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書城自編碼: 4061360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政治/軍事政治
作者: 黄昕 等
國際書號(ISBN): 9787559681102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25-0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05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让孩子更有力量:赋权型家庭教育指南
《 让孩子更有力量:赋权型家庭教育指南 》

售價:NT$ 305.0
白夜追凶(上下)
《 白夜追凶(上下) 》

售價:NT$ 500.0
财富、战争与智慧——二战股市风云录
《 财富、战争与智慧——二战股市风云录 》

售價:NT$ 602.0
纳特·特纳的自白
《 纳特·特纳的自白 》

售價:NT$ 383.0
低空经济: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
《 低空经济: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 》

售價:NT$ 403.0
汉字学理与小学汉字教学
《 汉字学理与小学汉字教学 》

售價:NT$ 408.0
即将到来的能源战争
《 即将到来的能源战争 》

售價:NT$ 407.0
时刻人文·臆造南洋:马来半岛的神鬼人兽
《 时刻人文·臆造南洋:马来半岛的神鬼人兽 》

售價:NT$ 296.0

編輯推薦:
1、从理论框架到实践案例,展现铸牢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
本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系统阐释其历史渊源、理论演进与实践路径。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形成到新时代的成就与任务,提供了全面而深入的理论分析。同时,以地区具体实践为案例,展现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的有效模式,搭建理论与实践融通的桥梁,为各高校推广提供精准参考。
2、多维教育视角,让民族团结教育“活”起来
大学阶段是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本书聚焦高校大学生群体,深入分析民族团结教育中的现实挑战,包括文化隔阂、教育形式单一等问题。结合经济、法治、文化、音乐和体育等五大教育领域的探索,提出多维度教学模式,激发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感和行动力。
深度剖析地方实践,提供具有启发性的实操方案
本书以湖南为例,剖析其在宣传教育、活动创新和少数民族学生帮扶工程中的具体举措,并直面其局限与改进空间。这些实践经验不仅展示了地方教育的创新潜力,还为其他地区因地制宜地构建符合自身特色的民族团结教育模式提供了启发,帮助读者在实际工作中找到适配的实施方案。
內容簡介:
本书聚焦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围绕理论基础、实践路径和区域案例三个层面展开,系统探讨如何在新时代新征程中铸牢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层面回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起源与发展脉络,阐释其在新时代的任务和成就;实践层面聚焦大学生民族经济教育、法治教育、文化教育、音乐教育、体育教育等领域,探寻构建共同体意识的创新发展路径;区域案例以湖南实践为重点,总结宣传教育、活动实施和少数民族学生帮扶等工作经验。全书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旨在帮助高校青年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使其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认知,自觉承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责任,成为坚定践行者、积极促进者和忠诚守护者。
關於作者:
黄昕,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吉首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湖南工商大学校长,现任湖南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兼任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湖南省委宣讲团成员、湖南省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研究基地负责人、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会副会长、《湖南美丽乡村》主编。
目錄
第一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中华民族”概念的起源\\002
第二节“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发展\\006
第三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思想基础\\012
第四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要求\\018
第二章?新时代十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成就
第一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进一步稳固\\030
第二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文化基础进一步夯实\\036
第三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进一步丰富\\043
第四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工作)有序开展\\051
第三章?新时代新征程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遵循
第一节新时代新征程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方位和重要任务\\060
第二节新时代新征程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069
第三节新时代新征程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081
第四节新时代新征程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旗帜方向和途径方法\\086
第五节新时代新征程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原则和根本保障\\092
第四章?新时代新征程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任务
第一节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价值\\099
第二节深化党的民族理论教育,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101
第三节增强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105
第四节创新实践育人,促进各民族深度交往交流交融\\108
第五节强化机制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13
第五章?大学生民族经济教育
第一节大学生民族经济教育的内涵\\122
第二节大学生民族经济教育体系构建\\126
第三节推进大学生民族经济教育的实践举措\\132
第六章?大学生民族法治教育
第一节大学生民族法治教育的现状\\141
第二节大学生民族法治教育的基本要求\\157
第三节推进大学生民族法治教育的策略\\163
第七章?大学生民族文化教育
第一节中华民族大家庭在中华文明中形成\\170
第二节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文化发展中生成\\173
第三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文化教育中铸牢\\188
第八章?大学生民族音乐教育
第一节民族音乐教育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彰显\\202
第二节当前高校民族音乐教育面临的问题\\215
第三节推进大学生民族音乐教育的宏观理路与实践举措\\223
第九章?大学生民族体育教育
第一节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础理论内涵\\246
第二节推进大学生民族体育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困境解析\\249
第三节大学生民族体育教育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机制\\253
