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1卷)

書城自編碼: 4061309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者: [德]阿图尔·叔本华 著,韦启昌 译
國際書號(ISBN): 9787208190962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101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斯坦福高中校长给父母的6堂课
《 斯坦福高中校长给父母的6堂课 》

售價:NT$ 408.0
人间来过:百岁医师的人生处方
《 人间来过:百岁医师的人生处方 》

售價:NT$ 250.0
湿胖2
《 湿胖2 》

售價:NT$ 286.0
日本名厨高汤研究全书
《 日本名厨高汤研究全书 》

售價:NT$ 449.0
犹太古史
《 犹太古史 》

售價:NT$ 908.0
四轮驱动:中国汽车产业的数智化创新之路
《 四轮驱动:中国汽车产业的数智化创新之路 》

售價:NT$ 454.0
帮凶:全二册
《 帮凶:全二册 》

售價:NT$ 407.0
红楼游园一步一景:详解红楼梦中的园林和建筑 配有人物关系图 赠送大观园全景图 精美书签
《 红楼游园一步一景:详解红楼梦中的园林和建筑 配有人物关系图 赠送大观园全景图 精美书签 》

售價:NT$ 407.0

編輯推薦:
《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1卷德文版完成于1818年,出版于1819年。叔本华借鉴了康德的“现象—物自体”的二元结构,用“意欲”取代了“物自体”,同时,把柏拉图的“理念”置于意欲和个体表象之间,理念是意欲的完美的客体化,个体表象是意欲不完美的、幻象的客体化。叔本华在唯理论的盛世提出了全新的唯意志论,预示了哲学发展的转向——从理性主要到非理性主义。全书分四篇,第一篇阐述表象的世界,其表现形式是充足理由律,级时空和因果性;第二篇阐述意欲的客体化,世界既是意欲又是表象,意欲在充足理由律之外,是自由的,意欲就是无尽的欲求而导致无尽的痛苦;第三篇阐述重回表象世界,区分了两种表象,即理念是完美的表象,个体的事物是不完美的表象,唯有通过艺术可以直观理念,暂时逃脱意欲的痛苦;第四篇再论意欲,意欲是无尽的欲求即痛苦本身,是欲求生命的意志,唯有认识到意欲的痛苦和生命的虚无,才能在禁欲中自我寂灭。通篇可以看出源于柏拉图、康德和印度佛教对叔本华的意欲哲学的影响,以及意欲哲学的基础和轮廓是清晰而坚定的。附录是“康德哲学批判”。四篇序言表达了叔本华四个时期的想法和感受,1818年一版序强调了《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內容簡介:
叔本华借鉴了康德的“现象—物自体”的二元结构,用“意欲”取代了“物自体”,同时,把柏拉图的“理念”置于意欲和个体表象之间,理念是意欲的完美的客体化,个体表象是意欲不完美的、幻象的客体化。叔本华在唯理论的盛世提出了全新的唯意志论,预示了哲学发展的转向——从理性主要到非理性主义。全书分四篇,第一篇阐述表象的世界,其表现形式是充足理由律,级时空和因果性;第二篇阐述意欲的客体化,世界既是意欲又是表象,意欲在充足理由律之外,是自由的,意欲就是无尽的欲求而导致无尽的痛苦;第三篇阐述重回表象世界,区分了两种表象,即理念是完美的表象,个体的事物是不完美的表象,唯有通过艺术可以直观理念,暂时逃脱意欲的痛苦;第四篇再论意欲,意欲是无尽的欲求即痛苦本身,是欲求生命的意志,唯有认识到意欲的痛苦和生命的虚无,才能在禁欲中自我寂灭。通篇可以看出源于柏拉图、康德和印度佛教对叔本华的意欲哲学的影响,以及意欲哲学的基础和轮廓是清晰而坚定的。附录是“康德哲学批判”。
關於作者: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主要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附录和补遗》等。
目錄
第1版序言/ 1
第2版序言/ 9
第3版序言/ 23
全集的序言/ 25

