剂溶液的增溶作用:胶束催化 /132
4.1 水介质中的增溶 /133
4.1.1 增溶位置 /133
4.1.2 决定增溶程度的因素 /134
4.1.3 增溶率 /140
4.2 非水溶剂中的增溶 /140
4.2.1 二次增溶 /142
4.3 增溶作用的一些影响 /142
4.3.1 对胶束结构的影响 /142
4.3.2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中浊点的变化 /143
4.3.3 降低CMC值 /146
4.3.4 增溶作用的各种效应 /146
4.4 胶束催化 /146
参考文献 /149
问题 /152
第5章 表面活性剂降低表面和界面张力 /154
5.1 表面张力降低的效率 /156
5.2 降低表面张力的效能 /158
5.2.1 Krafft点 /158
5.2.2 界面参数和化学结构影响 /161
5.3 液-液界面张力降低 /170
5.3.1 超低界面张力 /171
5.4 动态表面张力降低 /174
5.4.1 动态区域 /174
5.4.2 表面活性剂的表观扩散系数 /177
参考文献 /177
问题 /180
第6章 润湿及表面活性剂对润湿的影响 /182
6.1 润湿平衡 /182
6.1.1 铺展润湿 /182
6.1.2 沾湿 /186
6.1.3 浸湿 /188
6.1.4 吸附和润湿 /189
6.2 表面活性剂对润湿的影响 /190
6.2.1 一般考虑 /190
6.2.2 硬表面的(平衡)润湿 /191
6.2.3 纺织品(非平衡)润湿 /193
6.2.4 添加剂的影响 /201
6.3 表面活性剂混合物的协同润湿作用 /201
6.4 超级铺展(超级润湿) /202
参考文献 /204
问题 /206
第7章 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发泡和消泡 /207
7.1 膜弹性理论 /208
7.2 决定泡沫持久性的因素 /210
7.2.1 薄层中的排液 /210
7.2.2 气体通过薄层的扩散 /211
7.2.3 表面黏度 /211
7.2.4 双电层的存在与厚度 /211
7.3 表面活性剂的化学结构与水溶液发泡性的关系 /212
7.3.1 作为发泡剂的发泡效率 /212
7.3.2 作为发泡剂的发泡效能 /213
7.3.3 低泡表面活性剂 /218
7.4 有机泡沫稳定剂 /219
7.5 消泡 /221
7.6 细微颗粒分散液的发泡性能 /222
7.7 有机介质中的发泡和消泡 /223
参考文献 /223
问题 /225
第8章 表面活性剂的乳化作用 /226
8.1 普通乳液 /226
8.1.1 乳状液的形成 /227
8.1.2 决定乳状液稳定性的因素 /228
8.1.3 相转变 /232
8.1.4 多重乳状液 /233
8.1.5 乳状液类型的理论 /234
8.2 微乳液 /236
8.3 纳米乳状液 /238
8.4 用作乳化剂的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239
8.4.1 亲水-亲油平衡(HLB)法 /239
8.4.2 相转变(PIT)方法 /241
8.4.3 亲水亲油偏差法(HLD法) /243
8.5 破乳 /243
参考文献 /244
问题 /246
第9章 表面活性剂对固体在液体介质中的分散和
聚集作用 /248
9.1 粒子间作用力 /248
9.1.1 软(静电)作用力和范德华力:DLVO理论 /248
9.1.2 位阻作用力 /254
9.2 表面活性剂在分散过程中的作用 /255
9.2.1 粉末的润湿 /255
9.2.2 粒子团簇的解聚或破碎 /256
9.2.3 防止再聚集 /256
9.3 表面活性剂引起的分散固体的凝聚或絮凝 /256
9.3.1 分散粒子Stern层电势的中和或降低 /256
9.3.2 桥接 /257
9.3.3 可逆絮凝 /257
9.4 表面活性剂化学结构与分散性能的关系 /257
9.4.1 水分散液 /258
9.4.2 非水分散液 /260
9.4.3 新型分散剂的设计 /261
参考文献 /261
问题 /262
第10章 表面活性剂对去污作用的影响 /264
10.1 清洁过程的机理 /264
10.1.1 从底物上去除污垢 /264
10.1.2 污垢在洗涤液中的悬浮和防止再沉积 /268
10.1.3 皮肤刺激性 /269
10.1.4 干洗 /270
10.2 水硬度的影响 /270
10.2.1 助剂 /271
10.2.2 钙皂分散剂(LSDA) /272
10.3 织物柔软剂 /272
10.4 表面活性剂的化学结构与去污力的关系 /273
10.4.1 污垢和底物的影响 /274
10.4.2 表面活性剂亲油基的影响 /276
10.4.3 表面活性剂亲水基的影响 /277
10.4.4 干洗 /278
10.5 洗涤剂配方中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和酶 /279
10.6 纳米洗涤剂 /279
参考文献 /280
问题 /282
第11章 二元混合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相互作用和
协同效应 /283
11.1 分子间相互作用参数的测定 /284
11.1.1 使用方程11.1~方程11.4的注意事项 /285
11.2 表面活性剂的化学结构和分子环境对分子间相互作用参数的影响 /287
11.3 产生协同效应的条件 /296
11.3.1 降低表面张力或界面张力的效率方面的协同效应或对抗效应
(负协同效应) /297
11.3.2 水介质中混合胶束形成的协同效应或对抗效应 /298
11.3.3 表面(或界面)张力降低的效能方面的协同效应或对抗
(负协同效应)效应 /299
11.3.4 选择表面活性剂组合以获得最佳界面性质 /302
11.4 基本表面性质方面的协同效应与表面活性剂应用性能方面的协同
效应之间的关系 /302
参考文献 /306
问题 /307
第12章 双子表面活性剂 /309
12.1 基本性质 /309
12.2 与其他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 /312
12.3 应用性能 /314
参考文献 /315
问题 /317
第13章 生物学中的表面活性剂 /318
13.1 生物表面活性剂及其应用领域 /318