第四节大学生民族体育教育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257
第十章?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湖南实践
第一节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体系\\268
第二节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活动\\274
第三节实施帮扶少数民族学生工程\\284
后?记\\293
內容試閱
从深远的历史文化传统来看,中华民族认为宇宙起源于一个整体,天道与人道是整合贯通、互相交融的。因此,从中华民族的视角出发,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个圆点,推而广之,一个家族、一个国家、全人类都分别是一个整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说法始见于《礼记》。在传统社会里,你只要了解一个中国人,就能懂得所有中国人。以一家喻天下,以一人喻中国,正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原初意义,从而使得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包含语言文化、地域文化、经济文化、生态文化、心理文化等一体化的共同体。
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中国人大多以儒家的“仁”为基本规范。“仁者,人也。”“仁”就是做人的道理,即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出自《孟子·离娄下》的“仁者爱人”,“爱人”是“仁”的起点,也是“仁”的过程。
孔子主张“泛爱众”,其核心是强调平等的观念,即要广泛地、无差别地爱众人。《说文解字》还有“仁从千心”的说法,意即仁爱之人心里装着成千上万的人。也就是说,越是仁爱之人,心里装的人越多,格局也就越大。中国是个大国,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中有55个少数民族,14亿多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2亿,因此携手同心、融合发展的多元一体格局已成为广大人民的共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稳定发展,需要人人成为有大格局之人。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人对民族关系作过形象的描述:四川麻辣烫“烫”到边疆,兰州拉面馆“开”进城乡,新疆羊肉串“串”遍全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包容拓宽了各族人民的和乐空间,呈现出手足相亲、政通人和、近悦远来的生动局面。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这既是民族团结进步的要求,也是各族群众联系日益紧密的客观现实。
世界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各个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彼此联系、互相交融,形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中华民族历来讲信修睦、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希望天下太平,强调亲睦邻里、兼爱有礼,强调助邻为乐、博施济众,强调文化包容、宽厚互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是人类文化永恒的主题。“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讷于言而敏于行”,“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实干,反对空谈。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中华民族以不可阻挡之势走向伟大复兴。我们正在走着前人从来没有走过的前景无比光明的道路,正在干着前人从来没有干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理论指导和强大精神支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的坚定和执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着眼‘两个大局’,深刻总结国内外民族工作经验教训,深刻洞察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趋势,取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回望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程,正是各民族几千年的交往交流交融、折冲磨合碰撞,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滋养。事实充分说明,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理念,鲜明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形成了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党的民族工作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新时代新征程,只有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内化于心、自律于身、笃实于行的实际成效,才能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走得稳、走得好,才能把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
钱穆说:“我可以告诉诸位,只有中国文化,最坚强,最持久。”“只要我们对民族国家有信心,自会有出路,有前途,自会有一个努力的方向。”张楚廷说:“想别人没想过的思路,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语——这就是我梦想中的大学。”谁来想?谁来做?谁来说?当然主要是人民教师。想别人没有想过的,做别人没有做过的,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这就是我们的追求和向往。我们正在试着想,试着做,试着说,并努力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着力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
大学阶段是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树立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的重要阶段。高校肩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要真正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就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体系,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促进者、守护者。
本书第一至四章为总论部分。第一章回顾历史,坚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自信;第二章总结新时代十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成就与工作经验;第三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新时代新征程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遵循,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第四章展望未来,明确新时代新征程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与主要任务;第五至九章为分论部分,分别从大学生民族经济教育、民族法治教育、民族文化教育、民族音乐教育、民族体育教育五大方面着力构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发展格局;第十章为湖南实践,着重介绍湖南创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实施少数民族学生帮扶工程等方面的主要成绩与工作经验。
本书内容涵盖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十大方面,既有新锐的前沿理论和教学实践,又有传统大学精神的坚守。文章的作者都是一线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既有成熟稳重的教授,也有初出茅庐的年轻博士,目的是展现我们教学活动和教育思想的原生态。
本书与其说是关于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集锦,不如说是一种实践和相关思考的探索,一种探寻日常教学甚或是教育生活的期待。
我们深深地知道,要达到这种期待还任重道远,但我们毕竟出发了。