第一篇世界作为表象初论:
服从于根据律的表象;经验和科学的客体对象/ 27
第二篇世界作为意欲初论:
意欲的客体化/ 147
第三篇世界作为表象再论:
独立于根据律的表象;柏拉图式的理念;艺术的客体对象/ 239
第四篇世界作为意欲再论:
在达致对自我的认识时,对生命意欲的肯定和否定/ 369
附录康德哲学批判/ 553
內容試閱
第2版序言
16

我现在完成的这一著作,并不是给予我这同时代人的,也不是给予我的同胞的,而是交付给人类的;我深信这本著作对人类并不会没有价值,尽管这本著作,正如每一优秀的东西所必然遭受的命运那样,迟迟才会获得认识和承认。这是因为只能是为了人类,而不会是为了匆匆即逝的、沉迷于其一时幻想的一代人,我的头脑才会几乎是在违背我的意愿的情况下,在长长的生命时间里持续不间断地致力于其工作。在这时间里,就算是无人关注也无法让我对我这工作的价值产生怀疑,因为我总是看到错误的、拙劣的,甚至荒谬和荒唐的东西即黑格尔的哲学。普遍受到赞赏和敬重,而我也在想:假如那些有能力认出货真价实的和正确的东西的人不是那样的稀有,以致我们要在这二十多年里徒劳地环顾寻找他们,那能够创造出这些东西的人就不会那样的寥寥无几,以致其作品以后在匆匆即逝的尘世事物中成了例外;就是因为这样,我们失去了让我们可以提起劲来的对后世的期望,而这样的期望和前景,是每一个为自己树立起一个崇高目标的人为勉励自己所需要的。谁要是严肃认真地着手从事并不会带来物质用处的事业,就不可以指望得到同时代人的关注和兴趣。但他却大多会看到:在此期间,貌似这事业的东西在这世界却产生出效果、引起注意,享受一时的风光,而这就是最正常不过的情形。这是因为为一个事业、目标而奋斗的话,就必须是因为这事业或目标本身,否则,是不会成功的,因为每一个算计都会威胁到认识。据此,正如学术史无一例外所证明的,每一有价值的东西要成功发挥作用和影响,都要花上许多时间,尤其是假如这东西属于教诲的一类,而不是娱乐性的;与此同时,虚假的东西却是闪亮、辉煌的。这是因为把事业与貌似这事业结合起来是困难的,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
17
这也恰恰是这个匮乏和需求的世界的诅咒:一切都必须服务于和迁就于这些匮乏和需求。也正因此,这世界并不就是在这其中,任何高贵、崇高的追求,例如对光明和真理的追求,都可以不受阻碍地展开和由于这追求的缘故而存在。就算是这样的追求能够曾几何时造成了效果和影响并因此推广了有关这追求的概念和看法,物质的利益、个人的目的就会马上绑架了这追求,目的就是把这变成其工具或者面具。所以,在康德让哲学重新获得了声望以后,哲学也很快就变成了为目的——上至国家的目的、下至个人的目的——服务的工具,虽然严格来说,这并不就是哲学,而是酷似哲学、被视为哲学的东西。这甚至不应该让我们感到诧异,因为绝大多数的人依照他们的天性,除了物质的目标以外,是完全没有能力还具有任何其他目标的,他们甚至没有能力理解任何其他的目标。因此,唯独只是追求真理就是太过高级的和太过古怪的追求,我们不可以期望所有的人、许多的人,甚至某些人会对此真心感兴趣。