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舍勒的心灵(中国现象学文库·现象学原典译丛)](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4/50/9787100244510.jpg)
《
舍勒的心灵(中国现象学文库·现象学原典译丛)
》
售價:NT$
367.0
![租税转嫁与归宿](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4/49/9787547620083.jpg)
《
租税转嫁与归宿
》
售價:NT$
500.0
![保险原理与实务(第五版)(普通高等学校应用型教材·金融)](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4/50/9787300331232.jpg)
《
保险原理与实务(第五版)(普通高等学校应用型教材·金融)
》
售價:NT$
230.0
![十三邀Ⅱ:行动即答案(全五册)](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y24/12/9787559874191.jpg)
《
十三邀Ⅱ:行动即答案(全五册)
》
售價:NT$
1469.0
![家族财富传承:实务案例与解决方案](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4/50/9787121491320.jpg)
《
家族财富传承:实务案例与解决方案
》
售價:NT$
454.0
![恶女的告白:时隔十年,《绝叫》作者叶真中显再写“恶女”的复仇与重生](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4/50/9787505758100.jpg)
《
恶女的告白:时隔十年,《绝叫》作者叶真中显再写“恶女”的复仇与重生
》
售價:NT$
281.0
![从零开始·复古娃衣制作书](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4/49/9787566924216.jpg)
《
从零开始·复古娃衣制作书
》
售價:NT$
449.0
![民主崩溃的政治学(精装版)](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4/50/9787100245081.jpg)
《
民主崩溃的政治学(精装版)
》
售價:NT$
423.0
|
編輯推薦: |
把北大学者生活令人向往的样子用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
|
內容簡介: |
《第一等好事:北大学者书房》是“北大学者书房”系列之一,选取当下北京大学不同学科具有代表性的16位教师,走入他们的私人书房,去探寻学者书斋里的故事。
这些学者来自中文、历史、法学、化学等诸多领域,都是各自学科的领军人物,也是广受学生和读者欢迎的著名学者。其中包括贺桂梅、范晔、罗新、于铁军、章永乐、孙明、邱泽奇、程美东、苏祺、阎天、陈平原、 夏晓虹、易莉、贾妍、赵冬梅、李彦等。
《第一等好事:北大学者书房》通过图片与文字的结合,详尽展示了各位学者的书房奥秘和学术风采,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也由此记录了他们的阅读习惯、学术探索和人生故事。透过学者们在书房里孜孜以求的身影,读者可以触摸到北大深厚的人文底蕴与学术风貌,使读者真切感受到学术研究背后的精神力量,从而激发对阅读、思考和创造的向往。
|
關於作者: |
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
----------------------------
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是在校党委领导下贯彻和落实新时代的宣传路线、方针和政策,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开展全校宣传工作的部门。
任羽中
----------------------------