第七章


大学生民族文化教育


“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任务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加强文化认同,这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高校立德树人,必须大力推进民族文化教育。

第一节中华民族大家庭在中华文明中形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民族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工作念兹在兹。高校要加强民族文化教育,培根铸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基础。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就没有前途。
2018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
2021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强调:“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故步自封、陈陈相因谈不上传承,割断血脉、凭空虚造不能算创新。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
二、血浓于水促使各民族亲如石榴籽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青海考察以及参加全国人大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多次讲道:“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③习近平总书记用“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比喻各民族团结,形象贴切,寓意深刻。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国家兴旺,社会安定,人民幸福。团结稳定是民族工作的基本前提。只有团结各族人民,凝聚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保障其当家作主的权利,才能同心同德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石榴籽粒相抱,百子同一。我国各民族的起源、形成、发展各有特点,且相互关联、补充、依存,有共同的民族利益,形成多元融合的统一体。“百子同一”就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象表述。各民族历史有长短,地域有宽狭,但没有优劣、高低、贵贱之分,都处于同等地位。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
石榴籽粒相抱,百房同膜。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和基本趋势。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的疆域,创造灿烂的文化,形成共同发展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局面。祖国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各民族努力奋斗的结果。56个民族56枝花,每个民族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石榴籽粒百房环抱,包于同膜,恰似我国众多民族与党的领导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①坚持党的领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族人民休戚与共,团结御侮,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作出巨大贡献。我们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各族人民走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并取得辉煌成就。新时代,国外敌对势力加紧渗透,与境内反动势力相勾结,伺机制造民族矛盾冲突,肆意抹黑中国。各族人民要牢记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犹如空气和阳光,须臾不可分离。
三、守望相助促使各民族情同石榴籽
各民族守望相助,紧密团结。民族团结,重在交心。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②人心看似微妙,实则无处不在,影响深远。
民族团结,需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才能消解猜疑和戒备。各民族只有风雨同舟,和衷共济,才能维护共同的民族利益。赢得了人心,各民族才能在经济上共同发展,在政治上民主参与,在文化上增强认同。做好民族团结工作,重在基层,重在平时。要建立各民族团结融合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交往交流;切实转变作风,改进工作方法,将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的工作,注重微观、细节、平常,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润物无声,潜移默化。
各民族遵纪守法,有序相抱。敬畏法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在法律范围内、法治轨道上处理民族问题,不能将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的民事和刑事问题归结为民族问题,不能将发生在民族地区的一般矛盾纠纷简单归结为民族问题。但是,凡涉及民族问题,凡是违法犯罪,都要依法处理。对于蓄意挑拨民族关系、煽动民族仇恨、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恶性事件的犯罪分子要坚决依法打击。