假如我们看到,例如现在的德国,在哲学的事情上人们显现出某种特别的活跃,某种普遍的喧闹、繁忙、写作、演讲,那我们就可以有把握地假定:这些活动的真正原动力、秘密动机——不管所有的那些庄严、隆重的表情和信誓旦旦——只是现实性的、而非观念性的目标;也就是说,在此,人们所着眼的是些个人的、官方的、教会的、国家的利益——一句话,是些物质上的利益;所以,仅仅是党派的目的就让所谓的哲人挥舞起众多笔杆子;因此,是算计,而不是识见,成了这些喧哗者的指路星辰,而真理确实是在这方面最后才会想到的东西。真理并没有任何党徒,相反,真理可以在这样的哲学喧闹争斗中,如此安静地和不为人注意地走着自己的路子,就像穿过最阴暗的、被最死板的教会信条禁锢起来的世纪中的冬夜——在那中世纪的时候,
18
真理只是作为秘密的学说传播给少数的炼金术士,甚至唯独能托付给羊皮纸。的确,我想要说的是:当哲学遭到可鄙的滥用,一方面成了国家工具,另一方面则成了谋生手段,那这时候对哲学是至为不利的。人们真的会相信,以这样的追求、在这样的嘈杂中,人们一点都不会在意的真理也会附带着得见天日吗?真理可不是妓女,不会用手搂住不要她的人的脖子;真理是一个矜持的美人,就算向她奉献一切,也不一定就能获得她的青睐。
那么,假如政府把哲学当作是为其国家目的服务的工具,那学者们在另一方面就会把哲学教授职位视为一个可以养家糊口的职业,与其他所有的职业无异,他们就会蜂拥而上,争相保证自己有良好的态度,亦即有为国家目的服务的打算。他们也是说到做到:他们的指路明星并不是真理,不是清晰,不是柏拉图,不是亚里士多德,而是他们被指定去服务的目的;而这目的也就马上成了他们判断真正的、有价值的、值得去尊敬的,以及与此相反的东西的标准。因此,凡是与那目的不相符合的东西,哪怕是在其专业中最重要的和非比一般的东西,都要么受到谴责,要么——假如这看上去构成危险的——就采用一致的无视来扼杀。我们只需看看他们对泛神论异口同声的反对:是否会有哪个傻瓜相信这种反对是发自真心确信的?那降格为稻粱谋的哲学,又怎么可能不沦为诡辩?正因为这是不可避免会发生的情形和这一规律“我吃谁的面包,就唱谁的赞歌”一直都是有效的,所以,在古人看来,以哲学挣取金钱就是诡辩者的标志。但还需补充的是这一点:既然在这一世上,无论哪里,除了平庸以外,我们无法还能期待什么、要求什么,或者以金钱购买什么,那我们在此就只能以平庸凑合了。因此,
19
我们在德国的大学看到那可爱的平庸之辈,以一己之力,全力以赴去创立根本还不存在的哲学,并且是依照那预先规定了的标准和目的这样做。对这样的闹剧,再加以嘲笑已是近乎残忍的了。
正当哲学以这样的方式,已长期一贯地作为工具一方面服务于公众目的,另一方面服务于私人目的,我则不为这些所动,自三十多年来一直追随我的思路,恰恰是因为我只能这样做和别无他法,那是发自一种本能的冲动,但却有这一信念的支持:一个人思想出的真实的东西和阐明了的隐藏幽微,也会在某个时候被另一个有思想的人所理解,会向他发话,给他欢乐和安慰。我们就是向这样的人发话,犹如与我们类似的人曾向我们发话,并成了我们在这寂寞、空虚的生活中的安慰一样。与此同时,我们致力于这事业是因为这事业和为了这事业本身。但就哲学思考而言,奇怪的事情却是:恰恰是一个人自为地周密思考出来和探索发现的东西,而不是从一开始就确定是为别人而做的东西,才会在这之后也对别人带来好处和帮助。前者首先在贯彻始终的诚实特征上看得出来,因为我们并不想要欺骗自己,也不想给自己呈上空壳果仁。这样的话,就会去掉各式诡辩和所有的字词垃圾,其结果就是写下来的每一个句子马上就给费神的阅读者以补偿。