任羽中,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比较政治学。曾出版《完美大学必修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问题研究》等专著。
|
目錄:
|
序
意趣
贺桂梅 呼唤“人文学的想象力”
范 晔 燕园译者的书房“三重境”
罗 新 书斋内外:一位北大历史学家的写作与旅行
于铁军 这是一件“过瘾”的事
章永乐 外面,是更大的书房
理趣
孙 明 书山有径寻“治道”
邱泽奇 读经典,读社会,读时代
程美东 一室之间,荟百年峥嵘
苏 祺 电子书房,“藏”下千年岁月
阎 天 北大的“力食居”,是他的书房
美趣
陈平原 夏晓虹 “职业读书人”的读书之乐
易 莉 阅读让人生奇旅有迹可循
贾 妍 她在北大,有一间“猫”主题书房
赵冬梅 一本书就是一条河流
李 彦 从纸页间,读到大地上
编后记
|
內容試閱:
|
序
对于沉潜于阅读和思考的人生而言,四壁藏书更像是迷宫的围墙——数不清的道路分岔,一不留神,兜兜转转一大圈却又回到了原地。明代哲学家罗钦顺将自己的著作集命名为《困知记》,“困知”二字也许是大多数学者学术生活的真实写照。书房通常是安静的,但并不见得平静。书籍之间交织着各种“争吵”,像庄子笔下“众窍”的混响——“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书房里的岁月沉积着各色光影、声气,有旦暮千古的会心,有愤悱久之的独觉,也有苦寻不得的挫败。精神的印迹使排列在周遭的书籍拥有了独具的气质,洋溢为整体的观感,也渗透进不经意的细节。
书籍与读书人的相遇大多有偶然的机缘。实体书店的时代,找书是一大乐事。囊中既然羞涩,时间上便不免慷慨。有时在旧书店里泡大半天,带回家的不过三两册而已。如今线上寻书购书,乐趣差不多,但质感有很大不同。不管哪个时代的读书人,书总是越聚越多的。书籍隐在书柜里,等待被再一次发现。有学术和思想积淀的阅读,渐渐使藏书获得了层次和纵深。那些在精神上真正遇见了的书籍,敞开一条无法最终抵达的通往真知的道路,学术和思想的生命就在这样的道路上凝成。没有哪个学者的书柜是平的,总有看不见的起伏。
人工智能在我们有生之年实现跃迁,很难说是幸还是不幸。阅读形态不可避免会发生改变,但阅读本身会被替代吗?至少到目前为止,阅读仍是人类精神传承最重要的途径。每个时代都会有沉静下来、超然于功利之外的阅读。学术研究不能没有时代的关切,但读书就应该仅以读懂为目标:读进去,读进作者的知识、思想和精神的世界。我愿意相信这样的读书人的生活会永久地存续下去。希望这不仅是主观的意愿。
“北大学者书房”是北大宣传部策划的一个学者访谈系列。灵光一现的惊艳创意,汇成一个个当代北大学者学术生活的鲜活具像。把学术生活令人向往的样子以更直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尤其是年轻人,在这个方面,“北大学者书房”系列做得很成功。
本辑收录了16 位北大人文社科学者访谈的图文记录,既涉及书房,也涉及书房之外。图文的内容大概有三个方面:学者书房及学者在书房工作的影像;学者对书籍及学问的态度;读书与治学方法。最醒目的自然是书房与学者的照片。陈平原老师和夏晓虹老师在四壁藏书间云淡风轻的样子,仿佛时间跟他们无关;范晔老师书架上的侠客摆件与《百年孤独》译者身份之间的反差,竟然没有丝毫的违和感;贾妍老师的书房分出阅读区和写作区,如此理性的工作态度下埃及猫的灵性和神性如何毫发无损地穿越历史和文化的间隔来到今天的中文世界,让人心生好奇。阎天老师以“力食居”命名书房,透出心底对劳动的尊重,是劳动法学者最朴素的诗意。李彥老师的书房元素丰富,一如她的化学世界,这中间催化出的反应应该是她课堂和研究灵感的重要来源。对于书籍,于铁军老师的“过瘾”与范晔老师的“玩具”,意象虽殊,其致则一。孔子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信哉!邱泽奇老师的“ 三本书”(经典之书、社会之书、时代之书),直接将阅读带出了书房;而罗新老师行走远方的背影,似乎并没有离开他的书斋。赵冬梅老师说:“我手上没笔做记录的时候,宁可不读。”所以她的书房是工作伦理的载体,具有方法论意义。章永乐老师名为“半渡”的读书会、程美东老师的“笨功夫”与“巧功夫”、孙明老师以“叠”计数的书籍和档案,证明学无止境才是学问之道的真谛。易莉研究员的治学经验告诉我们,学术当然不以畅销为目的,但追求真相的研究本身足以打动人心。苏祺老师的书房有某种“反书房”的品格,技术联通着传统和未来,让人隐约看到了数字化学术生活的样子,虽然不免带起一些伤感。贺桂梅老师要“以文学为‘中介’理解当代中国”,稍有学术经验的人就能想象她的阅读范围和藏书体量。一般人的印象里,文学是“轻”的,但桂梅却要这“轻”承起时代之重。“北大学者书房”呈现出了学术生活多面的样态,但种种丰富背后,有一点是共同的—对知识和真理的热爱。