各民族凝聚共识,同心相抱。各族干部群众只有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奋斗,共同发展,中华民族才能繁荣兴旺。
第二节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文化发展中生成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指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在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名称出现于近代,但作为一个共同体已存在数千年。
一、历代民族融合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各民族经过数千年融合,已成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共同体”。大约100万年以前,远古的人类就已在中国大地上劳作、生息、繁衍。在云南元谋、陕西蓝田、北京周口店、山西苗城、贵州黔西观音洞、河南三门峡和湖北大冶等地发现古人类遗骸、遗物和遗址,揭开了中国各民族历史发展的序幕。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华大地的人群呈现出区域特点,华夏先祖开始为多民族国家奠定基础。
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期的文物证实中华文明起源是多元的。《史记》记述传说中的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时代族群众多,东方有夷族部落,南方有蛮族部落,西方和北方有戎、狄、羌族部落,黄帝、炎帝、蚩尤等部落居住于中原地区。部落间为争夺生存空间和资源,冲突兼并,最后黄帝部落成为中原最大的部落联盟。舜帝摄政,“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炎黄子孙外迁,与周边氏族部落相互融合。
舜禅位于禹,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华夏部落联盟向外拓展,融合部分三苗和东夷,构成华夏族主体。禹来自西部族群,成为华夏部落联盟的领袖。夏启死后,五子争立,夷人后羿、寒浞“因夏民以代夏政”,统治中原数十年。夏朝灭亡之后,王室后裔淳维逃往北方草原,成为匈奴人始祖。
商朝王族是东夷的一支,灭夏之后,迁入中原,与夏部落融合。商朝四周分布许多族群部落方国,西方有羌方,西北方有土方、鬼方,东南方有人方、虎方。商王武丁同各方国接触频繁,在战争中兼并融合。
周族起源于渭水流域的戎、狄部落,与羌族姜姓部落通婚,周朝始祖弃为有邰氏之女姜嫄所生。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方国在牧野大战,灭商朝,建立西周。周人由西向东迁入商故地,周公将亲属、功臣分封各地,又将商人作为奴隶分配给各地周人贵族,周人与商人逐渐融合。周朝对周边民族影响巨大。戎、狄、巴、蜀等部族模仿周人制作铜器。
东周王室衰微,历史进入春秋时代,华夏及周边的戎、狄、蛮、夷建立了100多个小国,连年战争,不断兼并。春秋晚期,出现齐、楚、秦、晋、吴、越6个强国。周文王伯父太伯、仲雍南来,与当地民族结合,逐渐形成新的地方文化。吴国之南为越国。吴、越对东南地区文化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在长江中游,周成王封熊绎为子爵。熊绎子孙立国号“楚”,逐渐强大。
战国时代,秦灭蜀、巴,对川西和川东部族实行宽厚政策。这一时期,楚为南方大国,楚威王取越国西部,遣庄蹻率军远征云贵,扩地数千里。后庄蹻建国,自称滇王。楚国疆土辽阔,华夏族、苗族相互交流,南方诸族文化和华夏文化融合,产生绚丽多彩的楚文化。楚统一南方,为秦汉统一全国准备条件。在北方,各国驱逐戎狄远离中原。匈奴逐渐成为北方强大游牧民族。赵武灵王向北方少数民族学习“胡服骑射”,建立骑兵,推进军事改革。战国七雄有齐、楚、燕、赵、韩、魏、秦。秦本西方小国,秦穆公得戎人由余辅佐,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戎人本无君长,夏末及商周之际,一部分戎人从征有功,商、周天子授予爵位,以为藩服。西戎中的羌族原以射猎为生。公元前5世纪羌人爰剑从秦学得农业知识,教本族人耕种牧畜,群众敬服,推为首领。羌族兴起,成为西方强族。秦人和西戎诸族共同开发祖国西北,功不可没。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民族融合期。
秦朝(前221—前206年)。秦灭六国,从分散逐步走向统一,许多戎狄蛮夷接受华夏文化,社会生产力发展,中国开始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在北方,派蒙恬攻匈奴,取阴山以南地区,设置三十四县。淮河流域的东夷,长江流域的南蛮,闽浙粤桂的越人,西方诸戎,云贵一带的笮、僰等族,都归秦王朝直接统辖。国家统一,郡县设置,为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空前的有利条件。