与此相应,我的文字在额头上如此清晰地打着“诚实”和“坦率”的印记,仅凭这一点,就与后康德时期的三个著名的诡辩者的文字形成显眼的对照:人们可发现我始终站在反省沉思,亦即理性思考和诚实传达的角度,而永远不会处于灵感的角度——这所谓的灵感被命名为智性的直观或者绝对的思维,但其更正确的名称则是夸夸其谈和招摇撞骗。因此,我就是本着这样的精神而竭尽全力,与此同时,虚假的和拙劣的东西则持续普遍地得到认可,
20
夸夸其谈即费希特和谢林。和招摇撞骗即黑格尔。甚至受到了最高的敬重。所以,我早就已经放弃了同时代人的赞许。这同时代的人,在这二十年间,把黑格尔这个精神上的卡利班莎士比亚著《暴风雨》中丑陋凶残的奴仆。声嘶力竭地高声宣布为最伟大的哲学家,那声音简直响彻整个欧洲。这样的同时代人,是不可能让看到了这一切的人贪恋其赞许的。他们也再没有什么荣誉花环可供胡乱颁发。他们的赞许和喝彩是堕落的,他们的指责也毫无意义。我这里所说的是认真的,这可由此得出:我要是真的渴求我的同时代人的赞许和喝彩,那我就不得不删掉二十来个与同时代人的观点完全矛盾,甚至某些部分会引起他们反感的段落。但为了得到他们的赞许,就算是牺牲掉一个音节,我也会认定是犯罪的行为。我的指路明星老老实实就是真理:在追随真理的时候,我首先应该只渴求得到我自己的赞许,完全地避开一个在一切高级的精神追求方面深深沉沦的时代和一个除了极少数例外的道德败坏的国内文坛——在此,把高贵的字词与低下的情操结合在一起的艺术已是登峰造极。我本性中所必然带有的那些缺点和缺陷,一如每一个人的本性中的缺点和缺陷,我当然是永远无法避免的,但我却不会做出不光彩的迁就而增加这些缺点和缺陷。
至于这第2版,我感到高兴的首先是我在25年以后,并没有任何东西是我需要收回的。也就是说,我的基本信念至少在我这里经受了考验。对只包括了第1版全文的第1卷的变动,因此并不触及任何关键性的东西,而只是部分涉及一些枝节性的东西,但其大部分的变动都是简短的、说明性的、加进这里或者加在那里的一些补充。只有《对康德哲学的批判》得到了较重要的修正和详细的补充:
21
因为这些修正和补充在此并不可以弄成一部增补的书,就像表达了我自己的学说的那四篇各自在第2卷里都获得了增补的那种形式。对表达了我的学说的四篇,我选择了后一种的增补和修正形式,因为自撰写这部著作之后,已过去的25年在描述方式和陈述语气方面都带来了如此明显的变化,把第2卷的内容与第1卷的内容融为一个整体是说不过去的,因为这样的融合对两者都不利。因此,我就把这两部作品分开呈现给读者;在早年的一卷中,对不少我现在会以相当不一样的方式来表达的地方,我都没作丝毫的变动,因为我想小心避免由于年长以后的挑剔而破坏了年轻岁月的作品。在这方面我想要修正的,在第2卷的帮助下,读者头脑中自动就会妥善修正。这两卷相互之间有一种充分意义上的补充关系——亦即只要那是基于人的一个人生阶段(在智力方面)是另一个人生阶段的补充。因此,我们会发现不仅每一卷都包含另一卷所没有的东西,而且每一卷的优点也恰恰就在于另一卷并没有的东西。据此,假如我的第1卷胜于第2卷的,是只有年轻的火焰和首次构想的能量才能给予的,那么,相比之下,第2卷超越第1卷的,却是由于思想的成熟和对这思想的彻底、充分的加工整理,而这些只能是经历一段长时间的和勤勉的人生方才获得的果实。这是因为当初我有能力原初地掌握我的体系的基本思想,循着这思想马上分为四个分支,从这四个分支溯源至其统一的根源,然后清晰地展示那整体——但在那时候,我却没有能力对体系中的各个部分予以周全的、彻底的和详细的加工整理,而这只能通过多年的深思熟虑才可以达到,