“北大学者书房”第一辑已于 2023 年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第二辑结集初成,羽中校长嘱我作序。粗读之下,已颇多会心处。零星感想连缀成章,不敢言序,算先睹为快的读者札记。
杨立华
2024 年 6 月 22 日
范晔: 燕园译者的书房“三重境”
会为某个诗句会为某个诗句而感到兴奋,被特定的文字打动,仔细想来,这应该是一种幸运,甚至是奢侈。
——范晔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堂费尔南多“ 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关在书房里”。自该书第一本正式授权的中译本问世,12 年间已再版 122 次,影响了一代中国作家与读者;而对于译者范晔而言,翻译的因缘际会正始于其北大外国语学院西语系的为学与为师。
就像堂费尔南多一样,文学和阅读也成为范晔的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这位集读者、译者、作者于一身的北大西语系老师,用书籍开拓出工作、栖息和赏玩的“ 三重境”,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到巴黎,从波哥大到马孔多,光怪陆离又曲径交叉的路途终点,正是范晔的书房。
西班牙和拉丁美洲文学——范晔书房的两块重要拼图
范晔家中没有独立的书房,但书籍几乎摆入每个房间,因此也可以说,范晔家中无处不是书房。书籍最集中处在客厅,匀实地铺满三面墙,书架顶天立地,原木的颜色,让人想起拉丁美洲的草泽与旷野。
范晔被称为“拉美文学头号迷弟”,西语美洲文学类书籍占据其书架的半壁江山。而作为“译书成为买书的借口”的实践者,范晔在书架中划出特定的区域放置他翻译过的作家的相关书籍, 包括科塔萨尔、马尔克斯、波拉尼奥、因凡特等。
有关马尔克斯的书籍一排放不下,所以就拐了弯。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译者是范晔最为人熟知的身份,而论翻译该书的机缘,则始于他进入北大西语系的那一刻。1995年,范晔在地坛的高考咨询会上受到赵振江老师“拉美文学大有可为”的鼓舞,选择西班牙语作为自己的专业,并在北大完成了本科至博士阶段的学习。2008年,留校任教仅两年有余的范晔远赴西班牙担任格拉纳达孔子学院的中方院长,并在此完成了第一部正式出版的译著——阿根廷作家胡利奥·科塔萨尔的短篇小说集《万火归一》; 此书问世后仅一年,范晔便接到试译《百年孤独》的邀请,并最终成为其翻译生涯的锚点。
这部畅销书让更多读者和西语文学翻译者认识了范晔,他也曾坦言“《百年孤独》改变了我的生命”;而现在,范晔的翻译生命生长出更丰富的秩序,此后数年,他又翻译了科塔萨尔《克罗诺皮奥与法玛的故事》(2012)、西班牙诗人路易斯·塞尔努达《致未来的诗人》(2015)、智利诗人罗贝托·波拉尼奥《未知大学》(2017,合译)、古巴作家吉列尔莫·卡夫雷拉·因凡特《三只忧伤的老虎》(2021)等多部西语美洲文学作品。范晔在书房中留了一个四四方方的书格来存放自己的译著和创作,并将之视为自己著述生涯的“进度条”。
我的第一本书是2009年出版的,我想再过十年,差不多就能放满。
不过,对于北大学生而言,范晔更重要的身份是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西语系主任。他的书房中专门辟出一个区域,放置西班牙语及欧洲文学经典,如《堂吉诃德》的中文译本有七八种之多,这是出于授课时带领学生进行对读和参照的需要。