汉朝(前206—公元220年)。汉朝继承秦代统一大业。西汉初年,匈奴控制着北方广大地区,汉王室与匈奴和亲,缓和民族矛盾,避免战争,有利于各族人民休养生息。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匈奴战败北撤,又遭丁令、乌桓、乌孙部族围攻,内部五单于争权夺利,势力衰落。公元前52年,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东汉时,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附于汉朝,南迁西河美稷县。北匈奴一部分降汉,一部分西迁,剩下的10余万部众并入已迁至匈奴故地的鲜卑。鲜卑族首领檀石槐死后,族内各部互相攻击。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当地少数民族,西征大宛,汉置使者校尉领护西域各国。公元前60年改设西域都护府,直接管辖“三十六国”。汉族先进的冶炼钢铁、耕作灌溉、建筑技术、音乐文化以及丝绸、漆器等特产传往西域;西域的音乐、舞蹈等文化艺术以及良马、苜蓿、胡桃、葡萄和石榴等特产输入内地。汉朝在西北地区设立河西四郡、护羌校尉和金城属国,以保护羌族,在南越故地设南海等九郡。西南夷各族纷纷归附汉朝,汉朝在云、贵、川一带置牂牁等八郡。东北的乌桓属于东胡族。汉武帝迁乌桓人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等塞外郡地居住,设护乌桓校尉。又置玄菟等郡管辖东北各族。东汉名将班超在西域30年,官至都护,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深得各族人民拥戴。东汉末年,少数民族大规模内迁,与汉族杂处,形成“关中之人,戎狄居半”的局面。秦汉时期,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在融合周边各民族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民族共同体——汉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汉族和少数民族纷纷建立王朝,鼎立并峙,群雄割据,民族在迁徙中融合同化。
三国时期,孙吴和蜀汉努力发展当地经济。诸葛亮七擒孟获,使少数民族甘愿臣服,置建宁、云南、兴古、永昌四郡,任命土官;命凉州牧安抚氐羌,改善民族关系。魏晋统治者为补充内地劳动力,招诱或强制边民内迁。西晋时,北方幽、并、雍、梁、秦、凉等州地民族错居杂处。西晋末年“八王之乱”造成严重的战祸、饥荒和瘟疫,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兵,建立政权,连年征战,形成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当时,北方和西南等地出现“五胡十六国”。五胡指入居中原的匈奴、鲜卑、羯、氐和羌族。十六国为成汉、二赵(前、后)、三秦(前、后、西)、四燕(前、后、南、北)、五凉(前、后、南、北、西)和夏。这些政权大多是少数民族政权,只有小部分是汉族政权。前秦皇帝是氐族的苻坚,他重用汉士王猛,统一北方。苻坚企图进而消灭东晋,在淝水交战,溃败瓦解,北方再度分裂。十六国后期出现许多割据政权,更迭频繁。鲜卑族拓跋部崛起于代北,建立北魏。北魏统治者依靠汉族坞堡主势力建立基层统治网,吸收大批汉族官僚士族入朝为官,太武帝统一北方。此后,北方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和南方的宋、齐、梁、陈相继对峙,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加强中央集权,实行汉化改革,颁布均田令,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
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北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大规模南迁中原,与当地汉族融合。大量汉人南下长江及珠江流域,促进中原汉人与南方各民族的往来、同化和融合,并形成客家人。南北朝时期,北方周边的室韦、契丹、柔然、高车、突厥、吐谷浑和西域各族,同北朝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保持密切交流。南方的蛮、僚、俚等族主要从属于南朝,有时依附北朝。民族大迁徙造就民族大融合,进入中原地区的匈奴、鲜卑、羯、氐、羌族学习汉人文化,汉人吸收少数民族的思想,在体制和文化上更具活力和创造力。
隋唐时期(581—907年)。隋文帝杨坚的祖辈世代在北魏为官,深受鲜卑文化影响,其父是鲜卑族宇文泰府兵十二大将军之一,赐姓普六茹氏。杨坚从北周取得政权,进而吞并南方陈朝。在经历300年分裂动乱之后,全国再次统一。不久隋亡,唐立。唐代疆域广大,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更加密切。隋唐两朝王室成员以及大量功臣、官员具有北方胡人血统,隋唐王朝实质是各民族共同参与管理的政权。唐代周边有靺鞨、突厥、回纥、薛延陀、吐谷浑、吐蕃、瑶、俚、僚、蛮等族。唐王朝采取与少数民族和亲、允许少数民族内迁定居等政策,促进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交融。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与吐蕃王松赞干布,加强内地与西藏的经济、文化联系。文成公主对于发展汉藏友谊和藏地经济文化作出巨大贡献,藏族人民对她深怀敬意。据《旧唐书·突厥传》记载,唐太宗重用的少数民族将领屡建功勋,授突厥贵族官职“五品以上百余人,因而入居长安者数千家”,许多部落、部族相率内附。
唐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羁縻府州,由中央王朝册封各地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等,世袭官职。在全国共设立羁縻府、羁縻州856个,加强了中央王朝同各民族地区的联系。唐朝统一北方和西北的东、西突厥。唐太宗设燕然都护府,统辖大漠南北各部,在回纥部设瀚海都督府。各部要求从回纥往南开一条驿路,称参天可汗道,密切内地同北方各族的联系。唐在东北的契丹族地区设松漠都督府,在靺鞨粟末部设渤海都督府,在靺鞨黑水部一带设黑水都督府,在室韦地区设室韦都督府,在辽东半岛设安东都督府。在西域南北分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在西南边疆,册封皮逻阁为云南王。居住在中南和西南地区的俚、僚、五溪蛮、西原蛮、莫徭等族分属于内地各道、府、州。唐代诗人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法曲》云:“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体现了长安城流行少数民族文化的盛况。