22
因为我们需要这深思熟虑以便用无数的事实去检验、去说明这体系,以各式不同的证据和证明支持这体系,对其从各个方面阐明透亮,然后把不同的角度观点大胆地相互对照,把其中各种各样的题材纯净地区分开来和井井有条地展示出来。因此,虽然把我的整部著作一气呵成地给出来,而不是像现在那样由两卷本所组成、在应用时要合在一起,那肯定会更受读者的欢迎,但请读者考虑到这一点:要这样做的话,我在一个人生阶段中就必须成就只能在两个人生阶段中才有可能成就的事情,因此,我在一个人生阶段就必须拥有大自然分摊到两个相当不同的人生阶段的素质。据此,我有必要把我的著作分为两个互补的部分,这就类似于我们制作一个消色差的物镜时,因为这是不可能从一块物料中制作完成的,所以,人们只能用冕玻璃的一块凸透镜和燧石玻璃的一块凹面镜组合而成,因为只有其联合作用才能产生出所需要的效果。但在另一方面,读者却可以为同时使用两卷书所带来的麻烦得到某些补偿,即同一个头脑、同样的精神、探究和讨论的是同一个题材,但却是在相当不同的年月所带来的交替式多样化和休息。同时,对于那些还不了解我的哲学的读者,绝对可取的做法就是首先从头至尾读完第1卷而不要请教于增补部分,并且是在通读第1卷两遍以后才阅读它们,因为不这样做的话,读者就会觉得太难掌握那连贯的体系,因为只是在第1卷里才连贯地展示了这一体系,而在第2卷,则是对主要理论逐个更详细地理据说明和充分解释。就算是那些并不打算通读第1卷两遍的读者,也最好是读完第1卷以后才读第2卷,并且就按照章目的顺序通读第2卷本身,因为这些章目在彼此之间可是有着某种连贯性的,虽然这连贯性是松散的,
23
而这其中的空隙,就由他对这第1卷的回忆完美地予以填补——假如读者肯定掌握了第1卷的话。此外,读者会随时发现我回头谈及第1卷中所涉及的段落,而这些段落,我就为了此目的而在第一次出版中仅用了分隔线符号标示,现在在这第2版中则用了段落数字标示了出来。
我在第1版“序言”中已经说明:我的哲学是从康德哲学出发,并因此是以对康德哲学的透彻认识为前提条件的。我在此重申这一点。这是因为康德的学说在每一个掌握了这学说的人的头脑里所造成的根本改变是如此的巨大,以致被视为精神思想的重生也不为过。也就是说,唯有康德的学说才能真正清除掉人的与生俱来的、源自智力的原初使命的实在论,而这是柏克莱和马勒伯朗士都不足以做到的,因为这后两者都太过停留在泛泛的方面,而康德则深入特别的细节,甚至以一种既前无古人也后无来者的方式,并对人的头脑精神有一种独特的,甚至可以说直接的效果。其结果就是人的头脑精神得以彻底地脱离幻象,从此以后就以另一种眼光看事情。也只有以此方式,才可以接受我所要给出的实在的说明。相比之下,谁要是不曾掌握康德的哲学,那无论他致力研究过什么样的东西,他仍就好比是处于幼稚无知的状态,也就是囿于我们所诞生于自然的和幼稚的实在论之中。这实在论能让我们胜任任何可能的事情——但就是无法胜任哲学探究。这样一个人与掌握康德哲学的人相比,就像是一个未成年人与一个成年人相比。至于这一大实话时至今日听上去相当的离奇——而在《纯粹理性批判》出现的头30年却完全不是这种情况——则是由于自那时以后,并不真正懂得康德哲学的一代人成长起来了,因为要真正懂得康德,并不只是匆匆地和不耐烦地阅读过一两篇东西,或者从二手听过某一个报道,而这又是因为这一代人受到拙劣的引导,