作为国内最早的专业点之一和目前国内唯一拥有“西班牙语文学”方向博士生导师的专业,北大西班牙语专业始终具有文学翻译和研究的传统,并产生了两位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奖得主——赵振江教授、路燕萍老师。这也正是范晔自入学始便进入的学术语境,成为他自觉体认和沿承的学脉。2006 年,范晔留校任教并逐步接手西班牙语专业主干课程“西班牙文学史和文学选读”“拉美文学史和文学选读”“西语国家诗歌”的授课工作。他一方面继承了沈石岩、赵振江等前辈教师直接进入具体文本翻译进行学习的授课方式,一方面又拈出如“诗歌·死亡”“诗歌·动物”等文学主题,遴选古今西班牙和西语美洲不同风格的诗歌百 余首,并对西班牙语诗歌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讨论。通专结合的同时,也让课程的讲授在一代代老师的接力传承中不断丰富、完整,并受到同学们的欢迎。
关于范晔的课堂,有一则佳话被广泛传颂:他曾把文学史课堂“搬”到石舫上,带领学生在春天的未名湖边读诗。
文艺复兴文学中常见一个古老的“乐土”主题,那是绿树成荫、芳草鲜美、清波如镜的所在。我觉得未名湖恰好满足了这样的条件,它就是16世纪诗歌中的理想乐土。而燕园少年春衫薄,石舫见证了一代代学子的青春,又暗合了“惜时”的主题……
范晔提示他的学生,要用全部的知识、身心和人生阅历来读诗;而在湖畔漫步,讨论诗歌、爱情与理想的岁月,是青春中“一倍惜年华”的闪光时分,也蕴含着他想传递给学生的感动。
书房是“地图”“玩具房”和“故乡”
书房对范晔来说绝不只是贮藏书籍之所,更是精神憩息之地。他曾经将书房比作浓缩的“人·岁月·生活”,书房中容纳了广大的时空,也记录下范晔的求知方向、兴趣领域和成长历程。更重要的是,书房之于范晔,还是一份“友情地图”,纸页间的标记和批注,则是他珍视的轨迹与坐标。《百年孤独》出版后,范晔的诗人朋友匙河、包慧怡等在书中作了手写批注甚至勘误,范晔听说后,马上兴奋地请求用一本新书“换”对方手中被翻得边缘磨毛的“批注本”。友人的批点,小到因语感不合而删除一个“了” 字,大到对情节的品评乃至联想到其他文学文本,无一不被范晔仔细阅读,其中很多意见被采纳并应用于《百年孤独》此后的修订本中。
每本进驻范晔书房的书,都关联一段丰饶的记忆。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一本由作者签名并题词的诗集,它来自西班牙诗人、圣费尔南多皇家美术学院通讯院士何塞·克雷多-马特奥斯的赠予。2008年,范晔在西班牙格拉纳达孔子学院负责筹办各类交流讲座和活动,彼时马特奥斯已年近八旬,却欣然应允从巴塞罗那专门飞到格拉纳达为孔子学院开设讲座,这让范晔深为感动。马特奥斯认为自己受到中国古诗的影响,他笔下的山河、树木与“地平线和风”充满了对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想象。在《给李白的信》一诗中,他写道:“春天生长 / 在冬天里。/你微笑着,创造 /无用的美好。”
但有趣的是,这位诗人并不懂中文,范晔推测其阅读来源可能是西班牙著名汉学家黄玛赛翻译的《中国诗歌小集》,从唐代的李白到现代的马特奥斯,这种远渡重洋的妙赏与契合让范晔印象深刻,也为中国与西班牙文学的因缘际会而感动。
在《百年孤独》里,书籍陪伴加泰罗尼亚智者度过流亡岁月,范晔的书房也是他的“避难所”,这一容纳庞杂知识的空间给予范晔以充分的自由,他可以邀请自己喜爱的书籍走入其中。有的是出于对内容的好奇,有的则是由于书籍装帧与其审美的契合。但或许是阅读兴趣离其术业专攻不远,范晔的“闲书”与“正经书”并非泾渭分明,有一些最初购买时完全出于兴趣使然的书籍, 在范晔此后的讲课或者研究、写作时忽然都派上用场,于是“正经”与“闲杂”之分类便兴替改易,而不变的是范晔对西语文学的持守与热爱。
书房也是范晔的“玩具房”,他笑称自己经常把书搬来搬去,在范晔手中,书籍似乎也成了孩童的积木,其摆放和重组并不仅仅是为了视觉上形成大小开本排布的整齐,而是遵循自己的设计,展现着他的灵思与谐趣:有一些按照书脊色彩的搭配进行放置,还有一些来自他给书籍认真组合的“cp”,如将《捉猫故事集》与《如何屠龙》并列,“两个词组好像能形成对照和反差,挺好玩儿”。他还有意把作为西方现代小说奠基之作的《堂吉诃德》与欧洲文艺复兴之先声《神曲》放在一起,“我想堂吉诃德和但丁可能都不会有太大的意见”。他别出心裁地为每本书寻找着恰当的位置,也正是在此过程中,形成了有关知识乃至生活的秩序感。
“严肃的游戏精神”
“有趣”和“好玩”是范晔在采访时提及最多的词汇,这不仅是他遴选书籍、建构书房的理念之一,也是他的生活哲学的重要构成部分。
范晔购买的第一本外文书正是因“有趣”而钟情。 2003年,第一次出国的他在墨西哥的小书店被一本封面画着苍蝇的书所吸引,那是奥古斯都·蒙特罗索的《永恒运动》—如此宏大的标题,实际上是一本关于苍蝇主题的书,令人忍俊不禁。该书介于小品、杂文、散文诗之间的实验性文体也让范晔感到新奇又愉悦,这本出版于1972年的二手书至今仍被范晔珍藏。