13.2 细胞膜 /326
13.3 表面活性剂与胞溶作用 /331
13.4 蛋白质变性和与表面活性剂的电泳 /332
13.5 肺表面活性物质 /333
13.6 生物技术中的表面活性剂 /334
13.6.1 采矿工程 /334
13.6.2 发酵 /335
13.6.3 酶法脱墨 /335
13.6.4 三次采油以及生物除油 /335
13.6.5 表面活性剂介质中的酶活性 /336
13.6.6 生物反应器中二氧化碳的“固定” /336
13.6.7 土壤修复 /336
13.6.8 污水净化 /336
13.6.9 园艺学中的表面活性剂 /336
13.6.10 囊泡操纵 /337
13.6.11 遗传工程和基因治疗 /337
参考文献 /337
问题 /339
第14章 纳米技术中的表面活性剂 /340
14.1 纳米状态的特殊效应 /340
14.2 表面活性剂在制备纳米结构材料中的作用 /341
14.2.1 自下而上法 /341
14.2.2 自上而下法 /350
14.3 表面活性剂与纳米技术的应用 /350
14.3.1 纳米发动机 /350
14.3.2 其他纳米器件 /352
14.3.3 药物传递 /354
14.3.4 控制纳米材料的结构 /354
14.3.5 纳米管 /355
14.3.6 纳米洗涤剂 /355
14.3.7 生命起源中的表面活性剂纳米自组装体 /357
参考文献 /358
问题 /359
第15章 表面活性剂与分子模拟 /360
15.1 分子力学方法 /361
15.1.1 来自实验的参数化 /361
15.1.2 FF方法的分类 /362
15.2 量子力学方法 /362
15.2.1 对电子问题的应用 /363
15.2.2 HP描述 /364
15.2.3 最小和较大的基集 /364
15.2.4 电子相关方法 /365
15.2.5 密度泛函理论(DFT) /365
15.3 能量最小法 /366
15.4 计算机模拟方法 /366
15.5 表面活性剂体系 /367
15.6 五个被选体系 /367
15.6.1 液体中的聚集(ⅰ) /367
15.6.2 液体中的聚集(ⅱ) /368
15.6.3 液-液和液-气界面 /369
15.6.4 固-液界面 /370
15.6.5 固-液界面以及在液体中的聚集 /371
15.7 代表性分子模拟研究概要 /371
参考文献 /379
问题 /379
习题解答 /380
|
內容試閱:
|
表面活性剂科学自从脱离其母体——胶体科学并于20世纪50年代起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发展以来,迄今在理论和应用前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飞跃。尽管基于表面活性剂具有通过自组装形成胶束和双层等结构的能力,表面活性剂科学对于理解生命起源以及软物质(凝聚态物质研究的一个分支)技术等前沿领域十分重要,然而表面活性剂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真正动力是其在多领域中的实际应用。
本书在其初版诞生时(20世纪70年代)已预见到即将发生的变革,即表面活性剂科学未来将发展成为基础知识和工业应用之间的桥梁。后来的几个再版版本都通过特定的环节将理论方面的进展与表面活性剂的终端应用紧密结合。
表面活性剂的重要性仍在不断显现。例如,在2010年的海湾溢油事件中使用聚合表面活性剂分散漂浮在海上的油膜,表面活性剂用于硅芯片等材料的处理,以及表面活性剂不断出现于体内生物技术和体外纳米技术中等,都是很好的例证。
作为第四版的本书再次进行了升级更新。通过增加三章的内容,即第13章“生物学中的表面活性剂”,第14章“纳米技术中的表面活性剂”,以及第15章“表面活性剂与分子模拟”,涵盖了有关表面活性剂应用的尖端和最新技术话题。
对原版书中已有的章节,本书对其中的大多数也进行了修改,方式包括补充新材料、重写或增加新节、以及/或添加新的参考文献和问题等。特别地对下列章节进行了修改和增加新节(黑体字表示):第1章,表面活性的环境效应,表面活性剂文献的电子检索,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第2章,吸附和聚集的机理;第3章,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流变学;第4章,增溶作用;第7章,膜弹性方程的正确描述,有机介质中的发泡和消泡;第8章,微乳液,破乳;第9章,DLVO理论的局限性,新型分散剂的设计;第10章,洗涤剂配方中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和酶;以及问题(第1章、第2章、第5章至第10章,第12章)。
致谢
在此我们要感谢Brooklyn 学院(Brooklyn College)的一批学生,他(她)们是Rameez Shoukat, Danielle Nadav, Meryem Choudhry, Ariana Gluck, Alex John, Abdelrahim Abdel, Khubaib Gondal和Yara Adam;他们积极参与了作者之一(JTK)组织实施的“科学写作”讲习班,帮助加快了本书的写作步伐。感谢纽约城市大学(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的Viraht Sahni博士(Brooklyn学院),Teresa Antony博士(New York City College of Technology)和Richard Maglizazzo 博士(Brooklyn College),以及Oklahoma大学(University of Oklahoma)的John Scamehorn博士在扩展话题方面提供了有用的引导和对原稿的章节进行了审阅。
我们还要感谢John Wiley & Sons出版社的Anti Lekhwani女士和Catherine Odal女士,以及Toppan Best-set Premedia公司的Stephanie Sakson女士为本书的出版所提供的丰富的编辑技巧和多方面的帮助。
Milton J. Rosen
Joy T. Kunjappu
(ProfessorKunjappu@gmail.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