24
把时间浪费在由头脑平庸的、因而是力不胜任的人,甚至是夸夸其谈的诡辩者所提出的哲学命题和观点上面,而这些家伙则是人们不负责任地向他们吹嘘和推荐的。因此,如此教育起来的一代人,在其哲学探讨中,基本概念的混乱和那种难以形容的粗糙、笨拙,就透过其造作和矫饰的外衣暴露出来了。谁要是误以为从别人的描述就可了解康德哲学,那他就是犯下了一个糟糕透顶的错误。我倒是必须就这样的报告和报道,尤其是出自当代的这些东西,严肃地警告大家;尤其是在这最近几年,我在黑格尔主义者的文章中看见过那的确已成了天方夜谭的对康德哲学的描述。在清新的青春时期就已被胡说八道的黑格尔货色扭曲和败坏了的头脑思想,又如何有能力跟得上康德那些含义深刻的探究?他们早已习惯了把至为空洞的词语垃圾当成哲学思想,把最蹩脚的诡辩当作洞察力,把幼稚、荒唐视为论辩才能。从那些疯狂的词语堆砌中,人们绞尽脑汁为要想出些许内容而弄至筋疲力尽;人们的头脑就由于接纳这些而变得紊乱。对于他们,任何《纯粹理性批判》都是不适合的,任何哲学都是不适合的;他们需要的是一种治疗精神的药物,首先,作为精神净化的手段,大概就是一个有关人的健康理解力的小小课程一类;然后,我们必须再看看是否还可以跟他们谈论哲学。也就是说,人们徒劳地试图从随便某一别的渠道去了解康德学说,而偏偏就是不读康德本人的著作。但康德这些著作却无一例外是有教益的,就算是在康德犯错、在康德出现了失误的地方也是如此。由于康德的原创性,这适用于一切真正哲学家的一点也在最大程度上适用于他:只能通过他们自己的著作,我们才能对其了解,而不是通过别人的报道。这是因为上述出类拔萃的思想家的思想,是无法忍受平庸头脑的过滤的。这些思想诞生在广阔、高耸、呈优美拱形的额头后面,而在这额头之下,闪耀着的眼睛发射出光芒;但假如挪到了四周狭隘、屋顶低下的居所,在一具狭窄、局促、厚壁的头盖骨里面,
25
从里面向外窥视的是呆滞的、投向于个人目标的眼神,那就失去了一切力度和一切生命,看上去就已经不再像是同样的东西。确实,我们可以说这后者的头脑就像是凹凸不平的镜子,在这镜子里面的东西是扭曲的和失真的,那优美的匀称协调失去了,显示出来的是丑陋的怪脸。只有从其原创者那里,我们才可接收到哲学思想。因此,谁要是感受到了哲学的吸引,就要在其宁静的著作圣物中寻找那哲学的不朽导师。每一个这样的真正哲学家,其主要的篇章,与平庸之人对其学说费劲拖拉的和斗鸡眼般的介绍文字相比,前者在其学说中能提供百倍之多的真知灼见;而后者大都还仍深深地受着每一个时期的时髦哲学的束缚,或者囿于他们自己内心的看法。但让人吃惊的是,公众却是多么明确地宁愿去获取出自第二手的描述。事实上,在此,那亲和力似乎在发挥着作用,而由于这亲和力的缘故,平庸之辈就被与其相似的东西所吸引,也因此甚至更宁愿从与其同样的人那里听说一个伟大思想者所说过的话。或许这是基于与相互教学体系同样的原理:根据此体系,孩子们最容易从与其相似的同伴那里学习。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