五代十国至辽宋夏金(907—1234年)。唐朝灭亡后,国家再次陷入分裂割据状态。“五代”指黄河流域相继建立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十国”指南方长江和珠江流域建立的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闽、南汉、楚、荆南和山西的北汉。十国之中,吴与南唐、前蜀与后蜀前后相继。五代之中,后唐、后晋和后汉以及十国中的北汉,为突厥之别部沙陀所建立。契丹族建立契丹国,后称辽。白族在西南地区建立大理国。
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结束以后,宋朝同契丹族的辽朝、女真族的金朝长期对峙。
党项族是羌族的一支,在西北建立西夏。宋和辽、金、西夏曾和平相处,也曾多次发生战争。党项等族和汉族人民一起开发我国北部广大地区,发展生产,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金代文化是宋代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为元代文化的兴盛奠定基础。
元、明、清时期(1206—1911年)。蒙古族建立元朝,结束宋、金、夏以及吐蕃、大理、回纥等政权长期并立的局面,规模空前地重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疆域的基础。元朝在全国设立行中书省,并设宣政院直接管理西藏,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台湾。元朝在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施土司制度,任用各族上层人物充当各级官吏,称为“土官”。
明朝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各民族的地理分布趋于稳定,为近现代民族分布格局奠定了基础。明朝在云、贵、川、康等地少数民族聚居区推广土司制度,授各族首领以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招讨使、长官等职,在各族聚居的府、州、县设立土官。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等官隶属于兵部,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官隶属于吏部,皆世袭其职,给予符印,确立承袭、等级、考核、贡赋、征发等制度。土司制度比羁縻府州制度更进一步密切了中央王朝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关系。明朝在东北女真族聚居区设立奴儿干都司,下设卫和千户所,万历年间曾达到384卫、24所。在东北蒙古族分布区设兀良哈三卫;在西藏设乌思藏都司;在新疆东部、甘肃西部和青海西北部的少数民族地区设哈密等八卫;明朝先后封鞑靼的阿鲁台为和宁王,封俺答汗为顺义王。达延汗曾以漠南、漠北地区为六个“万户”,分封子弟。后来各部分裂,相继恢复对明朝的臣属关系。明朝封西蒙古瓦剌首领为顺宁王、贤义王和安乐王。这些边疆民族都与中央王朝保持密切联系。东北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的先世为明朝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各部后,被明朝封为都督佥事、龙虎将军,1616年建立政权后金,割据辽东。皇太极继位后,改女真为满洲,改国号后金为清。
清代是中国疆域、民族分布格局定型时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最终形成作出重要贡献。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大批满人入关,形成满汉杂居的局面,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清雍正皇帝在云贵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客观上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封建领主经济向地主经济过渡,加强了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扩大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在北方和西北先后统一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在西域设伊犁将军,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1885年在台湾建行省。
清代晚期,西方列强疯狂侵华,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悲惨境况激励各族人民紧密团结,一致对敌。各族人民在鸦片战争、太平天国革命、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中,表现出不甘屈服于内外压迫的坚强斗志。五四运动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民族共同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新中国成立以后,根除民族压迫制度,实现民族平等,各民族之间建立友爱、团结、互助的新关系,各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有了很大发展。现在,56个兄弟民族正在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由此可见,我们伟大的祖国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祖国的统一大业是由各民族共同完成的,少数民族为开发广大边疆地区建立了不朽功业。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