范晔希望自己是一个有趣、有幽默感的人,他不喜欢“安全无害的庸常世界”,期待着生活中种种意想不到的惊喜和遇合。而他不动声色的幽默感,也镶嵌在生活细节里。范晔喜欢动物,自称“猫科动物之友”,书架间的摆件是美洲豹、大食蚁兽等各类“珍禽异兽”,仿佛能够组建一个猛兽动物园;不仅如此,范晔还会精心装扮他的书架“宠物”,比如给南浣熊戴上一顶毛线睡帽,让恐龙化石骑上自行车……有限的空间之内,范晔用无限的想象力和幽默感探索“此间的奇境 ”。
这种对“有趣”兴致盎然的追求似乎也成为范晔从事翻译工作的特点,虽然他带领读者敲开了马孔多的大门,但其译著中属于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也仅《百年孤独》一部而已。他把自己比喻成本雅明所说的“都市浪游者”,“专门喜欢东瞧瞧西看看,看有什么好玩的就手痒,就想试试”。在范晔翻译过的作家中,路易斯·塞尔努达和维森特·阿莱克桑德雷虽同属“二七一代”诗人,但性情和创作风格有相当大的差异;他翻译过拉美“文学爆炸”四大天王中的三位,即胡利奥·科塔萨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卡洛斯·富恩特斯,他们的创作题材和作品风格也完全不同。尽管范晔称其所翻译的书在种类方面“其实没什么太多规律”,但上述作家却有一个共同特点:拥有各自独特而鲜明的文风,也正是他们的不入庸常,吸引了范晔的阅读兴趣,并成为其翻译的重要动力。
相较《百年孤独》,范晔更喜欢自己翻译塞尔努达的《致未来的诗人》与科塔萨尔的《万火归一》,他似乎能自然而然地把握到两位诗人的创作肌理,感受到一种自然的理解与契合:前者是在格格不入中蕴含澎湃激情,而后者则带有“克罗诺皮奥精神”的艺术家气质,范晔将其概括为一种“严肃的游戏精神”—而这正是他十分喜爱并深为向往的。
尽管在面对翻译对象时,范晔重视“有趣”的“游戏”质素,但就翻译工作本身而言,其“严肃性”则远占上风。范晔的书架上有一片区域专门放置金庸和还珠楼主的武侠小说,那是他青春的自留地,而他也常以侠客譬喻翻译者。
大概是以前武侠小说看得太多,曾一度喜欢把译者想象为《刺客列传》中的人物,审时度势不肯轻易出手,百般琢磨文字只为倾力一击。
范晔自言交完译稿后便如侠客一般“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但对于文字的淬炼,正如武林义士锻炼武功一般,历经纠结磨难,最终方能使文从字顺、语意圆融。
不管是小说还是诗歌,范晔在进行第一遍翻译时基本采取直译的策略,即完全遵照原文,但他发现,“贴着翻不一定是最忠实的”,因为如果连句序都按照西语的模式,其中就会产生一个问题:“有些句序在西文中虽然很长,但并不古怪;而放在中文里,如果连词句的顺序皆完全一致,则会形成一种原文中没有的古怪、生硬感。”因此便需要第二、第三甚至更多遍翻译,此时范晔会梳理句意并对语句加以润色。为了确保翻译的准确性,范晔还经常在友人帮助下使用英、德、法、日等多种语言的译本进行比对,以检查自己的译文文义是否忠实于原作:“相当于邀请了几个老师来帮助我校对。”
从书房的阅读者到创造书籍的翻译者,范晔尝试在不同语种间实现“对等原则”,其译文的呈现方式更多取决于其作为读者的阅读经验,正像译界前贤罗新璋、傅雷等提出的“译应像写”“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那样,范晔在追求意义准确的同时,尽量不破坏原文的文本重复、内在韵律和隐喻结构等特征,他希望“翻译后仍然是作品,而不仅仅是译文”,因此自行增加了翻译的难度和挑战。为了追求对《百年孤独》口吻与情感色彩的还原,他会对译文的叙述语调进行揣摩,并最终达成“以一种非常神奇的、煞有介事的方式讲述最琐碎、日常的事情”的作品风格,让无数读者牢牢记住了“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而在翻译《三只忧伤的老虎》时,由于该书用古巴方言写作,涉及知识琐碎纷繁并充满各类语言游戏,让范晔也不得不感叹“确实太难弄了”,但他还是咬牙坚持下来,将一本西语绕口令式的图书呈现在中国读者面前,从而掀开西班牙语文学极致丰富的表达形式的瑰奇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